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44节

感 皇 恩

贺 铸

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罗袜尘生步。迎顾。整鬟颦黛,脉脉两情难语。细风吹柳絮,人南渡。  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何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语译】

水边洲岸已长满香兰和白芷,当路飞扬着游丝。她移动轻盈的步履,让丝袜蒙上尘埃,迎着我走来,看着我,理理发鬟,皱着双眉,我们彼此脉脉含情,却难以开口。风儿轻轻地将柳絮吹散,我渡江南来。

回想从前的同伴,已隔着无数重青山。那花丛深处的朱红门人家,如今在何处呢?梅子已半黄了,傍晚时帘外下起疏疏落落的雨来。我把无所依托的愁心托付给春天,就让它带了去罢!

【赏析】

此词为贺铸到达江南后作。词中所思念的女子,则留在江北,也可能就是汴京。《感皇恩》词牌上下片第三句,有作七字句者,故此词亦有人断句为“罗袜尘生步迎顾”和“花底深朱户何处”的。其实不妥,作七字句者第五字不押韵,如毛滂之作“江月娟娟上高柳”和“小小微风弄襟袖”即是。而此词“步”“户”皆入韵,故不宜据彼而断此。同一词牌,格式有异者,并不少见。

上片是回忆中情景。“兰芷”“游丝”,点明正当青春时节;写水边路上,暗示送行。“罗袜尘生步”,仍用《洛神赋》中语,知前来送行者为佳人。“整鬟”二句,写出临别欲言而“难语”情态。“整鬟”,是女子情有专注时的一种下意识的动作。“颦黛”,则心有怨恨。“风吹柳絮”,亦兴中有比,借所见实景使人联想到“人南渡”亦如飞絮之漂泊分离。

下片是眼前情景。故以“回首旧游”过片,“旧游”主要指那位佳人。如今南北云山万叠,不知那曾经熟悉的“花底深朱户”现在什么地方。“半黄梅子”,知春已残,其时江南多雨,尤其是“向晚”时分。总为愁绪作环境渲染。“断魂”者,魂因悲伤而无所皈依也;因而希望托付给归去的春天带走。“将”,动词,是带的意思。后来,辛弃疾《祝英台令》反其意而用之曰:“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似是受到方回此词的启发。


薄  幸

贺 铸

淡妆多态① ,更的的② 、频回眄睐③ 。便认得琴心先许④ ,欲绾合欢双带⑤ 。记画堂、风月逢迎⑥ ,轻颦浅笑娇无奈。向睡鸭炉边,翔鸳屏里,羞把香罗暗解⑦ 。  自过了烧灯后⑧ ,都不见踏青挑菜⑨ 。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


【注释】

①淡妆:一本作“艳真”。 ②的的:明媚地。 ③眄睐:斜视。 ④琴心:见晏殊《木兰花》“闻琴”注。 ⑤绾:系。此句一本作“与写宜男双带”。 ⑥风月逢迎:一本作“斜月朦胧”。 ⑦“向睡鸭”三句:一本作“便翡翠屏开,芙蓉帐掩,与把香罗暗解”。 ⑧烧灯:元宵放灯。 ⑨挑菜:《乾淳岁时记》:古以二月二日为挑菜节。

【语译】

淡雅的打扮使她显得多姿多态,更明媚的是她几次回眸斜视的目光。她听琴就懂得琴声中爱慕的意思,心里先就答应了,想着把这条合欢彩带系结起来。她还记得画堂中清风明月迎接情郎之夜,轻蹙蛾眉,微微含笑,百般娇柔,无可奈何;便向睡鸭形的香炉边、画着双飞鸳鸯的屏风后,带着羞怯把香罗腰带暗中解了下来。

自从过了放灯的元宵节后,都不见情郎再借人们都出门踏青和挑菜的机会来到这里。几次想托双燕,嘱咐它带去自己的深情蜜意,却恨重重帘幕妨碍它飞来飞去。什么时候能再相约相会呢?春意正浓,酒添困慵,人闲着,在这长长的白昼中百无聊赖。恹恹地一觉醒来时,还看到有太阳照在花枝上。

【赏析】

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有了情人,一度欢乐后却被冷落,感情上受到了打击。词写的就是这件事。作者选用的词牌名为《薄幸》,看来非出于偶然。

上片写她与情郎的相识相爱。头两句先写她的美貌。淡扫蛾眉而仍多姿多态,其丽质可想而知。回眸转秋波,更是明艳动人;在总体描写后又突出重点。“认得琴心”,用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故事,可知:(一)是初识;(二)是男方挑动;(三)女子生性敏感聪慧。“先许”,心里早已应许了对方的求爱。“欲绾”句是由心许延伸出来的愿望。带结同心,表示两情结合,故用“合欢”(字面义是带子上所绣的合欢花)字样。然后写“画堂”欢会之夜。用一“记”字领起下面一段文字,可知上片都是回忆中事。“风月”,既为点夜,又暗示男女风月之事。同样有暗示性质的用词还有“睡鸭”与“飞鸳”。用“娇”字“羞”字,又说“无奈”,能看出北宋词人多有写艳情的本领。

下片另起,如文章分段,写情郎不来,女子感到苦闷。大概那个薄情郎自从得手以后,便不再相顾了。“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可知前述画堂相见,正元宵放灯时,十五月圆,与“风月逢迎”正合。“踏青挑菜”只是过访,是来相会的比较文雅含蓄的代词,是为适合元宵之后的节令风俗而用的隐语,若非为此而又可不顾押韵,则“挑菜”换作“折柳”“采花”,意思都一样。望来而不来,只有凭燕子带去自己的心意了。燕必称“双”,也是为人设词。同样,“往来却恨重帘碍”,表面说燕,其实也指人,说女子所处环境,有着种种障碍,不允许她自由地前往。公开不行,密约幽会还是可能的,于是有“约何时再”之问。最后写女子在春光大好的日子里,只能闲极无聊地虚度,靠睡午觉(夜间一定是失眠了)来打发这很长的白昼。“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正写“昼永”难挨到天黑。与李清照所说的“薄雾浓云愁永昼”、“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意思相仿。


浣 溪 沙

贺 铸

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  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拚君瞋,物情惟有醉中真。


【语译】

我不信芬芳的春天会讨厌老人,老人多少次送走了春天最后的日子啊!珍惜春天,便须行乐,切莫嫌行乐太多。

美好的笑靥,爱情的歌曲,都合我的心意;恼恨花儿,借酒癫狂,随你发脾气好了;一切感情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是真诚的。

【赏析】

此词当是贺铸晚年退居吴中所作。词的中心思想只是爱惜春光,及时行乐,哪怕年岁老大了,也不要放弃看花、听歌、饮酒,从中取乐。这种劝人沉醉于享乐生活的思想,当然并不高明,但对古代的封建士大夫、文人来说,有这种思想情绪,也不足为奇。

前三句说“行乐须及春”,但这“春”只限于指季节,不是说人的青春年岁。人们伤春,往往是联想到华年迅逝,人生易老;甚至以为春天这一欢乐的季节只属于年轻人,而与老人已关系不大了,好像春天也“厌老人”似的。词人则以为不然。所以开头就下“不信”二字,予以批驳。接一句申述为什么“不信”的理由:老人“送”走春天的次数要比年轻人多得多,换句话说,春天陪伴着老人的时间更长,可见并不“厌老人”,对老人还是很有感情的。再一句是结论:所以老人也应“惜春”,应及时“行乐”,切“莫辞频”。

后三句便就“行乐”之事进一步发挥。行乐,无非是调笑、听歌、赏花、饮酒之类事,这些对“我”来说,无不合我心意,因为我不叹老嗟卑,觉得理应如此;而在“君”心里,也许反而引起感触,会不痛快,要“恼”要“嗔”,如果老是觉得人已衰老,春天不属于自己的话。果真如此,也只好随你去发脾气了。末句“物情惟有醉中真”,是说行为拘束、心情压抑并无必要,劝人还是从酒杯中去寻找感情解放的乐趣。


浣 溪 沙

贺 铸

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撚粉香归洞户① ,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② 。


【注释】

①粉香:指梅花。洞户:一重重相对相通的门,也叫“洞门”。 ②些:句末语气助词。音撒,平声。

【语译】

楼角边的一缕晚霞刚刚消失,在柳树嫩黄色的新叶深处,已暗暗有暮鸦在栖息。一位美丽的女子正伴着月色在采摘梅花。

她笑着手捻蕊粉芳香的花枝进重门回到室内,又放下帘幕来护住窗纱,东风吹来冷得就像到了夜间一样。

【赏析】

词写早春黄昏景色和一位幽独的佳人。
首节 上一节 44/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