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58节
词虽然有一些自悼自伤的低沉情调和孤芳自赏的清高意味,但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是不能苛求诗人的。诗人有两句历来传诵的诗说:“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与此词可谓出于同一机抒。它揭示了那种社会政治制度下,报国无门、英雄末路的时代悲剧。仅此一点本身,就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水 龙 吟
陈 亮
春 恨
闹花深处楼台① ,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② ,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③ ,翠绡封泪④ ,几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注释】
①闹花:繁花。 ②斗草:宗懔《荆楚岁时记》:“竞采百药,谓百草以蠲除毒气,故世有斗草之戏。” ③罗绶分香:以香罗带赠别。 ④翠绡封泪:用翠丝巾帕裹着眼泪寄给情人。出《丽情集》,参见周邦彦《浪淘沙慢》“江泪”注。
【语译】
在繁茂花丛的深处,有座楼台,绣着画的帘幕卷起一半,东风柔软地吹拂着。春天回到了绿色的田间小路上,平铺的莎草刚长出嫩芽,杨柳垂下了浅色的金线。春天迟迟的阳光催促着花儿开放,淡淡的云彩使雨停歇了下来,正是轻寒微暖的好天气。我恨这花木芬芳绚丽的世界,游人们还不及赏玩,统统都交给了黄莺和燕子。
我寂寞地靠在高处的栏杆旁,心里想念着远方,在南楼上,听到空中传来一声北归大雁的叫声。姑娘们拔金钗作斗草的游戏;年轻人用青丝绳系马冶游,种种乐事都很快地风流云散了。于是香罗带赠给所爱作分别的留念,绿丝巾裹着红泪寄给远方情人,其间有多少深深的难言的怨恨啊!我正黯然悲伤,又在轻轻的烟雾、淡淡的月光中,听到杜鹃鸟在断断续续地叫“不如归去”。
【赏析】
这首词乍看与通常的惜春、怀远词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如果想到陈亮是一位才气超迈、爱国的豪侠奇士,再想到叶适所说:“同甫长短句四卷,每一章成,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予所谓微言,多此类也。’”以及毛晋跋其词集的话:“《龙川词》读至卷终,不作一妖语媚语,殆所称不受人怜者欤?”那么,也许会透过这首在龙川词中并不多的婉约风格的作品的表面,而看到其更深层次的政治内涵。
我们并不赞成逐字逐句地去谈“微言”,这讥刺什么,那影射什么,一一坐实,那样,当然易流于穿凿。但从总体上说,此词有政治寄托是无疑的,某些写法象征性也比较明显。比如上片写春光妩媚,先置一“闹花深处楼台,画帘半卷东风软”的处所,便显示出富贵繁华景象。在南宋人的想像中,沦于敌手之前的汴京和北宋时代,总是美好的,令人留恋的。所以有今已不属我有的憾恨。刘熙载云:“同甫《水龙吟》云:‘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言近指远,直有宗留守(宗泽)大呼渡河之意。”(《艺概》)就是作如此理解的。
黄蓼园释此词之寄托,不免过于落实,不可都从。但对换头“寂寞凭高念远”句的理解,倒是对的。他说:“‘念远’者,念中原也。”(《蓼园词选》)春日,南来的大雁北归,而人却只能北望中原徒兴悲感而已。说到往昔的繁荣欢乐“风流云散”时,写“金钗斗草,青丝勒马”,是举京华旧事,当年的社会民风习俗,非个人的风流韵事甚明。一旦国破,则有几多亲朋故友、骨肉情人的离散,地分南北,人盼音书,别泪遥寄,幽怨无穷。叙来仍颇有概括性。作者之“消魂”也正为此。末了以“不如归去”的“子规声”作结,正反衬了中原失土未能收复的悲愤心情。
忆 秦 娥
范成大
楼阴缺,栏杆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① ,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注释】
①金虬:铜龙。虬,无角龙。计时的漏壶下端制成铜龙,水自龙口慢慢滴出,看壶中水面刻度以知时间。
【语译】
楼阴缺处,栏杆的影子静静地躺在东厢房前,空中皓月一轮。月儿照东厢,满天露冷风清,杏花洁白如雪。
隔着烟雾,听催促时光的漏壶下,铜龙滴水,声如哽咽。厢房里帷幕昏暗,灯儿结了花。灯儿结了花,我只做了一会儿春梦,便游遍了辽阔的江南。
【赏析】
《忆秦娥》又名《秦楼月》,在范成大集中,共有五首,内容都写春闺怀远,构成了组词;此其四,表现春夜情思。
上片写楼外月色夜景。楼阴缺处,月光向东厢投下了栏杆的影子。影向东,则月偏西;月偏西,则夜已深。“东厢月”三字,按词牌格式规定,须重出。后出三字属下句,则浩然风露,似雪杏花,尽被包容在这月光下的银色世界里。“杏花”,为点季节,也是春夜外景迷人画面的主体,青春寂寞之怜惜情绪,已暗暗蕴含其中。李白以“床前明月光”引发故乡之思,这里写深夜月色,也为后半首写闺阁愁思不眠,先作环境和心情的烘染。
下片换头先就写漏声,写更漏之声暗示人不寐已成诗词惯例。以人之哽“咽”形容漏声,其用意却是借漏声反映人之心绪。“隔烟”二字,更写出人在未瞑睡眼前所见月照空房之朦胧景象。“罗帏”,点清是写闺中事。“暗淡”,既状物,也状心境。“灯花结”,固然是说“孤灯挑尽未成眠”,但也能藉此反映出女子的期盼心态。因为古人以为结灯花(或称“灯爆”)是喜事之兆。《西厢记》中驿亭抱病之张生得莺莺书信时就唱:“疑怪这噪花枝灵鹊儿、垂帘幕喜蜘儿,正应着短檠上夜来灯时。”词中女子也会有类似的疑怪,故重复“灯花结”三字时,便连下说她因此而得到“片时春梦”。岑参《春梦》诗:“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范词末两句,正隐括其意。原来所谓喜兆只不过是片刻的幻梦啊!此词用语极含蓄,全篇无一字言情,却又处处有情。写来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眼 儿 媚
范成大
萍乡道中乍晴① ,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
酣酣日脚紫烟浮② ,妍暖破轻裘。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③ 。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④ 。溶溶泄泄⑤ ,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注释】
①萍乡:今江西萍乡市。范成大《骖鸾录》:“乾道癸巳(1173)闰正月二十六日,宿萍乡县,泊萍实驿。人以此地为楚王得萍实之地,然距大江远,非是。” ②酣酣:盛足的样子。日脚:透过云层射向地平线的日光。 ③扶头:头脑昏沉时的动作姿态。或谓是酒名,误;“扶头酒”之称,盖指易使人醉之酒,非有酒名“扶头”也。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周邦彦《华胥引》词:“醉头扶起寒怯。”韩元吉《南乡子》词:“烂醉拼扶头。”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皆是。 ④縠纹:喻微波;縠,绉纱。 ⑤溶溶泄泄:水波任风荡漾的样子。
【语译】
耀眼的阳光从云层后射向地面,紫色的烟雾在浮动,我感到一股暖热透进轻软的皮袍中来。天气令人困倦,花香使人迷醉,午间的睡梦让人双手捧着昏沉沉的脑袋。
春天的慵懒感觉正好比池塘里的春水,一片绢纱纹似的微波像轻愁。它任意地起伏着、荡漾着,在柔软无力的东风吹拂下,仿佛想要起皱,却又放弃了,平静了下来。
【赏析】
在苏州领祠禄的范成大,被朝廷起用,知静江府(今桂林市)、广西经略安抚使。这首词就是他赴任桂林途中,经过江西萍乡时写的。内容如题序所述,是旅途生活的片段,点滴小感受,是一首即事小词。
先写“道中乍晴”。雨后天晴,日光令人觉得特别耀眼,故用“酣酣”。因为天边云未散尽,日光透过云层下照,故称“日脚”。地面有水,在阳光照射下,水气蒸腾,就呈现出“紫烟浮”的景象来。写景准确、生动。其时,是闰正月,季节尚早,所以身穿“轻裘”(裘以轻柔为优,所谓“轻裘肥马”,非“薄袄”义),但阳光带来的温暖,已“破”衣而入,让人完全感觉到了。“妍暖”就是温暖,“妍”即“暖”。因暖而觉“困”。“天色”即“天气”,为避与“花气”重字而用。气候让人感到舒服,加之时时闻到醉人花香,在车中久久颠簸,自然更容易瞌睡,所以就“午梦扶头”了。
上片写了题序中的前两句,下片就说第三句“小憩柳塘”。途中需要停车“小憩”,就是因为“困甚”,所以不但在换头时,承前“困”、“醉”和“午梦扶头”而说“春慵”,还把这种感觉作为下片所描写的两个对象之一。另一个要写的对象当然是“春塘水”。有趣的是作者居然用“恰似”二字,把两者合在一起来写。这一来,描写了客观景物,也就等于述说了主观感受;不言而喻,“小憩”也就不写而写了。已感觉“春慵”的人,在迟日、微风和清凉的塘水畔歇下来时,既想继续睡去,又似乎恢复了精神,振作了起来;既感到轻度的困扰和烦愁,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恬然、舒适、平静的感觉,这与眼前的春水任风荡漾,有时被风微微吹皱,立即又恢复了平静的景象十分相似。所以写春水,也就是写春慵。这样巧妙地交融在一起的描绘,既给人以自然的美感,也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霜天晓角
范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