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50节


陈与义以诗著名,但所存一卷《无住词》“殆于首首可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无住词》),即如此首《临江仙》词,忆昔感今,声情并茂,便堪称绝唱。黄昇云:“去非词虽不多,语意超越,识者谓可摩坡仙之垒。”(《花庵词选》)

上片忆昔。头两句自然而然说出,不加雕琢,对当年群贤毕至、相聚夜饮于洛阳午桥盛况的追慕向往之情,已洋溢纸上。如此发端,落落大方。至后三句对场景细节作具体描绘时,便更见精彩。“长沟”三句,可谓百读不厌。本谓月映长沟,流水无声。现在凭着作者对诗意的敏锐感觉而将措词稍加变动,说成“长沟流月去无声”,而意思也随之改变,意谓月渐西落,不能长映于沟水之中,恰如被不断逝去的流水(习惯上又比作时间)无声无息地送走。巧语天成,妙手得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十字,快言爽语,意境之佳,更被诸多评词者所激赏;特别是因为所写是回忆中情景,又历历如在目前,更为过片的兴叹,蓄足了势头。

下片感怀。“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抒情也是高手,词句仿佛直接从胸中自然流出,却极富艺术感染力。记忆中连流月无声、杏花影里等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想不到转眼竟已过去“二十余年”了,发“如一梦”的感喟,是逻辑的必然。昔日“洛中旧游”,如今死的死、散的散,所剩无几,且都已鬓发苍苍了。“此身虽在”的言外,就包含着这些意思,故接以“堪惊”二字,犹杜甫之“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也。叙来简捷之至。“闲登”句,申足题意。“新晴”是说雨后被霁,与当年竟同是月夜。

词末了两句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古今多少事”五字中,昔时相聚的“豪英”和后来遭遇的“堪惊”,都得以包容。问题是提出来了,却没有答案。代替回答的只有“渔唱起三更”这令人惕然警觉的凄清情景。把国家兴亡、人生穷通的大感慨,付之于渔唱,是我国文学中从《楚辞·渔父》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传统意象。诗词中都有,如王维《酬张少府》诗云:“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即是。直至清代,孔尚任写明朝亡国之痛的《桃花扇》也还把渔樵晚唱作为全戏的尾声余韵。此词的结尾,正利用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同时又因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而能收到宕出远神的艺术效果。


苏 武 慢

蔡 伸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暝鸦零乱。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程,年华将晚。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① ,梦魂俱远。  忆旧游、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② 。书盈锦轴③ ,恨满金徽④ ,难写寸心幽怨。两地离愁,一尊芳酒凄凉,危栏倚遍。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注释】

①“望碧云”两句: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②桃花人面:用崔护题门事,见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人面”句注。 ③书盈锦轴:用秦窦滔夫妇事,参见柳永《曲玉管》“别来”句注。 ④金徽:指琴。徽,本琴上系弦之绳。

【语译】

大雁飞落在平旷的沙滩上,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古老的堡垒中吹出的胡笳声停了下来。青山隐隐可见,落叶瑟瑟作响,天边的暮鸦乱成一片。楼头天色已黄昏,待孤帆一片归来的时候,经千里路程,年华也将晚了。我徒然眺望日暮时分碧云四合,也不知佳人今在何方,梦魂与伊人都那么遥远。

回忆从前与她交往,幽深的馆舍朱红的门,小小的园子花间的路,还记得那桃花与人面相映的情景。纵然把机轴上的锦帛都织成题着诗的情书,将所有的恨都寄托在琴声中,也难以表达我内心的幽怨。两地的离愁,一杯清酒何用,境况实在凄凉!高处的栏杆都被我倚遍了。我尽量迟留,不忍离去,就凭着阵阵西风,来把我的泪眼吹干。

【赏析】

词写离愁。秋日黄昏,临水楼头,倚栏眺望景色,思念佳人,远在千里,相见无期;回忆起旧时与她交游情景,不禁愁绪满怀,为之临风落泪。

起头六句,写秋暝萧索之景。时时取唐诗用语,如“烟笼寒水”,出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青山隐隐”,也用其“青山隐隐水迢迢”;雁栖鸦乱,古垒鸣笳,都为渲染自己怅然孤寂的心境。“楼上黄昏”,点清眺望的地点和时间。“片帆”二句,说人在千里,归期未有,不觉“年华将晚”;岁时将暮和人生易老,两层意思都包括在内。然后说望佳人不至,点出所思对象,借江淹“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诗意。“梦魂俱远”,回答了“何处”之问,也应前“千里归程”。

换头以“忆旧游”起,承“梦魂”而过片。“邃馆”二句,是佳人居处的环境,也暗示两情相得。“尚想桃花人面”,承“小园香径”而来,用崔护诗意,说所留印象难忘,但不必局限于字面,以为仅仅是说当时“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邃馆”之内的 云尤雨,千种风情,都可包括在“尚想”的范围之内。然后说不论织成多少锦书,弹出多少琴曲,都“难写寸心幽怨”。“两地离愁”,凭“一尊芳酒”如何能消,适增“凄凉”而已。“危栏倚遍”,转到眼前,说清以上所写,皆倚栏见闻和所思所感。末了再出“西风”以关合秋令,以“迟留”写情之缠绵;“泪眼”写情之伤痛。词,独特创新之处不多,平稳而已。


柳 梢 青

蔡 伸

数声 ① ,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② 。自是休文③ ,多情多感,不干风月。


【注释】

① :也作“鹈 ”,通常指子规、杜鹃。《离骚》:“恐 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然辛弃疾《贺新郎》云:“绿树听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其词题称:“ 、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则或以 指杜鹃科的“鹰鹃”。 ②“丁香”二句:是贺铸《石州慢》“芭蕉不展丁香结”注。 ③休文:沈约,字休文,仕宋及齐,不得大用,郁郁成病,消瘦异常,卒后,有司提出谥为“文”,帝曰:“怀情不尽曰‘隐’。”遂改为“隐”。

【语译】

传来几声杜鹃的啼叫声,可怜又到春天回去的时候了。东风满庭院,吹得海棠花如锦绣铺地,梨花像雪花似的飘飘。

丁香花的残枝上滴着露水,仿佛是哭泣的泪珠,想来也比不上我愁肠寸寸郁结。我就像沈约,多情善感,实在与风月之事无关。

【赏析】

短小的词往往略去人与事的个别特征,只留下共同性的一面,这首伤春词即如此;我们只知道作者“多情多感”,因“春归”而“愁肠寸结”,却无法进一步说出还有什么别的原因。

词分四个层次,每到句号标点处是一层;上下片各两层,上片说春归,下片说愁绪。

说春归,再分听到和看到。听到的是“数声 ”,又连带写想到已经是“春归时节”;用“可怜”二字,在写景之中夹入抒情,以突出伤春的主题。在写看到的景象时,则表明是以庭院作为描写环境的。“海棠铺绣,梨花飘雪”八字成对,竭力描摹渲染,把衰败与绚丽结合在一起,让景象本身来代替作者直接说“可怜”,以表现无限惋惜之情。

下片说愁,仍先用一句景语过片。但这句中的景物是为了与“愁肠寸结”作比较而写的。丁香花蕾密集,常比结愁之多,如南唐中主李璟有“丁香空结雨中愁”之句。这里正借此作比,以强调愁肠郁结之甚。那么愁是因何而生的呢?最后一层回答这个问题。用力主写诗要辨“四声”、避“八病”的沈约自喻,说是因“多情多感”所致,并“不干风月”之事。这里的“风月”是指景物,包括了 、落花等等,也就是说伤春并非为了花月春风本身的逝去,而是另有感触联想。诸如年华将暮、青春虚掷、所思在远、功名未酬等等都无不可。但究为何种呢?小词不明言,含混些应该是容许的,未必就可以责其为无病呻吟的。


鹧 鸪 天

周紫芝

一点残 欲尽时① ,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② 。  调宝瑟,拨金猊③ ,那时同唱鹧鸪词④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

① :灯。 ②“梧桐”二句: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③金猊:指狮子形的香炉。猊,狻猊,即狮子。 ④鹧鸪词:《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徂(往也),南人闻之则思家,故郑谷诗云:‘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席上赠歌者》)”唐时已有《鹧鸪天》之曲。

【语译】

当油灯的一点火焰将要熄灭的时候,刚刚转凉的秋气已充满了摆着屏风、垂着帷幕的室内。半夜里的雨打在梧桐树叶上,每片叶子、每滴雨声,都在诉说着别离的痛苦。

那时候,我们弹奏着精美的瑟,拨弄着金狮香炉,曾一同唱起《鹧鸪天》的曲子。如今我却独自在西楼度过这风雨之夜,即使不听动人的歌声,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赏析】

这是一首别离相思词。

“一点残 欲尽时”,说夜已深。李白《长相思》乐府云:“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这里也有借“残 欲尽”暗示“思欲绝”的作用在。接一句室内气氛的描写。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这深夜里“满屏帏”的“秋气”,给人的感受如何,自不难想像。“乍凉”,固然是人体对气温的感觉。但何尝没有内心对别后凄凉的体验在呢。“梧桐”二句,点清夜已“三更”,窗外正有风雨,怪不得室内“乍凉”。化用温飞卿词意写离情,自妥帖,且也有变化。温词中离情是离情,雨打叶声是雨打叶声,两者只是配合,而这里说“叶叶声声是别离”,则已合而为一了。这就有创新。

换头“调宝瑟,拨金猊”是写追忆中昔日闺中之乐,因为下句有“那时”二字,语意是同时管住前面的。那时,他们弹瑟焚香,还同唱一只歌,感情之亲密无间,并不逊于古人所谓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同唱”之“词”,必称“鹧鸪”,想来其用意有三:(一)恰好与此词之词牌名同;(二)鹧鸪常雌雄成双,其意象同于鸳鸯、蝴蝶,如温飞卿《菩萨蛮》云:“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三)唱此词能引起想思,尤其对“南人”是如此,故有“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的诗。而周紫芝为宣城人,恰好是“江南客”。所以,幸福的时刻同唱此词不以为意,离别之后回想起来,不待再听歌就已垂泪了。“那时”、“如今”,时间的转换,交待得明明白白。“风雨西楼夜”,用作与闺中的温馨生活的对照,又与秋夜梧桐雨的描述首尾相应。

首节 上一节 50/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