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43节


她留下的丝罗衣带褪了光彩,有着花纹的锦被也叠起不用;玉连环已捶碎,旧日的香气顿时消失。哀怨的歌儿再也唱不完,打拍子,把玉唾壶敲得尽是缺口。我恨春天逝去,也不给人以佳期,只是玩弄着夜色,徒然地留下了满地的梨花瓣,看去好像覆盖着一层白雪。

【赏析】

这也是一首离别词,远离而去的当是作者的情人,所以又以写相思怨恨为主。词分三叠,一叠除最后两句外,写分别时的情景;二三叠则写因别后音信断绝而引起的烦恼。

“昼阴重”三句,先说时、地、环境,借景物透露心情。“晓”来有“霜”、“雾”,“岸草”、“城堞”,知已在郊外;“重”、“凋”、“隐”等字,也可窥见心绪的抑压沉重。“南陌”二句,点明送别情事,且已到将分手时刻。行人似去南方,居者以“东门帐饮”看,当在京师。“正拂面”二句又点出是暮春季节,玉人掩泪,亲折柳枝,知远行者是一位佳人,她与作者有难舍难分的关系。以上是别后的回忆,“念汉浦”以下才是此日情景。“汉浦”乃用郑交甫遇游女解佩相赠故事,借指与佳人初会结交之地,即送别之京师,非实指汉皋(今湖北襄阳)其地。见“离鸿”不知飞往何地,而想到离人,想到传书,这才说“经时信音绝”,五字是全词的关键,用逆挽,作二三叠抒发怨情的依据。

换头“情切”二字一顿,简捷。“望中”句承“离鸿”,说白昼只此一句。以下用一“向”字转说夜间,这是离情别恨更难忍受的时刻。心潮起伏,故听“寒漏”而不寐;春宵寂寞,唯举“翠尊”而独酌。中间插入“嗟万事”九字以感慨,更显得“轻别”二字包含着身受其苦后的悔恨。欲“凭断云”邀“西楼残月”同饮,既写凄然无聊,也见残夜将尽。三叠词情激烈,以解连环说对方决绝无情,以击唾壶状自身冲动情绪,怨恨之深,从所用典故可见。最后以“春去”难留,“空余满地梨花雪”作结,无情之景语又反照送别时“拂面垂杨”之多情,读之令人感喟不已。陈廷焯评此词云:“上二叠写别离之苦,如‘掩红泪,玉手亲折’等句,故作琐碎之笔;至末段,蓄势在后,骤雨飘风,不可遏抑。歌至曲终,觉万汇哀鸣,天地变色,老杜所谓‘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也。”(《白雨斋词话》)对此极加赞赏。


应 天 长

周邦彦

寒  食

条风布暖① ,霏雾弄晴,池台遍满春色。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寒食。梁间燕,前社客② ,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苑芸香③ ,满地狼藉。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④ ,郊外驻油壁⑤ 。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⑥ 。青青草,迷路陌,强载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


【注释】

①条风:春天的东北风。也称“调风”“融风”。 ②社前客:指燕。在立春、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祭社神的节日,称春社、秋社,燕子春社前后来,秋社前后去。 ③芸香:芸为香草,可避蠹鱼。此泛指花香。 ④邂逅:不期而遇。 ⑤油壁:指油壁车,车壁以油涂饰,故名;多指女子所乘的车。古乐府《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⑥“又见”二句: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当时寒食节宫中以烛火赐近臣。

【语译】

东北风散发着温暖,迷蒙的雾逗弄晴天,池塘亭台处处充满春色。正值夜间堂前无月的日子,不举火的寒食节更显得沉沉幽暗。屋梁上的燕子是从前社日的来客,它们好像在笑我闭门对这寂寥的境况发愁。花瓣乱飞处,隔着园林可闻到香气,落红满地狼藉。

我永远记得我们凑巧在郊外遇见的那一回,你为我停下了油壁车。现在又到了寒食,又看见唐诗中所说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景象了。到处是青青芳草,我们走过的那条路怕都认不出了罢!我真想强迫自己带上酒,再去细细地寻找以前我们游乐的痕迹。市桥远处、柳树底下的那户人家,我还认识。

【赏析】

寒食清明,人们纷纷外出郊游踏青。大概就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曾邂逅了一位使他难忘的女子。来年同一时节,他孤居寂寞,回想起这件事来了。当然,除了惆怅,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词即通过此事写寒食。

上片写时逢寒食,独自闭门无聊。“条风”三句,说天气晴暖,春色正浓。是下文燕子“笑我闭门愁寂”而不出门游览的根据;同时“已将后阕游兴之神摄起”(陈洵《海绡说词》)。“夜堂无月,沉沉暗”,是在室中所见,写心里不痛快,故不免有所抱怨,情绪亦同此幽暗。同时借“无月”写出寒食禁火特点,为下片见侯门第宅“传烛飞烟”作对衬。梁燕成双,对之感触,自不待言;即闻啾啾叫声而疑其“笑我”,也是一种自嘲心态的反应。然后以“乱花”“满地狼藉”,一抒对青春在寂寞无聊中虚掷的惋惜。

下片回忆去年情事,抒发内心所思。“长记”,见所留印象之深刻。写旧事只“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九字,他们是共饮酒家呢,还是携手花间,当时的种种情景,一概不写,凭读者想像;油壁香车,令人记起《苏小小歌》,则两情“结同心”之类事,已在情理之中。“又见”二字钩转至今日,也由此而知事情正好在去年寒食清明时,当时也曾见宫中使者分赐蜡烛,使烟火传送到五侯之宅,所以说“又”。然后想再出游,寻前迹。“青青草”数句,理解为实写固可,但作为虚笔,写内心愿望更好,结构上前后因此有照应。故陈洵云:“后阕全是闭门中设想。‘强载酒,细寻前迹’,言意欲如此也。”“寻”的结果如何呢?“青青草,迷路陌”。将所寻不见之意倒置在前,反剔而出。健笔巧运,变幻莫测。当然草长路迷,也不至于什么都“迷”,故结句说,那“柳下人家”还是记得的。迷惑之中,又有清醒。


夜 游 宫

周邦彦

叶下斜阳照水,① 卷轻浪、沉沉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② ,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③ ,书一纸?


【注释】

①叶下:叶落。 ②酸风射眸子:冷风刺目而觉酸楚。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东关酸风射眸子。” ③萧娘:唐代作女子的泛称,犹称男子为“萧郎”。唐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语译】

树叶飘零,斜阳照着河水,水面卷起轻浪,深沉地流向远方。站在桥头,冷风刺眼而觉酸楚。我站立了好久,望着那傍晚时分灯火辉煌的街市。

在古老房屋的寒窗里,倾听着井栏边梧桐叶子被吹落下来的声音。我并不留恋这单薄的被子,一而再地起来;有谁知道,我是在为她而写信呢?

【赏析】

周济云:“此亦是层层加倍写法。本只‘不恋单衾’一句耳,加上前阕,方觉精力弥满。”(《宋四家词选》)所谓“层层加倍”,就是层层渲染;而全篇主旨只在最后数句。

“叶下”知秋,“斜阳”是向晚,带出写水来;“沉沉千里”,暗含所思在遥远。这些都是立“桥上”所见。“酸风射眸子”,直用李长吉歌诗词句,因为也有远别离产生的酸楚。“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九字,意境极佳。清黄仲则诗云:“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癸巳除夕偶成》)看的和想的虽不同,情景倒有几分相似。以“灯火市”的热闹背景,衬托自己的悄然孤凄,又与换头“古屋”二句的萧索境况形成鲜明对照。然后才接触到主题。不过,光看“不恋”句,至多能知道词人夜有所思,故不成眠;至于他心里想的究竟是什么,为何烦恼,以致要“再三起”呢,只有读到最后六个字才知道,原来是为了给别离的“萧娘”写信,倾诉衷肠。前面加“有谁知”三字,把自己寂寞凄凉的心情全表达了出来;同时也使上片所写种种的内蕴,得以豁然显现。


青 玉 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① ,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②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③ ,彩笔新题断肠句④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

①凌波:形容女子步履轻盈。参见周邦彦《瑞鹤仙》注。横塘:在苏州胥门外九里,贺铸建小筑于此。 ②锦瑟华年:青春岁月;语出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③冉冉:形容云慢慢移动。蘅皋: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 ④彩笔:用江淹得五色笔而能写漂亮诗文事。参见周邦彦《过秦楼》“才减江淹”注。

【语译】

姑娘轻盈的步子并不过横塘路这边来,我只好用目光送她逐渐远去。她那美好的青春岁月也不知跟谁一起度过,她居住的地方想必有赏月的小桥、种花的庭院、雕刻着连琐纹的窗子和朱红色的门户,只有春天才知道它在哪里。

浮云慢慢地移动着,长着香草的河岸上已暮色来临,我用才情洋溢的笔新写成十分伤感的诗句。你想问我心头无故的烦恼有多少吗?它就像河边青烟似的绵绵不绝的芳草,被风吹得满城飞舞的柳絮,还有那黄梅季节老是下个不停的雨。

【赏析】

这首词是贺铸的名作。周紫芝《竹坡诗话》云:“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吴曾《能改斋漫录》云:“贺方回为《青玉案》词,山谷尤爱之,故作小诗以纪其事。”山谷诗云:“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词写作者寓居苏州横塘期间的孤寂苦闷,即词中所谓的“闲愁”,而这种“闲愁”又通过“望美人兮不来”表现的。写得美人有点像洛神,所以很难说是纪实呢,还是一种象征性的虚拟。

词一开头就说这位纤步轻盈的美人不过我居处的路上来,自己只能目送她远去。“凌波”“芳尘”,都出自《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说“不过”而又“目送”,将自己对她的留情属意写透了。照例接着应写自己的心情,却从悬想美人境况折射出来,是深一层写法。“锦瑟”事本也出自神女传说,经李商隐诗一用,则青春岁月,如何度过,不待“追忆”,已有“茫然”之感。不但“谁与度”不可知,连住在何处也不知道。不知道而又说得十分具体:楼外“月桥花院”,闺阁“琐窗朱户”。当然都是出于想像,觉得其居处应当如此而已,这正是心驰神往的表现。不知道而说‘只有春知处’,说法与韦庄《女冠子》“除却天边月,没人知”相似;“春”字从“锦瑟华年”生出。

过片“飞云”(一本作“碧云”)句,即是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意,而同时又取用《洛神赋》中词:“尔乃税驾乎蘅皋。”因其未来而望其到来,不觉时已迟暮,只有寄情于“彩笔”题句;然而自己虽有江郎之才,能题“断肠”之句,而美人终不可得,于是“闲愁”转深,遂有“几许”之问。所答三句是此词最受称赞的。如沈际飞云:“叠写三句闲愁,真绝唱!”(《草堂诗余正集》)罗大经云:“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原诗作“齐终南”), 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鹤林玉露》)总之,其特点是连续用了几个比喻,即所谓“博喻”,而又都是自春至夏这段时间中所见的景物;它们不但数量多,而其景象本身又都能引起人们的愁绪来,所以巧妙。

首节 上一节 43/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