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56节


【语译】

东风有心,先上了小桃的枝头,让它绽露出花朵来。这花儿似红粉佳人般的细腻,娇艳得好比醉酒的脸颊,它倚着朱红色的门站立着。记得当年,桃花曾隐隐地映着她刚刚化好妆的面庞,临近水边的岸上,春天已将过半,云和日暖,转过斜桥,便是夹城西头。那里,莎草平铺柔软,我驰马来到种植着垂柳的渡口,套着玉勒的马儿不断地嘶鸣。我认出她来,只见她收敛笑容,微蹙双眉,羞赧地飞红了双颊,仿佛抹上了一层胭脂。我也曾窥见她在绣房之中,因不得与她亲近而恨恨不已。

重来我俩曾手拉手度过愉快时光的地方,已是香气如雾,落红随着脚步,我怨恨寻春已太迟了。我日见消瘦,又能仗谁来过问呢?眼泪也只是白流。从前堂前的燕子,又在烟雨中双双飞来。原是人老了,春天倒是永远美好的,我梦到了佳期。像前番到过玄都观的刘禹锡重游故地,这里也曾有过多少风流繁华的回忆啊!花也该为此而悲哀了罢!如今只见茫茫一片暮霭,我这个想重返桃源的人,怅然地望着武陵溪而迷了方向,往事一去,再也难以追寻了。

【赏析】

词题为《桃花》,实藉咏桃花写相思怀人。其特点是常以花拟人,又人不离花,将花与人结合在一起来写。

上片先叙春风着意于桃枝,令其花发。接着“红粉腻”九字,便以倚门少女相比拟。然后以“记年时”带出人来。用“人面桃花相映红”意。“临水岸”至“玉勒争嘶”八句,说当日游踪,是桃花生长处,也是与恋人相见处。“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写少女与情人初会情态,娇怯羞赧,但见双颊泛红,如抹上一层胭脂。此正暗示常言俗语所说的“两瓣桃花上脸来”。“凝笑”即“敛笑”,是王筠诗“敛笑动微颦”之意,故与“蛾眉”相连,是写女子轻嗔微颦之羞态,亦即所谓“脸薄”。曾见有人将这两句断为三句,作“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见《宋词三百首笺注》及浙江古籍出版社《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于词格不合,也误解了词意,不可从。末了说虽曾于绣户窥见其人,而终因不得相亲近为恨。

下片写相思之怨。换头即写重寻旧梦,而将两情相得、心愿已遂之事略过,只从“共携手”三字补明;而眼前唯见“香如雾,红随步”,落花遍地景象而已,故有“怨春迟”之语,然又不明说。至“消瘦损,凭谁问”等句,方知是事过境迁之后的回想。“只花知”,是无人知,也含命薄如桃花意。堂前双燕,用作反衬。往事如烟,佳期只可梦中寻求。对恋人而自称“前度刘郎”,正是将人与花合一,故重寻“风流地”,略去人伤情而但言“花也应悲”。末用《桃花源记》事,又双关人与花,抒惘然惆怅之情也恰到好处。


好 事 近

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①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② 。多少梨园声在③ ,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④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注释】

①汴京赐宴:《金史·交聘表》云:“大定十三年(1173)三月癸巳朔,宋遣试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等贺万春节。”《绝妙好词笺》:“按宋孝宗乾道九年为金世宗大定十三年,南涧汴京赐宴之词,当是此时作。” ②“凝碧”二句:唐时,凝碧池在洛阳禁苑内,安禄山陷两京,宴其群臣于凝碧池。时王维被叛军拘于长安菩提寺,闻其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③梨园:宫廷中教习演剧的地方;唐明皇选坐部伎三百人,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 ④野烟:与平时炊烟不同,因战乱引起的烟火。出前引王维诗。

【语译】

在沦于金人之手的汴京闻乐,就像唐天宝末陷贼的官员,身处凝碧池头,一听到为叛军演奏的管弦声,便禁不住心中凄怆悲切。这曲子中有多少当年宫廷乐师的声音在啊!教我这白头人又如何能忍受呢!

杏花找不到可以让它躲避春来烦愁的地方,也就只好在这弥漫着战乱烟尘的环境中开放了。只有那条流经皇宫的御沟里的水,发出时断时续的声音,它好像知道我心底里正在呜咽。

【赏析】

乾道九年(1173),韩元吉作为南宋的使节前往金国,在敌占的汴京参加了全国为他举行的招待宴会,词即写宴席上所感。

韩元吉在席上“闻教坊乐”,这让他想起了历史上“安史之乱”中的一段故事:天宝末,安禄山叛军陷两京,于洛阳宫禁的凝碧池头大宴群臣,命奏乐,梨园弟子举声便一时泪下。乐工雷海清掷琴于地,西向恸哭,被逆贼肢解于试马殿。当时,不及扈从而被叛军拘禁于长安的王维,闻此事,大为感动,私下写了一首诗给予他同时被拘的友人裴迪(诗见注释②),乱平后,唐肃宗因这首诗而免了王维的罪。韩元吉感到眼前的情景,与当年颇相似,所以词中也多用王维那首诗的诗意和语词。

上片用“凝碧池头奏管弦”事以申“教坊闻乐”题意。“不堪华发”,既说听乐者自己,又兼梨园奏乐者,白居易《长恨歌》所谓“梨园弟子白发新”也。凝碧池事发生在秋天,王维诗有“秋槐叶落空宫里”语;此是春天,故写杏花傍野烟而发,“野烟”二字,也用王维“万户伤心生野烟”诗语。又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自注:“时未收长安。”)诗云:“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韩词与之同一蹊径。而加“无处避春愁”五字,使杏花亦如人之有情。“御沟”乃流经皇宫之河水,是王室悲欢变迁的见证者,神京陷落,二帝北掳,都曾“目睹”,当年珠翠笙歌之都,今为异族膻腥之地,能不为之而悲伤。古乐府:“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作者听御沟之水;亦如闻呜咽声,然又偏不说水声呜咽,而说沟水“似知人呜咽”,是透过一层,说到本题,有一击两鸣之妙。


瑞 鹤 仙

袁去华

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① ,风定犹舞。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媚妩。来时旧路,尚严花、娇黄半吐。到而今唯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  无语。邮亭深静,下马还寻,旧曾题处。无聊倦旅,伤离恨,最愁苦。纵收香藏镜② ,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念沉沉、小阁幽窗,有时梦去。


【注释】

①败叶:一作“数叶”。 ②收香藏镜:珍藏情人馈赠之物,表示对爱情的忠贞。参见周邦彦《风流子》“韩香”注。南朝陈亡后,驸马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各执半镜离散,后得以破镜重圆。见孟棨《本事诗》。

【语译】

郊外的原野上刚下过一场雨,看到枯败的叶子散乱一地,虽然风停下来了,但落叶还在空中飘舞。斜阳挂在密密的树林上,映照着远山,犹如多愁的人蹙着浅浅的黛眉,显得十分妩媚。那时来这儿,路上还看见严石间半开着娇艳的黄色山花。到现在就只有路边的溪水,好像见到人还认识似的。

我默默无语,旅客的馆舍显得深邃而寂静。我下了马,还去寻找当年在墙壁上题过诗词的地方。旅途无聊而疲倦,为离别的憾恨而感伤,是最痛苦的了。纵然我珍藏起恋人所私赠的异香或半镜而苦苦期待,将来能重新再到她那儿,也不知那位桃花般面容的姑娘是否还在。我思念着那深沉的小楼阁和幽静的窗户,有时就在梦中去往那儿。

【赏析】

这是一首“伤离恨”的词。

上片写郊原秋景,是旅途所见,也是引发离恨的环境。描绘雨后败叶飘零景象相当生动。古诗有“风定花犹落”句,“风定犹舞”是由此变化出来的,从中暗寓行路人的身世、遭遇和感触。“浓愁浅黛”,从“(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想来,不过是反过来说的,山色如黛眉,则青山与人同在“媚妩”之列;同时因以眉作比,引出“浓愁”来。下接二句非实景,是回忆中上次经此“旧路”时所见:严花吐黄,知是春天,写实之中插入虚景,便不板。然后再回到“而今”来,用“唯有”,知严花与溪水从前“来时”都曾见过,如今一无一有,或已经改变了,或依然如故,借景物写感触而不说破说尽,最妙。

下片直抒离恨。换头“无语”二字一顿,沉着。旅舍“深静”,寂寞之感在马。下马寻旧题,加深了重到的感慨。寻旧题实则是寻旧梦的一种表现,壁上之旧题尚可寻,而昔时之欢乐事已如春梦,了无痕迹。故下接“伤离恨,最愁苦”等语,明点主题。“纵收香”三句写内心对未来之事难料的忧虑和悲观的预测,为“最愁苦”进一步申述了理由。这里用“收香藏镜”和“人面桃花”等故事,都十分恰当。其恋人之居处“小阁幽窗”,至最后方点出,用“有时梦去”。四字一结,是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


剑 器 近

袁去华

夜来雨,赖倩得、东风吹住。海棠正妖娆处,且留取。  悄庭户,试细听、莺啼燕语。分明共人愁绪,怕春去。  佳树,翠阴初转午。重帘未卷,乍睡起,寂寞看风絮。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人,为言憔悴如许。彩笺无数,去却寒暄① ,到了浑无定据② 。断肠落日千山暮。


【注释】

①寒暄:冷暖,问寒问暖的客套话。 ②到了:到底,毕竟。

【语译】

夜晚下的雨,全仗着东风劲吹,才停歇了下来。海棠花正开得艳丽的地方,我且停留一会。

庭院静寂,我试着细听那莺啼燕语的声音,分明也怀着跟人一样的愁绪,害怕春天逝去。

枝叶茂盛的大树,苍翠的阴翳已开始转过正午的位置了,重重的帘幕还不曾卷起,我昼眠刚刚起来,寂寞无聊地看着被风吹起的柳絮。我将眼泪偷偷弹入江中,托付给烟波,让它在江头见到我那位朋友时告诉他,我已因相思而憔悴到如此地步了。他捎来的彩色信笺倒不少,可是除去那些寒暄的套话,毕竟连一句确定的话也没有。我伤心极了,看红日西沉,千山已是一片苍然暮色。

【赏析】
首节 上一节 56/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