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46节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①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② ,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③ 。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④ 、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释】
①迤逦:连续不断。 ②蛩:蟋蟀,又名“促织”,故曰“催机杼”。 ③骎骎:马疾行的样子,引申为迅疾。 ④东君:司春之神。
【语译】
烟雾萦绕在横展的树林间,山峦沉浸于远处的夕阳里,黄昏时,钟鼓之声连续不断地响起。烛光映着门帘窗槛,蟋蟀催促人们夜织,仿佛与人共同分担着这清秋风露的凄苦。怀念远方亲人的妇女们夜不能寐,此起彼应地传来几声木杵击打砧石的捣衣声。我这为做官而浪迹天涯的倦客,闻此而惊心,顿觉华年迅逝,岁月将暮。
当年,我也曾饮酒如狂,十分自负,自以为司春之神东君已将青春交给了我。结果到处流浪,骑着马远行北路,乘着船旅宿南浦,内心深处的怨恨竟无人可以当面倾吐。幸亏还有明月曾知道我旧游的情况,那就让它伴着云来,再将我的梦带走罢!
【赏析】
词写清秋羁旅之愁。
上片由景物渐转心情,自傍晚延至夜间,从他人说到自己。头三句先写室外秋暝景色,“平林漠漠烟如织”,夕阳斜照远山,暮鼓晚钟,声声不绝于耳。所见所闻,无非都是引发出愁思的氛围。再三句便写室内,时间上也推移至夜晚。烛影摇摇,促织声声,“清秋风露”的节候于此点明。“共苦”二字,实以寒夜悲鸣之秋蛩自况,已摄住“岁华行暮”之神。然后再写远处传来“思妇”之“砧杵”声。古时,秋来裁制寒衣以寄远,要经杵棒在砧石上捣,大概是为了使质地柔软。故诗词文章中每言及捣衣、砧声,总是跟思妇、远客、羁旅之愁相关。这样层层渲染,步步逼近,最后才说到自己闻声而“惊动”,感慨光阴“骎骎”,“岁华行暮”。“天涯倦宦”四字,是全篇之主旨所在。
下片回想当年年轻气盛情况,为如今迟暮倦愁作反跌。“酒狂自负”四字,写出“早岁那知世事艰”来。“谓东君、以春相付”说得更好;这里的“春”,更多的是指人生的春天,即充满欢乐、理想、抱负的青春时期。总以为来日方长,因而无忧无虑,不识愁苦滋味。“流浪”三句,跌落,说结果并非如此。长年南去北来,舟马劳顿、历尽宦海风波,无所归依。“幽恨无人晤语”,最是不堪孤单落寞之境。末了兜转至眼前景象。按诗词传统意象,多在说“清秋风露”、“几声砧杵”的同时,便写到“明月”,此词前面有意回避,留待最后,借“明月”以抒情,回应前半所写情景,将前后贯穿起来。“旧游”如“梦”,本已无处追寻,却偏偏说尚有明月知其处,它既能“伴云”而来,当亦能带我梦魂前去。“诗有别趣”,此之谓也。
望 湘 人
贺 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薰。带惊剩眼① ,几许伤春春晚。泪竹痕鲜② ,佩兰香老③ ,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④ 。 须信鸾弦易断⑤ ,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⑥ 。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⑦ 。青翰棹舣⑧ ,白 洲畔,尽目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注释】
①带惊剩眼:因衣带上所剩之眼渐多而吃惊,即“衣带日以宽”意。 ②泪竹:《述异记》:“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都嫁舜为妃),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 ③佩兰:《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④非烟:步非烟,唐武公业的妾,皇甫枚有《非烟传》。这里借指所思的女子。 ⑤鸾弦:传说汉武帝时,西海献鸾胶,可用以以接续断弦。见《汉武外传》,后世遂称续娶为“续弦”。比喻两情容易中断。 ⑥“奈云和”二句:云和,琴瑟名,乐器的首部作云状。唐钱起《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⑦“认罗袜”二句: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⑧青翰:船,因有鸟形刻饰,涂以青色,故名。《说苑·善说》:“乘青翰之舟。”舣:船靠岸。
【语译】
我讨厌这黄莺的叫声来到枕边,花儿的香气透入帘幕,正当我半因醉酒未醒、半因愁思入梦的时候。我爱惜那被子上还留有旧时的香味,惊讶这衣带上所余的孔眼逐渐增多,有多少次我对春伤感,可春还是快过去了。斑竹上的点点泪痕如新,佩身的春兰香味渐减,湘中的天气正春浓日暖。我还记得在这道小小的江边,每当风清月白的良宵,曾屡屡地与我的女伴约会出游。
本该相信感情的纽带亦如琴弦,虽易断而能续,怎奈重新弹奏云和之瑟,曲终之时人已远去。我寻找穿着罗袜的她不见踪影,只有她过去踩着凌波微步经过的地方,江水依然清浅。我划着画船停靠在长满白 的洲畔,极目远望那临江高岸上飞檐观阁。总也没有办法把相思之情寄去一个字,幸好还有旧时的双双燕子飞了回来。
【赏析】
《望湘人》词调,宋代仅见有贺铸这一首。《草堂诗余》题作“春思”,为他本所无,或是后人拟加。其实,词调已可兼作词题,观词意,伤春亦为伤离,而所思之人,正“湘人”也。
词一开头便作惊人之笔,莺啭花香,人所共爱,却下一“厌”字,所以沈际飞称其“嶙峋”(《草堂诗余正集》);其实,“莺声”、“花气”之所以可厌,是因为“到枕”、“动帘”,扰了醉乡酣梦,即第三句所说的“醉魂愁梦相半”,这是申述“厌”之理由。醉是为了消愁,梦也能使愁暂时忘却,既被惊醒,愁又复来,何况莺花之柔媚,更添感触,以至愁思转深,所以可“厌”。其构思当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那首唐诗的启迪。衾被残香尚在,是为昔日欢情逝去而惋惜;衣带剩眼渐多,是发觉自己日益消瘦而吃惊,这些都非一日所致,故曰“几许”。可见“伤春春晚”之“春”,固然指的是上承“莺”“花”,下启“浓暖”的季节时令,同时也指其所“惜”所“惊”引起美好回忆的人和事。二妃之“泪竹”,屈原的“佩兰”,又都用了湘中之事,其下的“湘天”因此而有了着落。然后以一“记”字引出两句回想的话来,说明“伤春”的原因。上片章法与前《石州慢》相同,可参见。
下片则由从前的屡约出游转到今日的弦断人离。“鸾弦易断”四字,造语特奇,“鸾弦”本来是说能续的,却反接“易断”二字,把两层不同的意思都包括了。原来能续只说主观愿望,“易断”才是客观现实。因为用了鸾胶典故,有能续之希冀,所以下一“奈”字,抒情曲折多姿。“云和再鼓,曲终人远”,紧承“鸾弦”说瑟,巧用钱起《湘灵鼓瑟》诗,关合“湘天”。断弦或能再续,无奈旧梦难寻,唯有行“凌波微步”的“罗袜”曾经之“旧处”,依然可“认”。这正是词人“棹”“青翰”之舟而“舣”于“白 洲畔”之时。江边“白 ”亦《楚辞》所常咏;温飞卿有“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 州”之句,这也可视作方回极目远望“临皋飞观”时的情景。“飞观”当是女伴“非烟”旧居之所,如今已“燕去楼空”了。所谓“不解寄、一字相思”,是不曾寄、不能寄且无地可寄的意思。接一句“幸有归来双燕”结束,颇引人寻味。意象之一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归而人不见,固能增感伤,但毕竟也给愁极无聊的伤春者以一点慰藉;意象之二是燕子或能为我寄去相思字,故用“幸”字,但这也是无望中的一线希望。虽然说“幸”,其实还是表现不幸,它与发端的“厌”字,相映成趣。
绿 头 鸭
贺 铸
玉人家,画楼珠箔临津① 。托微风、彩箫流怨,断肠马上曾闻。宴堂开、艳妆丛里,调琴思,认歌颦。麝蜡烟浓,玉莲漏短,更衣不待酒初醺。绣屏掩、鸳枕相就,香气渐暾暾② 。回廊影、疏钟淡月,几许消魂? 翠钗分、银笺封泪,舞鞋从此生尘。任兰舟、载将离恨,转南浦,背西曛③ 。记取明年,蔷薇谢后,佳期应未误行云④ 。凤城远⑤ 、楚梅香嫩,先寄一枝春⑥ 。青门外⑦ ,只凭芳草,寻访郎君。
【注释】
①珠箔:珠帘。 ②暾暾:本日光盛满的样子,这里形容香气浓。 ③曛:夕阳余晖。 ④行云:用巫山云雨事,指男女欢情。 ⑤凤城:京城。 ⑥寄一枝春:用陆凯自江南寄梅花给长安的范晔并赠诗事。 ⑦青门:古长安城东出南头一门曰霸城门,色青,又叫青城门或青门。
【语译】
佳人的家院,画楼上悬挂着珠帘,门临渡口。她吹起彩箫,托微风传送心中的幽怨,他曾在马上听到箫声而大为忧伤。堂上摆开宴席,在艳妆的脂粉队中,他把对她的爱慕借琴弦弹了出来,并从歌声和蹙眉的表情上认出她来。炉香和蜡烛烟雾浓重,状如莲花的刻漏历时短暂,不等到饮酒微醉便起而离席更衣。在锦绣屏风的遮掩下,他们同床共枕,便觉香气渐渐瀰漫开来。曲折的长廊影子幢幢,疏疏的钟声,淡淡的月光,离去时有多少黯然消魂的难舍难分。
翠玉的宝钗为赠别而分为两份,银红笺纸连同她的眼泪一道封缄,跳舞鞋从此将蒙上灰尘。就这样,任凭他乘着木兰舟,载着一腔别离的怨恨,转向南浦,背着落日余晖,朝东而去。请记住明年蔷薇花凋谢以后,该是我们的佳期,可别耽误了幽会。京城离江南甚远,楚地的梅花香嫩,到时候先折一枝托人寄来,告诉我春的消息。那时我在城东南门外,只能凭芳草来寻访郎君了。
【赏析】
此词半记一段恋情,半是别后伤离,当是贺方回自京师南来后所作。上片“调琴思,认歌颦”,下片“转南浦,背西曛”,在前晁端礼同调词中,都是“三、四”字句式,比此词多二字,格式稍异。
上片可分四节:(一)自“玉人”至“曾闻”四句,说“玉人”在“临津”的“画楼”上,凭“彩箫”吹出自己的“怨”情,被骑在“马上”经过楼下的他听到了。“断肠”二字是说听曲者,但也可兼及吹曲。“曾闻”,用追溯前事语气。箫声使对方大受感动,这是最初阶段。(二)自“宴堂”至“歌颦”,说对方借宴会机会,以琴声表达倾慕之思,并在群芳中凭“歌颦”“认”出她来。由此见“玉人”身份,似是姬妾艺妓一类人物。(三)“麝蜡”至“暾暾”五六句,是说在开宴之夜,他们偷渡鹊桥,经历了云雨之欢。两情正“浓”,良宵苦“短”,所述隐而显,藻饰艳冶。(四)自“回廊”至“消魂”,说天未曙即离去,不免留连难舍,黯然“消魂”。
下片写伤离。先说对方要远离京城了,“翠钗分”七字,写临别又赠信物,又奉诗札;“封泪”二字,悱恻缠绵。“舞鞋”句,以明矢志相守。然后写其别去。又用郑文宝“载将离恨过江南”诗意。“南浦”之名为传统意象,几成了送别之地的代称,但总是说往南。“背西曛”,正是向东。与下文“青门外”方位正合。“记取”以下,都可视作“玉人”对“郎君”的叮咛语。意思分三层:一是望“明年蔷薇谢后”再来,嘱莫误“佳期”。二是盼时时有音书,望能如古人重情谊那样“先寄一枝春”。一留“凤城”,一去“楚”地,于此点出。三是说自己唯有春来处处“寻访郎君”踪迹。“青门外”,乃恋人离去之地。“只凭芳草”,是诗趣所在,非真能藉此“寻访”而得,实说自己之思念无穷,即古诗所谓“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及“离恨恰如春草”也。
石 州 慢
张元幹
寒水依痕① ,春意渐回,沙际烟阔② 。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孤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注释】
①寒水依痕:杜甫《冬深》诗:“早霜随类影,寒水各依痕。” ②“春意”二句:杜甫《阆水歌》:“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回。”
【语译】
寒冷的流水傍着岸边的涨痕,春意已逐渐从宽阔的烟雾沙岸上回来。溪畔的梅花在晴朗的阳光普照下,散发出阵阵清香,有几枝冷艳的粉蕊正争相开放。却知远隔万水千山的旧日憾恨,不妨看看别来有过多少黯然消魂啊!长亭的门外,山重重叠叠,望不尽满目青翠,在我愁绪涌上心头的时候。
我的心情因思念而激动。可以想像得到,她住的画楼深深地关闭着,在东风日夜吹拂下,那雪一般的肌肤已不知不觉消瘦了。这一别,辜负了多少枕头上的缱绻欢爱,酒杯前的花月良辰!在期待殷切的内心深处,又有多少独个儿凄凉的感受,尽量想留着等到回家后去说。到我们能再次相逢时,算起来离别已整整一年了。
【注释】
①迤逦:连续不断。 ②蛩:蟋蟀,又名“促织”,故曰“催机杼”。 ③骎骎:马疾行的样子,引申为迅疾。 ④东君:司春之神。
【语译】
烟雾萦绕在横展的树林间,山峦沉浸于远处的夕阳里,黄昏时,钟鼓之声连续不断地响起。烛光映着门帘窗槛,蟋蟀催促人们夜织,仿佛与人共同分担着这清秋风露的凄苦。怀念远方亲人的妇女们夜不能寐,此起彼应地传来几声木杵击打砧石的捣衣声。我这为做官而浪迹天涯的倦客,闻此而惊心,顿觉华年迅逝,岁月将暮。
当年,我也曾饮酒如狂,十分自负,自以为司春之神东君已将青春交给了我。结果到处流浪,骑着马远行北路,乘着船旅宿南浦,内心深处的怨恨竟无人可以当面倾吐。幸亏还有明月曾知道我旧游的情况,那就让它伴着云来,再将我的梦带走罢!
【赏析】
词写清秋羁旅之愁。
上片由景物渐转心情,自傍晚延至夜间,从他人说到自己。头三句先写室外秋暝景色,“平林漠漠烟如织”,夕阳斜照远山,暮鼓晚钟,声声不绝于耳。所见所闻,无非都是引发出愁思的氛围。再三句便写室内,时间上也推移至夜晚。烛影摇摇,促织声声,“清秋风露”的节候于此点明。“共苦”二字,实以寒夜悲鸣之秋蛩自况,已摄住“岁华行暮”之神。然后再写远处传来“思妇”之“砧杵”声。古时,秋来裁制寒衣以寄远,要经杵棒在砧石上捣,大概是为了使质地柔软。故诗词文章中每言及捣衣、砧声,总是跟思妇、远客、羁旅之愁相关。这样层层渲染,步步逼近,最后才说到自己闻声而“惊动”,感慨光阴“骎骎”,“岁华行暮”。“天涯倦宦”四字,是全篇之主旨所在。
下片回想当年年轻气盛情况,为如今迟暮倦愁作反跌。“酒狂自负”四字,写出“早岁那知世事艰”来。“谓东君、以春相付”说得更好;这里的“春”,更多的是指人生的春天,即充满欢乐、理想、抱负的青春时期。总以为来日方长,因而无忧无虑,不识愁苦滋味。“流浪”三句,跌落,说结果并非如此。长年南去北来,舟马劳顿、历尽宦海风波,无所归依。“幽恨无人晤语”,最是不堪孤单落寞之境。末了兜转至眼前景象。按诗词传统意象,多在说“清秋风露”、“几声砧杵”的同时,便写到“明月”,此词前面有意回避,留待最后,借“明月”以抒情,回应前半所写情景,将前后贯穿起来。“旧游”如“梦”,本已无处追寻,却偏偏说尚有明月知其处,它既能“伴云”而来,当亦能带我梦魂前去。“诗有别趣”,此之谓也。
望 湘 人
贺 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薰。带惊剩眼① ,几许伤春春晚。泪竹痕鲜② ,佩兰香老③ ,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④ 。 须信鸾弦易断⑤ ,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⑥ 。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⑦ 。青翰棹舣⑧ ,白 洲畔,尽目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注释】
①带惊剩眼:因衣带上所剩之眼渐多而吃惊,即“衣带日以宽”意。 ②泪竹:《述异记》:“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都嫁舜为妃),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 ③佩兰:《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④非烟:步非烟,唐武公业的妾,皇甫枚有《非烟传》。这里借指所思的女子。 ⑤鸾弦:传说汉武帝时,西海献鸾胶,可用以以接续断弦。见《汉武外传》,后世遂称续娶为“续弦”。比喻两情容易中断。 ⑥“奈云和”二句:云和,琴瑟名,乐器的首部作云状。唐钱起《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⑦“认罗袜”二句: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⑧青翰:船,因有鸟形刻饰,涂以青色,故名。《说苑·善说》:“乘青翰之舟。”舣:船靠岸。
【语译】
我讨厌这黄莺的叫声来到枕边,花儿的香气透入帘幕,正当我半因醉酒未醒、半因愁思入梦的时候。我爱惜那被子上还留有旧时的香味,惊讶这衣带上所余的孔眼逐渐增多,有多少次我对春伤感,可春还是快过去了。斑竹上的点点泪痕如新,佩身的春兰香味渐减,湘中的天气正春浓日暖。我还记得在这道小小的江边,每当风清月白的良宵,曾屡屡地与我的女伴约会出游。
本该相信感情的纽带亦如琴弦,虽易断而能续,怎奈重新弹奏云和之瑟,曲终之时人已远去。我寻找穿着罗袜的她不见踪影,只有她过去踩着凌波微步经过的地方,江水依然清浅。我划着画船停靠在长满白 的洲畔,极目远望那临江高岸上飞檐观阁。总也没有办法把相思之情寄去一个字,幸好还有旧时的双双燕子飞了回来。
【赏析】
《望湘人》词调,宋代仅见有贺铸这一首。《草堂诗余》题作“春思”,为他本所无,或是后人拟加。其实,词调已可兼作词题,观词意,伤春亦为伤离,而所思之人,正“湘人”也。
词一开头便作惊人之笔,莺啭花香,人所共爱,却下一“厌”字,所以沈际飞称其“嶙峋”(《草堂诗余正集》);其实,“莺声”、“花气”之所以可厌,是因为“到枕”、“动帘”,扰了醉乡酣梦,即第三句所说的“醉魂愁梦相半”,这是申述“厌”之理由。醉是为了消愁,梦也能使愁暂时忘却,既被惊醒,愁又复来,何况莺花之柔媚,更添感触,以至愁思转深,所以可“厌”。其构思当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那首唐诗的启迪。衾被残香尚在,是为昔日欢情逝去而惋惜;衣带剩眼渐多,是发觉自己日益消瘦而吃惊,这些都非一日所致,故曰“几许”。可见“伤春春晚”之“春”,固然指的是上承“莺”“花”,下启“浓暖”的季节时令,同时也指其所“惜”所“惊”引起美好回忆的人和事。二妃之“泪竹”,屈原的“佩兰”,又都用了湘中之事,其下的“湘天”因此而有了着落。然后以一“记”字引出两句回想的话来,说明“伤春”的原因。上片章法与前《石州慢》相同,可参见。
下片则由从前的屡约出游转到今日的弦断人离。“鸾弦易断”四字,造语特奇,“鸾弦”本来是说能续的,却反接“易断”二字,把两层不同的意思都包括了。原来能续只说主观愿望,“易断”才是客观现实。因为用了鸾胶典故,有能续之希冀,所以下一“奈”字,抒情曲折多姿。“云和再鼓,曲终人远”,紧承“鸾弦”说瑟,巧用钱起《湘灵鼓瑟》诗,关合“湘天”。断弦或能再续,无奈旧梦难寻,唯有行“凌波微步”的“罗袜”曾经之“旧处”,依然可“认”。这正是词人“棹”“青翰”之舟而“舣”于“白 洲畔”之时。江边“白 ”亦《楚辞》所常咏;温飞卿有“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 州”之句,这也可视作方回极目远望“临皋飞观”时的情景。“飞观”当是女伴“非烟”旧居之所,如今已“燕去楼空”了。所谓“不解寄、一字相思”,是不曾寄、不能寄且无地可寄的意思。接一句“幸有归来双燕”结束,颇引人寻味。意象之一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归而人不见,固能增感伤,但毕竟也给愁极无聊的伤春者以一点慰藉;意象之二是燕子或能为我寄去相思字,故用“幸”字,但这也是无望中的一线希望。虽然说“幸”,其实还是表现不幸,它与发端的“厌”字,相映成趣。
绿 头 鸭
贺 铸
玉人家,画楼珠箔临津① 。托微风、彩箫流怨,断肠马上曾闻。宴堂开、艳妆丛里,调琴思,认歌颦。麝蜡烟浓,玉莲漏短,更衣不待酒初醺。绣屏掩、鸳枕相就,香气渐暾暾② 。回廊影、疏钟淡月,几许消魂? 翠钗分、银笺封泪,舞鞋从此生尘。任兰舟、载将离恨,转南浦,背西曛③ 。记取明年,蔷薇谢后,佳期应未误行云④ 。凤城远⑤ 、楚梅香嫩,先寄一枝春⑥ 。青门外⑦ ,只凭芳草,寻访郎君。
【注释】
①珠箔:珠帘。 ②暾暾:本日光盛满的样子,这里形容香气浓。 ③曛:夕阳余晖。 ④行云:用巫山云雨事,指男女欢情。 ⑤凤城:京城。 ⑥寄一枝春:用陆凯自江南寄梅花给长安的范晔并赠诗事。 ⑦青门:古长安城东出南头一门曰霸城门,色青,又叫青城门或青门。
【语译】
佳人的家院,画楼上悬挂着珠帘,门临渡口。她吹起彩箫,托微风传送心中的幽怨,他曾在马上听到箫声而大为忧伤。堂上摆开宴席,在艳妆的脂粉队中,他把对她的爱慕借琴弦弹了出来,并从歌声和蹙眉的表情上认出她来。炉香和蜡烛烟雾浓重,状如莲花的刻漏历时短暂,不等到饮酒微醉便起而离席更衣。在锦绣屏风的遮掩下,他们同床共枕,便觉香气渐渐瀰漫开来。曲折的长廊影子幢幢,疏疏的钟声,淡淡的月光,离去时有多少黯然消魂的难舍难分。
翠玉的宝钗为赠别而分为两份,银红笺纸连同她的眼泪一道封缄,跳舞鞋从此将蒙上灰尘。就这样,任凭他乘着木兰舟,载着一腔别离的怨恨,转向南浦,背着落日余晖,朝东而去。请记住明年蔷薇花凋谢以后,该是我们的佳期,可别耽误了幽会。京城离江南甚远,楚地的梅花香嫩,到时候先折一枝托人寄来,告诉我春的消息。那时我在城东南门外,只能凭芳草来寻访郎君了。
【赏析】
此词半记一段恋情,半是别后伤离,当是贺方回自京师南来后所作。上片“调琴思,认歌颦”,下片“转南浦,背西曛”,在前晁端礼同调词中,都是“三、四”字句式,比此词多二字,格式稍异。
上片可分四节:(一)自“玉人”至“曾闻”四句,说“玉人”在“临津”的“画楼”上,凭“彩箫”吹出自己的“怨”情,被骑在“马上”经过楼下的他听到了。“断肠”二字是说听曲者,但也可兼及吹曲。“曾闻”,用追溯前事语气。箫声使对方大受感动,这是最初阶段。(二)自“宴堂”至“歌颦”,说对方借宴会机会,以琴声表达倾慕之思,并在群芳中凭“歌颦”“认”出她来。由此见“玉人”身份,似是姬妾艺妓一类人物。(三)“麝蜡”至“暾暾”五六句,是说在开宴之夜,他们偷渡鹊桥,经历了云雨之欢。两情正“浓”,良宵苦“短”,所述隐而显,藻饰艳冶。(四)自“回廊”至“消魂”,说天未曙即离去,不免留连难舍,黯然“消魂”。
下片写伤离。先说对方要远离京城了,“翠钗分”七字,写临别又赠信物,又奉诗札;“封泪”二字,悱恻缠绵。“舞鞋”句,以明矢志相守。然后写其别去。又用郑文宝“载将离恨过江南”诗意。“南浦”之名为传统意象,几成了送别之地的代称,但总是说往南。“背西曛”,正是向东。与下文“青门外”方位正合。“记取”以下,都可视作“玉人”对“郎君”的叮咛语。意思分三层:一是望“明年蔷薇谢后”再来,嘱莫误“佳期”。二是盼时时有音书,望能如古人重情谊那样“先寄一枝春”。一留“凤城”,一去“楚”地,于此点出。三是说自己唯有春来处处“寻访郎君”踪迹。“青门外”,乃恋人离去之地。“只凭芳草”,是诗趣所在,非真能藉此“寻访”而得,实说自己之思念无穷,即古诗所谓“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及“离恨恰如春草”也。
石 州 慢
张元幹
寒水依痕① ,春意渐回,沙际烟阔② 。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孤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注释】
①寒水依痕:杜甫《冬深》诗:“早霜随类影,寒水各依痕。” ②“春意”二句:杜甫《阆水歌》:“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回。”
【语译】
寒冷的流水傍着岸边的涨痕,春意已逐渐从宽阔的烟雾沙岸上回来。溪畔的梅花在晴朗的阳光普照下,散发出阵阵清香,有几枝冷艳的粉蕊正争相开放。却知远隔万水千山的旧日憾恨,不妨看看别来有过多少黯然消魂啊!长亭的门外,山重重叠叠,望不尽满目青翠,在我愁绪涌上心头的时候。
我的心情因思念而激动。可以想像得到,她住的画楼深深地关闭着,在东风日夜吹拂下,那雪一般的肌肤已不知不觉消瘦了。这一别,辜负了多少枕头上的缱绻欢爱,酒杯前的花月良辰!在期待殷切的内心深处,又有多少独个儿凄凉的感受,尽量想留着等到回家后去说。到我们能再次相逢时,算起来离别已整整一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