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52节
一会儿,黄莺百啭啼鸣,时断时续,燕子飞来飞去。绿水附近,楼台亭榭掩映着秋千;郊游的少女,双双对对相聚,玩着斗草的游戏。麦芽糖的香味飘过,酒菜在外出踏青扫墓的路上都冷了。我还能暗中辨认出秾艳的桃树下那朱红门户的人家。傍晚时分,配着豪华鞍鞯的骏马往来奔驰,醉酒后的衣襟上,沾惹着乱纷纷的落花飞絮。
现在正是轻寒轻暖的季节,更漏之声迟迟不歇,半阴半晴的天气,天上的云已呈现暮色。禁火的日子里,人们已试着作新妆打扮了,一年之中已到了三分佳胜的时候。看那清明节皇宫中传出蜡烛,它的青烟飘散开来,飞进门前植有槐树的公侯贵族府第。宫殿前撤下守卫的士兵,宫门大开,暂时不再传呼宣读敕令,而且还停止办公放假了。
【赏析】
万俟咏与黄庭坚、周邦彦同时,词大多作于北宋哲宗、徽宗时代。此词所咏是北宋京都汴梁的清明景象,又因为“应制”而作,故不免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词分三叠。一叠写春到京城。梨花带月,海棠含雨;“内苑”春色关不住,已过“青门”;“御沟”春水渐涨绿,暗通“南浦”。柳垂“金缕”,云埋“凤阙”。归结为“朝野多欢”、“箫鼓”盈衢的“太平”气象。二叠写市井之繁华热闹。流莺宛转,燕子去来,近水台榭映秋千,成双游女戏斗草。卖饧携酒,踏青祭扫,游人往返不绝,犹有留情于“夭桃朱户”人家者。仍归结为贵族子弟纵马豪饮的游冶逸兴。三叠借寒食清明习俗禁火,宫中以蜡烛分赐近臣,及弛禁开门,住宣休务等事,写皇上降恩,与百僚同乐,以此颂圣。统观全篇,是一种竭力罗列铺陈的赋体写法。比之于出自真情实感的抒情词作来,其文与价值或要逊色得多,但就当时文学现象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诗词体式“应制体”来看,也还是写得比较成功的,故得到一些评词者的赞许。如李攀龙云“铺叙有条,如收拾天下春归肺腑状”(《草堂诗余隽》),即是。
二 郎 神
徐 伸
闷来弹鹊,又搅碎、一帘花影。漫试着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嗟旧日沈腰① ,如今潘鬓② ,怎堪临镜?重省,别时泪湿,罗衣犹凝。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③ 。雁足不来④ ,马蹄难驻,门掩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栏杆,倚遍昼长人静。
【注释】
①沈腰:沈约有志台司,而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遂以书陈情于徐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因以“沈腰”为腰围减损的代称。李煜《破阵子》词:“一旦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②潘鬓: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发斑白)。”又其赋云:“斑鬓髟(长发下垂貌)以承弁(一种帽子)兮,素发飒以垂颔。”后因以“潘鬓”作为鬓发斑白的代词。 ③酲:酒后困惫不适;病酒。 ④雁足:《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因藉以称送书信者。
【语译】
闲来无事,用弹弓去弹喜鹊,因而把帘子上的花影给搅碎了。我胡乱地试穿着春衫,却想起她纤细的手曾将这衣衫用香来熏透,直熏到那金狮香炉烟灭灰冷。随时都会触发愁端,不知如何是好?我只是奇怪怎么近来老是生病。唉!我往日已瘦损腰围,如今又斑斑霜鬓,怎么还敢对镜自照呢?
重新检点离别时被泪水打湿的罗衣,到今天还留着点点泪痕。料想她也为我精神不振,日上三竿时,还懒得起身,恐怕总是推托酒后因惫不适的感觉尚未过去罢。传送书信的人不来,要想她的马车来此停留也难,只好关上门,把庭院中美好的春景都关闭起来。我徒劳地久立等待,整天把栏杆都倚遍了,消受着这长长的白昼和无人的寂静。
【赏析】
此词王明清《挥麈余话》记其“本书”,颇涉离奇,张侃《拙轩集》所述不同,然皆不足为据,兹不录。细看内容,它只不过是一首“多说别后情事”(许昂霄《词综偶评》)的词,至于别去者是谁,因何而别,后来怎样等等,与欣赏此词没有什么关系,可不必深究。
词的起头,构思甚巧。许昂霄云:“起句从‘举头闻鹊喜’翻出。”(同前)。五代冯延巳《谒金门》词:“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因传说鹊能报喜,故怀人者闻而心动。倘不灵验,则徒令心烦而反觉可恶了。故又有敦煌词《鹊踏枝》云:“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此词变“活捉取”为“弹鹊”,用意相似,正为鹊噪反触动“愁端”也。谢朓有“鸟散余花落”名句。鹊惊飞而花枝颤动,故“花影”历乱,如被自己所“搅碎”。从帘影中点出春来,颇不寻常。说“闷来”,又用“漫”字,表示原来弹鹊、试衣皆不经心,到“还思”二句,始睹物思人,沉湎于追忆之中,叙事有层次。说“熏彻”、“烬冷”,是从尽心熏衣上写出她对自己的一片深情来。“动”,是动辄、往往的意思。“向”是当时口语中为强调而加的语助词,“如何向”即“如之何”。由“愁端”而说到“新来多病”,说到“沈腰”、“潘鬓”消磨,说到不堪“临镜”自照,是自叹多愁善感,以致耗神伤体,不觉老之将至。
换头用“重省”二字一提往事,但与上片因试衣而忆昔又不相同:前面是无意中引起记忆,现在是有意识取旧物来验看,自有深浅之别。见“罗衣犹凝”别时之泪,又进而引发对去者此日情况的想像,而且是推己及彼的。因自己的瘦羸多病,揣测对方也一定“为我厌厌”“慵起”,借酒浇愁。其依据就是以前待自己情重,曾手薰春衫和别泪沾衣。“雁足”三句,回到眼前;音信久绝,相见难期,只有“门掩”“芳景”,“深锁春光一院愁”了。最后以“尽日”“伫立”,“倚遍”“栏杆”,寂寞度时光作结,下“昼长人静”四字歇拍,意境深远。黄昇云:“青山词多杂调,唯《二郎神》一曲,天下称之。”(《花庵词选》)王闿运云:“妙手偶得之作。”(《湘绮楼词选》)对此词都十分推重。
江神子慢
田 为
玉台挂秋月。铅素浅、梅花傅香雪。冰姿洁,金莲衬① 、小小凌波罗袜。雨初歇,楼外孤鸿声渐远,远山外、行人音信绝。此恨对语犹难,那堪更寄书说! 教人红消翠减② ,觉衣宽金缕,都为轻别。太情切,消魂处、画角黄昏时节。声呜咽。落尽庭花春去也,银蟾迥③ 、无情圆又缺。恨伊不似余香,惹鸳鸯结。
【注释】
①金莲:指女子的小脚。语出《南史·齐东昏侯纪》:“又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 ②红消翠减:当指胭脂褪红,黛眉减翠。 ③银蟾:明月。
【语译】
白玉台上高挂着秋月,她脸上敷着薄粉,就像梅花覆着一层香雪。冰一样晶莹洁白的肌肤,一双金莲能作凌波微步,衬着小小的罗袜。雨刚停了下来,高楼外一只孤雁的叫声渐渐远去,远山外,她的心上人一去音信就此断绝。这怨恨面对面尚难启齿,怎么还能再寄信去诉说呢?
真叫人胭脂红褪,黛眉翠减,懒于梳妆,只觉得身上的金缕衣也愈来愈宽松了,这一切都只为轻率的离别啊!堕落情网太深了,正当她处在极度悲伤的境况下,黄昏时刻的画角又吹响了。这声音也像在呜咽饮泣。庭院里花儿都已落尽,春天早过去了,天上月儿高远,它也真无情,既圆满了又何必再缺!恨情郎太薄幸,他的热情还不如沾惹在鸳鸯带同心结上的余香留得长久呢。
【赏析】
这首也是别后思妇的怨词。
首句交待地、时,“玉台”,华贵的府第;“秋月”,多愁的季节,后面要说“银蟾”,这里先提到。“铅素浅”,非月非梅,而是说人,与下文“冰姿洁”所指同。“梅花傅香雪”,非实景,因为秋天是没有梅花的;是比喻,说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似孤芳幽独。写其风姿,说冰清玉洁,“金莲衬”“罗袜”是借写纤足微步,赞她如洛水女神凌波仙子。然后转入写情事。“雨初歇”,应“秋月”;“楼”应“玉台”;“孤鸿声渐远”,可以想见这是在静夜中闲坐寂寥时所闻,虽写景而人在其中,情在其中。一“远”字,又蝉联“远山外”八字,由“孤鸿”说到“行人音信”,句法与文思都自然勾连。“此恨”二句,由彼及己,又从“音信”顺便说到“寄书”,写内心的别恨非言语所能表达。
后阕承“此恨”过片。“红消翠减”,既然说的是人,可以有二解:(一)如我们注译所说,写无心情梳妆打扮,所谓“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所以“红消’,胭脂,“翠减”眉黛,与前面写“铅素浅”“冰姿洁”也相应;(二)说红颜憔悴,云鬓疏稀;年轻女子的头发以“绿云”为喻,亦惯例。二说都可通,不妨随意取舍。“衣宽金缕”,即“金缕衣宽”,说体瘦。于此,点出“轻别”二字,下“轻”字,正表现“恨”。“太情切”至“圆又缺”五六句,再藉黄昏画角、无花庭院、天边缺月等景象,有声有色地渲染自己的别恨离愁。末了,则以薄幸相责,谓“鸳鸯结”上“余香”未消,伊人却一去杳如黄鹤,把旧情都已忘却。不说衣衫或衾被上尚有“余香”,而必曰“鸳鸯结”,乃暗示彼此曾经有过山盟海誓,曾以鸳鸯带同心结来表示彼此爱情将终生不渝。有此一对照,悲感愈深。
蓦 山 溪
曹 组
梅
洗妆真态,不作铅华御。竹外一枝斜① ,想佳人天寒日暮② 。黄昏院落,无处着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结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也③ ,试问花知否?
【注释】
①“竹外”句: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②“想佳人”句: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③东阳:南朝梁沈约,曾为东阳守。因有瘦损“沉腰”事,故藉以自喻。
【语译】
洗净妆饰,只凭天然本色,不涂抹胭脂花粉。梅花从翠竹间向外斜伸出一枝来,令人想像一位幽独的佳人在天寒日暮时分,倚靠在修竹旁边。黄昏的院落中,竟没有能让它留清香的地方,何况在风儿尖细、雪花飘坠的江头路上。
月边疏疏朗朗的梅影,已梦到自己最忧伤的处境了。花落结成梅子,将要变黄时,又要下濛濛不绝的细雨了。它一世孤芳,为有情人提供了不尽的愁思。为此,我已像做过东阳守的诗人沈约,日益消瘦了,试问花儿你可知道?
【赏析】
咏物词忌就物言物,以相关成语典故堆砌装点,必寄情寓兴才有意思。此词写梅,以一位幽独的佳人形象与处境来作比拟,“微思远致,愧黏题装饰者”(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梅花洁白无瑕,所以一开始就将它比作不施“铅华”的美人,她“洗妆”去饰,显露出“真态”本色来。接着以“竹外”二句作具体描绘。“竹外一枝斜更好”,是苏轼咏梅名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是杜甫《佳人》诗中为处境幽独的理想佳人所作的艺术造型。连用苏、杜诗句而能将两者巧妙地融合成一体,从而创造出梅花寂寞生愁的拟人新形象来,自不多见。黄昏时分,“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富贵之家自爱好繁华,非梅花志趣所在,也没有它的落脚处,所以说“无处着清香”。至于提到“江头路”,是因为前引“竹外”句的那首苏诗中本有“江头千树”等语,也因诗词中常常写到“江梅”。梅花生于旷野无人之地,加之雪虐风暴,境况当然更加凄清寂寞,所以用“何况”二字。总之,上片写出了梅花的风姿和所处的环境。
下片另辟蹊径,再向纵深发掘。先从月下梅花作梦说起。以“月边疏影”称梅,用词出林逋咏梅名句中“疏影横斜”、“月黄昏”。“梦到消魂处”,五字笔意空灵,写出这位绝世佳人的悲哀,她从噩梦中看到自己不免零落成泥的命运,但用的是虚笔。因以“消魂”暗示花谢,故下面接写“结子”事,梅子“欲黄时”,正是“廉纤细雨”连绵不绝的季节。贺方回以“梅子黄时雨”喻愁之多,这里虽未明言,而喻意实已包含其中。这可以从连着上面梦落花而说的“又须作”三字中体会出来。在下面两句中,其实已曲折点出。“孤芳一世”四字,是对梅花的总结。不说梅花有愁,却说“有情”人见梅而生“愁”。“供断”即“供尽”,尽情提供。这样,就把花与人联系了起来,也表现了人的志趣,即寄情寓兴。“有情”者为谁?就是作者自己,他怜惜梅花,竟致自己也和做过“东阳”守的沈约一样,“消瘦损”了。结句“试问花知否”,尤飘洒脱俗,摇曳多姿,自是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