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49节
①银签:指更漏,有签记时刻。 ②绛蜡:红烛。 ③衮衮:连续不断地,可通“滚滚”。 ④蜂腰、燕股:剪彩为蜜蜂、燕子状,用以饰鬓发。蜂腰纤细,燕股如剪,皆物之特征,故谓。 ⑤迟日:春天的日光。《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语译】
一次次倾听更漏的声音,重新又点燃一支红烛,想到年华似水,不断地逝去,不免心里吃惊。饯别旧岁,迎来新年,还能有多少时刻可消磨呢?人老了,通宵饮酒又怎能习惯?要想不睡,又怕寒气相侵。我收起酒杯,多谢梅花,一直陪伴我随口吟咏。
邻居的姑娘已试着春妆打扮了,她还将彩绢剪成蜂儿、燕子的模样,将它们系在珠翠金钗上作为发饰。她也知道要勾引东风,就会使自己青春的思绪难以控制。可年轻红润的容颜,哪能年年都保持美好呢?还是展现一下娇艳,风风光光地游玩,去赢得眼前的快乐罢!你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登高临远,赏览那残雪尚留的楼台和阳光徐缓的园林。
【赏析】
除夕是辞旧迎新的夜晚,词以此为题,在内容、布局、写法上都体现出这一特点。如上片着重写辞旧岁那夜的情景,主体是已成老人的自身,用实写;下片则重在表现迎新春,主体改为正当年华的“邻娃”,多用虚笔。
“频听银签”,等于现在不断地瞧时钟,看离子夜正点还有多久。“重燃绛蜡”,说原来的红烛已尽,还得坐着,所以要再点一支。“年华”句,从岁尽想到年华似水;“惊心”,正是为下文所说的“老来”。“饯旧迎新”四字点题。“能消”句承“频听银签”和“年华衮衮”;一年“光阴”已到用“几刻”来计算的时候了,感慨自深。然后说自己年已老大,很难如年轻人那样“通宵”达旦地饮酒来欢度除夕之夜。豪饮固不胜酒力,熬夜也难敌寒气,只有“掩清尊”准备睡觉了。以“多谢梅花,伴我微吟”一结,点缀时令,表明志趣,说此夜也未虚度。
后半篇转换角度,写迎新,老朽也换作“邻娃”了。“春妆”前加一“试”字,扣紧“除夜”。年轻姑娘爱美,手又灵巧,更剪彩而为发饰。必谓剪作蜂、燕之形,使之前承“春妆”、后启“勾引东风”,方显得协调一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八字,巧琢精雕,富艳工丽;如此类对仗者,前有“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后有“残雪楼台,迟日园林”,也都是佳句。本来是新年之后,“东风”吹得花开,送来春意,致使少女“芳思难禁”,或者说春妆后容貌妍丽,连东风也为之倾慕,都无不可。现在却偏说是她剪彩为蜂、燕以“勾引东风”,真心裁别出,匪夷所思,然因之而自成妙语。不过句中有“也知”二字,语气恰巧是反过来的,写她芳心羞怯,正犹豫该不该去招惹东风,让内心不得平静。所以“朱颜”以下便是词人的劝勉语:趁着青春正好,应把握住“如今”,莫失良机,就尽情地去登临游赏罢!从除夜出发,思绪不断向前推进,文势似高山滚石,一去不回。
汉 宫 春
李 邴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① ,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② ?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释】
①玉堂:豪门贵族的第宅。古乐府:“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②分付:发落,处置。分付他谁,即教谁发落。
【语译】
梅花潇洒地生长在江畔,它从绿竹梢头的疏朗处,斜伸出两三枝来。司春的东君也不加爱惜,任凭它横遭大雪的覆压和严霜的欺凌。燕子真无情,害怕春寒,迟迟不来,轻易地失去了开花期见面的机会。倒是年年都有塞外的大雁归来,曾见到盛开时的梅花。
清而浅的小溪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试问种植在白玉堂的大宅深院里的花花草草,又怎能比得上傍着低小的茅草屋、疏稀的竹篱笆生长的梅花呢?教我伤心的是老朋友走了以后,再难读到新诗了。在轻轻的夜云、淡淡的月色下,梅花独自对着寥廓江天,这景象能叫谁来处置呢?它徒然地在想:反正自己的清香并未减少,至于美好的风姿品格,倒不在乎人们知道不知道。
【赏析】
这首词应该题作《咏梅》,也许原来真有题目,后来失去了也难说,因为全篇句句都不离梅花。
东坡写梅花有“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又有“竹外桃花三两枝”的题画诗。此词起首三句,正化用了苏诗意境,先写梅花的“潇洒”姿态。称“江梅”,因后面还要写到“江天”,所以开头先提出。梅花“雪压霜欺”自凛然,说是“东君也不爱惜”,正表现自己钦佩爱惜之情。同样,燕子畏寒,在梅开时尚未飞来,说它“无情”,也是主观情绪的流露,相比之下,大雁飞回北方就早多了,故薛道衡于元月初七作《人日思归》诗,就有“人归落雁后”之句。因此说“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是用以与“无情燕子”作对照的,很像是有情谊、讲信义的人了。雪霜候鸟,都是自然界现象,这里借梅花赞美一种精神,既不畏惧权势欺压,也不在乎世情冷暖,依然“潇洒”自在。
下片转从人事角度吟咏其高格调。在这里,作者写到一个林和靖式的最爱梅花的隐逸诗人,称其为“故人”你理解他为作者的“故人”或梅花的“故人”都无不可。故人在时,吟诗咏梅;“故人去后,冷落新诗”。所以下片换头,先下“清浅”二字,暗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句意。“小溪”应通江浦,因与“茅舍疏离”相关而写。如苏轼《山村》诗:“竹篱茅舍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这不但是隐士的居处,也是梅花的环境。王琪《梅》诗云:“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梅花因“甘心”清静淡泊生活,故不羡荣华富贵,而有“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之“问”。这一问对后来也颇有影响,如元人朱元荐《忆庾岭梅花赋》云:“玉堂金马,吾不为之喜,茅舍竹篱,吾不为之怒。”陈栎《春先亭赋》也说:“玉堂何喜?竹篱何怒?”梅格如此,宜入吟咏;可惜“故人”别去,离情无人能写。有此深以为憾之事,使文势起一波澜;也正因为有此转折,才能把梅花的品质作更深一层的揭示。“微云淡月”,正“暗香浮动月黄昏”时也,而寂寂“对江天”之幽独境界,又谁解领略传神?这就最后逼出只要“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的意思来,其意又与王琪诗“误识林和靖”暗通。梅花孤傲,风流自赏,又岂是为了供诗人吟咏评说而吐露“清香”!这样,也就真正写出了梅花的“潇洒”。
临 江 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① ,天涯节序匆匆②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③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
①《楚词》:即《楚辞》。酬午日:纪念端午节日。 ②节序:节令。 ③戎葵:又称蜀葵、胡葵、吴葵、一丈红。花如木槿,有红、紫、白等色。非向日葵。
【语译】
我只有高声吟咏《楚辞》来度过端午这一天,万里避乱南来,遇到节日总是这样匆匆忙忙的。五月的榴花居然还不及舞女的裙子红火,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高声歌罢一曲时,只觉得悲风已满帘幕。
千头万绪的事情都集于我一身,可悲人已老了,为此,墙东的蜀葵花也一直在笑我愚拙。端午节饮酒,今年虽与去年一样,但你只要把酒洒一点在桥下的水中,今晚就定能流到湘中屈原所在的地方!
【赏析】
陈与义在宋室南渡之前和以后,都曾受到过徽宗、高宗的赏识、重用。高宗建炎三年(1129),他避乱南来湖湘一带,正是屈原的故乡。时逢端午,写了这首《临江仙》,在抒发世乱时艰的感慨时,想起了古代这位饱经忧患、终至自沉汨罗江的伟大爱国诗人。
端午节有种种习俗,多数都与纪念屈原有关。作者只凭“高咏《楚词》”来度过这一天,正为写自己漂泊“天涯”,对“节序”之事只能“匆匆”应付的境况。不过,开头就提到《楚辞》,并非只是为了端午应景,实际上已为全词定下了伤时忧国的基调,何况前面还加了“高咏”二字以强调之。“榴花不似舞裙红”,句意隐晦,令人疑猜。有的说词者认为陈与义在徽宗朝一度名倾朝野,揣测他观舞听歌必定频繁,因而以为此句是“对旧日的怀念”。念旧在词句表述上应有迹象,不会这样写,解说也不敢苟同。我倒以为此句有类似“商女不知亡国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意思。端午节日,定有鼓乐喧天、舞裙似火的景象,当此江北沦丧、宋室偏安之际,人们还沉湎于歌舞之中,血色罗裙之红艳,竟使五月榴花相形失色。在作者看来,这是十分可悲的。说“无人知此意”,正表现一种孤愤,是郑重的感慨。只有这样理解,才能与“高咏《楚词》”的精神相协调,也才能与下句“歌罢满帘风”连起来;很显然,末了这句是写激昂情怀的,如杜甫《同谷七歌》“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即是。如果陈与义此时只念念不忘当年“观舞听歌”之乐,甚至以“无人知此意”为憾,我想他后来是不配朝廷委以重任,当参知政事的。
下阕以叹息语过片。“万事一身”,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意思。无奈人已老,不能像年轻时那样为国效力了。这又与他《伤春》诗中“孤臣白发三千丈”的感叹是一致的。“戎葵凝笑墙东”,应是说连墙边的蜀葵花也在笑我愚拙。花开似笑,久久含笑,谓之“凝笑”。措词十分含蓄。结尾三句,一句是陪衬,想说的在后两句,意思说,年年端午都照例喝酒,但今年却不一样,是在屈原的家乡过的。屈原对南渡的爱国士大夫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是毋庸多言的。作者甚至觉得都不必明点出其人来,只说“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便已完全明白了。洒酒江流,一奠忠魂,恰好与高咏《楚辞》首尾相应。词用极蕴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慷慨情怀。
临 江 仙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① ,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②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①午桥:在洛阳城南。 ②沟:护城河。
【语译】
想当年在午桥的桥上喝酒,在座的大多都是豪杰英才。长长的护城河河水浸泡着一轮明月,无声无息地流去。在杏花疏稀的影子底下,吹笛子一直吹到天亮。
二十多年过去,真像一场梦啊!我这人虽然还活着,回忆起来也足以惊心的了。闲来无事,我登上小阁楼看看新霁后的月色夜景,古往今来有过多少令人感慨的事啊!只听得半夜三更有人在唱渔歌。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