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51节

踏 莎 行

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①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注释】

①阁定:含着未流下来。“含泪”也叫“阁泪”。

【语译】

离情就像游丝萦绕不定,离人恰似飞絮一去无踪,眼中含着泪珠,彼此相看也枉然。溪边烟濛濛的杨柳垂下金丝千条万条,也不能把这离去的木兰舟系住啊!

斜阳里有大雁飞过,水中小洲上似烟的芳草已迷茫一片,眼前的愁绪已不知有多少了。明朝的事暂且别去想它罢,我都不知今晚这一夜将如何才能度过。

【赏析】

这又是一首离别词。上片写离别之时,下片写离别之后;时间上是连续的,都在同一天。以“游丝”比“情”,取其柔;说它袅袅不绝,依依萦绕,都无不可。以“飞絮”比“人”,取其散;随风而去,难觅踪影,是应有之义。“泪珠阁定”,说悲来难遏。“相觑”,形容难舍难分;但百般依恋,又有何用,到头终须一别,故着一“空”字。“烟柳”多种植水边,又是离别之景;“一溪”是“兰舟”的去路。柳者,留也;丝者,思也。纵有情丝万缕,也难留住离人,犹柳有“万丝垂”,却“无因系得兰舟住”。

兰舟既去,俯仰唯见“雁过斜阳,草迷烟渚”。“斜阳”,是易生愁绪之景;“雁”北去南归有期,且传说能传书,见“雁过”也会想到行人又将如何。春“草”常被比作相思离恨,故选用“迷”字来言其多。说“烟渚”,是不离行舟之水。这些都为“愁无数”而写。前加“如今已是”四字,其意谓刚见人离去不久,就已经不胜其愁了,语气犹有所待,必定还得说往后就更不堪了,意思才完足。于是就有最后两句。本来有“如何过得今宵去”一句,似乎也可以了,作者偏于末句前再用“明朝”句一垫,仿佛说以后的事管不了那么多,且顾眼前怎么办要紧。这样就不但把离愁难熬说到了极点,且又留有“明朝”以后景况如何的想像余地。


帝 台 春

李 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似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①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倚遍危栏,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② ,试重寻消息。


【注释】

①凤城:京都之城,也叫“丹凤城”。 ②鳞鸿:鱼雁;传说以为能传书。

【语译】

芳草绿油油,茂盛地长满了城南路。暖洋洋的柳絮,乱纷纷的落红,也知道人因为春来有愁而懒怠无力。还记得在路上拾得珠翠的那位美丽女伴,我曾与她手拉手,一同游赏了寒食时节的京城。想不到如今却在天涯海角遇上了春天,且又身为异乡客子。

我屡屡排遣愁绪,可这愁仿佛交织在心头总也不去;我暗暗地擦去泪水,但眼泪不知不觉又流了下来。我徒然久久地站立,倚遍了所有高处的栏杆。尽管时已黄昏,所见到的景象也只如古诗所云:“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甘愿舍弃现在我已甘愿舍弃了,可是要想忘掉又怎能轻易忘掉呢?我只好再去问鱼儿和大雁,试着重新探寻她的消息。

【赏析】

羁旅漂泊在边远的地方,春天来了,想念从前在京都时有过一段情缘的女子,那时他俩曾共同游赏了帝都的春光;而今音信隔绝,触景伤怀,相思之情,欲断难断。词所写如此。上片述春来相忆之事;下片抒愁思难了之情。

“芳草”“萋萋”是眼前春景,又是诗文中怀念人的传统意象,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写“暖絮乱红”知人心意,是用拟人法,由景联系到人。“春愁无力”是说人,但用来形容飞絮落花也恰好。然后才写到相忆事。“盈盈”,说伴侣之姣好。“拾翠”,见车水马龙的热闹;如诗云:“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落翠满街中。”“共携赏”,写两情之亲密。最后点出是帝都“凤城”和“寒食”清明佳节。“到今来”三句与之对照,独在异乡的相思愁怨之情,油然而生,引起下片。

愁,欲去不能;泪,拭了还流,叙来凄恻。“旋”字作“频频”、“屡屡”解,见《诗词曲语辞汇释》。由四个三字短句组合,韵促调急,用以抒苦情,声情与文情一致。“谩”作“空”解,亦见同书。徒然倚栏久立,虽已黄昏,而心上人终不可见也。化用江淹诗意,只在“暮云凝碧”前加“也只是”三字,便如歇后语,其意全在说“佳人殊未来”。“拚则”以下,一波三折,缠绵不已。已拚了结,却难忘得,又问鱼雁,终欲在绝望之中获一线希望。写多情人之矛盾心理,生动逼真。


忆 王 孙

李重元

春  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① ,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②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释】

①“萋萋”句:《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②杜宇:即杜鹃,相传古蜀帝杜宇之魂所化,叫声凄厉,如劝游子“不如归去”。

【语译】

芳香的春草生长茂盛的时候,我思念起我的郎君来了。在高高的楼上眺望,也只能望见烟柳一片,空使我内心痛苦万分。我不忍去听那杜鹃鸟的声声啼叫,天色已近黄昏,深深的庭院门紧闭着,只有风雨阵阵吹打着梨花。

【赏析】

此词原编在李甲名下,黄昇《花庵词选》作李重元词,录其同调词四首,另有《夏词》《秋词》《冬词》,今从之。一本又题为秦观作。

起句用《楚辞·招隐士》句意,故“王孙”一词只是借出处文字作为忆其往事、盼其归来之对象的代称,与通常所说的公子王孙无关,也并不限指其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王维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即此用法。“柳外楼高空断魂”,有人解作“烟柳外的高楼却挡住了她的视线”(《唐宋词鉴赏辞典》七一四页,江苏古籍出版社),这就弄反了。不是高楼挡住视线,而是说楼再高也无法望见,能看到的唯有烟柳而已,是望远之人正在高楼凭栏;与欧阳修词“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用法同;之所以没有说“不见……”,因为“空断魂”三字,已包含着这层意思了。“断魂”与“销魂”“断肠”义同。“空”字说远望与感伤均无益。由忆而望,望而不见,唯闻杜宇声声在叫“不如归去”,这对于盼归无望、已黯然销魂的人来说,自然更难忍受了。“欲黄昏”,语用进行式,见伫立凝望之久。黄昏已使人发愁,何况“深”院“闭门”,见“雨打梨花”,纷纷飘落景象。在“不忍闻”之后,又写了可说是“不忍见”的场面。白居易《长恨歌》有“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之喻,末句寂寂深院中雨打梨花之景,正与怀人不见的怨恨凄恻情结完全一致。小令如绝句,易成而难工,最重神韵。此词利用传统意象,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诸物与所抒离恨别绪结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三  台

万俟咏

清明应制①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② ,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③ 。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④ 、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⑤ 、双双游女。饧香更⑥ 、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⑦ 。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⑧ 。敛兵卫、阊阖门开⑨ ,住传宣、又还休务⑩ 。


【注释】

①应制:奉皇帝之命而写作诗文。 ②青门:京都的东南门,参见贺铸《绿头鸭》注。 ③凤阙:汉代建章宫,宫阙临北道,建凤于其上,号“凤阙”。旧用为皇宫的通称。阙,宫门前的望楼。王维应制诗:“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④九陌:京都大道。 ⑤斗草:相传起于吴王、西施,多由年轻女子玩的采百草来比赛的游戏。以草名作对,如以“观音柳”对“罗汉松”等。 ⑥饧:麦芽糖。宋祁《寒食假中作》诗:“箫声催暖卖饧天。” ⑦夭桃:茂盛而艳丽的桃花。语出《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甚华。”  ⑧槐府:门前种植槐树,贵人的第宅。这几句用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宫”句,一作“汉蜡传宫炬”。  ⑨阊阖:本传说中的天门,用指宫门。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阊阖开宫殿。” ⑩休务:停止公务,即放假。

【语译】

已见梨花初次映着春夜的月色,海棠花半含着早晨的雨滴。皇家园林中的春色禁不住,已越过了青门,御沟里水涨了起来,暗暗地通往南浦。东风静静地吹拂,纤纤柳条如无数金线低垂。望宫门前的凤阙被非烟非雾的祥云笼罩。大好时代,朝野多欢乐,京都大道上,处处箫声鼓声,一片太平气象。
首节 上一节 51/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