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55节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怨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柳困桃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① 。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原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② ,恨星星③ 、不堪重记。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④ ,留云借月⑤ ,也须拼醉。


【注释】

①对人容易:谓春色对人太草草。 ②池南:地名。苏轼诗曾用以与“剑外”对举,知为蜀地。 ③星星:形容或指代白发。 ④处:作“时”解。 ⑤留云借月:朱敦儒《鹧鸪天》词:“曾批给雨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语译】

昨夜一场风雨来得急骤,故乡园子中的花肯定所剩无几了。我因愁太多、怨太深无心游赏,便轻易辜负了一年之中的大好春光。柳树困倦了,桃树也懒洋洋的,杏树已见青青子,梅树也结出了小颗粒,春色对人真是太草草了。仔细想想,好春永远存在,好花永远能见到,原来只是人变得憔悴了。

回想从前在家乡池南的那些事情,我恨自己已白发上头,当年的情景,真不能重新再去追忆了。如今只有一双如隔雾看花的老眼和为感伤时事而流下的两行清泪。我并不怕遇见花儿疏减的景象,只是愁怕尝到人到老年时的那种滋味。想要在群芳零乱之时,留住行云,借得明月,伴我行乐,那也得让自己不惜喝醉才行啊!

【赏析】

此词从惋惜风雨落花、青春易过,引出思乡、嗟老、怀旧、伤时种种情思,而又互相结合在一起;作者的感情,却不免颓伤。

陈廷焯谓程垓填词“工于发端”(《白雨斋词话》),这很有见地。此词发端,乍看不觉有什么特别,待读过全篇,才知道只此“夜来风雨匆匆”六字,便把前前后后欲说之事和欲抒之情全都串联了起来。风雨在身边发生,想到的却是“故园”花落,词意空灵跳脱。说“等闲孤负,一年芳意”,即是眼前花落,而这又因为“愁多怨极”所致。方有自悔之意,便又怨春色之对人草草,运笔圆转如此。后三句以一“算”字领起,再转折,仍归于人太多情,因而“憔悴”。上片虽已点出“故园”和春光易过等,但只是从花好花落事,抽象说愁;至下片,始具体说出烦愁的原因。

换头先说故乡旧事不堪回首。当年少壮不知愁,如今已是“星星”白发,故在池南时的欢愉生活“不堪重记”。“看花老眼,伤时清泪”八字,自然而极见功力;暗用杜甫诗意,令人浑然不觉。杜诗有“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句,人所传诵。不怕花瘦,只愁人老,与上片结意同一机抒。“花瘦”二字,仍从“风雨”来。结尾“待繁红乱处”之“待”,不解作“等待”,而是“待要”、“欲于”的意思。“繁红乱”正“风雨”才过后的眼前景象。其时“繁红”虽已零“乱”而尚未落尽,正应抓住机会赏花,故盼能“留云借月”,以助我一时之行乐。然愁绪在心,又岂能畅怀,除非拼却一醉,借酒力暂时将烦恼驱散。叙来步步曲折,终不肯用一直笔。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消凝①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② ,弦歌地,亦膻腥③ 。隔水毡乡④ ,落日牛羊下⑤ ,区脱纵横⑥ 。看名王宵猎⑦ ,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⑧ ,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⑨ ,静烽燧⑩ ,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11)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12)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释】

①黯消凝:黯然消魂凝神。 ②洙泗:洙水和泗水,流经山东曲阜,孔子曾在此聚徒讲学。春秋时注重礼乐,学堂常有弦歌声,故称“弦歌地”。 ③膻腥:牛羊的腥臊气,此指被金兵所玷污。 ④隔水毡乡:谓隔着淮河,北岸就是金国。毡乡,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地,因多住毡帐,故谓。 ⑤“落日”句:《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下,下坡回栏。 ⑥区脱:亦作“瓯脱”,读音同;汉时匈奴筑土室以守边,叫区脱,此指敌人哨所。 ⑦名王:少数民族中的著名将帅。北方民族战前多以狩猎为军事演习,故高适《燕歌行》云:“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⑧埃蠹:尘封和虫蛀(指箭上的羽毛)。 ⑨干羽:木盾和雉尾,舞者所执的道具。《尚书·大禹谟》记:虞舜“舞干羽于两阶”,有苗(古部族)来归顺。怀远:安抚边远的少数民族,使其归顺。此讽刺南宋不抗击金兵而与之议和。 ⑩烽燧:夜举火叫烽,昼升烟叫燧,均用以报警。 (11)若为情:何以为情,犹今语“怎么好意思”或“不难为情吗”。 (12)翠葆霓旌:将翠鸟羽毛结成伞形立于车盖上为装饰和五彩的旌旗,指皇帝的车驾。

【语译】

站在南岸,向淮河极目远望,关塞埋没在莽苍苍的草木之中。道路上尘埃昏暗,挟霜的寒风猛烈,边境上寂然无声。我怆然地凝思伤神。回想当年发生的事,大概天注定宋王朝命该如此,非人力所能挽回的罢。现在,连洙水、泗水一带,孔子曾经讲过学,常常响起音乐和歌声的地方,也遭到金兵的野蛮玷污。只隔着一条河,对岸已成了游牧民族搭满毡帐的聚居地了。日落时,牛羊成群回栏,金兵所筑的土堡哨所遍地纵横。看到金兵的将领率部在夜间围猎,骑兵手执火把,将整条淮河都照亮了。胡笳和鼙鼓的阵阵悲鸣声,使人心惊。

我想那挂在腰间的羽箭和匣中的宝剑,因久置不用,都白白地被尘封、遭虫蛀了,结果又能干成什么事呢?时机容易丧失,胸怀徒然豪壮,一年又将过去,神京远不可到。当局正在用上古手执木盾和雉尾来跳舞的方法,藉口以礼乐安抚边远少数民族,想使全国也能自动感化归顺,因而边境上不见烽火,暂且停战休兵了。求和的使臣冠戴整齐,乘坐着马车,纷纷地往来奔驰不绝,怎么也不觉得难为情呢?听说中原沦陷区的百姓,常常向南眺望,盼着大宋皇帝的御驾能够到来。这一切使赶路经过这里的人,觉得有一股忠义和愤慨之气充满了胸膛,止不住的热泪如倾泻般地涌流。

【赏析】

此词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载云:“近张安国在建康留守席上赋一篇云:‘长淮望断……’;歌阕,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很显然,所说“建康留守”就是张魏公张浚。张浚于高宗绍兴三十年(1161)十一月起,任建康府行宫留守,三十二年(1162),张孝祥到建康,秋冬间,赴建康留守张浚幕作客,在席上写了这首词。但因为后来张孝祥也兼领过建康留守,许多说词者都将“(张)在建康留守席上”这句话错误地理解为“(张)兼领建康留守时在宴客席上”,反宾为主,以至把词的作年推迟到张浚北伐,符离溃师之后的隆兴二年(1164)。这是不对的。因为“符离之溃”时,张孝祥尚在知平江府任上,次年他兼领建康留守后,已不可能与张浚同在建康。再说,此词明言金兵在淮河对岸(绍兴三十二年初,曾南侵至长江北岸的金兵因完颜亮被杀已退回至淮河以北),却无一语涉及“符离之溃”(符离即今安徽宿县北的符离集),所以,当从宛敏灏先生之说以定其创作年代。唯宛先生定绍兴三十二年之“初春”,尚与词中“岁将零”抵触,当改为是年秋冬方合。

上片写淮河成为边界,隔水国土沦为金兵占领区的形势。长淮本是平原,这里承“关塞”下一“平”字,又加“莽然”的形容词,见边境防备之空疏。“征尘暗”,即稼轩词所谓“落日胡尘未断”。“霜风劲”,点季节,也营造肃杀严峻气氛。“悄边声”,为边防疏闲和金宋暂时休兵再染一笔,同时引起无语出神“追想当年事”来。“当年事”,应指汴京失陷,宋室南迁的靖康之变。这是极为沉痛之事,也是宋王朝的奇耻大辱,但在高宗朝,又能追究谁的责任呢?不得已,只好说“殆天数,非人力”了。以下说到北中国大片土地遭金人蹂躏,渲染“膻腥”、“毡乡”、“牛羊”、“区脱”、“名王”、“宵猎”、“骑火”、“笳鼓”等本属北方游牧民族的风物习俗,突出地表现中原沦为异族的强烈印象和内心引起的巨大震动。

下片写自己抗金壮志无成,朝廷当局议和苟安,中原父老空望光复的悲愤心情。所述多非泛泛,如“时易失,心徒壮”六字,正合绍兴三十二年宋金双方情势。上年岁暮,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直趋长江北岸,在向采石渡江时,被抗金名将虞允文督水师迎头痛击,狼狈败退,至扬州,又被哗变部下所杀,金兵无主,一片混乱;金国又内部争权,遂向宋廷求和。本来这正是南宋乘胜用兵、复土雪耻之大好时机,但高宗却急不可待地与金国议和,让侵略军在当年年初全部安全地撤回淮河以北。此后便不断遣各种使者去金国通候、议事、庆典、祝寿、交纳岁币银绢,备受屈辱。所谓“干羽方怀远”、“冠盖使,纷驰骛”,即是对这种现实的深刻揭露和讽刺。词以中原父老南望王师的急切期盼心情与南宋使者冠盖驰骛的热闹忙碌场面相对比,又用边境上烽燧不起、兵戈暂歇的不寻常的平静作为词人内心激荡、愤懑不平的反衬,都能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陈廷焯称其“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白雨斋词话》),确是说出了这首诗史式的爱国词的特点。


念 奴 娇

张孝祥

过 洞 庭

洞庭青草①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② ,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③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④ 。短发萧骚襟袖冷⑤ ,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⑥ ,细斟北斗⑦ ,万象为宾客⑧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⑨ 。


【注释】

①洞庭青草:青草湖在洞庭湖之南,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 ②玉界琼田:形容月照湖水的皎洁。 ③岭海:两广之地,因北靠五岭,南临大海,故称岭海。作者曾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因罢官离开桂林。 ④“孤光”二句:借在月光照耀下,肝胆晶莹洁白,说自己心地光明,襟怀磊落。 ⑤萧骚:疏稀。 ⑥挹:以器皿汲取,如《诗·小雅·大东》:“不可以挹酒浆。”西江:西来的长江。 ⑦细斟北斗:将北斗星座当作舀酒的酒勺来取饮。《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 ⑧万象:宇宙间万物。 ⑨“不知”句:对良辰美景的赞叹语。《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又苏轼《念奴娇·中秋》词:“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语译】

洞庭湖连着青草湖,正是中秋前夕,湖上再也见不到一丝风儿、一朵云彩。湖面如平铺着三万顷琼玉的田地,只漂浮着我的一叶小舟。明月将它的银辉分成天上与水中,银河也在湖上投下了它的倒影,无论是天空或水里都只见一片空明澄澈。我愉快地领略着这奇异的境界,其妙处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向你表述。

于是我想到曾在岭外海滨的广西度过了一年,那时,孤月照我襟怀,我的一腔肝胆都像冰雪那样洁白透明。如今鬓发短而疏稀,衣衫冷而单薄,却安稳地行舟于这浩渺无际的水面上。我要把西来的长江水都舀来当酒,用北斗星座作为酒器来细斟慢酌,让宇宙间的万物都充当我的客人。我一边拍打船舷,一边独自长啸,也不知今夜是怎样的夜晚。

【赏析】

乾道元年(1165),张孝祥出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1166)六月,因遭谗落职,北归途中,经过洞庭湖时,已是近中秋的夜晚,他将泛舟洞庭之所见所感,写成了此词。

上片写近中秋夜明月照在洞庭湖上的景象。星月映湖,水天一色,上下交辉,一片空明。“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其意境颇似苏轼《前赤壁赋》之“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顷之茫然”。作者身临这大自然的奇妙境界,惊讶之余,不禁“怡然心会”,精神上获得了一种涤净尘俗污垢,泯灭心头得失而得以超脱解放的感受。“妙处难与君说”,在这里以虚笔作赞叹语,最是灵活。

下片结合湖光月色,咏怀抒情。逸兴遐思,自然而出,无一字拘板黏泥。“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九字,竟能不脱景物而说出“岭海经年”的遭遇,并一洗谗言,十分自负地表明自己心地操行的清纯洁白。“短发”二句,也将遭际的不幸与内心的泰然结合在一起,大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意味。“尽挹”三句,更运用浪漫的夸张的手法,化江水为美酒,执北斗以细斟,让天地间的万物都来充当入席的宾客,而自己则是这次大自然中最最盛大宴会的主人。想像之奇特,境界之阔大,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又发展了一步,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坦荡胸怀和豪迈气概。歇拍两句,狂放飘逸,已入物我两忘之境,足以与东坡词争胜。


六州歌头

韩元吉

桃  花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① ,玉勒争嘶。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② ,往事难追。


【注释】

①跋马:驰马。 ②武陵溪:陶潜《桃花源记》记武陵渔人缘溪行,逢桃花林,发现世外桃源故事,用其事。
首节 上一节 55/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