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64节

【语译】

她体态轻盈、语声娇软的形象,我分明又从好梦中见到了。我仿佛听到她在对我说:长夜多寂寞呀,你这薄情郎怎么会知道呢?春天才刚开头,却早已被我的相思情怀染遍了。

自从分别以后,她捎来书信中所说的种种,还有临别时为我刺绣、缝纫的针线活,都令我思念不已。她来到我的梦中,就像是传奇故事中的倩娘,魂魄离了躯体,暗地里跟随着情郎远行。我西望淮南,在一片洁白明亮的月光下,千山是那么的清冷。想必她的魂魄,也像西斜的月亮,在冥冥之中独自归去。也没有个人照管。

【赏析】

此词作于淳熙十四年;早于前首《鹧鸪天》十年。在上一年的冬天,姜白石跟随他的岳父萧德藻离开湘鄂,前往湖州,沿着长江乘舟东下,春节元旦,抵达金陵。词记江上所梦,其中提到淮南,是写翘首西望合肥(宋时属淮南路)的情景,因为十年前,他在那里曾经有过一段恋情,使他至老难忘,并为此而写了不少情词。

“燕燕”、“莺莺”并用,夏师参证他词云:“似是勾栏中姊妹二人。”我对白石同时有两个意中人,且又如此深情,总有点难理解。纵有姊妹二人如大乔小乔、桃根桃叶者,白石钟情其一而词中并提亦属可能,姑作一人看。“轻盈”,谓其体态;“娇软”,言其语音,恰好与借用名燕、莺之特点相合。“分明”句,点“感梦”,由此而知前八字,只是幻象。再接两句记其所言,梦中人向作者诉说寂寞相思之苦,实则是作者自己内心感情通过梦中人自述的折射。“夜长”、“春初”,既切“元日”,也借以表述心情。“薄情”,虽说是对所爱之昵称,犹言“冤家”,然写来也不无内疚的成分。“染”字押得甚巧,意谓春方始,草未绿、柳未黄、花未红,但周围景物早染上了一层情绪色彩,看去无一不惹我相思。

过片承“相思染”,转说自己旧情难忘。“别后书辞,别时针线”,只此八字,毋须再费辞说怎么样,其意自明。“离魂”句,用唐陈玄祐《离魂记》中倩娘魂离躯体,随王宙远行,结为夫妻事,既写了意中人待己之深情,又再点“感梦”,说她魂魄远来入梦。最后两句,王国维极为推赏,他说:“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人间词话》)意境之深妙,确有难以言传者。唯“冥冥归去”者是魂是月,令人疑惑迷惘。“淮南”在金陵之西,月西落自可言“归去”;然所思之人亦在“淮南”,其魂魄既来入梦,梦醒自当“归去”。此中或有杜诗“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的影响在。所以我以为月与魂不妨两兼。“冷”字,已悄怆幽邃,再结以“无人管”三字,作者爱怜悯恻之怀人心绪,实过乎恸哭。


庆 宫 春

姜 夔

绍熙辛亥除夕① ,余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② ,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兴俞商卿,张平甫、铦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③ ,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余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余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余解。


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呼我盟鸥④ ,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⑤ ,老子婆娑,自歌谁答?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珰素袜⑥ 。如今安在?惟有栏杆,伴人一霎。


【注释】

①绍熙辛亥:光宗绍熙二年(1191)。下文“后五年冬”作是阕时,为宁宗庆元二年(1196)。 ②垂虹:指吴江利往桥,长桥上建亭曰:“垂虹”。 ③俞商卿:名灏,进士,世居杭,晚年筑室西湖九里松,有《青松居士集》。张平甫:名鉴,张俊之孙,白石自谓与平甫“十年相处,情甚骨肉”。铦朴翁:葛天民,字无怀,初为僧,名义铦,字朴翁,后还俗;山阴人,居西湖。封禺:封山和禺山,在今浙江德清西南。梁溪:无锡之别称。 ④盟鸥:谓居云水之乡,如与鸥鸟有约。事出《列子·黄帝》。稼轩有《水调歌头·盟鸥》。 ⑤采香径:苏州香山旁的小溪;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故有此名。 ⑥明珰素袜:用指美人。珰,以珠为耳饰。

【语译】

荡双桨泛起波浪,船行进在漂浮着莼菜的水上,松风送来雨点,披上一件蓑衣,看引人发愁的暮色,渐渐地弥漫于空阔的水天间。我招呼着那与我旧有盟约的沙鸥,它在空中盘旋着,像是要飞下来,又转而离开人掠过树梢去了。五年前,那次回吴兴去,冲着寒云积雪,一条小船夜间出发经此。令我伤心的是,又一次见到这隐隐约约的远山,好像女子低低垂下的黛眉。

那夜,古代吴宫美人曾来采香的溪上正春寒袭人,我徘徊其间,独自唱起自制的新词,可惜无人相和。西望长桥上的垂虹亭,飘然地离去,这种游赏吟咏的兴致我平生总是欲罢不能。眼前酒醒来时,波声已经遥远,我正凝神默想,那明珠垂耳、罗袜生尘的美人如今又在哪里呢?只有那长桥上的栏杆,能陪伴着人们一阵。

【赏析】

绍熙二年(1191)冬,姜夔自合肥归湖州途中,访石湖(江苏吴县西南,交吴江县界、通太湖处)范成大,留居一月,除夕别归。范以家中有色艺之婢小红相赠,姜夔携小红雪夜孤舟过垂虹,曾乘兴赋诗(题序引诗为其《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绝句中的一首;又有过垂虹诗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其时节气已过立春。五年后庆元二年(1196)的冬天,姜与三友人自浙地往无锡,再经吴松时,又是寒夜,他们泊船垂虹,漫步长桥,凭栏眺望,又饮酒御寒,彼此吟咏。此词即作者当时所赋,后又经十余天修改始定。这次重经旧地,范成大已去世三年了,小红也不在,所以心情与往年大不一样,词多伤逝怀人之感。

自“双桨”至“木末”六句,写乘舟重经吴松情景。“莼波”、“松雨”,本地风光,偶句精磨巧琢。“暮愁”,点出心情,此行与五年前自石湖归苕溪之愉悦迥异,已伏下文“伤心重见”。烟雨迷茫之中,暮色渐至,愁思也随之而增长,终至充满空阔的水天之间。“渐”字有神。后三句描摹出鸥鸟盘旋飞翔,欲下而又远避的习性,同时用“呼我盟鸥”四字,表达了自己熟悉此景的亲切感。引出五年前“那回归去”的种种情景。石湖离垂虹并不算远,雪夜孤舟,出发经此,也曾见山似黛眉。“依约”,因其被云所遮,即题序中引诗所说的“玉峰重叠护云衣”。“伤心重见”,合今与昔之景物,与物是人非之感。“伤心”又应前“暮愁”,而分量极重,无疑为已作古的好友范成大而发。远山虽是“重见”,但今已染遍愁绪,“低压”二字亦因心境而用,该山也仿佛在低眉垂泪。

过片仍承前,由今之所见而忆昔,写的还是当年事。“采香径”,夏师云:“借用其名,不指实地。”甚是。吴松、垂虹一带,皆近吴宫,故借用之;白石《除夜自石湖归苕溪》诗也有“吴宫烟冷水迢迢”句。“春寒”二字正说明是当年(眼前则是“冬”),点题序中“长桥寂寞春寒夜”诗句。那时,兴致甚好,故“婆娑”而“自歌”,所谓“自作新词韵最娇”也。“谁答”,说无诗友唱和,此行有三友同往,而那次“只有诗人一舸归”。再三句写“过垂虹”情景,其诗句“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可作“垂虹西望,飘然引去”的注脚。记当年之轻快,亦即写此日之沉重。“此兴平生难遏”,又合今昔而言。对景吟诗赋阕的兴致过去很高,现在也一样,此行所得,竟多至“五十余解(首)”,即题序所谓“意所耽不能自已也”。至此结句回忆,以下回到眼前。序中“中夕相呼步垂虹”事,偏偏先不说,留待最后;是夜“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以至“以衾自缠”等旗亭候馆情事,也略过,而径接“酒醒”,但我们因“波远”二字,而知人已泊舟离岸,不在船上或水边了。犹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所谓“渭城已远波声小”。人虽离而心未离,“正凝想”者,仍是历史上在“采香径里”采过香的“明珰素袜”的吴宫美人如西子一类人物。“如今安在”,若扩而大之,借古喻今,可以联想到范成大,也可联想到当年石湖所赠之小红。“惟有”八字,倒点“步垂虹”,曾在长桥上凭栏怅望(桥上建亭,亭必有栏;又《吴郡图经续志》:“吴江利往桥……萦以修栏。”),黯然神伤的情景。


齐 天 乐

姜 夔

丙辰岁① ,与张功甫会饮张达可之堂② ,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甫约余同赋,以授歌者;功甫先成,辞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③ ,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先自吟愁赋④ ,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⑤ ,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抒。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⑥ ,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释】

①丙辰岁:宁宗庆元二年(1196)。 ②张功父:名镃,张俊孙,有《南湖集》。张达可,张镃旧字时可,与达可连名,疑是兄弟。 ③中都:犹言都内,指杭州。 ④庾郎:指庾信,曾作《愁赋》,今唯存残句。参见袁去华《安公子》“庾信愁如许”注。 ⑤铜铺:装在大门上用来衔环的铜制零件。 ⑥豳诗:指《诗·豳风·七月》,其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句。漫与:率意而为之。

【语译】

诗人庾信先是在吟《愁赋》,接着又听到一阵凄切的私语声,原来是蟋蟀在叫。露水打湿了门上的铜环,青苔侵入了井边的石板,这些地方都曾听到过它的叫声。哀怨的声音好像是在倾诉着什么,正当思妇失眠,起来寻找机抒,想织锦书寄给远方的时候。在列着画有青山的曲折屏风的闺房里,夜气凉透,孤居独宿,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啊!

黑暗中西窗外又刮起了风雨,为什么这虫声老是应和着砧杵声,断断续续地响个不停呢?它在旅舍里迎接寒秋,在离宫中凭吊冷月,该是另有许多伤心的事罢!《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曾描写过它,那些诗句像是率意而为之的。可笑的是世上那些无知小儿女,他们蹲在篱笆旁,兴高采烈地喊叫着:快拿灯来,有蟋蟀!殊不知如果将此虫声谱成琴曲,一声声地弹奏出来,听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

【赏析】

这是姜夔与张镃同时吟咏蟋蟀的词。张氏《满庭芳·促织儿》词后面有,可参看;二词虽同咏一物,但在构思和写法上却各有特色。白石此词多从蟋蟀的声音和听其声者之事的角度来写。用笔空灵,境界随时转换。

落笔从庾信作《愁赋》说起,可惜我们今天已读不到此赋的全文了。我揣测赋中很可能曾写到蟋蟀。且不管是否写到,赋总是言愁的;而“愁”字先就把握住听蟋蟀所引起的典型情绪和全篇的基调。接一句以切切“私语”比虫声,加上“凄凄”二字形容,以应“愁”字,是正面写其声音。前后用“先自”、“更闻”串联起来,句法极其灵活。再三句就将虫声置于具体环境之中,或门口,或井边,都曾听到它的叫声,这就给人以更真切的感受。“露湿”、“苔侵”,从细微处写明节候。“哀音似诉”四字,承前启后,带出以下写“思妇无眠”一段。构思似乎从“促织”之名所得。虫鸣唧唧,声似织机,故俗谓促人勤织,则思妇之“起寻机杼”,不只是由于“无眠”,也因为虫声的催促提醒。织什么呢?不外乎织布以制寒衣,或织锦以寄相思。这些自能意会,毋须说明。写“屏山”,知在闺房卧室。“夜凉”,也为渲染独宿之难耐凄凉。

换头仍承前语,曲意不断。张炎《词源》曾引此词作为过片之范例。“又吹暗雨”,总见境况之凄苦。“为谁”,作“为何”解;写思妇恼恨虫声而怨其频频不止也。古时常秋夜捣衣以寄远,故“砧杵”之声,诗词中多用以写思妇或离人之愁怨,与促织声“相和”,有所感者听来,自是雪上加霜。“候馆”,写羁旅之愁;“离宫”,说椒房之恨,于写思妇外,又拓展境界。“豳诗”《七月》,是写蟋蟀诗的老祖宗,不可不一提。说到其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四句,“漫与”二字,真可谓最确切的定评了。“笑篱落”二句,陈廷焯评云:“白石《齐天乐》一阕,全篇皆写怨情,独后半云:‘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用笔亦别有神味,难以言传。”(《白雨斋词话》)所言甚是。末以“写入琴丝”,谱宫商以弹奏之作结,其“一声声更苦”五字,令人揣摩浮想,余响悠然。


琵 琶 仙

姜 夔

《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① 惟吴兴为然,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己酉岁② ,余与萧时父载酒南郭③ ,感遇成歌。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④ 。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 。十里扬州,三生杜牧⑤ ,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⑥ ,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⑦ 。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⑧ 。


【注释】

①《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顾广圻《思适斋集·姜白石集跋》云:“此《唐文粹》李庾《西都赋》文,作《吴都赋》,误。李赋云:‘其近也方塘含春,曲沼澄秋。户闭烟浦,家藏画舟。’白石作‘具’‘藏’,两字均误。又误‘舟’为‘船’,致失原韵。且移唐之西都于吴都,地理尤错。” ②己酉岁: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 ③萧时父:千岩先生萧德藻之子侄,与白石初交于湖南;德藻之兄为白石之岳父。 ④桃根桃叶:桃叶,晋王献之的妾;桃根为其妹。参见辛弃疾《祝英台近》“桃叶渡”注。 ⑤十里扬州,三生杜牧: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又黄庭坚《广陵早春》诗:“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词中用“三生杜牧”,本此。 ⑥宫烛分烟: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⑦“都把”二句:谓将情思都付与榆荚,任其飘散,不再萦怀。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⑧西出阳关:故人初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语译】

画船划着双桨轻过时,我见到船上有人与以前曲坊中认识的桃根、桃叶姊妹十分相似,手里也拿着一把唱歌时用的团扇,在拦接着飞坠的落花,那会儿她的眉眼真是动人极了。春光正在逐渐地远去,水面岸边的汀洲上,早已是一片翠绿,现在又加上了几声杜鹃的啼鸣。像十里扬州路那样的风月繁华,心疑自己前生是杜牧的那种感受,都已成为过去,还是别说了罢!
首节 上一节 64/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