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41节
“燕子楼”二句,也耐人寻味。两情相得之时,必有过山盟海誓,女的或以终身厮守相许,倒颇像有燕子楼盼盼之志,可是结果呢?人去楼空,连当时相娱传情的琴瑟,也尘埃漠漠,弃置不弹了。往事岂堪回首。刘禹锡因玄都观桃树无存而兴叹;这里借“手种红药”之“移根换叶”而寄慨,都是说世事变化之大,不知人归何处。现在连一点可睹物思人的遗迹也消失殆尽了,感慨又深了一层。所写楼内庭前情景,是出于想像的虚拟之笔,故句中有一“想”字,所以是用景语来抒情。
因“红药”而引出“汀洲渐生杜若”。点明是“春回”季节。“汀洲”表明去者是从水路乘“舟”走的,故下文又言“水驿”;而这里很明显的是用《楚辞》“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远者”意,一则说本欲采之以相赠,怎奈情人一去,杳如黄鹤;二则又为后面盼着她尚念旧情,能托驿使寄来“江南梅萼”伏笔。“当日音书”,自然会有许多密意浓情,但今日回想起来,都成了“闲语闲言”、“待总烧却”的连篇废话了。怨怼之情,溢于言表。颇似汉乐府《有所思》中将情人馈赠之物“拉杂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的决绝态度。倘真能决绝,就不是解连环了。内心经一番挣扎,情丝难断,依然纠缠,摆脱不开。所以又一转折,话软下来了,幻想着尚能从对方那里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慰藉,哪怕自己见到所寄梅花,反而更伤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也就认了。感情的玉连环终于没有能解得开。
拜星月慢
周邦彦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① 。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盼兰情② ,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③ 。谁知道、自到瑶台畔④ 。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注释】
①秋娘:妓女通用名。参见前《瑞龙吟》注。 ②水盼兰情:眼明如水,情幽似兰。唐韩琮《春愁》诗:“吴鱼岭雁无消息,水盼兰情别来久。” ③“画图”句:杜甫《咏怀古迹》诗:“画图省识春风面。” ④瑶台:仙境,美丽的仙女所居。
【语译】
打更声催促着夜色来临,露水收起了街上的灰尘,昏暗的月光照见幽静的小小曲坊。栏杆旁种着翠竹,纸窗内映着灯光,我认识这就是秋稂的庭院。在欢笑中,我遇见了她,仿佛觉得是琼枝和玉树靠在一起,光彩照人,又像见了暖和的阳光、明丽的彩霞。水波似的媚眼,幽兰般的性情,总之,是我平生极少见到过的绝色佳人。
在此之前,我曾从图画中见过她满面春风的模样。谁想到居然能亲自来到这美丽天仙的居处。云雨巫山梦里,我眷恋她的温柔体贴;卷地风来,忽然吹散,我又痛苦不已。心想如今我竟寄宿在如此荒僻、寒冷而又无人的馆舍里,门户重重关闭,破败的墙脚下,只有秋虫在声声叹息。如何是好,我心头总是有一缕相思,虽两地间有许多溪山,也不能把它隔断。
【赏析】
这一首也是思念情人的词,但没有一句责怪对方的话,有的只是她留在自己记忆中的难忘的印象。
前半首全用来写他们的相逢,有关的细节都记得非常清楚。那是在一个夜色朦胧、月光昏暗的晚上。“夜色催更,清尘收露”是倒装句,即“更催夜色,露收清尘”。曲坊,是当时妓女聚居之处,亦即所谓“秋娘庭院”。这儿,槛栏旁种着竹,窗子内亮着灯,是他曾经来过的、认识的地方。但是他与意中人却是初次“相遇”,而且一见倾心。“笑”字可由你想像。“似觉”二句,写她光彩照人,自己为之目炫神摇,连用几个比喻,与开头写一路来时的夜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以见自己的心灵受到震撼。“水盼兰情”是说她眼如秋波,顾盼动人;性情可爱,幽静似兰。这是细写。然后总评一句:“总平生稀见”,将上述的绝色姿容的正面描写束住。
以上本是回忆中情景,按一般写法,下片开头便转至眼前。谁知此词不然,又用“画图中、旧识春风面”,再接再厉向前追溯,说未遇前已从画中见过她的倩影。这就成了回忆中的回忆,结构奇崛。故周济云:“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读前半阕,几疑是赋也。换头再为加倍跌宕之,他人万万无此力量。”(《宋四家词选》)“谁知道、自到瑶台畔”再钩转到遇见时的情景来。有前一句仰慕已久的意思作衬垫,更突出相逢的欣喜庆幸,故疑身入瑶台仙境。然后说到“眷恋”欢聚之乐,“苦”于匆匆离散。因以,“雨润云温”表欢情,故用“惊风吹散”说分别。比喻借代,前后一致。这以后才真正回到眼前景象来。写自处孤馆的凄清,反用一“念”字,是自忖自怜的意思。卓人月云:“虫曰‘叹’,奇。实甫草桥店(《西厢记》)张生梦莺莺处)许多铺写,当为此一字屈首。”(《词统》)其实说虫鸣似叹息诗文中已有,如欧阳修《秋声赋》结语云:“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但在词中自是连用得好。结句嗟叹“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虽十分感伤,却怨而不怒,颇有温柔敦厚之致。
关 河 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语译】
秋日里天空阴霾,有时也放晴,渐渐地快到傍晚,整个庭院都变得凄凄冷冷。我久立着倾听那带寒意的秋声,云雾深处,连大雁的影子也见不到。
更鼓已深,人不在,留下一片寂静,只有照着四壁的孤灯与我作伴。酒已全醒了,这漫长的秋夜将如何消磨呢?
【赏析】
这首小令写自己在秋天的夜晚,因孤独而产生的寂寞凄怆心情。
前四句写的是白天向晚时分。天气阴晴不定,暮色渐至,此时,孤居的人最易触动愁绪。但词人不直说自己心情如何,只描写客观环境给自己的感受。“变一庭凄冷”,使人仿佛也同历此境。“寒声”,即秋声,是寒秋季节中包括风声、雁声、虫声等等在内的声音的总称。“伫听”二字,写出人正处于寻寻觅觅的无聊状态。由听而到望,唯见暮云深沉,连飞过的大雁都看不到。“无雁影”,同时又暗示有人一去而杳无音信。
后四句写的已是深夜景象,故先用“更深”二字点出。“人去”二字说明了所以孤寂烦愁的原因,这“人”,多半就是情人。人去楼空,又在深更半夜,所以更觉“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以荧荧一点青灯照壁,渲染出自己形影相吊的孤寂处境。那么,何不沉睡醉乡以消愁呢?词人说,也曾举杯消愁来的,无奈此时“酒已都醒”,再也不能成眠了。至此,方知前两句写的,原来是酒醒后的见闻感受。从“向暝”到“更深”,这段时间好像未写,却于此补明。末以问句加强感叹语气,把难挨过漫漫长夜的愁绪推向高潮。
绮 寮 怨
周邦彦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 去去倦寻路程,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① 。旧曲凄清,敛愁黛、与谁听?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何须渭城② ,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注释】
①杨琼:唐圭璋笺:“陈(元龙)注《片玉集》:‘杨琼事未详。’白居易诗:‘就中犹有杨琼在,堪上东山伴谢公。’” ②渭城:指王维《渭城曲》,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
【语译】
上马离去时带着醉意,要人扶持,晓风吹面,酒也未醒。碧瓦红檐的建筑沿途映在水边,我忽然在垂柳的掩映中看见那渡口的亭子,当年我曾在这破败的墙壁上题过字,现在这墙已结满蜘蛛网,淡淡的墨迹上长出青青的苔斑。我想到自从离开此地,岁月如流,已过了许多年。于是在亭前久久徘徊,愁思满怀,叹息不已。
我一直向前走呀走的,也懒得去打听路程。江陵之事,已成陈迹,又何曾再去向人询问。那首老歌曲,调子十分凄清,现在还能跟谁在一起皱着愁眉共同聆听呢?如果饮酒时老朋友还在,他想念我,最情深意厚了,哪里还用得着唱“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渭城曲》,以至歌声未完,眼泪倒先流下来了呢?
【赏析】
词写人生易散、岁月无情而引起的哀愁。
“上马人扶残醉”,开头就写自己离亲友上路,大概在饯别的宴会上多喝了几杯,以至醉意未消,立足不稳,上马也须人扶。远行总是赶早,由“晓风”点出;人在马背上,犹自醉兀兀,固然是多饮所致,但也未必没有情绪因素在。由沿途水边“翠瓦朱檐”引出“乍见津亭”,因记当年题壁事。然亭内蛛丝黏壁,苔痕侵字,无复当时旧貌;于是徘徊良久,愁思盈怀,感叹“岁月如流”。
换头“去去”句,言愁思在心,“倦寻路程”,信马而行。“旧事”如烟,何须再问。唯“旧曲”当时曾与“故人”共赏,而今独自听此“凄清”哀音,徒有敛眉而已。“尊前”句以下,至终结,用王维《渭城曲》句意也别出心裁。“尊前”二字为关合“劝君更尽一杯酒”而用;“故人如在”,即王维诗“无故人”意。明明是“无”,却偏从“如在”设词,又加入“想念我、最关情”六字,限制“故人”含义;意谓若有这样的人在,则“把酒何须听渭城”,又何至于歌未尽而泪先流呢?说来说去,还是此去途中,更无亲近之人,念之不觉泪为之零矣!
尉 迟 杯
周邦彦
离 恨
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烟树。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① 。 因思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冶叶倡条俱相识② ,仍惯见、珠歌翠舞。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