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62节
晚 春
宝钗分① ,桃叶渡② ,烟柳暗南浦③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应把花卜归期④ ,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注释】
①宝钗分:分钗赠别情郎或丈夫。 ②桃叶渡:晋王献之的爱妾名桃叶,渡江而去,献之作歌送之。后称其分别处为桃叶渡。见《古乐府》注。此“渡”作动词用。 ③南浦:多泛称水边送别之地。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④花卜:以花瓣数目的多少,来占卜吉凶、日期等。“应”,一本作“试”。
【语译】
她把宝钗分为两股,将一股留赠给我,我的桃叶就这样渡江走了。在这送别的江边,唯见烟濛濛的杨柳一片昏暗而已。我怕再上高楼去眺望,这天气十天内倒有九天刮风下雨,那片片落红乱飞的景象,简直让人愁肠寸断,这都没有人管,还会有谁来劝说那啼叫的黄莺儿把声音停住呢?
我想她此时也一定把戴在鬓边的花取下来瞧,数着它的瓣数来占卜自己何时能够归去,也许刚刚数完簪上了头,又重新取下来再数呢。闺中青灯昏昏,她在罗帐里大概也会从睡梦中哽咽着呓语起来。啊,是他春天把这愁带来的,春天呀,你回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倒不能将我的愁也一起带走呢?
【赏析】
张端义《贵耳集》云:“吕婆,吕正己之妻,正己为京畿漕,有女事辛幼安,因以微事触其怒,意逐之,今稼轩‘桃叶渡’词,因此而作。”此说所述,本别无可证,但有一点倒是可信的,即“正己为京畿漕”,恰好与另一首辛词所提供的线索一致:稼轩有一位被称之为“桃叶”的侍妾离他而去,使他追念不已,此事发生在他任职京师临安期间。有《念奴娇·西湖和人韵》词,其末了云:“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与此词“宝钗分,桃叶渡”用事同,且此词下文也用“断肠”字眼,当同指一人。《念奴娇》词有“欲说当年”云云,知非稼轩第一次居官临安任司农寺主簿时之作;以词中所写季节推断,与其第三次在临安任职的时间相合,因知此词作于淳熙五年(1178)稼轩在临安居官大理少卿之时。
稼轩词中,题明“赠妓”、“赠歌者”、“赠籍中人”的和写爱情、风月之事的并非个别,这在他南归早期、漫游吴楚之作中尤多,但都不曾用“桃叶”典故,所以我们认定此词中所写的女子,其身份也如出处中是王献之的爱妾一样,她是作者的侍妾。这一点也与《贵耳集》所述一致。词上片写爱妾离去后,自己见春色将残,因而感伤烦恼;下片想像对方也应愁思满怀地在期盼着能再回到自己的身边。
夏承焘师教导云:“‘宝钗分,桃叶渡’,‘渡’作动词解。”理由:(一)这一词调头六个字多作对句,辛词都如此,如“水纵横,山远近”、“绿杨堤,青草渡”等,此作“渡江”之“渡”,方能与“分”成对;(二)若作渡口地名解,下句已有“南浦”,不应歧出。“烟柳暗南浦”,是春去景语,也为写黯然伤感。“怕上”二句,寻常易懂之妙句,烟柳之所以暗者,正因风雨。“断肠”数句,分两层递进,怜春伤春之情,叙来凄惋之至。层楼之怕上,正为一片愁惨景象能令人“断肠”也。
换头“鬓边觑”以下,乃积思而神驰于彼,设想对方之心态举止。因是揣想之词,故用“应”字,《花庵词选》、《阳春白雪》等作“试”字,当是后人不细察作意而改。“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虽卜得顺逆,总觉忽忽心未稳,故再一次取下花来重数。想像极具体生动,愈见相思之深。大概“桃叶”临去之时,百般不愿,作者又素知其痴情,故能摹写入微,叙来历历如见。白天如此,又想像其夜间孤独难眠,于梦中尚哽咽呓语。末三句至情痴语,结出“愁”来,当作女子“梦中语”固可,视为作者无可奈何之叹息语亦无不可。沈谦云:“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填词杂说》)其实,此词在风情旖旎之中,仍有一股悲凉凄怆之气。
青 玉 案
辛弃疾
元 夕①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 ,更吹落、星如雨③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④ 。 蛾儿雪柳黄金缕⑤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⑥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⑦ 。
【注释】
①元夕:即元宵。 ②花千树:喻灯。唐苏味道《上元》诗:“火树银花合。” ③星如雨:形容风吹时灯光晃动。庾信《灯赋》:“风起则流星细落。” ④玉壶、鱼龙:指不同形状的灯。《武林旧事》:“(元夕之灯)福州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隋薛道衡《如许给事》诗:“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 ⑤蛾儿、雪柳:均指妇女头上的插戴。蛾儿,也称“闹蛾”。 ⑥蓦然:突然。 ⑦阑珊:稀落。
【语译】
东风起处,千百株树木都在夜间成了火树,开了银花,还吹得星星似的灯火,如雨点般地洒落下来。华丽的骏马和雕花的车辆往来不绝,整条街上都弥漫着香气。美妙的箫声响起,玉壶灯转动着光亮,鱼灯龙灯彻夜舞个不停。
姑娘们戴着蛾儿、雪柳的首饰,佩挂着黄金丝缕,她们娇媚地说说笑笑,从眼前经过,一阵暗香随之而去。我在人群之中寻找她千百次,总也没有找到,忽然回过头去,发现那人却独个儿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
【赏析】
辛弃疾从乾道四年(1168)起当了三年建康府通判之后,因对孝宗上了《美芹十论》,受到重视。乾道六年底调为司农寺主簿。初到临安做京官,相识还不多。七年元宵节,观看了金迷纸醉的元夕盛况,写了此词。
以“东风”起句,点时节,也衬托出帝都气象。描写元宵,始终突出灯火。以“花千树”、“星如雨”、“玉壶”、“鱼龙”等等,写出“夜市千灯照碧云”的一片光耀炫目、繁华热闹的景象。“宝马雕车”上的豪门显贵,插戴着“蛾儿、雪柳”的官家眷属,在“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西湖之滨尽情游乐,竟是“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醉生梦死的场面。词末几句,有人以为作者真是在寻找一位女人。恐未必如此。那位要寻找的人,其实也正是作者不逐众流、不慕荣华、独来独往的精神人格的化身。这首词很可能受到南宋初女词人李清照的影响,易安有一首《永遇乐》(落日熔金),也是写临安元夕的,其中遣词用语,颇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瓜葛(如“人在何处”、“香车宝马”、“捻金雪柳”等等)。她死后八十年,宋末词人刘辰翁还说“读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李清照的词为何使刘辰翁泪下呢?原来她写的是元夕回想“中州盛日”的种种情景,通过对故都怀念,寄托爱国思想。辛词所写的元夕景物,多见于《东京梦华录》、《宣和遗事》一类材料,与东都汴京景象无异。这是有深意的。可以理解,作者要找的人,正是因为眼看临安灯市,心怀昔日旧都,才自甘寂寞,不无感慨地远离喧闹的人们而独个儿站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是难以寻到的。作者孤傲的心志和由现实引起的感触,也都是通过含蓄的艺术构思,才曲折地透露出来的。
鹧 鸪 天
辛弃疾
鹅湖归① ,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② ,且休休③ ,一丘一壑也风流④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⑤ 。
【注释】
①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周围四十余里。山上有湖,多生荷,名荷湖;晋人龚氏居山养鹅数百,更名鹅湖。山下有鹅湖寺。 ②书咄咄:《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③且休休:《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休休。”休休,安闲自得,乐而有节貌;又作“罢了”、“算了”解,词中二义兼有。 ④一丘一壑:指隐士居住之处。《太平御览·苻子》:“黄帝……谓容成子曰:‘吾将钓于一壑,栖于一丘。’”《世说新语·品藻》:“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官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⑤“不知”二句:俞文豹《吹剑录》引为陈秋塘(陈善,字敬甫,号秋塘)诗句,况周颐《蕙风词话》辨之,以为是俞氏误记。
【语译】
在溪边的屋子里感到枕席生凉,仿佛已到了秋天。几片接近水面的浮云,到傍晚已经隐去了。红艳艳荷花彼此偎依着,简直就像美人喝醉了酒,白鹭默默无言地兀立着,它一定是正在发愁。
我如此处境,就像古时被废的殷浩整天向空中书写“咄咄怪事”那样不可理解,算了,姑且安闲自得地享享清福罢!在一条谿壑边垂钓,在一座山丘中隐居,不是也很风流高雅吗!我也不知道病后的筋力已衰弱了多少,只是觉得这些天来已懒得登梯上楼了。
【赏析】
此词作于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夏末,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他生过一场病,有几首词中都曾提到,此词即写病起后对周围环境景物的感受和被投闲置散、身老山林的感慨。
前四句写景。但从景语中已透出作者的心情。“枕簟”,夏日之卧床用品;“冷欲秋”,对气候的感觉。秋未至而已凉,病后力衰、清冷孤寂之精神状态,隐约其中。水面片云收敛,唯见苍茫暮色,怅然无所依之情已在言外。三四句承“溪”“水”写近景。红艳艳的荷花相倚轻摆,恰似喝醉酒的美人;白鹭一类水鸟久久悄立,仿佛正在愁思。从“红”(联想酡颜)与“相倚”引出“醉”来,从“白”(联想霜鬓)与“无言”引出“愁”来;而似醉如愁,正是作者心境的反射。对句绘形寄情,都十分出色。
下片转入抒情。当时国家实在非常需要像辛弃疾这样有志于抗金复土,又有谋略、有胆识、有能力,文武全才的人,可是反而让英雄虚度时光,老却山林,真是怪事!这种不平的现象,辛弃疾若要说起来,正可说上一大篇,但在词中却只用“书咄咄”三字便都包括了。典故的奇妙作用,这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接着马上用“且休休”转折:算了算了,乐得过过安闲日子罢!一吐一吞、一张一弛之间,矛盾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丘一壑也风流”是“且休休”的理由和延伸,是以旷达的言辞、潇洒的姿态来对待逆境。表面的轻松深化了内在的悲剧性。然后再转折,说自己“筋力衰”了,用“不知”提出问题,“但觉”加以回答,申明词题中“病起”之意。语言极平淡安闲,感情自深沉厚重。陈廷焯评得好:“信笔写去,格调自苍劲,意味自深厚,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扎,斯为绝技。”(《白雨斋词话》)
菩 萨 蛮
辛弃疾
书江西造口壁①
郁孤台下清江水② ,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