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26节



虞 美 人

晏幾道

曲栏杆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着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语译】

曲折的栏杆外天色如水,昨天夜里我还曾凭靠过。我初次将明月比作佳期,因为人们总在月圆的时候,盼望离人回来。

绫罗衣服穿到破了,从前的薰香味还在,可是他却不知为什么,原来的心意忽然变了。整个春天我满怀离恨,懒得去调弄弦索,面对这宝筝,还是止不住两行多余的眼泪流了下来。

【赏析】

一个女子盼望她的丈夫或情人归来,却总也盼不到,看来他是变心了;所以她带着怨恨,自怜不幸。这就是此词中所写的。

起头两句倒溯时间,先说眼前正倚曲栏杆仰望天空,再说“昨夜”也是如此;此夜凭栏从“还曾倚”三字补明,造句颇有安排。“天如水”是夜景,是写清冷,所谓“夜色凉如水”。由今连到昨,为表现她凭栏之频。“初将明月比佳期”,人们总是由月圆联想到人圆,因而更常常在月圆时“望人归”;人圆对恋人来说,就是“佳期”,故可作“比”。然这种期待的滋味,她以往未曾识得,所以要用一“初”字。

期待落空,则生怨恨,“罗衣”二句即怨语。衣服经檀、麝之类香料薰过,香气能保持很久是真的,非全是夸张;用贴身之物与薄情郎“旧意”相比,十分现成。“谁”是何、怎么的意思,与指人者异。定是先前有归期誓约,结果日期早过了,人竟不来,连书信也没有一封,岂不是变了心。末了说出心中“离恨”(同时点明季节)。心境恶劣,自然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平时喜欢弹筝的,这“一春”之中都“懒调弦”了。“宝筝”虽不弹,但仍不免见而思昨,想到从前热恋时候,如何调弦移柱,兴高采烈地以筝曲相娱,所以不禁流下眼泪来了。眼泪而称“闲泪”,言外之意,悲伤又有何用,薄幸人哪会想到你的痛苦,他早把你忘了,你就是哭死了也白搭!语言含蓄,蕴藏甚深,耐人寻味。


留 春 令

晏幾道

画屏天畔,梦回依约① ,十洲云水② 。手撚红笺寄人书,写无限,伤春事。  别浦高楼曾漫倚③ ,对江南千里。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


【注释】

①依约:隐约,依稀,不分明。 ②十洲:神仙的居处。托名汉东方朔有《十洲记》记十洲仙境在八方大海之中,叫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 ③别浦:银河,因其为牛郎、织女隔绝之地,故称别浦。

【语译】

风景如一幅画屏列于天边,梦醒时分,我依稀看到十洲仙境那样的云水景象。手指轻轻抚弄着红色的信笺,我要给他寄封信去,写出我诉不完的伤春心事。

我曾漫不经心地靠在银河耿耿的高楼上,面对着千里江南。楼下响着水声分流而去的江中,就有着我当时登高凭栏的眼泪在啊!

【赏析】

这也是一首怀念离别的亲人的词。从红笺寄书看,凭江楼者当是女子,而男子去了遥远的江南。

词从梦醒一刻写起,江南的水光山色十分秀丽,恰似天公作“画屏”,梦中来游,“梦回”已远,故曰“天畔”;又所见云环水绕,景象之奇异,仿佛身临仙境,故以“十洲云水”作比。所历本幻,梦醒时更只“依约”记得了。梦江南本就是梦在江南之人,人自可不说;“觉来知是梦,不胜悲”之类的话也不必说,只说欲寄书尽诉心事就够了。“手拈红笺”是深情细思的无意识动作,因为心潮起伏,想说的话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伤春”只是概括言之,其中更多的应是自伤。

下片写曾于送别时倚楼兴悲事。“别浦”一词含义双关:作银河之别称,暗示去留双方亦如牛郎织女之相隔;若就“高楼”临江而言,亲人又正从此水而远去江南,故也不妨说是“别浦”。“漫倚”,是说无端倚楼,当时漫不经心。“对江南千里”,点明离人将去的方向,以及路途之遥远。“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故临别黯然销魂,凭高流泪,洒落于江水之中。如今,楼下水声在耳,“当日”难舍难分的情景又涌上心头来了。冯延巳有《三台令》词曰:“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郑文焯以为此即晏词之“所承”(见其《评小山词》),是有道理的。


思 远 人

晏幾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语译】

霜叶红了,菊花黄了,秋意已经很深。我怀念在千里外奔波的亲人。天上的云都飘过去了,南归的雁也不见传书,我写信又能寄到什么地方去呢?

眼泪弹也弹不完,临近窗子滴落下来,我用砚台承住泪,随即磨墨写起信来。渐渐地写到分别以来的情况,在离恨最深处,红笺也因此褪得没有颜色了。

【赏析】

此词主题恰好与词牌所标一样,是“思远人”,其构思是通过给所思念的远方人写信一事来表现离情的。

首句先写一笔所处的环境季节,“红叶黄花”,时已晚秋,霜重风寒,自然更牵挂远在外地的亲人,故接着就点明主题:“千里念行客。”转到写信的事上来,先说欲寄而难达。叙来紧扣“秋意”和“千里”两层意思。“归鸿无信”,说得很明白;为何要加“飞云过尽”呢?(一)传说能传书的飞禽,除鸿雁外,尚有燕子、青鸟等,故诗词中说到寄信,常提及“空中”“云外”,如杜甫说:“几岁寄我空中书?”(《送孔巢父兼呈李白》)李璟说:“青鸟不传云外信”(《浣溪沙》);(二)说“飞云过尽”,以见仰望之久,也就是想寄书之情甚切。书信难寄,这是一层意思。不管是否寄得到,情深欲诉,信还是写了,这是又一层意思。所以下片就说信是如何写的。

未提笔,先流泪;“泪弹不尽”,可见怨之深。滴泪而“临窗”,正为作书而伏案于窗前。以下忽发奇想:写字先得磨墨,磨墨必须注水于砚;泪既“不尽”,索性“就砚旋研墨”,让眼泪滴在砚台中以代水,就此磨墨作书。如此说来,信倒是用泪水写成的了。于是,更作进一步想像,句也愈奇。墨磨好提笔写信时,泪岂能不再滴,滴必落于笺上,纸沾湿而褪红,则泪愈多而红愈淡。终至,“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情安有色,特因伤心之甚而致。结句夸张已极,几可谓无理而妙,它也是全篇最警策、最富诗趣之所在。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①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④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⑤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


【注释】

①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②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③“明月”二句: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琼楼玉宇:美玉建成的楼台屋宇,传说月中有广寒宫。 ⑤绮户:闺阁绣户。 ⑥千里共婵娟: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婵娟,美好的样子,美好的东西,此指月亮。

【语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起才有的啊?我拿着酒杯向老天发问。也不知在天上的宫殿城阙里,今天晚上是什么年月了。我想乘着长风回到那里去,又唯恐在那高处的琼玉楼台太寒冷了。还是让身影随着我翩翩起舞罢,去天上哪能比得上留在人间好呢。

月儿转过红楼,向绣房前低落,照见了失眠的人。月儿啊,你是不应该有恨的,怎么老是在人家离别的时候圆起来呢?人总难免有悲欢离合的,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圆满。但愿人能长久健康地活在世上,虽相隔千里彼此也能共同享有这美好的月色。
首节 上一节 26/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