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59节
梅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语译】
傍晚时,天晴了,风停了,这一夜中,早春的威势受到了遏制。疏疏的梅花,含情脉脉;天淡淡的,夜云来来去去,有几枝花洁白如雪。
景色美极了,人也愁极了。这心情又能对谁说呢?只有两行低飞的归雁,才知道我在这月夜里独自靠着画楼的栏杆。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词,纯用白描,全不用典使事,甚至连“疏影”、“暗香”之类咏梅名句中的现成语词也不借用;不但如此,还连诗词中常见的傲冰雪、迎春到之类的意思也不写,这是很少有的。作者仿佛随心勾勒,无意于琢刻和寓意,然词中又不乏兴寄,这是他技巧高明之处。
上片写梅,下片写赏梅人自己的感受。直接说到梅花的地方甚少,多的倒是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情,但不论哪方面,都是为了烘染、衬托梅花,并共同组成一幅有机的统一画面,以完成咏梅的主题。
因为词只写梅花的绝胜风姿,并不表现其坚贞品格,所以不必先营造风雪肆虐、崖冰百丈的酷寒环境,相反的倒写了风雨初歇,春威遽减,夜晚晴朗的好天气。“晴”与“夜”,已摄最后“月”字之神。写到梅花,“疏”,言其形态;“雪”,喻其姿色;“脉脉”,是其神情;简洁单纯,没有更多的渲染。而穿插着写的是“天淡”和“云来去”,这是梅花的背景,又仿佛是这位雪色佳人的闲远的志趣和胸襟。
换头“胜绝”二字,是对梅花风姿的总评赞;“愁亦绝”,则是由梅花风姿所引起的感受、心情。过片极妙。有人以为“愁亦绝”是写作者“心情之暗淡愁苦”,是见花后“更加深了悲愁的深度”(见《唐宋词鉴赏辞典》一四一四页,上海辞书出版社)。这不对。在这里,愁绝是因爱怜之极而感到无可奈何的心情。喜极而泣,怜极而愁,人之本性,诗中有之。李白“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即是。此正从虚处写花之姣好动人,不可领会错。
见梅花而深受感动,于是想向人诉说感受,但又无人可说。这还是虚笔写梅花给自己的感受之难以言状;当然,同时也表现孤独感。所以结尾说只有飞雁知道自己在月下倚楼看花。这里应该想到梅花也是幽独的,它在春夜里靠近画楼悄悄开放,除了诗人又有谁知道呢?所以末两句又不妨多加一层意思,同时理解为“惟有两行低雁,知花倚,画楼月”。“雁”“画楼”“月”,被加入到这幅以梅花为主体的画面中作陪衬,色彩就更丰富了。写孤寂又写雁,往往与怀远有关,而春天正是南雁北飞的季节。也许作者的心里正深藏着北国之梦,而孤独、美丽的梅花正触动了他的幽思。
贺 新 郎
辛弃疾
别茂嘉十二弟①
绿树听鹈 ②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③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④ 。看燕燕,送归妾⑤ 。 将军百战身名裂⑥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⑦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⑧ 。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①茂嘉十二弟:辛茂嘉,稼轩之族弟,排行十二,事历未详。稼轩另有《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词,刘过有《沁园春·送辛幼安弟赴桂林官》词,所指当为同一人。 ②鹈 :词题“别茂嘉十二弟”后,原有“鹈 、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等语,当是作者自注。鹈 ,见蔡伸《柳梢青》词注。 ③马上琵琶:用汉王昭君出塞事。晋石崇《王明君(即王昭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④“更长门”句: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离皇城,居长门宫。长门宫,在今西安南长安县东北。 ⑤看燕燕:送归妾,《诗·邶风、燕燕》毛传:“《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 ⑥“将军”句:汉武帝时,李陵屡战匈奴,终因矢尽粮绝,援兵不至而降,遂身败名裂。武帝怒杀其全家。 ⑦“向河梁”二句: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⑧“易水”二句:荆轲谋刺秦王,“(燕)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以送之”。至易水上,宴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闻者掩泣。见《史记·刺客列传》。 ⑨还:倘若。
【语译】
在绿树丛中,已经听到鹈 鸟在啼叫了,怎么能再忍受这边鹧鸪的声音刚停,那边杜鹃又声声悲切呢?啼叫到归去的春天再也找不到了时,就该为百草千花的芬芳美景全都消失而深深怨恨了。细想起来,这还比不上人世间的离别呢:在马背上奏出的琵琶声中,王昭君离开故国,远出黑沉沉的关塞之外。还有那乘坐着插翠羽的辇车,拜辞皇帝到长门宫去过苦日子的陈皇后。卫君庄姜看着燕子飞翔,送别了去嫁人的姬妾。
百战沙场的李陵将军,只落得身败名裂,他携着苏武的手上了河桥,送别老友归汉,一回头间,彼此已相隔万里,永远也见不到了。易水之上,送别荆轲,西风飒飒寒冷,座上的宾客全都穿戴着雪白的衣冠,而壮士正慷慨悲歌未尽。啼鸟倘若知道这些恨事,想它在悲啼的时候,眼中流的就不会是清莹的泪水,而要永远泣血不止了。唉!从今以后还有谁伴我在明月夜里一起喝酒呢?
【赏析】
刘过《沁园春·送辛幼安弟赴桂林官》词中有“毕竟男儿,入幕来南,筹边如北,翻覆手高来去棋”等语,知茂嘉先到北边,后又南调。稼轩另有一首词是送茂嘉“赴调”的,当与“赴桂林官”同指“入幕来南”事,而这首《贺新郎》则为“筹边如北”事,应早于南调;从刘词提到的时事考证(参见拙编《稼轩长短句编年》二八○—二八二页,香港上海书局),当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春,其时作者在江西铅山瓢泉隐居。
这首送别词章法奇特,风格沉郁。词以三种能引起伤春和别恨的禽声写起,说鸟儿也“苦恨”“春归”“芳菲都歇”,然后用“算未抵、人间离别”句引入主题,振起文势。梁启超云:“《贺新郎》词,以第四韵之单句为全篇筋节,如此句最可学。”(《艺蘅馆词选》)指出此句正是全篇之关键。接着便列举王昭君出塞和亲、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宫、庄姜送媵妾于归、李陵送苏武归汉、荆轲临易水悲歌等五件“人间离别”的历史故事,铺叙而成词的主体,恰如江淹的《恨赋》、《别赋》。这种赋体式的写法,唐诗中有之,且常用以赠别,而移之于词中,实为创格。词之上下阕之间,通常都有过片,此词换头处,仍连着前面一路说下来,另叙一事,无所谓“过片”,这也是打破常格的写法。
周济云:“前半阕北都旧恨,后半阕南渡新恨。”(《宋四家词选》)未注意其章法特殊,解说也牵强得很,与送别主题毫不相干。张惠言则云:“茂嘉盖以得罪谪徙,故有是言。”(张惠言《词选》)也属不深考的臆测,“得罪谪徙”,也拉不上易水悲歌事呀!其实,只不过是说人间多别恨而已。过于深求,反失其真意。
说完五件事,又回到“啼鸟”上来,以“如许恨”三字总束上文,首尾相应。从“人间离别”到“如许恨”,说历史,都为眼前;所以又不妨把作者“送茂嘉十二弟”当作未说出来的第六件事,而且是最主要的事。虽则送弟离去是极平常的事,没有所举史事那样有名,但离恨之深,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就是作者想说的话。因而,“啼鸟”二句的真正用意是说,鸟儿倘若知道我与你分别时所抱的憾恨,也定当为之而泣血了。“长啼血”,正好合上了前面的“杜鹃声切”。别弟之情,直至最后六字方点醒,以此返照全篇,申明题意,此亦章法之奇特处。陈廷焯云:“稼轩词自以《贺新郎》一篇为冠,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白雨斋词话》)王国维云:“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人间词话》)都可谓推崇备至。
念 奴 娇
辛弃疾
书东流村壁①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② ,一夜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③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释】
①东流:池州之东流县,今安徽东至县西北。 ②刬地:依然。“刬”,音产。“地”轻读,亦可作“的”。 ③纤纤月:喻女子的足。
【语译】
棠梨花谢了,清明节又匆匆过去了。可是东风还依然欺侮我这个旅客,不让我安稳地入梦,在这置有云母屏风的卧室内,我整夜都感觉有点畏寒。在曲折的江岸边举杯,在杨柳树下拴马,我都记得;就在这儿,我曾经轻易地与她分了手。现在人去楼空了,当年游乐的情景,只有楼中的飞燕能说得出来吧。
我听说在那条锦绣似的街道的东头,过往行人曾经见到过她在帘子背后的身影。本来的憾恨已多得像春天里的江水那样流不完了,新添的憾恨更好比是无边的云、望不尽的山那样千重万叠。可以想像得到,有朝一日在酒席间彼此重逢,我发现她已如镜中之花那样难以攀折了,她大概也会吃惊地问我:“你最近怎么啦,添了这么多的白发?”
【赏析】
词作于淳熙五年(1178)清明后。上年,作者先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入冬,迁隆兴(今南昌市)任江西安抚使。到官三个月,于次年春被召为大理少卿。他东赴临安途中,沿江泊于池州东流县某村,故地重经,勾起往事,作词书于村舍墙壁上,时年三十九岁。
野棠古称甘棠,即棠梨,也叫野梨。农历二月间开白花,清明一过,花就纷纷飘落了。头两句好像只是即景点明时令,信口吟成,其实并非随意下笔。从下文知道,词人前次来游,曾在此与一位女子有过一段情缘,但随即就分手了。春梦无迹,那位村野间结识的女子,恰如野棠花那样飘落难觅了,眼前之景与后文“镜里花”之喻自然呼应,带有象征意味。“又匆匆”三字,毫不费力地说明时光“匆匆”的感慨,不仅为今天而发,当初佳期亦如此短暂,又暗逗下文“轻别”。清明过了,天气该转暖了罢,可依然东风料峭,夜间都有点冷得睡不着觉。“云屏”多置于床前,故用以表示夜间睡眠。客中多愁,又触物伤感,故夜梦难成,才有怯风畏寒之感。不说“客畏风寒”,却说“东风欺客”,把客子孤独少欢的处境和他难耐冷落愁闷的精神状态写出来了。
然后,转入回忆往事。写往事,不先写聚或游,而先写散,写别。“曲岸”二句,正写那位女子为词人饯行。临别前,系马登楼,举杯劝慰,然后就这样轻易地分别了。写来十分感慨。“此地”二字,绾结今与昔。“楼空”二句,活用燕子楼典故;也化用苏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词句,藉此交代离去者非男性朋友,而是“佳人”。“旧游”,本应是回忆之重点,常人来写,多作渲染,词人偏不写,只用虚笔轻轻一点,借典故中楼名燕子,化虚为实,用“飞燕能说”四字一结,以示当初两情欢好种种难忘情景,除却梁间燕子,无人知晓。构思全不落俗套,用笔又何等空灵、巧妙!
下阕写别后。承前先说佳人消息。听有人说,曾经在繁华的都市里某府中见到过她。“绮陌”等于说锦绣的街衢。梁简文帝《烽火楼》诗:“万邑王畿旷,三条绮陌平。”“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不宜呆解,否则就不免有人质疑:只见其纤足而不见其粉脸,又如何能辨认出是谁?所以它只是一种诗化了的语言,其实就是说有人曾碰巧在某一人家里见到过她。听到这一消息,词人自然感伤不已:“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旧恨”,昔日匆匆离别;“新恨”,今朝物是人非。“春江”、“云山”,都取眼前所见景象为喻;又各与今昔心情贴切:昔日放船远去,别情依依,恰好寄情于长流之水;此时人分两地,不可得见,总恨云山重重,千里相隔。
词最后转至对将来的预料。想到今后即使在某次宴会上能再见到她,怕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随便亲近了。“镜里花”出佛家语,与“水中月”一样,都是不可掇取的美好的虚像。人分东西,相思不相见,已多憾恨;樽前重见,却视萧郎作路人,又当如何!这是深一层写恨。末了又从对方的改变,想到自己的改变。对方的改变,自己是吃“惊”的,但没有写,而只从自己的改变使对方吃惊中补出。因为对方“惊问”前有“也应”二字,可见“惊”讶是彼此共同的,虽则原因不同。从感慨他人,转到自慨身世,与开头写孤凄心情相合,首尾呼应。李商隐《夕阳楼》诗:“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此词结尾,亦有同慨。
辛弃疾曾有过诗酒风流的生活,特别是南归初江阴签判离任后,漫游吴楚那两年。此词中所写到的女子,看来像是艺妓一类人物,所以与严肃的爱情又有区别,尽管如此,词的技巧还是很高明的,其艺术经验,值得借鉴。
汉 宫 春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语译】
傍晚时,天晴了,风停了,这一夜中,早春的威势受到了遏制。疏疏的梅花,含情脉脉;天淡淡的,夜云来来去去,有几枝花洁白如雪。
景色美极了,人也愁极了。这心情又能对谁说呢?只有两行低飞的归雁,才知道我在这月夜里独自靠着画楼的栏杆。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词,纯用白描,全不用典使事,甚至连“疏影”、“暗香”之类咏梅名句中的现成语词也不借用;不但如此,还连诗词中常见的傲冰雪、迎春到之类的意思也不写,这是很少有的。作者仿佛随心勾勒,无意于琢刻和寓意,然词中又不乏兴寄,这是他技巧高明之处。
上片写梅,下片写赏梅人自己的感受。直接说到梅花的地方甚少,多的倒是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情,但不论哪方面,都是为了烘染、衬托梅花,并共同组成一幅有机的统一画面,以完成咏梅的主题。
因为词只写梅花的绝胜风姿,并不表现其坚贞品格,所以不必先营造风雪肆虐、崖冰百丈的酷寒环境,相反的倒写了风雨初歇,春威遽减,夜晚晴朗的好天气。“晴”与“夜”,已摄最后“月”字之神。写到梅花,“疏”,言其形态;“雪”,喻其姿色;“脉脉”,是其神情;简洁单纯,没有更多的渲染。而穿插着写的是“天淡”和“云来去”,这是梅花的背景,又仿佛是这位雪色佳人的闲远的志趣和胸襟。
换头“胜绝”二字,是对梅花风姿的总评赞;“愁亦绝”,则是由梅花风姿所引起的感受、心情。过片极妙。有人以为“愁亦绝”是写作者“心情之暗淡愁苦”,是见花后“更加深了悲愁的深度”(见《唐宋词鉴赏辞典》一四一四页,上海辞书出版社)。这不对。在这里,愁绝是因爱怜之极而感到无可奈何的心情。喜极而泣,怜极而愁,人之本性,诗中有之。李白“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即是。此正从虚处写花之姣好动人,不可领会错。
见梅花而深受感动,于是想向人诉说感受,但又无人可说。这还是虚笔写梅花给自己的感受之难以言状;当然,同时也表现孤独感。所以结尾说只有飞雁知道自己在月下倚楼看花。这里应该想到梅花也是幽独的,它在春夜里靠近画楼悄悄开放,除了诗人又有谁知道呢?所以末两句又不妨多加一层意思,同时理解为“惟有两行低雁,知花倚,画楼月”。“雁”“画楼”“月”,被加入到这幅以梅花为主体的画面中作陪衬,色彩就更丰富了。写孤寂又写雁,往往与怀远有关,而春天正是南雁北飞的季节。也许作者的心里正深藏着北国之梦,而孤独、美丽的梅花正触动了他的幽思。
贺 新 郎
辛弃疾
别茂嘉十二弟①
绿树听鹈 ②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③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④ 。看燕燕,送归妾⑤ 。 将军百战身名裂⑥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⑦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⑧ 。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①茂嘉十二弟:辛茂嘉,稼轩之族弟,排行十二,事历未详。稼轩另有《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词,刘过有《沁园春·送辛幼安弟赴桂林官》词,所指当为同一人。 ②鹈 :词题“别茂嘉十二弟”后,原有“鹈 、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等语,当是作者自注。鹈 ,见蔡伸《柳梢青》词注。 ③马上琵琶:用汉王昭君出塞事。晋石崇《王明君(即王昭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④“更长门”句: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离皇城,居长门宫。长门宫,在今西安南长安县东北。 ⑤看燕燕:送归妾,《诗·邶风、燕燕》毛传:“《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 ⑥“将军”句:汉武帝时,李陵屡战匈奴,终因矢尽粮绝,援兵不至而降,遂身败名裂。武帝怒杀其全家。 ⑦“向河梁”二句: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⑧“易水”二句:荆轲谋刺秦王,“(燕)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以送之”。至易水上,宴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闻者掩泣。见《史记·刺客列传》。 ⑨还:倘若。
【语译】
在绿树丛中,已经听到鹈 鸟在啼叫了,怎么能再忍受这边鹧鸪的声音刚停,那边杜鹃又声声悲切呢?啼叫到归去的春天再也找不到了时,就该为百草千花的芬芳美景全都消失而深深怨恨了。细想起来,这还比不上人世间的离别呢:在马背上奏出的琵琶声中,王昭君离开故国,远出黑沉沉的关塞之外。还有那乘坐着插翠羽的辇车,拜辞皇帝到长门宫去过苦日子的陈皇后。卫君庄姜看着燕子飞翔,送别了去嫁人的姬妾。
百战沙场的李陵将军,只落得身败名裂,他携着苏武的手上了河桥,送别老友归汉,一回头间,彼此已相隔万里,永远也见不到了。易水之上,送别荆轲,西风飒飒寒冷,座上的宾客全都穿戴着雪白的衣冠,而壮士正慷慨悲歌未尽。啼鸟倘若知道这些恨事,想它在悲啼的时候,眼中流的就不会是清莹的泪水,而要永远泣血不止了。唉!从今以后还有谁伴我在明月夜里一起喝酒呢?
【赏析】
刘过《沁园春·送辛幼安弟赴桂林官》词中有“毕竟男儿,入幕来南,筹边如北,翻覆手高来去棋”等语,知茂嘉先到北边,后又南调。稼轩另有一首词是送茂嘉“赴调”的,当与“赴桂林官”同指“入幕来南”事,而这首《贺新郎》则为“筹边如北”事,应早于南调;从刘词提到的时事考证(参见拙编《稼轩长短句编年》二八○—二八二页,香港上海书局),当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春,其时作者在江西铅山瓢泉隐居。
这首送别词章法奇特,风格沉郁。词以三种能引起伤春和别恨的禽声写起,说鸟儿也“苦恨”“春归”“芳菲都歇”,然后用“算未抵、人间离别”句引入主题,振起文势。梁启超云:“《贺新郎》词,以第四韵之单句为全篇筋节,如此句最可学。”(《艺蘅馆词选》)指出此句正是全篇之关键。接着便列举王昭君出塞和亲、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宫、庄姜送媵妾于归、李陵送苏武归汉、荆轲临易水悲歌等五件“人间离别”的历史故事,铺叙而成词的主体,恰如江淹的《恨赋》、《别赋》。这种赋体式的写法,唐诗中有之,且常用以赠别,而移之于词中,实为创格。词之上下阕之间,通常都有过片,此词换头处,仍连着前面一路说下来,另叙一事,无所谓“过片”,这也是打破常格的写法。
周济云:“前半阕北都旧恨,后半阕南渡新恨。”(《宋四家词选》)未注意其章法特殊,解说也牵强得很,与送别主题毫不相干。张惠言则云:“茂嘉盖以得罪谪徙,故有是言。”(张惠言《词选》)也属不深考的臆测,“得罪谪徙”,也拉不上易水悲歌事呀!其实,只不过是说人间多别恨而已。过于深求,反失其真意。
说完五件事,又回到“啼鸟”上来,以“如许恨”三字总束上文,首尾相应。从“人间离别”到“如许恨”,说历史,都为眼前;所以又不妨把作者“送茂嘉十二弟”当作未说出来的第六件事,而且是最主要的事。虽则送弟离去是极平常的事,没有所举史事那样有名,但离恨之深,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就是作者想说的话。因而,“啼鸟”二句的真正用意是说,鸟儿倘若知道我与你分别时所抱的憾恨,也定当为之而泣血了。“长啼血”,正好合上了前面的“杜鹃声切”。别弟之情,直至最后六字方点醒,以此返照全篇,申明题意,此亦章法之奇特处。陈廷焯云:“稼轩词自以《贺新郎》一篇为冠,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白雨斋词话》)王国维云:“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人间词话》)都可谓推崇备至。
念 奴 娇
辛弃疾
书东流村壁①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② ,一夜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③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释】
①东流:池州之东流县,今安徽东至县西北。 ②刬地:依然。“刬”,音产。“地”轻读,亦可作“的”。 ③纤纤月:喻女子的足。
【语译】
棠梨花谢了,清明节又匆匆过去了。可是东风还依然欺侮我这个旅客,不让我安稳地入梦,在这置有云母屏风的卧室内,我整夜都感觉有点畏寒。在曲折的江岸边举杯,在杨柳树下拴马,我都记得;就在这儿,我曾经轻易地与她分了手。现在人去楼空了,当年游乐的情景,只有楼中的飞燕能说得出来吧。
我听说在那条锦绣似的街道的东头,过往行人曾经见到过她在帘子背后的身影。本来的憾恨已多得像春天里的江水那样流不完了,新添的憾恨更好比是无边的云、望不尽的山那样千重万叠。可以想像得到,有朝一日在酒席间彼此重逢,我发现她已如镜中之花那样难以攀折了,她大概也会吃惊地问我:“你最近怎么啦,添了这么多的白发?”
【赏析】
词作于淳熙五年(1178)清明后。上年,作者先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入冬,迁隆兴(今南昌市)任江西安抚使。到官三个月,于次年春被召为大理少卿。他东赴临安途中,沿江泊于池州东流县某村,故地重经,勾起往事,作词书于村舍墙壁上,时年三十九岁。
野棠古称甘棠,即棠梨,也叫野梨。农历二月间开白花,清明一过,花就纷纷飘落了。头两句好像只是即景点明时令,信口吟成,其实并非随意下笔。从下文知道,词人前次来游,曾在此与一位女子有过一段情缘,但随即就分手了。春梦无迹,那位村野间结识的女子,恰如野棠花那样飘落难觅了,眼前之景与后文“镜里花”之喻自然呼应,带有象征意味。“又匆匆”三字,毫不费力地说明时光“匆匆”的感慨,不仅为今天而发,当初佳期亦如此短暂,又暗逗下文“轻别”。清明过了,天气该转暖了罢,可依然东风料峭,夜间都有点冷得睡不着觉。“云屏”多置于床前,故用以表示夜间睡眠。客中多愁,又触物伤感,故夜梦难成,才有怯风畏寒之感。不说“客畏风寒”,却说“东风欺客”,把客子孤独少欢的处境和他难耐冷落愁闷的精神状态写出来了。
然后,转入回忆往事。写往事,不先写聚或游,而先写散,写别。“曲岸”二句,正写那位女子为词人饯行。临别前,系马登楼,举杯劝慰,然后就这样轻易地分别了。写来十分感慨。“此地”二字,绾结今与昔。“楼空”二句,活用燕子楼典故;也化用苏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词句,藉此交代离去者非男性朋友,而是“佳人”。“旧游”,本应是回忆之重点,常人来写,多作渲染,词人偏不写,只用虚笔轻轻一点,借典故中楼名燕子,化虚为实,用“飞燕能说”四字一结,以示当初两情欢好种种难忘情景,除却梁间燕子,无人知晓。构思全不落俗套,用笔又何等空灵、巧妙!
下阕写别后。承前先说佳人消息。听有人说,曾经在繁华的都市里某府中见到过她。“绮陌”等于说锦绣的街衢。梁简文帝《烽火楼》诗:“万邑王畿旷,三条绮陌平。”“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不宜呆解,否则就不免有人质疑:只见其纤足而不见其粉脸,又如何能辨认出是谁?所以它只是一种诗化了的语言,其实就是说有人曾碰巧在某一人家里见到过她。听到这一消息,词人自然感伤不已:“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旧恨”,昔日匆匆离别;“新恨”,今朝物是人非。“春江”、“云山”,都取眼前所见景象为喻;又各与今昔心情贴切:昔日放船远去,别情依依,恰好寄情于长流之水;此时人分两地,不可得见,总恨云山重重,千里相隔。
词最后转至对将来的预料。想到今后即使在某次宴会上能再见到她,怕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随便亲近了。“镜里花”出佛家语,与“水中月”一样,都是不可掇取的美好的虚像。人分东西,相思不相见,已多憾恨;樽前重见,却视萧郎作路人,又当如何!这是深一层写恨。末了又从对方的改变,想到自己的改变。对方的改变,自己是吃“惊”的,但没有写,而只从自己的改变使对方吃惊中补出。因为对方“惊问”前有“也应”二字,可见“惊”讶是彼此共同的,虽则原因不同。从感慨他人,转到自慨身世,与开头写孤凄心情相合,首尾呼应。李商隐《夕阳楼》诗:“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此词结尾,亦有同慨。
辛弃疾曾有过诗酒风流的生活,特别是南归初江阴签判离任后,漫游吴楚那两年。此词中所写到的女子,看来像是艺妓一类人物,所以与严肃的爱情又有区别,尽管如此,词的技巧还是很高明的,其艺术经验,值得借鉴。
汉 宫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