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22节

千秋岁引①

王安石

别馆寒砧② ,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③ ,庾楼月④ ,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⑤ ,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⑥ ,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释】

①千秋岁引:《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于词牌下,题有“秋景”二字,当是后人所加。 ②寒砧:捣衣石,古时秋至制寒衣须捣,故诗词中写到寒砧、砧声,多与思家怀人相联系。 ③楚台风:宋玉《风赋》:“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至,王乃披襟以当之曰:‘快哉此风!’” ④庾楼月:《世说新语》:“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一种坐椅)咏谑。” ⑤担阁:延误。 ⑥华表语:《续搜神记》:丁令威学道后,化鹤归辽东,止于城门华表上,有少年举弓欲射,遂盘旋而歌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歌毕飞去。

【语译】

传入旅舍的捣衣声,应和着孤城城头的画角,一片秋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回荡。归去的燕子向东从海上飞走,南来的大雁自空中落下,栖息在沙滩上。这儿有楚王携宋玉游兰台时感受到的惬意的凉风,有庾亮与殷浩辈在南楼吟咏戏谑时的大好月色,清风明月的景象,还都与当年一样。

真是无可奈何啊!我被那微不足道的名利所羁缚,又被那难以割舍的感情所耽搁,可惜那些风流韵事都被丢到一边了。当初徒然许下功成身退时,要去求仙访道,潇潇度日的诺言。到如今,反误了我与佳人的秦楼约会。当睡梦觉来时、酒醉清醒后,我细细地思量着这一切。

【赏析】

此词有人给加上“秋景”二字作为题目,这对上片来说,没有什么问题,是写了秋景;但下片是此词的著意所在,却无一字涉及秋天,也没有写景;除非所拟题语同时还带有象征性,即其所指也包括了人生的“秋景”,作者以秋日之景为由头,述说了自己晚年时对世事人生的感触。我想,这样理解,大致符合。

上片写秋景分三层:先写声音,如奏乐先确定音调。寒砧惹乡思,秋风画角哀,都归之于“一派秋声”之中。“入寥廓”三字矫健凌云,极有意境。次写候鸟,燕子、大雁因秋至,已纷纷迁徙,或渡海远飞,或沙头栖息,都在寻找自己的归宿。暗逗下片所写之人却不能自由自在地按自己的生活愿望行事。末写清风明月,使事用典,借古人事以记自己与故交旧游曾赏景览胜、吟咏笑谈的往昔情景。宋玉之随伴楚王左右,颇合王安石常得随驾的朝廷重臣身份;庾亮辅立晋成帝,任中书令,执朝政,地位也与王安石相当。用典故极其切合。说风月“宛如昨”,言外之意,人事已大不相同了。

下片先说自己因何不趁月白风清之时,过那种诗酒吟赏的悠闲生活。连着两句以“无奈”起头,举出自己所受的制约:“名利”和“情”。官场就是名利场;这“情”并非专指男女恋情,而是广义的人情。洪升《长生殿》中说:“臣忠子孝,皆由情至。”故感皇恩、恋朝廷,都属“情”的范围。杜甫《奉先咏怀》诗云:“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王安石说的,也正是这样的“情”有“不忍”。有人批评这两句说:“‘无奈’数语鄙俚。”(先著《词洁》),倒非苛刻,用语过直露,又近似俚曲,是确实的。“可惜风流总闲却”,是说自己终年劳形疲神,不得闲暇,因而“闲却”了风庭月榭的“风流”雅会。后两句又变换了角度:当初说,功成后,去学仙,只不过是句空话;如今看来,倒确是耽误了及时行乐。末了九个字,写出作者反思时凄清落寞的心情。但只用“梦阑”“酒醒”等字眼暗示,所谓“不着一愁语,而寂寂景色,隐隐在目”(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措辞极其含蓄。有些说词者,把此词提高到能“见道”,能“勘破”(杨慎《词品》),“翛然有出尘之致”(黄蓼园《蓼园词选》),似乎不必如此之强调。人的思想是复杂的,情绪也是多变的。王安石在这首词中,不过表现了自己一时的萧索心境而已。


清 平 乐①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② ,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③ ,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

①清平乐:《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于词牌下,有后人拟题“春晚”二字。 ②宫锦:宫中的锦绣,比喻落花。 ③小怜:冯小怜,借为乐妓歌女名。冯本齐穆后的从婢,后主的宠姬,慧而有色,善弹琵琶,尤工歌舞,为后主所宠,立为淑妃。见《北史·后妃传》及《隋书》。李贺《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词借其诗语。

【语译】

春天想留也留不住,费尽了黄莺儿的口舌。满地的红花落瓣,就像宫中的锦缎被泥水玷污,那是昨夜南园里有一场风雨的缘故。

这歌女还是初抱琵琶,清晨时,她的思绪已远远地飞往天边。她不肯过画堂朱门的富贵生活,宁可作春风中自由自在飞舞的杨花。

【赏析】

这首小令构思甚巧,格调也高,是难得的佳作。词写晚春残景和一位身为乐妓、却心气高傲的女子。全词写景与写人彼此相关,不同于通常景物只是作人物的活动环境而存在,它有更深一层的象征意味。

作者借“小怜”之名来称一位大概出于乐籍的女子,因为彼此有共同之点:(一)历史上的冯小怜聪慧美貌,善弹琵琶,词中写的正是琵琶女;(二)冯原是身世卑微的“从婢”,乐妓亦然;(三)冯为帝王家所宠,妓亦得“画堂朱户”之家所爱。但有一点是截然不同的;史书上的,接受宠幸,被封为淑妃;词中写的,却“不肯画堂朱户”,宁可做漂泊无定的“杨花”,在春风中得到“自在”。一个美丽的乐籍女子,若被豪门权贵看中,你“不肯”,他能由你“自在”吗?恐怕是难以逃脱被摧残的命运的。花本怯弱,怎禁风雨?想保住自身无损,就跟想留住春天一样难啊!这样,我们忽然领悟了作者写残春景象的用意,那是“小怜”命运的象征性的写照,或者竟是她琵琶弦上所倾诉的哀怨曲衷。

这使我想起韦庄《菩萨蛮》的两句词来:“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唐代大词家既已将莺语比喻琵琶声,那么,此词是否也可能借其喻来暗示小怜所弹之琵琶,在尽情诉说“留春不住”呢?如果这样理解不失之穿凿的话,那么,表明春去的夜来遭风雨、落红污宫锦的隐义,当可不言自明了。尽管“昨夜”已如此,然“晓来思绕天涯”,她的心却仍执著地思念“天涯”之人,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要学“春风自在杨花”那样飞去,哪怕飞不到天的尽头,竟成了“沾泥絮”也在所不惜,总“不肯”屈从于“画堂朱户”。谭献云:“‘满地’二句,倒装见笔力;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谭评词辨》)说倒装见笔力,还只从句法的表面看;称其品格,才说到要害。据说,王安石曾将此词亲自写在纸上,“其家藏之甚珍”(周紫芝《竹坡诗话》载罗叔共之语)。这话如若可信,恐怕主要也是欣赏它的高格调。


临 江 仙

晏幾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① 。  记得小 初见② ,两重心字罗衣③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④ 。


【注释】

①“落花”二句:原为五代翁宏《春残》诗中成句。 ②小 :歌女名,为作者友人的家妓。 ③“两重”句:谓熏两次香的罗衣。心字,指心字香。(用范成大《骖鸾录》中解说。另有人解作衣领式样或衣上图案。) ④彩云:喻指小 。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语译】

当我梦觉酒醒之时,见到的只是楼台紧锁、帘幕低垂的景象。这当儿,去年春天离别之恨又重新回到我心上来了。落花寂寂,我独自久久站立;微雨濛濛,燕子正双双地飞逐。

我清楚地记得与小 初次相见的情景:她那反复熏过的绸衣衫上散发着香气。她弹着琵琶,在弦上诉说着相思之情。当时的明月如今就在眼前,这月儿曾经在歌舞散后照着彩云似的她回去。

【赏析】

晏幾道有两位常常相聚宴饮的朋友:沈廉叔和陈君宠,两家养有莲、鸿、 、云等一批出色的歌女家妓,她们常以弹唱娱客。小 就是其中之一,她妩媚善笑,小晏一见倾心,多年都难以忘怀。后来,君宠卧病成了废人,廉叔过世,两家的歌妓也都四处流散了(见张宗橚《词林纪事》)。小晏此词就为怀念小 而作。

词的上片只从自己孤寂生愁的举止情态,来暗示心有所思,在下片才明白说出思念对象的情事来。开头两句写居处寂寂无人,醉眠醒来,所见只是“楼台高销”、“帘幕低垂”,心中一片惘然。“梦后”“酒醒”,已暗示原来就有愁恨,故寻求于梦境醉乡之中,以期暂时得到一些宽慰。“去年春恨却来时”接得好,是用宕笔写出的摇曳之句。锁前带后,借“去年春恨”,点出离别的时间;“恨”字是全篇唯一直接说自己心情的地方。康有为极赏此词起头三句,以为“起三句,纯是华严境界”(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意思说它已到达全凭心灵去领会的极高的宗教境界。因佛家有《华严经》、华严宗,故谓。下面“落花”两句,誉者更多,为谓“名句千古,不能有二”(谭献《谭评词辨》)。可是它恰恰是五代诗人写的成句,小晏一字不差地将它照搬过来,成了自家的东西。这十个字在翁宏《春残》诗中,虽是佳句,但并不特别起眼,这之前也从未有人提起。不妨全引其诗:“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但到了晏小山手中,便大不一样。本有“春恨”之人,在微雨中怜落花、羡双燕,出神地独立良久,这意境与词意自然密合,恰同己出。词藉此而生辉,句经点化而成金。曾记夏瞿禅(承焘)师说此词时教诲道:“有晏幾道本领,掠劫他人之诗,可也。”

下片说清情事。“记得”二字郑重。“小 ”之名明点。虽是“初见”,今犹历历,可见当时印象之深。“两重心字罗衣”是“记得”的证据,连穿的衣服,衣上散发出熏香气味都没有忘。“两重心字”自然也暗示彼此心心相印。然后写她弹琵琶,这是那次宴席间她做的事,身份也清楚了。“弦上说相思”固然可理解为所奏的是关于相思的爱情曲,但同时也有借琵琶抒发内心相思或向作者传递思慕之情的意思在。正如唐诗所谓“诚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结尾写宴散人归。说的是“当时”,实在是写今日景象,微雨过后,明月当空。眼前的月亮就是“当时”的月亮,故用“在”,又用“曾”,它曾经照着小 一路回去。如今月色依旧,而人又在哪里呢?无限怅惘,以蕴藉语出之。用李白诗意,以“彩云”指代小 ,固然为避免用字重复,也借比喻小 的轻盈娇美,同时表现自己对欢会难逢、好景不常、佳人似彩云之易散的感慨。陈廷焯尤赏此词上下片结语,以为“既闲婉,又沉着,当时更无敌手”(《白雨斋词话》),是很有见地的。


蝶 恋 花

晏幾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① ,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② 。欲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③ 。


【注释】

①尺素:书信。 ②终了:终究。 ③秦筝:相传筝为秦蒙恬所制,故称。

【语译】
首节 上一节 22/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