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29节

夜间,我在东坡雪堂饮酒,喝得醒了又醉,回到家好像已三更时分了。家童睡得鼾声如雷,我敲门都没人答应,只好拄着手杖听那江水的哗哗声。

我常恨自己的身子自己作不了主,什么时候才能完全忘掉为世俗名利而苦苦奔忙呢?夜已残,风静止了,江面平滑,水波不兴。我真想乘一叶小舟,从此远离尘嚣,寄身江海之上,自由自在地度过我的余生啊!

【赏析】

此词作于谪民黄州时期。记一次夜饮雪堂,醉归临皋住所之事和当时的萧飒心情。上片记事,下片抒情。

东坡不善饮酒,少饮辄醉,何况心情苦闷。“醒复醉”,正写神志已有点迷迷糊糊的状态。他同年所作《后赤壁赋》有“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过黄泥之坂”等语,正与此夜“归来”走的是同一条路。到家夜已半,确切的时间醉中已弄不太清楚了,故曰“仿佛”。下面三句说自己被关在门外,句句都有声音:家童的“鼻息”声,还如“雷鸣”般的响,自己的“敲门”声和“江声”,由此却写出了深夜的一片寂静。这是运用“鸟鸣山更幽”式的反衬笔法极为成功的例子。

在“倚杖听江声”之后过片抒情,特别自然而有意境。静夜中,大江边,年已迟暮的大诗人,历经劫难,倚杖伫立,耳中倾听着沙沙的滩声,心已神游着梦幻似的往昔。“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感叹,坦诚而真实,能在许多人心灵中激起同情和共鸣。再插一句“夜阑风静縠纹平”景语,既有推移时间和隔开前后情语的作用,又借景寓情,暗示其对宁静生活境界的向往。故接以面对眼前景色,表述内心愿望的话作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生活虽潇洒,但并没有现实的可能性,作者心里也很清楚。所以从他的用语上也能感觉到一种浓重的悲凉意味。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①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② ,谁怕③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④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沙湖:在黄冈县东南三十里。 ②芒鞋:草鞋。 ③谁怕:怕什么,有何可怕。 ④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语译】

不必去听雨点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尽管吟着诗、吹着口哨,慢吞吞地走好了。竹杖和草鞋比马还轻便呢,有什么可怕的!在漫天烟雨中,披一件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的事,我平生经历惯了。

风带来春天的寒意,吹得我酒也醒了,身上正微微觉得有点冷,山头的斜阳却已迎面照射过来。我回过头去,看了看刚才遇雨的地方。这趟归程,对我来说实在是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啊!

【赏析】

苏轼在黄州时,一天,与友人们从沙湖看田回来,途中遭遇到一场雨,因为雨具事先叫人带回去了,同行者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若无其事。一会儿,天就放晴了。他写了这首词,通过对晴雨态度的记述,来表现自己对穷达命运不患得失、任其自然、旷达乐观的襟怀。

上片说过雨。写自己满不在乎地对待风雨的超然态度,极富表现力。“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在怡然自得外,又有几分兀傲。“一蓑烟雨任平生”,将眼前遭遇拓展为平生经历,揭明了所写风雨,又有象征意味。下片说转晴。先只写风,则雨被吹散,不言可知。刚觉微冷,忽已斜照当头。造化弄人如此,可见祸福难凭,不如听其自然。故末句语同佛家参禅,字字机锋:本无风雨,何来晴明!利害得失,正可一并泯灭。

郑文焯曰:“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

十年生死两茫茫②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③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注释】

①乙卯:熙宁八年(1075),作于密州。 ②十年:苏轼妻王氏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至作此词时,正十年。 ③千里孤坟:王氏葬于四川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语译】

我与你生死隔绝、两不相知已经十年了,即使不想念你,也难以忘却啊!你孤单单地躺在远隔千里的坟墓中,境况凄凉却无处可以诉说。纵然现在能让我们再次见面,你大概也认不得我了,我已变得一脸尘土、两鬓如霜了。

昨天夜里,我做了个梦,忽然回到了家乡,你正在小房间里靠近窗子梳妆打扮,我们彼此瞧着对方,没说一句话,只有眼泪似涌泉般地流了下来。我能料想得到那伤心处的景象,年复一年地,只有夜间的明月照着那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头。

【赏析】

苏轼的两个妻子都姓王。前妻王弗,十六岁时嫁给比她大三岁的苏轼,二十七岁病死。三年后,王弗的堂妹十九岁的王润之成为三十三岁的苏轼的续弦。此词为早卒的王弗而作,她死于汴京,归葬在家乡眉山附近的东冈、苏轼祖茔所在地。作此词时,苏轼正新从杭州移官密州(今山东诸城),距王弗逝世十年,已四十岁了。

词上片泛说。先交待夫妻生死隔绝已经十年,接着诉说思念之情。“不思量,自难忘”,话说得真挚而痛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体贴亡妻处境之孤单凄凉,却有人解为作者自叹心情凄凉而无说处,反而浮浅了,远不及悯恻亡灵之苦更深刻而合乎情理。后三句才说到自身,叙来层次分明。“相逢”是不可能的,故用“纵使”;虽无事情的真实,却有感情的真实,人是会作如此设想的。他们永诀时彼此都还年青,这十年中苏轼碌碌风尘,宦游四方,以至蓬头垢面,早生华发,连曾经是最亲近的人见了都认不出来,平常语说来都在情理之中,浸透了人生的悲哀。

下片记梦。上片说到假设的“相逢”,故过片便接“幽梦”。有人说过,人死后尚有三处可得相逢,即“梦中地下更来生”。词意推进,环环相扣。梦里还乡,见到前妻于“小轩窗,正梳妆”,应是往年他们共同生活时惯常情景的再现,说不定还在记忆中留有某些美好细节。汉朝有“张敞画眉”事,是夫妻相爱的佳话,东坡梦其梳妆,岂能无因!然而这次见到,竟相顾无言,泪如泉涌。可见心里该有多少想诉说的话而无从说起;写得感人至深。末了“料得”云云,便又是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中生出的:作者说,我知道你为什么这样伤心,你一定是受尽了委屈,一个弱女孤魂独在千里之外,年年都只有深夜明月照在短松冈头,却“无处话凄凉”。这样回应上片,把自己对不幸夭亡的妻子的爱怜、体贴的深情,充分地表露了出来。


贺 新 郎

苏 轼

乳燕飞华屋① ,悄无人、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② ,扇手一时似玉③ 。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④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⑤ 。待浮花、浪蕊都尽⑥ ,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重似束⑦ 。又恐被、西风惊绿⑧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⑨ 。


【注释】

①“乳燕”句:曾季鲤《艇斋诗话》云:“其真本云:‘乳燕栖华屋’,今本作‘飞’字,非是。”赵彦卫《云麓漫钞》亦谓曾见真迹作“栖”。然其说未必可据。 ②白团扇:晋中书令王珉与其嫂婢有情,珉好执白团扇,婢作《白团扇歌》赠珉。 ③“扇手”句:晋王衍容貌整丽,常执玉柄尘尾谈玄,与手同色。 ④瑶台:仙境,借以说人美如仙子。曲,幽深处。 ⑤红巾蹙:褶皱的红巾,形容石榴花。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山榴花似结红巾。” ⑥浮花、浪蕊:浮、浪言众花之轻浮,为反衬石榴花之幽独。 ⑦“芳意”句:喻重瓣榴花。 ⑧秋风惊绿:谓秋风起,榴花凋谢,只剩绿叶。 ⑨两簌簌:指花瓣与眼泪齐落。

【语译】

雏燕在华丽的屋梁间飞,悄然无人,午后槐树的阴影随时间在移动,傍晚凉快时,刚洗好澡,手里摆弄着一柄生丝绸制成的白团扇,这时,扇子与手看去都像白玉一样的莹洁。人渐渐地困倦了,斜靠着,独自睡得清梦酣熟。忽觉帘外有谁来推绣房的门,白白地教人做不成瑶台仙境幽深处的好梦,醒了过来,却原来是风吹动竹子互相敲击的声音。

石榴花半开好像皱褶起来的红巾,待到那轻浮的众花都凋谢时,它就只与你这幽独的美人为伴了。将一枝艳丽的花细细地观看,重叠的花瓣就像将你芳心都紧束在一起,它又恐怕被西风惊残,只剩下绿叶。如果等待你来这儿看它时,你在花前对着酒就再也不忍去碰它了。它的花瓣和你的粉泪,都会一齐簌簌地掉了下来。

【赏析】

此词前人多附会其作意,或云为杭妓秀兰而作(杨湜《古今词话》),或云为其侍妾榴花而作(陈鹄《耆旧续闻》),皆不可信。香草美人之托是我国文学的古老传统,杜甫尚有《佳人》诗,此词亦有所取意(谭献《复堂词话》云:“颇欲与少陵《佳人》一篇互证。”);至于寄情于春兰秋菊、丹橘落梅之类的作品就更多了。此词上片写佳人,下片咏榴花,在作词的章法上,自是变格;但上下片仍密切关联。在说花时,带出两个“君”字,即指佳人;末四句更有意将人与花合写,比兴寄托之旨甚明。从词意用语看,颇似东坡寓居定惠院见海棠花之诗,当是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首节 上一节 29/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