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61节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② 。蛾眉曾有人妒③ 。千金纵买相如赋④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⑤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①淳熙己亥: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湖北漕:湖北转运副使。宋代称转运使等为漕官。王正之:王正己,字正之,四明人,当时亦为湖北漕官。小山亭:在湖北漕署官衙内。 ②长门事:参见《贺新郎》(别茂嘉)“长门”注。此藉以自比政治上的失意。准拟佳期:约定了的好日子:也是借喻。 ③“蛾眉”句:指当权者不信任抗金忠义之士。淳熙五年(1178),史浩为右丞相,拜命之初,即将辛弃疾、王希吕两人从在外实掌兵权的职务内调。王希吕亦为南归之士。《离骚》:“众女嫉予之蛾眉兮,谣诼谓予以善淫。” ④“千金”句:陈皇后被弃于长门宫,曾以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诉说自己的怨愁,感动武帝,重新得到宠幸。 ⑤玉环:杨贵妃,小字玉环,为唐玄宗所宠,安史乱起,被迫自缢于马嵬坡。飞燕:赵飞燕,为汉成帝所宠,成帝死后,被废自杀。她们生前都善于跳舞。

【语译】

还能经受得住几次风吹雨打呢?春天又匆匆地归去了。怜惜春光,我常常怕花儿开得太早,何况现在已落红遍地了呢!春天呀,请你暂且别走,听说芳草都已长满天边,没有回去的路了。我怨恨春天不搭理我,算来只有屋檐下的蜘蛛网整天在黏捕飞絮,想藉此把春天留住。

就像当年长门宫里发生的事一样。先前约定的佳期又落空了,曾有人妒忌我的美貌,说了我的坏话。我纵然能送千金给司马相如,我也请他代写一篇赋,向皇帝诉说内心的曲衷,使其能回心转意,但这种情意绵绵的话又如何说得出口呢?你们这些骗得皇帝宠信的人,别又跳又舞地得意得太早了。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最终都化为尘土了吗?多余的忧愁最痛苦了。还是别去靠在高高的栏杆旁罢,将要西沉的太阳正在杨柳如烟最最令人伤心的地方。

【赏析】

辛弃疾在湖北转运副使任上度过半年,此时,被调为湖南转运副使。虽说不是降官,却依旧不能与安抚使那样的封疆大吏相比,心情是苦闷的,写出来的词自然满怀怨恨。

词以一个蛾眉见妒的失宠美人,惋惜年华易逝,青春将老,感叹自己蒙受冷落弃置,而无倾诉满怀愁绪的形式来寄托自己政治上的怨恨愤慨。上片是写怜惜春天逝去,而徒然希望留住春天的心情。这春天既代表着作者年轻有为的韶华岁月、实现平生爱国抱负的希望,同时也象征着南宋朝廷由主战派(如虞允文)当权的政局和图谋恢复中原的有利形势。词以“更能消”发端,用倒卷逆挽笔法,突兀而起,姿态飞动。故陈廷焯评云:“起处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白雨斋词话》)以下再出“惜春长怕”等句,层层曲折,宛转尽致。“天涯芳草无归路”是痴语,亦情语。唯其情痴,才更显得怨重憾深。“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这也是出于丰富想像的痴心话。蛛网黏住柳絮,在作者看来,这是它在殷勤地挽留春天。这样的企图,当然是可笑的。但借景寄情,正用以自嘲,突出了对春光别去的无可奈何心情。就这样,作者曲折地写出了南宋局势的危急和自己的无能为力。

下片通过失宠女子的苦闷独白,写作者希望朝廷信任自己,但他一次次地遭到压抑打击,觉得自己复杂的感情是难以诉说的。想到时势艰虞,他从怨恨转为愤慨,直指那些妒忌他的人同历史上被人们认为是邀宠误国的玉环、飞燕一样,并警告他们说:不要高兴得太早了!那些一时得宠者最后不是都化为尘土了吗?结尾几句回应上片春光迟暮的内容,写斜阳烟柳的衰飒晚景,使人更明确地感到这是象征国势的衰危。作者藉此表明自己最大的忧愁,并非只是个人的仕途得失,而是国家的前途命运。使事用典,都极为自然贴切,全篇能一气贯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孝宗看到此词颇不悦,只为“盛德”,才未加罪。这不过是儒臣的颂圣。如果触及的是最高统治者本身(辛词中未有此例),恐未必有此宽宏大量了。从“蛾眉曾有人妒”的说法看,知作者笔锋所指,还是议和派史浩之流。史浩和他没有个人嫌怨,只是看不起抗金起义的英雄,不放心他独当一面地掌兵权。史浩为右丞相时,曾把辛弃疾从江西安抚使任上拉下来,作者在《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等词中,曾直率地倾诉过怨恨,发过牢骚。

此词直接继承了《楚辞》中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的寄托手法,汲取了词史上婉约和豪放两大词派的所长,将其熔铸成一炉,创造了貌似哀怨悱恻、实为慷慨激愤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梁启超云:“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可谓推崇备至。


永 遇 乐

辛弃疾

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④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⑤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⑥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⑦ ?


【注释】

①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三国时,孙权建都于此。为江防之战略要地。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为登临之胜地;又名北固楼、北顾亭。 ②“英雄”句:即“英雄孙仲谋无处觅”。孙权,字仲谋,创业于京口,曾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队于赤壁。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早年居京口,家贫,后为东晋北府兵将领,曾击败桓玄,任十六州都督,镇守京口,掌东晋大权。先后灭南燕、后燕、蜀、后秦诸国,光复洛阳、长安。官至相国,封宋王,代晋称帝后,改国号为宋。 ④“元嘉”三句:武帝之子文帝刘义隆年号元嘉,此以元嘉指代文帝。汉武帝时,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封山而还。“封狼居胥”表示要北伐立功。宋文帝听王玄谟陈说北伐策略,以为“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于是命王玄谟攻打滑台。其实他光会说大话。元嘉二十七年(450),北伐一仗,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杀得大败。(见《宋书·王玄谟传》)仓皇北顾:匆忙南逃时回看追敌。 ⑤“四十三年”句: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十月,金主完颜亮渡淮侵宋,耿京随即派贾瑞、辛弃疾等南来与宋廷联络。辛弃疾一行十一人,恰于金兵准备强渡长江,完颜亮被部下射杀,扬州路上一片烽火之时,突过金营,渡江南来。从那年冬天到作者登北固亭的嘉泰四年(1204)秋,恰好四十三年。京口的对江就是扬州的瓜洲渡,故曰:“望中”。 ⑥可堪:怎能。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他杀败王玄谟军后,一直攻到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后来,这里建起武帝庙,即佛狸祠。此借佛狸说完颜亮,因其被哗变的部下乱箭射杀于扬州瓜步镇龟山寺。神鸦:啄食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祀时的鼓声。皆指升平热闹景象,说人们忘了金兵南侵至此和中原尚沦于敌手的耻辱。 ⑦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后不被重用,闲居大梁。秦兵围赵,赵王欲起用廉颇,派使者前去探望。廉颇当着使者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能够打仗。但使者得了奸臣郭开贿赂,要他诽谤廉颇,便报告说:“廉将军年纪虽老,饭量倒还不错,只是与我座谈一阵工夫,就登厕拉了三次屎。”赵王以为廉颇年老不中用了,便没有起用他。(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作者用以自比。

【语译】

江山千古长存,但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没有地方可以寻找了。六朝的歌舞楼台,风流繁华,总经不起历史的风吹雨打,全都化为乌有了。斜阳照在草丛树木上,极平常的街坊巷里,人们说,这里是从前宋武帝刘裕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相当年,他带领着精强的兵马,万里北征,气吞山河,所向无敌,勇猛如虎。

可是宋文帝刘义隆却冒冒失失地想学汉代霍去病那样北伐立功,封狼居胥山而还。结果只落得全军溃败,仓皇南逃。四十三年过去了,我在眺望对岸时,依旧清楚地记得那时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情景。怎能回想,完颜亮兵马铁蹄践踏过的耻辱的地方,如今居然是祭祀不绝,乌鸦争食,社鼓冬冬,一片升平热闹气象!还能靠谁来过问我这个已经老了的廉颇,现在饭量如何,还能打仗吗?

【赏析】

辛弃疾在瓢泉过了八年闲居生活之后,被韩侂胄起用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三月,调任为镇江知府。这里隔江与扬州遥对,为江防要冲,战略重地。其时韩方倡议伐金,这当然符合辛平生雪耻复国的志愿。但他不赞同打无准备之仗,认为在政治、军事上必先有所作为。就在任上招壮丁、制军服,派间谍、收情报,为伐金作积极准备。无奈韩侂胄集团政治腐败,奢靡逸乐,很不振作。辛弃疾看在眼里,忧在心头。秋天,他登上北固亭,感慨万端地写下了这篇“怀古”名作。

词以孙权、刘裕这两位英雄人物的业绩为主,组成上片。叹英雄千古难再,奢华的帝王生活经不起时代风雨的洗刷;衡门陋巷,不妨碍伟大事业。这是对韩侂胄有力的讽规。下片追述刘义隆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冒失用兵,结果滑台大败,只落得仓皇北顾,草木皆兵。这一历史教训,作者用单刀直入的手法,只消简短三句十四个字,就概括无遗。宋末词人岳珂、刘克庄都以为稼轩词用事太多是一病,没有看到这里用事的必要、切贴、含义深远,它正是“材富则约以用之”(沈祥龙《论词随笔》)的压缩手法。没有语言艺术的高度修养是做不到的。

接着,作者用“望中犹记”一句勾起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难忘的历史:其中包含着完颜亮南侵,在扬州被哗变部下所杀;作者一行突过敌营的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从作者二十二岁初次渡江南来,到登楼写词时六十五岁恰是四十三年。记述年份并非光为了点明史事,更是慨叹抗金的大好时机轻轻错过。完颜亮十一月二十七日被杀,宋高宗赵构三十日就接受金人和议,让慌乱无主、经不起宋军反攻的金兵,全数撤退,以此继续保持苟安江南的局面。直到如今,还是社鼓神鸦,粉饰太平,真是不堪回首啊!

作者在任上积极协助备战,但因不与当局同流合污,却不被重视。因而词的结尾用廉颇故事深致愤慨。岂止不被重视而已,这首词写作后半年,开禧元年(1205)三月,作者就在京口被降官。六月,被免官,七月,便奉祠归铅山闲居终老了。

明代杨慎《升庵词话》云:“辛词当以京口北固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清代田同之《西圃词说》云:“稼轩词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为最。”细读此词,知前人之推重是有道理的。


木兰花慢

辛弃疾

滁州送范倅①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② ,夜深儿女灯前③ 。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④ ,留教视草⑤ ,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 酒只依然⑥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⑦ 。


【注释】

①范倅:指范昂。倅,副职之称。范昂乾道六年任滁州通判(见《滁州府志》),八年(1172)秋离任(见《宋会要》)。辛弃疾在滁州知府任上。 ②莼鲈:见前《水龙吟》“鲈鱼堪脍”注。 ③“夜深”句:黄庭坚《寄叔父夷仲》诗:“儿女灯前语夜深。” ④承明:班固《西都赋》:“承明、金马,著作之庭。大雅宏达,于兹为群。” ⑤视草:为皇帝草拟或修改制诰之稿。 ⑥愁肠 酒:唐韩偓《有忆》诗:“愁肠 酒人千里。” ,音替,困也。 ⑦“目断”二句:《战国策·楚策》:“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君引弓虚发而射鸟。’……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烈而高飞,故疮陨也。’”

【语译】

人上了年纪,兴致就减退了,面对送别的酒宴,心里总害怕时光流逝。况且屈指一算,中秋已近,美好的圆月,却不能照着人的团圆。这些事,无情的流水都不管,它与西风一道,只管把归去的船只送走。晚秋季节,您离任而去的船行于江上,恰似为莼羹、鲈鱼脍而回家的张翰,可以品尝到家乡的美味了;到家以后,又可以与儿女们灯前团聚长谈,直至深夜。

您甚至不必更换旅途的衣衫,便可以去朝见皇帝了,朝廷里正非常需要人才呢。我想您会在夜半时分,还被留在承明庐里,为皇帝起草诏书,然后又派您去筹划边防军务事宜的。京城里的老朋友如果问起我来,您就说,他还是借酒浇愁的老样子。我极目远望那秋天高空中飞下的大雁,乘着醉意时时拉响弓弦,仿佛自己也能像古人那样,一响空弦而惊落飞雁似的。

【赏析】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在滁州知府任上,才三十三岁,但他南归已整整十个年头了。范昂当时为滁州通判,是行政首长知府的副职,中秋前,他离任南归,作者写词送他。半年前的清明,作者另有一首“寿范倅”的《感皇恩》词,有“三山归路,明日天香襟袖”等语,“三山”不是镇江,福州或山东都有的地名,而是传说中东海上的三座仙山,用指“东南形胜”、“自古繁华”的神仙境界似的临安(杭州),白居易有“蓬莱宫在水中央”诗句,辛词也说“是当年玉斧削方壶”,今西湖中岛屿尚称“小瀛洲”。杭州以“三秋桂子”闻名,宋之问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诗句。范昂既将于秋天离任归杭,故曰:“明日天香襟袖”。结合此词劝他“征衫便好去朝天”,可知范昂的家就在临安,只是除两首词所提到的外,他的事历,别无可考。

上片写自己送别伤离心情和归者得聚的天伦之乐。古人动辄称“老”,尤其在心情欠佳的时候;其实并不老,只是相对自己更年轻时而言。这里说随着年岁增长,对生活与前途的乐趣与进取心已大大减退了,所以既容易感伤离别、嗟叹岁月无情(如接着所说),也容易发牢骚、颓丧(如末了所说)。这起头五字就定下了全篇的基调。从送别来说,“怯流年”是恨与友人相聚短暂,所以又深憾中秋将至,却不能一起度过。就此点清送别时间。“十分”是说月满月圆,更衬出人事的不圆满。现实“无情”,却归之于“水”,怨其“都不管”人间憾恨,将理性语变作痴情话,才是诗。水非但不管,反而与西风一道助行人离去,又深一层写怨恨和惆怅,同时交待清友人此去,是沿江向东南回家。送别者的心情写够了,就转到说行者:此去不错,既能享受到家乡美味,又能与亲人团聚,这也是赠别之作应有之义。两句用诗词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无谓句作对仗,劲健洗练,词意蕴蓄。

下片从仕途上慰勉友人,此去朝廷必另委重任,而自己却仍留在滁州过借酒浇愁的生活。换头句劝其抓紧时机去朝廷候命,连“征衫”也都不必更换,估计必能受到重用,用冠冕堂皇的话说,就是“玉殿正思贤”。结合给范昂的另一首词看,正好说明他家在临安。“想夜半”三句,非有实据而言,是虚说,故用一“想”字。作者尽量往好处说友人可能受到的宠信殊荣,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作者本人愿望的反映。“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因其有文才;“却遣筹边”,因其有韬略。在作者看来,这些都是最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再折回说自己,以呼应发端。“长安”二句,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同一机杼。差别只在一说宦情淡薄,一说愁绪难排。结两句话用典故而变化了原意,说自己醉时往往徒有壮心。惊雁落空弦,本古代富于奇妙想像的传说,非真能如此。故在极远处所见之“秋霄落雁”,也只如同说“平沙落雁”“沉鱼落雁”那样,是说雁儿飞下,并非射下、陨落。作者不过是见雁落而引发了思射之心:既然古人能响空弦而惊落飞禽,我何不也试试膂力,不知能如此否。此正醉里勃发之壮心也。“醉来”二字,紧承“愁肠 酒”,也远应“对别酒”。至此,我们方始明白,原来作者之苦闷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祝英台近

辛弃疾
首节 上一节 61/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