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24节
木 兰 花
晏幾道
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① 。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 谁知错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此时金盏直须深② ,看尽落花能几醉?
【注释】
①艳粉娇红:指花。 ②直须:正应,就要。
【语译】
东风又起了无情的念头,把娇艳嫩白嫣红的花朵吹得遍地皆是。绿色的楼头帘幕低垂,却遮不住我心中的愁绪,这情景又与去年今日相似。
哪会想到为春残之事去操心,是大错特错了,登临每一个地方,我都不知流了多少眼泪。现在巴不得手中的酒杯越深越好,看到花儿落尽,还能醉上几回呢?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对自然现象动情,总是与人事相联系着的。故伤春常常就是对美好年华逝去或幸福时刻消失的感伤。只是有的诗词,将这种联系暗示或明说出来,而在此词中,则仅就春愁本身说而已。
首句将“东风”拟人,说它冷酷“无情”,把美丽的花朵纷纷吹落。“艳粉娇红”,作者着意形容花儿色彩可爱动人,以见遭风“吹满地”之可惜,落实“无情”二字。“碧楼帘影”,写自己之所居,位于高处,故能将残春景象尽收眼底。这已暗逗下片“登临”二字。不忍见花被吹落,可垂下帘栊不看,但是帘能遮物,却“不遮愁”,愁已上心,再也驱不走了。忽又联想到“去年今日”也是这样的景况和心情,正为了表明春愁之生并非眼前偶然之感触,而是“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是由来已久,非常熟悉的了。
下片深化这种惋惜憾恨之情。“谁知错管春残事”,是反省自悔的话,哪里晓得怜春惜春是多管闲事呢?说“错”,就因为多情而付出了代价。这代价就是“费泪”,在这个季节,“到处登临”都不免感伤。上片就时间说年年都有,此则从地点说处处一样。由“愁”而“泪”,也加深了一层。最后拉回到“此时”来,用“金盏直须深”来加大写愁恨的力度。盏深则盛酒多,酒多则易醉,醉沉能忘愁,正是自己此刻所需要的。末句再强调春光易逝。“看尽落花”,意即“看花落尽”,呼应词的开头两句。现在已遍地落花了,要不了多久,春光将消失得无影无踪,花前醉酒的日子当然也不会太多了,故发“能几醉”之问。所以倒不如趁此时刻,深盏大杯地喝他个酩酊大醉。人生易老、欢乐难久的深沉感慨,不言而自明。
木 兰 花
晏幾道
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柳风后絮。 朝云信断知何处① ?应作襄王春梦去。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注释】
①朝云:指昔日有过情缘的女子。典出宋玉《高唐赋序》,楚襄王游高唐,梦巫山神女荐枕,临去,有“旦为行云,暮为行雨”之语,后以“朝云暮雨”、“巫山云雨”指其事。
【语译】
暮色降临,立着秋千架的庭院里,帘幕重重。我曾经闲时来过这儿,在绣房中为她挥彩笔题写诗句。眼前,墙头的红杏只残留着雨后的余花,门外的绿柳飘扬着被风吹散的飞絮。
我思念的人像朝云一去无踪影,也不知她今在何处,大概是又去为楚襄王托春梦了罢!我所骑的紫骝马倒认出了我们旧时共游的地方,它跑过画桥东岸的路上时,竟嘶鸣不绝。
【赏析】
这一首写重游故地,追念旧情。
“秋千院落”,令人想到这儿曾有过欢乐。现在只见“重帘”不卷;着一“暮”字,又平添几分落寞惆怅气氛。“彩笔”句注明一笔,自己当年曾兴致勃勃地为“绣户”中的女子“闲来题”句。然后接写眼前:“墙头丹杏”,是见到的实景,也藉此暗喻曾在这院落中相识的女子,如今只有“雨余花”了,这零落残败的景象,是推测中女子遭遇的象征;“门外绿柳”,也当实有,其“风后絮”之漂泊无定,则是自身行踪飘忽的写照。两句对仗精工巧丽。
以“朝云”指代女子,结合前“雨余花”之喻看,其身份为妓女无疑。“信断”谓确实不得再见。“知”即不知。虽不知其所在,却也能大致推判,想必正琵琶别抱,另有新欢了。因说出“襄王春梦”来,而“朝云”之指代更显。词人虽不无怨恨,但更多的倒是枨触和迷惘,因为她本是妓女,并无守节的义务。这一点也不影响词人仍念念不忘地眷恋旧情,也许正好相反,更增加了他内心的感喟。末了借坐骑嘶鸣的细节,移情于马,来衬托自己的心境,虽前人多有此法,但用于结尾,却最有情致。沈谦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胜,着一实语,败矣。”他举出小晏这两句,以为“深得此法”(见《填词杂说》)。黄蓼园曾析此词,除以为上片乃想见中事尚可商榷外,其说结构句意,精要简括,兹抄录以资参考:“首二句别后,想其院宇深沉,门阑紧闭。接言墙内之人,如雨余之花;门外行踪,如风后之絮。后段起二句言此后杳无音信,末二句言重经其地,马尚有情,况于人乎?”(《蓼园词选》)
清 平 乐
晏幾道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① ,画楼云雨无凭。
【注释】
①锦书:女子写的情书。用《晋书》窦滔妻苏蕙织锦为回文诗赠夫事。详参柳永《曲玉管》有关注释。
【语译】
留我也留不住,我带着醉意,解开船缆走了。小船在春潮碧波的水上行进,一路经过之处,清晨的黄莺儿啼个不停。
渡头岸边的杨柳已满目青翠,一枝枝,一叶叶,都充满依依惜别的感情。从今以后,你也不必再给我寄书信、说相思了,反正画楼中那些像一场春梦似的幽欢,什么凭证也没有留下。
【赏析】
这首小词是一首离歌。上片记事,下片抒情。写离人之心态,真切入微。艺术表现上也颇有新意。
词从别去的一刻写起。“留人不住”的“人”,就是自己;挽留者则是作为情人的女子。为什么留不住呢?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他们本非合法夫妻,也不是离家出远门,只是彼此有缘,得一相会,缘分既尽,就非走不可了。临行,当然会有宴饮;自己便乘着几分醉意,斩断缠绵,匆匆解缆,登舟而去。接两句写景,叙轻舟碧浪一路水行的感受。“春”与“晓”的季节、时间,在造句中带出。柔情似“春水”,离恨听“莺啼”,景与情的关系只在若有若无之间。“过尽”二字,又暗示不知不觉间已与恋人相距十分遥远了。
下片转入抒情,仍从写景中引出。“渡头”为舟行所经。“杨柳青青”正是触动离愁别恨的传统意象。柳者,留也;千丝万缕,依依有情,故自古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何况它还是大好青春时光的象征。所以借杨柳的“枝枝叶叶”点明“离情”。既已说出离情,如果接写锦书难托,后会无期,虽不免落套,总在情理之中,况且在诗词中也常能见到。但却为小晏所不取,他偏偏一反常情说:“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以后你信也不必写了,反正“事如春梦了无痕”,不过是过眼云烟,散了拉倒!他这是在怨恨谁呢?是恋人吗,还是自己,或者竟是命运?这倒真是“多情却似总无情”了。所以周济说:“结语殊怨,然不忍割。”(《宋四家词选》)这样写,反比一味说相思不尽要深刻、真实得多了。
阮 郎 归
晏幾道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① ,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② 。
【注释】
①衾凤、枕鸳:即凤衾、鸳枕,为修辞而倒装。 ②和: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