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60节
辛弃疾
立 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①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②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③ 。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④ ,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⑤ 。生怕见⑥ 、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释】
①春幡:《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裁为小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 ②西园:作者另外词中还提到东园,疑均是瓢泉之景。 ③“黄柑”二句:《遵生八笺》:“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谓之‘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 ④薰梅染柳:李贺《瑶华乐》:“薰梅染柳将赠君。” ⑤解连环:喻愁结之难解。语出《战国策》,参见周邦彦《解连环》注。 ⑥生怕:最怕,只怕。
【语译】
春天已经回来了,你看那美人的头上,已悬挂着飘来晃去的小幡旗。可是无缘无故的风雨,却不肯将残余的寒冷收敛起来。当年相识的燕子,我想它今晚也一定会梦到我的西园的。我还不曾操办进黄柑酒、还有捧出堆放着青韭的五辛盘等立春日要办的事情呢。
但我却笑东风,从此便要忙着使梅香飘溢、将柳色染黄,再也没有一点空闲了。有了空闲便又钻到镜子里来,将人们红润的脸色一一改变。平白而生的愁绪总也不断,试向,什么人有本领能把那玉连环解开呢?我最怕见到那花儿开放又飘落的景象,还有某天早起便见越塞的归雁先飞回北方去了。
【赏析】
此词当为作者晚年在江西铅山瓢泉闲居时所作。词借立春的习俗和季节特点来写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是婉约的,但到末尾,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忧国之思来。
发端四字破题,春归之日,就是立春。说春归,有从梅花见的,有从飞雪见的,渐渐地就有芳草、新柳、绿水、东风、海棠、桃李、莺燕、蜂蝶等等,却从来未曾有人说过“看美人头上”而可知“春已归来”的。这“袅袅春幡”插在家人头上,既是立春日的风俗,当时必人人能见,但可用作诗料,却是辛弃疾第一个发现。然后从风雨尚寒,锁定其为早春的最初日子,文思极为细密。其时,尚未见燕子而知其即将飞来,故用一“料”字。古人认为燕认旧主,必飞回故宅,所以说从前离去之燕。当在“今宵梦到西园”。辛词中另有“东园”,应皆为瓢泉之景。又稼轩曾于庆元二年(1196)遣散歌姬,倘句有所托,似借燕子说某一遣去之侍姬,则此词当作于庆元三年春至嘉泰三年(1203)起废之前。燕似故人,既将至,则当以客待之,或由此而想到待客事。然野老闲散,未办杯盘,“黄柑荐酒”、“青韭堆盘”,都不曾准备。随手便把立春习俗写入。
换头后放开写。从立春之后,春意一天天浓暖起来这层意思说开去。这意思平常得很,能否入词,关键全在于如何表述,是否有诗趣。作者将“东风”作为化生万物的春天的代表,将其拟人,而且是个大忙人。而作者自己却是个“闲人”,所以“笑”他何必如此忙碌:一会儿要让梅花飘香,一会儿又要将柳丝染黄,弄得一点空闲也没有。“薰梅染柳”四字,用李长吉歌诗语自好。最后还要说到人,“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设想更奇特,语言更风趣,诗思极为灵活。这就引到正题了。“清愁”与“闲愁”的意思差不多,词人照例把自己的愁绪说成是平白的、多余的、自惹的,实际上恰恰是严肃的、深刻的。“病树前头万木春”,大自然恢复了生机,而自己却憔悴枯槁了。如放翁所谓“一事无成老已成”,此所以“清愁不断”也。伟大的爱国诗人如放翁、稼轩,处于不能有所作为的南宋时代,终生都有一段解不开的爱国情结,用“连环”之喻来形容是非常恰当的。末两句通过说自己“生怕见”的景象来透露心意,同时切紧“立春”题意。其时,花尚未开,雁尚未见,但随即将会见到。“花开花落”,是韶光易逝、好景不长、希望而又失望的象征;塞雁北归最早,故薛道衡《人日(正月初七)思归》诗有“人归落雁后”之句。人不能驱逐胡虏、收复失地而北归,却见“塞雁先还”,此情此景何堪!故曰“生怕见”。在婉约风格的背后,隐隐透出悲愤来。陈廷焯谓“稼轩词其源出自《楚骚》”(《白雨斋词话》),指的正是这些作品。
贺 新 郎
辛弃疾
赋 琵 琶
凤尾龙香拨① ,自开元、《霓裳曲》罢② ,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③ ,画舸亭亭待发④ 。记出塞、黄云堆雪⑤ 。马上离愁三万里⑥ ,望昭阳宫殿孤鸿没⑦ 。弦解语,恨难说⑧ 。 辽阳驿使音尘绝⑨ ,琐窗寒、轻拢慢捻⑩ ,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11) ,一抹《梁州》哀彻(12) 。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13) ,想沉香亭北繁华歇(14) 。弹到此,为呜咽。
【注释】
①“凤尾”句:拨,拨弦用具。《明皇杂录》:杨贵妃琵琶以龙香柏为拨,以逻 檀为槽,有金缕红纹,蹙成双凤。苏轼《宋叔达家听琵琶》诗:“数弦已品龙香拨,半面犹遮凤尾槽。” ②“自开元”句:白居易《新乐府·法曲》自注:“《霓裳羽衣曲》起于开元,盛于天宝也。” ③“最苦”句: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 ④画舸亭亭:承上指客船。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寒潭。” ⑤“记出塞”句:欧阳修《明妃曲》:“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⑥马上离愁:见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马上琵琶”注。 ⑦昭阳宫殿:汉未央宫有昭阳殿,多用指后妃承恩处。 ⑧“弦解语”二句:夏承焘师曾引唐诗云:“诚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 ⑨辽阳:指代征战地,沈佺期《独不见》:“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 ⑩轻拢慢捻:《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拢、捻、抹、挑,皆指法。 (11)推手、却手:《释名》:“琵琶本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前手曰琵,引却曰琶,故以为名。” (12)《梁州》:琵琶曲。元稹《连昌宫词》:“逡巡大遍《梁州》彻,色色《龟兹》轰陆续。” (13)贺老定场:贺怀智,唐开天间善弹琵琶者。定场,压场、压住阵脚的意思。《连昌宫词》:“贺老琵琶定场屋。” (14)沉香亭:在唐兴庆宫图龙池东,玄宗与杨贵妃曾于此赏牡丹,命李白赋新词,其《清平调》云:“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语译】
以凤尾纹饰槽,以龙香柏为拨,这琵琶从开元年间弹过《霓裳羽衣曲》后,经历了多少风月变迁啊!最苦的莫过于浔阳江头送客的人了,当明丽的画船将要出发之际,他在江上倾听了琵琶女的演奏。记得古时昭君出塞,黄云堆压在白雪上,马上的琵琶声寄托着远涉三万里外的离愁,她回望长安的昭阳宫殿,唯有孤飞的大雁渐渐消失在天边。纵然琵琶弦能代替讲话,可是心中的怨恨却难以诉说啊!
辽阳征戍地,那里的驿使不来,音讯全无。闺阁琐窗中的思妇,只感到寒意袭人。她轻轻地慢慢地拨弄着琵琶,眼睫毛上沾满了泪珠儿;含情脉脉地在弦上将手指推前又收回,弹一支《梁州》曲,从头到尾全都是哀音。千年历史上的事情,都已云飞烟灭了。开天盛世时琵琶高手贺怀智老先生出来压场的事情再也听不到了,想那明皇与贵妃赏牡丹、李白作新词于沉香亭北的繁华景象也不再有了。弹到这儿,就不免为之呜咽起来。
【赏析】
对这首“赋琵琶”的《贺新郎》词,梁启超有几句风趣的评语:“琵琶故事,网罗胪列,杂乱无章,殆如一团野草。唯其大气足以包举之,故不觉粗率。非其人勿学步也。”(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的确,词中用事或用为出处的就有杨贵妃事、《琵琶行》、王昭君事、《独不见》、《连昌宫词》、《清平调》等等,初看真如野草一团,杂乱无章。但细细玩味,知非任意作典故堆垛,也非只凭大气(非凡的才情)包举,而是在使事用典中,处处寄托自身的遭遇感受和对国事兴衰的感慨。
词的起结,用的都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事。贵妃善琵琶,《霓裳羽衣曲》又与明皇宫廷逸乐和贵妃本人密不可分。这就引出“自开元……几番风月”的话来。毫无疑问,这里是借“开天盛世”的风月繁华,追念被金国灭亡前的北宋。到结尾时,又用“贺老定场”二句来伤悼玄宗时代繁荣景象的消歇。贺怀智是开天时宫廷中的琵琶高手,元稹《连昌宫词》曾以“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的热闹场面,写当年宫中乐事,但到写诗的半个世纪后已是“夜夜狐狸上门屋”的荒凉景象了。天宝初,沉香亭遍植牡丹,玄宗与贵妃前往赏花,命李龟年召李白作新词,奏乐歌唱以助兴,为一时之盛事,这也早无影无踪了。作者借唐说宋,为现实感受而发,所以才会有“弹到此,为呜咽”的特别激动的情绪表现。
那么,其他故事呢?“浔阳江头”的白居易微官在身而自称“天涯沦落人”,长期被弃置山林,过着闲居生活的辛弃疾,若藉以自况,内心之“苦”,则犹有过之。昭君出塞之怨恨,在唐宋人看来,总是远离故国,终老异邦,即杜诗所谓“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怀古迹》)是也。词中“离愁三万里”和“望昭阳宫殿”云云,正是这种汉民族感情的寄托。被远远掳往胡地的徽、钦二帝的怨恨,可借史事以联想;在北地沦为金国遗民的父老乡亲们南望王师的感情,也可与之相通。只是“辽阳驿使音尘绝”一事的用法,恐已非唐诗中思妇盼“良人罢远征”,早日归家团聚的本意,而是反其意而用,说关塞无烽燧,朝廷不思北伐。故周济以为“辽阳”数句是“刺晏安江沱,不复北望”(《宋四家词选》)。果真如此,则“泪珠盈睫”和一曲哀音也都该脱开表面的儿女之情而认为是一种“山川满目泪沾衣”的忧国之情的曲折表现。此词用事虽多而不碍抒情,全篇感情仍激越酣畅,很能体现辛词的艺术特色。
水 龙 吟
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②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③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④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⑤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⑥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⑦ 。
【注释】
①赏心亭:在建康(今南京市)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当时名胜,今废。 ②玉簪螺髻:喻山。 ③吴钩:古代吴地所制的一种弯头刀,也泛指刀剑。 ④“休说鲈鱼”三句:晋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遂弃官回家。见《世说新语》。 ⑤“求田问舍”三句:三国时,许氾对刘备说,陈元龙很无礼,他自己睡大床,却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刘对许说,今天下大乱,正应忧国忘家,你却问田求舍,无大志,元龙实在不屑与你谈话;若是我,我会自己睡到百尺楼上,让你睡到地下,岂止上下床的分别而已。见《三国志·陈登传》。 ⑥树犹如此:东晋时桓温北征,路过金城,见前手种柳树皆已十围,慨叹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泫然流泪。见《世说新语》。意即人生易老。 ⑦倩:烦,央求。揾:以物浸水叫揾。这里作揩拭解。
【语译】
楚地的秋天千里清朗,江水随着蓝天远去,秋色无边无际。眺望远处的峰峦,有的像碧玉簪,有的像青螺髻,它们惹起我无穷的愁和恨。在落日返照的楼台上,在孤飞大雁的叫声里,站立着我这个来江南漫游的客子。我把佩刀抽出来看了又看,万分感慨地拍遍了所有的栏杆,也没有人了解我登临此地的心意。
别说我像古人那样思念家乡,想回去吃鲈鱼脍之类的美味佳肴了,你看,尽管西风在吹,我这个张季鹰有没有回家去呢?我若是为了置田买屋,谋求个人家产,只怕见到像刘备那样雄才大略的人,就该羞愧死了。唉,我是可惜这大好时光如流水般的逝去,连无情的树木尚且忧愁风雨的吹打,何况有情的人呢?还是烦谁去叫几个穿红着绿的歌女舞妓来,让她们来替英雄抹去脸上的泪水吧!
【赏析】
辛弃疾南归初,授江阴签判,任满后,漫游吴、楚。乾道三年(1167),他二十八岁那年秋天,又回到金陵。想到抗金复土的壮志难酬,登上赏心亭,一腔怨恨,满怀牢骚,写成这首传诵数百年的名篇(此词作年,诸家说法不一,详拙著《辛弃疾漫游吴楚考》、《辛弃疾年谱》)。
起首两句,写登高遥望,水天一色,意境高远,不但说明这位江南游子,正从楚地漫游归来,更突出作者襟怀高洁,如碧宇清秋。清代谭献《复堂词话》以为这首词有“裂竹之声”,是恰当的比喻。为什么看到远山遥岑,会产生愁恨?为什么他要抚佩剑、拍栏杆,感到无处宣泄心事?只有对作者早年在金人占领区叱咤风云的聚义气概和南归宋室之后几年屈沉下僚的委屈心情有所了解,才能领会爱国词人的牢骚所在。
他从金国南归后,从不把家庭放在心上,也不曾有过回乡的念头。下片写莼羹鲈鱼、求田问舍等词句,并非堆砌典故,确是写出了这位青年英雄报国忘家的崇高趣向。三年吴楚漫游期间,他度过许多浪漫的日子,在他那个时候,也只有天涯沦落的“红巾翠袖”,才会为他洒一掬同情之泪。
全词意境慷慨悲壮,而又深曲含蓄。在艺术结构上,以上片写登临眺望所见景象及自己抑塞郁愤的情态,用“无人会、登临意”六字过片。下片即承上借用典故申述“登临意”,先从反面排除,然后正面慨叹,遣词藏而不露,用典极其灵活,三次说法语气各不相同,但又都表现了“无人会”的情景,自然地引出末了的意思。因此,结句给读者的感慨也是无尽的。
摸 鱼 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