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28节
①孟昶(音厂):五代后蜀国君,公元934至965年在位。花蕊夫人:孟昶的费贵妃的别号,工诗文,蜀亡入宋。摩诃池:隋代建,在成都城内。“摩诃”,梵语,义为大。作一词:孟昶所作词,今不存。《漫叟诗话》、《阳春白雪》等书附会苏轼此词题序语,载其据苏词改写之孟昶《玉楼春》词曰:“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开明月独窥人,攲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悄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②金波:指月光。 ③玉绳:星名。 ④不道:不知不觉。
【语译】
她遍体的肌骨如冰一般洁净、玉一般莹润,本就清凉无汗。风吹进水上宫殿来,暗暗带来满屋荷花的香味。绣帘开处,一轮明月偷偷地窥看着人,人还没有睡,靠在枕上的她,已金钗横斜、鬓发散乱了。
我从床上起来,拉着她雪白的手,步出卧房,庭院宫室静悄悄的,夜空中不时有几颗流星飞过银河去。我问:“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哦,已是三更半夜了。只见月光淡淡地浮动着,玉绳星已转向低处了。我只是屈指计算着还有多少天西风就要来临,却没有想到流逝的时光,已在不知不觉中偷偷地改换了。
【赏析】
花蕊夫人事,宋人乐道。她曾仿“王建体”赋宫词百首。蜀亡后,宋太祖召其述诗,其《国亡诗》云:“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曾盛传一时。苏轼于其轶事既有所闻,自然会激发他据所记残句而补缀完篇的热情。此词即摹拟蜀主携花蕊夫人盛夏之夜纳凉摩诃池上的情景。
起头九字,既形容了花蕊夫人如冰似玉的丽质风姿,也用侧笔烘染出当时正值“大热”天气,下文之步出庭户,自是“纳凉”,已可想见。“水殿风来暗香满”,知宫殿建于水上,环境舒适,风物诱人;水即摩诃池,且知池上正荷花盛开。“绣帘开”数句,将“明月”当作摄影镜头,从高远处通过打开的窗帘见到室内,绣帏中的情景,本不让人看的,故用一“窥”字。人虽“攲枕”而“未寝”,天热固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当是说两情欢乐正浓,这从写“钗横鬓乱”可知。
下片说深夜相携纳凉事。池上月明,芙蕖飘香,水清风爽,正好乘凉。“携素手”,见两情脉脉,相亲相依。“庭户无声”,此“夜半无人私语时”也。“时见疏星渡河汉”,又令人联想到此夜人间之情侣正笑天上隔银河而望的牛郎织女。“夜如何”之问,固有“夜如何其?夜未央”(《诗·小雅·庭燎》)为出处,但写在这里,恰如白描人物行止,而“金波淡,玉绳低转”的景象,也可想见他俩并肩偎依、久久仰望夜空的情态。
末两句表里可解,耐人寻味,浅一层是说他们只是屈指计算着再过多少天凉风将至,却不料时光如逝水,季节变换、暑退凉生,已在暗中进行,这是紧扣题序意思说的。深一层则又有所托:蜀主与花蕊夫人之帝王逸乐生活,无非黄粱南柯而已,此夜嫌热,恨不得一冷,既冷时,再想此热,果成一梦矣!所谓“流年暗中偷换”,言其热日无多,倏忽亡国兴悲也。评者多赞此词“清越之音,解烦涤苛”(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其声亦如空山鸣泉,琴筑并奏”(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殊不知清词中亦有哀音,东坡“人生如梦”的思想也通过其补足五代旧事旧作表露了出来。
卜 算 子
苏 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①定惠院:一名定慧院,在黄州东南,作者有《游一定惠院记》。 ②漏断:谓漏声间断。 ③省:知晓。
【语译】
半缺的月亮挂在疏疏稀稀的梧桐树上,漏声间断,人声已寂静了。有谁会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呢,他就像那只夜空中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孤雁。
雁儿受惊飞起,却又回头瞧瞧,心中有恨而无人知晓。它把所有冬天的树枝都挑选遍了,总也不肯栖息下来,宁可留在那寂寞寒冷的沙洲上。
【赏析】
王文浩《苏诗总案》编此词为“壬戌(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作”。其时,东坡正谪居黄州。词写自己当时的寂寞心情,这从他黄州时期的许多诗文中都可得到印证;他写到定惠院的作品也不少,孤独寂寞之感与此词也如出一辙。吴曾《能改斋漫录》称“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还有人将此词附会惠州温氏女超超故事(见《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皆不可信。
词上片写缺月疏桐、缥缈孤鸿的静夜景象。夜行之“幽人”即作者自己,有其《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可证。全篇正面提到自己的只此一句,自称“幽人”外,再说“独往来”,又加上“谁见”,是对孤寂处境的着意强调。然后将自己的行止用传统意象“缥缈孤鸿影”作比,赋予其清高孤傲气节的含义。张九龄有“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的诗(《感遇》),抒写自身的遭际感慨;杜甫也借《孤雁》诗以自托。苏轼正尽收前贤之诗意于心底而吐为小词。
下片索性脱开定惠院夜景和作为主体的幽人,只写孤鸿。这样的结构章法,是不合常规的,然正如评家所说,“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不久前,苏轼因诗文被指控为“愚弄朝廷”、“指斥乘舆”,入御史台狱,几遭杀身之祸。被赦后,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有诗曰:“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初到黄州》)此皆“惊起却回头”之注脚。然总有所不为,不肯合污同流,滥官媚俗,此所谓“拣尽寒枝不肯栖”也。所以只有孤栖独宿于沙洲苇丛间(此定惠院寓居),忍受这寂寞寒冷的处境。黄庭坚题跋此词,称其“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是他不敢涉及东坡政治感慨,故只从风格神韵上来评说的话。
青 玉 案
苏 轼
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①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② 、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③ 、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④ ,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⑤ ,曾湿西湖雨。
【注释】
①贺方回:贺铸,字方回,号鉴湖遗老。伯固:苏坚,字伯固,苏轼与其讲宗盟。自哲宗元祐四年己巳(1089),苏坚跟从苏轼在杭州,三年始归。元祐七年壬申(1092)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 ②黄犬:晋陆机有犬名黄耳,机在洛时,曾系书其颈,致松江家中,并得报还洛。事见《晋书·陆机传》。 ③四桥:姑苏有四桥。 ④辋川图:唐王维官尚书右丞,有别墅在辋川(在陕西蓝田县辋谷川口),他写了许多辋川风景诗,又在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过《辋川图》。 ⑤小蛮:《本事诗》云:唐白居易有姬樊素善歌,妓小蛮善舞,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语译】
三年来,你睡觉都梦见回故乡吴中去的路,如今你回家,我叫一条能传书的黄狗跟了你去,希望能得到你到家后的音信。你若到了松江呼唤小渡口的船只时,请别让水上的鸳鸯、白鹭受惊,要知道那四桥一带,都是我曾经留下过足迹的地方。
我从《辋川图》那样令人动心的画中看着春天将暮时的景色,常常会想起过着悠闲归隐生活的高人王右丞的诗句。我如果也确定个归故乡去的日期,老天爷也一定会允许的罢!那时,我身上穿的春季衣衫,还是我在杭州时陪伴我的小蛮缝制的,它曾被西湖上的雨打湿过呢。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词。苏伯固居杭三年,得以归吴中回到家乡去,姑苏一带是苏轼从前曾到过的,熟悉的,这引起他的羡慕,并勾起他自己也想回故乡去过王维式的清闲生活的念头。词前半写送人归去,后半写自己思归。
此词头几句若用平常话说,不过是:“三年来,你时刻思念家乡,现在回去了,希望今后常来信。”可现在说成,“(我)遣黄犬随君去(往),三年枕上吴中路”,便诗意盎然了。这说明作者不但善于措词,活用陆机黄犬典故的手段也出神入化。以下数句也很有意思,要说的话不过是:“你这一路去的地方,我以前曾到过,印象很不错。”写在词中,就举出“松江”(今属上海市),它是从杭州去吴中所经之地,是陆机的家乡,是承上用“黄犬”事而来的。既有江,便要呼渡;江上有水禽,又因水而说到桥,这样就串联了起来。要苏坚小声呼渡,“莫惊鸳鹭”,正是写自己曾留情于这一带的美好景物。这是羡慕,也是庆贺。
写到思归,先借王维表现隐逸生活的画和诗来述说自己心情。然后点出“归”字,说如此美事,一定能天从人愿。这比上片所说又进了一步,因为正是苏坚之行才勾起自己思归念头的。歇拍几句极为《蕙风词话》的作者况周颐所称许,说是“令人爱不忍释”。苏轼设想自己归时,犹着“小蛮”缝制之春衫,而这春衫曾被“西湖雨”打湿过。这又是留情于杭州了。小蛮是白居易守杭时所亲近的人,所以借用。这看似只写作者自己,其实已暗暗地把苏坚包括在其中了,因为他也在杭留居了三年。此时一别,岂能不回想共同在西湖边生活的情景?
临 江 仙
苏 轼
夜归临皋①
夜饮东坡醒复醉②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③ ,何时忘却营营④ !夜阑风静縠纹平⑤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夜归临皋:《苏诗总案》:元丰五年(1082)九月“雪堂一夜饮,醉归临皋作《临江仙》词”。元丰三年(1080)五月,苏轼自定惠院迁居临皋,五年春于东坡筑雪堂,仍家居临皋。临皋在黄冈县南,临长江。 ②东坡:临皋附近的小地名,在黄州东门外,是苏轼“得躬耕其中”的数十亩土地,其名乃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而起的,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别号。 ③此身非我有:身不由己。语出《庄子·知北游》。 ④营营:纷扰貌。指为世俗名利奔忙。 ⑤縠纹:微波,以绉纱纹为喻。
【语译】
【语译】
她遍体的肌骨如冰一般洁净、玉一般莹润,本就清凉无汗。风吹进水上宫殿来,暗暗带来满屋荷花的香味。绣帘开处,一轮明月偷偷地窥看着人,人还没有睡,靠在枕上的她,已金钗横斜、鬓发散乱了。
我从床上起来,拉着她雪白的手,步出卧房,庭院宫室静悄悄的,夜空中不时有几颗流星飞过银河去。我问:“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哦,已是三更半夜了。只见月光淡淡地浮动着,玉绳星已转向低处了。我只是屈指计算着还有多少天西风就要来临,却没有想到流逝的时光,已在不知不觉中偷偷地改换了。
【赏析】
花蕊夫人事,宋人乐道。她曾仿“王建体”赋宫词百首。蜀亡后,宋太祖召其述诗,其《国亡诗》云:“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曾盛传一时。苏轼于其轶事既有所闻,自然会激发他据所记残句而补缀完篇的热情。此词即摹拟蜀主携花蕊夫人盛夏之夜纳凉摩诃池上的情景。
起头九字,既形容了花蕊夫人如冰似玉的丽质风姿,也用侧笔烘染出当时正值“大热”天气,下文之步出庭户,自是“纳凉”,已可想见。“水殿风来暗香满”,知宫殿建于水上,环境舒适,风物诱人;水即摩诃池,且知池上正荷花盛开。“绣帘开”数句,将“明月”当作摄影镜头,从高远处通过打开的窗帘见到室内,绣帏中的情景,本不让人看的,故用一“窥”字。人虽“攲枕”而“未寝”,天热固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当是说两情欢乐正浓,这从写“钗横鬓乱”可知。
下片说深夜相携纳凉事。池上月明,芙蕖飘香,水清风爽,正好乘凉。“携素手”,见两情脉脉,相亲相依。“庭户无声”,此“夜半无人私语时”也。“时见疏星渡河汉”,又令人联想到此夜人间之情侣正笑天上隔银河而望的牛郎织女。“夜如何”之问,固有“夜如何其?夜未央”(《诗·小雅·庭燎》)为出处,但写在这里,恰如白描人物行止,而“金波淡,玉绳低转”的景象,也可想见他俩并肩偎依、久久仰望夜空的情态。
末两句表里可解,耐人寻味,浅一层是说他们只是屈指计算着再过多少天凉风将至,却不料时光如逝水,季节变换、暑退凉生,已在暗中进行,这是紧扣题序意思说的。深一层则又有所托:蜀主与花蕊夫人之帝王逸乐生活,无非黄粱南柯而已,此夜嫌热,恨不得一冷,既冷时,再想此热,果成一梦矣!所谓“流年暗中偷换”,言其热日无多,倏忽亡国兴悲也。评者多赞此词“清越之音,解烦涤苛”(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其声亦如空山鸣泉,琴筑并奏”(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殊不知清词中亦有哀音,东坡“人生如梦”的思想也通过其补足五代旧事旧作表露了出来。
卜 算 子
苏 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①定惠院:一名定慧院,在黄州东南,作者有《游一定惠院记》。 ②漏断:谓漏声间断。 ③省:知晓。
【语译】
半缺的月亮挂在疏疏稀稀的梧桐树上,漏声间断,人声已寂静了。有谁会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呢,他就像那只夜空中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孤雁。
雁儿受惊飞起,却又回头瞧瞧,心中有恨而无人知晓。它把所有冬天的树枝都挑选遍了,总也不肯栖息下来,宁可留在那寂寞寒冷的沙洲上。
【赏析】
王文浩《苏诗总案》编此词为“壬戌(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作”。其时,东坡正谪居黄州。词写自己当时的寂寞心情,这从他黄州时期的许多诗文中都可得到印证;他写到定惠院的作品也不少,孤独寂寞之感与此词也如出一辙。吴曾《能改斋漫录》称“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还有人将此词附会惠州温氏女超超故事(见《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皆不可信。
词上片写缺月疏桐、缥缈孤鸿的静夜景象。夜行之“幽人”即作者自己,有其《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可证。全篇正面提到自己的只此一句,自称“幽人”外,再说“独往来”,又加上“谁见”,是对孤寂处境的着意强调。然后将自己的行止用传统意象“缥缈孤鸿影”作比,赋予其清高孤傲气节的含义。张九龄有“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的诗(《感遇》),抒写自身的遭际感慨;杜甫也借《孤雁》诗以自托。苏轼正尽收前贤之诗意于心底而吐为小词。
下片索性脱开定惠院夜景和作为主体的幽人,只写孤鸿。这样的结构章法,是不合常规的,然正如评家所说,“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不久前,苏轼因诗文被指控为“愚弄朝廷”、“指斥乘舆”,入御史台狱,几遭杀身之祸。被赦后,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有诗曰:“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初到黄州》)此皆“惊起却回头”之注脚。然总有所不为,不肯合污同流,滥官媚俗,此所谓“拣尽寒枝不肯栖”也。所以只有孤栖独宿于沙洲苇丛间(此定惠院寓居),忍受这寂寞寒冷的处境。黄庭坚题跋此词,称其“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是他不敢涉及东坡政治感慨,故只从风格神韵上来评说的话。
青 玉 案
苏 轼
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①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② 、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③ 、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④ ,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⑤ ,曾湿西湖雨。
【注释】
①贺方回:贺铸,字方回,号鉴湖遗老。伯固:苏坚,字伯固,苏轼与其讲宗盟。自哲宗元祐四年己巳(1089),苏坚跟从苏轼在杭州,三年始归。元祐七年壬申(1092)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 ②黄犬:晋陆机有犬名黄耳,机在洛时,曾系书其颈,致松江家中,并得报还洛。事见《晋书·陆机传》。 ③四桥:姑苏有四桥。 ④辋川图:唐王维官尚书右丞,有别墅在辋川(在陕西蓝田县辋谷川口),他写了许多辋川风景诗,又在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过《辋川图》。 ⑤小蛮:《本事诗》云:唐白居易有姬樊素善歌,妓小蛮善舞,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语译】
三年来,你睡觉都梦见回故乡吴中去的路,如今你回家,我叫一条能传书的黄狗跟了你去,希望能得到你到家后的音信。你若到了松江呼唤小渡口的船只时,请别让水上的鸳鸯、白鹭受惊,要知道那四桥一带,都是我曾经留下过足迹的地方。
我从《辋川图》那样令人动心的画中看着春天将暮时的景色,常常会想起过着悠闲归隐生活的高人王右丞的诗句。我如果也确定个归故乡去的日期,老天爷也一定会允许的罢!那时,我身上穿的春季衣衫,还是我在杭州时陪伴我的小蛮缝制的,它曾被西湖上的雨打湿过呢。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词。苏伯固居杭三年,得以归吴中回到家乡去,姑苏一带是苏轼从前曾到过的,熟悉的,这引起他的羡慕,并勾起他自己也想回故乡去过王维式的清闲生活的念头。词前半写送人归去,后半写自己思归。
此词头几句若用平常话说,不过是:“三年来,你时刻思念家乡,现在回去了,希望今后常来信。”可现在说成,“(我)遣黄犬随君去(往),三年枕上吴中路”,便诗意盎然了。这说明作者不但善于措词,活用陆机黄犬典故的手段也出神入化。以下数句也很有意思,要说的话不过是:“你这一路去的地方,我以前曾到过,印象很不错。”写在词中,就举出“松江”(今属上海市),它是从杭州去吴中所经之地,是陆机的家乡,是承上用“黄犬”事而来的。既有江,便要呼渡;江上有水禽,又因水而说到桥,这样就串联了起来。要苏坚小声呼渡,“莫惊鸳鹭”,正是写自己曾留情于这一带的美好景物。这是羡慕,也是庆贺。
写到思归,先借王维表现隐逸生活的画和诗来述说自己心情。然后点出“归”字,说如此美事,一定能天从人愿。这比上片所说又进了一步,因为正是苏坚之行才勾起自己思归念头的。歇拍几句极为《蕙风词话》的作者况周颐所称许,说是“令人爱不忍释”。苏轼设想自己归时,犹着“小蛮”缝制之春衫,而这春衫曾被“西湖雨”打湿过。这又是留情于杭州了。小蛮是白居易守杭时所亲近的人,所以借用。这看似只写作者自己,其实已暗暗地把苏坚包括在其中了,因为他也在杭留居了三年。此时一别,岂能不回想共同在西湖边生活的情景?
临 江 仙
苏 轼
夜归临皋①
夜饮东坡醒复醉②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③ ,何时忘却营营④ !夜阑风静縠纹平⑤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夜归临皋:《苏诗总案》:元丰五年(1082)九月“雪堂一夜饮,醉归临皋作《临江仙》词”。元丰三年(1080)五月,苏轼自定惠院迁居临皋,五年春于东坡筑雪堂,仍家居临皋。临皋在黄冈县南,临长江。 ②东坡:临皋附近的小地名,在黄州东门外,是苏轼“得躬耕其中”的数十亩土地,其名乃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而起的,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别号。 ③此身非我有:身不由己。语出《庄子·知北游》。 ④营营:纷扰貌。指为世俗名利奔忙。 ⑤縠纹:微波,以绉纱纹为喻。
【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