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45节
上片三句由三幅画面组成,角度和色彩各不相同。写天边晚霞一缕绯红刚刚消尽,出“楼角”二字,便不单调,善于取景;又预为写人物先安排好所处的环境,若作“天际”“山外”,则不是凭栏,便是在郊外而非庭院了。“淡黄杨柳”,是早春季节;“暗栖鸦”,是黄昏时刻。这一句说词者多赞其“造微入妙”(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大概认为“淡黄”与“暗”配搭得好。“玉人”是主体,故置于后。其时,月已初上,暗香浮动,引得玉人前来采摘。在溶溶月色相伴之下,不知“玉人”与“梅花”谁更娇艳。
下片三句承摘花而写玉人自庭院回到室中,着重表现其人。“笑捻”二字,写这位女子一路执花观赏、欣喜、得意、珍惜,神态全出。进门后,又垂下了帘幕,虽说是为了遮风以保护窗纱,实则写出她珍重芳姿而知自爱的性情举止。末了说“东风”料峭,“寒似夜来”,固然是交待“垂帘幕”的原因,同时也是写深居幽独的弱女子的情怯。所谓“芳心犹卷怯春寒”(钱珝《未展芭蕉》诗)是也。“东风”只不过是一切可能侵扰她宁静生活的外界力量的象征,所以她要把自己和梅花都好好保护起来。体察人情,相当深微。胡仔只赏其“淡黄”句而以为“若其全篇,则不逮矣”,所见未免太过肤浅。
石 州 慢
贺 铸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倚马何人先折① ?烟横水漫,映带几点归鸿,平沙消尽龙荒雪② 。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③ 。憔悴一天涯,两厌厌风月。
【注释】
①倚马:临别匆匆。 ②龙荒:泛指塞外。王灼《碧鸡漫志》:“贺方回《石州慢》,予旧见其稿。‘风色收寒,云影弄晴’,改作‘薄雨收寒,斜照弄晴’。又‘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改作‘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消尽龙沙雪’。” ③“芭蕉”句:李商隐《代赠》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花蕾聚生,喻人愁心郁结不解。
【语译】
小雨收敛了寒气,斜阳逗弄着晚晴,春意无边无际。长亭两旁的杨柳刚刚呈现嫩黄色,不知将有哪一位送别的人,傍着马先将它攀折下来。烟霭朦胧,春水瀰漫,映出空中几点归来的飞雁;塞外平坦的沙地上,积雪已经消尽。我还记得当时出关来到这儿,正好也是现在这个时候。
那时,临行之际,我们在画楼上喝着芳香的酒,你流着带胭脂的眼泪,为我唱了一曲清歌,就这样,我轻易地离开了你。回首往事,一别已经整整一年了,你的音信踪迹都杳然无闻。想知道我的心里有多少新添的愁绪吗?它就像未展开的芭蕉叶那样,紧紧地卷着藏着,又像是密集的丁香花那样,聚结在一起,解不开。一个独自在天涯憔悴,两地都对着风月伤神。
【赏析】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此词本事云:“方回眷一姝,别久,姝寄诗云:‘独倚危兰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因赋此词,先叙分别时景色,后用所寄诗语,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之句。”宋人言词之本事,每多附会,此即一例,其不可信者有三:(一)谓姝寄诗,贺赋词以答,与词中“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牴牾;(二)谓贺词“先叙分别时景色”,实错会了词意,前段所叙乃贺铸独在关外所见之春景,非分别之时也;(三)谓贺“用所寄诗语”作词,特造出姝诗一首,写进“丁香结”、“难展芭蕉”等语以实之,殊不知贺词所用乃李商隐诗一字不易之原句。好事者之不深察,每每如此。贺铸曾在太原监工,故有人认为词可能是在那里写的。
上片是在关外所见的景物,由片末点明是“如今时节”,即眼前景象。“收寒”“弄晴”,引出“春意空阔”。“长亭”二句,最容易被误作是写送别,其实只是见“柳色”而想到长条已堪折来赠别,故用“何人先折”的问句,是虚说、泛说,是为下文“犹记出关”二句先作势。这段景物描写,作者曾加修改(见注释②所引),显然是改过以后的文字好得多,如初稿中“冰垂玉箸”三句,只写了春渐暖、冰雪消融的意思,不及改稿境界空阔,是塞外景象。“映带几点归鸿”句,尤给画面增色不少,且因鸿归人未归而能令人兴“人归落雁后”(薛道衡《人日》诗)之叹;同时,望鸿雁而思远者,也为下片“杳杳音尘都绝”作了铺垫。“犹记”二句转折,因为“时节”相同,所以从“如今”回想到一年之前的“出关”。
下片“将发”四句,从“犹记出关”一气赶下,是追忆口吻,前后紧相连接,形同不分片。“将发”在“出关”之前;“画楼芳酒,红泪清歌”是“将发”时的情况。“便成轻别”四字,流露出一片追悔心情。于此顿住,然后“回首”以下,用来抒写别恨。这里“杳杳音尘都绝”是因为龙荒遥远,交通阻隔造成的,并非责备对方薄情,相反,也是而今对“轻别”的领悟。最后“欲知”五句,又一气呵成,借用李义山诗意,不但全引其“芭蕉未展丁香结”句也,即“憔悴一天涯,两厌厌风月”十字,也正是从他“同向春风各自愁”句变化出来的。
蝶 恋 花①
贺 铸
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天际小山桃叶步② ,白 花满湔裙处③ 。 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④ 。
【注释】
①蝶恋花:《阳春白雪》卷二载此词,注云:“贺方回改徐冠卿乡词。” ②天际小山:谓眉如远山。桃叶:晋王献之的妾名,此作女子的借用名。 ③湔:音煎,洗涤。 ④“数点”二句:北宋初李冠《蝶恋花·春暮》上片末有此二句。
【语译】
伤春之情有多少啊,春天还是迟暮了,杨柳已长成清荫,有意阻碍着游丝的飞扬。佳人黛眉青青,望去如天边的小山,她踩着纤步走来,白苹花长满了她曾洗裙子的地方。
她终日低吟着曲子词的句子,在帘影透出昏昏灯火的室内,将心事都寄托在胡琴声中。疏疏落落的几点雨声被风儿制约住了。淡淡的月色,朦朦胧胧,夜空中有云儿在来去移动。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物及一位怀着伤春情绪的女子。
首句点明“伤春”后,下文不再提及这种心情,只凭读者在人物举止的描述中将它加进去,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表现方式。“几许”,言其多多。“春复暮”,谓春无情,都不管人之感情,又到了临去的时候。柳成荫,游丝飞,正暮春景色。柳荫不碍行人,却能挂住游丝,故曰“偏碍”。以“桃叶”指代佳人,或因相传《桃叶歌》缘“笃爱”而作。“白苹花满”,则是由陌上而写到水边;必曰“湔裙处”,是使景与人、昔与今联系在一起。
上片以景为主,人在景中;下片以人为主,景为人设。心有所感,情有所伤,故发而为“长短句”,“微吟”而至于“竟日”,非一时兴之所至可知,故接写夜间。“帘影灯昏”四字,人之寂寥已在言外。吟咏之不足,又托之于琴弦,然好在终不说破是何种心情。静夜之中,忽听有“数点雨声”,不久又闻风起而雨止;仰望窗外天空,已见“朦胧淡月”,而夜云仍不断在眼前飘过。歇拍两句竟全用景语,词境自是蕴藉隽永。
天 门 谣
贺 铸
登采石蛾眉亭①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② 。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③ 。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④ 。
【注释】
①蛾眉亭:《舆地纪胜》:“采石山北临江,有矶,曰采石,曰牛渚,上有蛾眉亭。”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前面是二梁山,夹江对峙,像双蛾眉,故名。 ②七雄:战国时,燕、赵、韩、魏、齐、楚、秦称七雄。 ③阿滥:即《阿滥堆》,曲名。骊山有鸟,名阿滥堆,唐玄宗以其声翻为曲,人竞效吹,见《中朝故事》。 ④西州: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市西。
【语译】
牛渚矶前,二梁山夹江对峙,状如天门,形势险峻,此隔断南北、古时七国争雄,纷纷力夺强占之地。云雾收敛,天地澄清,正好让闲人登临览眺。
等到月儿上来,江潮涨平,千顷波光粼粼。不知谁用塞外管笛轻轻吹起新谱的《阿滥堆》曲子。风来满槛栏,可以清清楚楚地听到从西州传来打更的点数。
【赏析】
这首登览词虽篇幅短小,结构上却颇有安排,所创造的意境也极佳。
“采石”即“牛渚”,亭名“蛾眉”,因所望见之山形而得,其山亦即“天门”,故首句是直点题面。用一“险”字,写出地势特点。下一句即承“险”字加以发挥:“限南北”,取横的角度,从空间上描述,指是长江;“七雄豪占”,取纵的角度,从时间上追溯,所谓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指的是牛渚山采石矶。这些都是从大的方面说,提高了登临地的身价。然后用“清雾敛”三字说天气晴明,不碍远眺,正好“舆闲人登览”。
前半首把题目中该交待的都交待清楚了,后半首就具体描述“登览”所见。以为要趁“雾敛”而写眺望了,偏又避而不写,却选择了夜景。这是非常明智的。白昼观望,景象固然险峻雄奇(事实上已写了),但毕竟少蕴蓄。陆放翁所谓“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如果这一切都笼罩在似见非见的夜幕之下,又将如何呢?这感觉被词人抓到了,所以他写“待月上潮平波滟滟”,见到的实只此一句,但月下长江却写得绝妙。此外既无所见,末三句索性只从声音上去表现。在绝壁之上,“塞管轻吹”,悠扬悦耳的曲子回荡在夜空中,应和着呼呼风声,又从西州城方向传来“历历”可“数”的打更声。正是这些声音,共同组成大江边、高山上空旷寂静而又十分优美的境界。
天 香
贺 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