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20节
我在孤寂的旅舍里度日如年,渐渐地风变得更冷、露变得更浓,静悄悄地直到更鼓将尽。长空净似水,银河清且浅,明月多美好,我思绪万千。长夜中面对着月儿,怎忍一桩桩一件件暗想从前!名未就,禄未有,却老在绮罗路上、红袖楼头厮混,也不管春去秋来,过了今年又明年。
帝京风光好,当时我正年轻,从早到晚,无非是游宴寻欢。况且有那些狂放怪僻的朋友为伍,每碰到有清歌美酒当前,大家都争相作乐,留连忘返。自从分别以来,日月快如穿梭,旧游恰似梦境;通往那烟蒙蒙的水上路程是多么遥远!想想人已憔悴,却总也脱不开名利的羁绊;追忆往事,也徒然使愁容更增凄惨。深夜里,时间在消逝,身上开始感到有点寒冷,渐渐有几声呜咽似的画角声传来。我熄灭了灯火,在静静的窗前等待天明,与自己的影子作伴,彻夜都不曾睡眠。
【赏析】
这首词共二百一十二个字,分为三叠,字数之多,在长调慢词中仅次于吴文英的《莺啼序》。写的是羁旅之人(作者)在孤寂的客舍中,见深秋草木摇落景象而引起愁思,追忆往昔,慨叹身世,感伤怀抱,以致彻夜无眠的情景。当是柳永晚年之作。
首叠叙悲秋情绪。开头点“晚秋”季节,以“微雨”飘洒,布下凄清氛围。再以“槛菊”、“井梧”之零落稀疏,描画颓败景象。“凄然”二字一点心情,连前贯后。这是写“庭轩”四周的近景。然后以“望”字起领,描写远景。“江关”暗逗山水阻隔。“飞云”、“夕阳”之景,发人遐想,又见时已傍晚,为二叠写入夜作准备。“黯淡”二字,是景,也是情。接着借念及古人所赋,而抒自己感时悲秋情怀。“临水登山”,固是宋玉辞赋中语,又结合眼前所见,与前“江关”相应。由“水”与“山”,引出“远道”;由“远道”说到“行人”;再利用古乐府“陇头流水,鸣声呜咽”之传统意象,加“倦听”二字,来描摹环境和行人心情。一路叙来,左右逢源。末了以“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合成一支大自然的悲秋交响曲,用“正”字领起,紧扣上文,将衰飒悲凉的气氛和寂寞凄楚的心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叠叙长夜幽思。首句交待清情事。前面写到“庭轩”,但又提到“行人”,也许有人以为所指是两事,此出“孤馆”合榫,方知是说羁旅之人在客舍中孤居,愁极无聊,“度日如年”;前面写到“夕阳”,此写“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说明时间推移,已自晚入夜,渐至夜深更阑。然后描绘秋夜之景:碧天澄净,银汉清浅,明月泛彩,勾起心头情思无限。自然地转入抒情,说往事不堪细细回想。用“那堪”二字,把景与情的关系拧紧了。点一下“从前”,又开启三叠写年少欢娱数句。“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说当年不以谋求功名为意,只顾长期沉湎于都市的风月繁华生活之中,叙来颇有“称心岁月荒唐过”(曹寅诗句)的感慨。这只是总括地说,待转入三叠,再作具体发挥。
三叠写因心潮翻腾,以致彻夜无眠。先承前叠末尾意,追忆旧游。“帝里”,最繁华之地;“年少”,不知愁之时;“暮宴朝欢”,几无暇时,如此饮酒作乐,等闲地虚度了青春年华。进一步再补充说作伴之友朋,多少年意气,挥斥豪纵,狂涎怪僻,不拘礼法,故当歌对酒之际,更竞相留连恣肆,谁管他什么功名利禄、事业成就!至此,便大转折,跌落到眼前。自辞别帝京后,日月飞逝,往事如梦,如今烟水相隔,何啻千里!时间、空间和情事都说到了。然后深化一层,反思对“利名”的认识和对“往事”的检讨,以呼应前叠“未名未禄”“暗想从前”。若以为说了“憔悴长萦绊”便是对名利的勘破,柳永并不曾摆脱这种思想的束缚,更没有四大皆空的观念。相反的,正因为名利常常萦怀,致使身心憔悴;往事时时追忆,空令愁颜凄惨。所谓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愧则有余,悔亦无益,真是一种十分无可奈何的心情。这样才使得他终夜心潮起伏,愁不成眠。最后又回到孤馆深夜情景上来。前叠既已写夜色,乃所见,现在就写所觉、所闻,并把时间再往前推移。黎明前的寒冷、五更悲凉的号角、窗前初露的曙色、孑然孤栖的身影,都把意境引向深邃;室中的残灯虽已吹灭,心头的思绪,却继续翻滚,纷纷扰扰,难以平息。情、景、事融成一体,叙来毫不费力。柳永之擅长慢词,于此可见一斑。
夜 半 乐
柳 永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度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① 、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② ,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③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④ ,断鸿声远长天暮。
【注释】
①画鹢:船的别称。鹢,一种如鹭而大的水鸟,古时船头多画鹢鸟,故称。 ②酒旆:酒旗,古时直悬之旗,末作燕尾状,下垂流苏。 ③鸣榔:击木梆惊鱼易捕捉。此处写渔舟晚归闲敲榔板。 ④神京:帝都,此指汴京。
【语译】
冷云暗淡的天气,我坐着一条小船,乘兴离开了江边的洲岸,一路经过许多秀丽的幽壑巉岩,去往越地溪流的深处。江上的怒涛逐渐平息,刚好起了一阵阵好风,又听到商贾旅客们在彼此喊话。风帆高高扬起,我的船儿像张开了翅膀,轻快地驶过了南浦。
望两岸,只见酒旗忽隐忽现,一簇飘着炊烟的村落,几行经过霜染的树木。在将要西沉的红日下,渔夫们正用木梆敲着船舷回去。枯败的荷叶零零落落,衰黄的垂柳疏条掩映,岸边有三三两两出来浣纱的姑娘,她们怕羞地避着行客,又说又笑。
当此情景,我不禁后悔自己太轻率地抛弃了绣房里的温暖,到处浪游,行踪不定。唉!将来的约会,虽再三叮咛过,可又有什么可靠依据呢?离别的情怀真够凄惨的了,我徒然怨恨岁月已晚而归期未有。我含着眼泪凝望远方,通往汴京的路又在哪里?只有长空孤雁的哀鸣声,在暮色苍茫中渐渐地远去。
【赏析】
这是柳永浪迹浙江时所写的词,也是分三叠的长调:一叠记旅途所经;二叠写所见景物;三叠抒去国离乡之感。结构颇似一篇游记散文。
一叠写的是浙江之游,选择用词也多与浙地相关。江南水乡最常见的“扁舟一叶”之类不算。“乘兴”一词,即出于《世说新语》中王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雪夜访戴安道,到门不入,说是“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故事。“万壑千岩”非实写,也是用典,出《世说新语》。顾长康曾赞会稽(也是绍兴)山水之美,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语。“越溪”不但写明越地之名,还特地举溪流作代表,因为那里的溪流名气太大了。如剡溪、若耶溪即是。“怒涛”,则是自古就闻名海内外的钱江潮。因为相传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投尸江中,子胥恚怒愤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后会稽、钱塘一带“皆立子胥之庙,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见《录异记》)。“樵风”,也是越地故事:郑弘砍柴,以船运载于若耶溪上,早往晚归,求神都赐顺风,果得如愿。(见《后汉书》注引《会稽记》)如此等等,足见作者文心细密,一丝不苟。其中“更闻商旅相呼”句,除实写江上往来游人对起风所作的反应外,亦借“商旅”暗点自己的羁旅生活。“南浦”一词出自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唐诗中也多用以写别离;这里先为三叠抒离怀暗伏一笔。之所以只暗点、暗伏而不明写,是因为此时正乘兴泛舟,尚未到引起羁旅之感、离别之愁的时候,心情还是轻松愉快的。
二叠是一幅秋江风景写生画。所不同的是,作画通常总是从江岸某一固定的角度向江上取景,这里却是从视点移动的船上观看江岸;画虽有色而无声,画面是静止的,这里则有声有色,是动态的。从天边“残日”,到水面“败荷”,有远近层次。江上有归去渔舟,岸边见浣纱游女,活动的人也成为风景的组成部分。“酒旆”色青(又称“青旗”),“霜树”叶红;枯荷渐由绿转褐,衰柳已半青带黄;又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盈盈江上女,轻轻红粉妆”的景象,色彩也够丰富的。再加上榔板的敲击声渐渐远去,姑娘的语笑声时时传来,图画又如何能表现?最后写到的“游女”是这一叠写景的重点。说游女而必说她“浣纱”,又是本地风光。今绍兴市南有若耶溪,相传是第一美人西施浣纱处,故又叫浣纱溪。有了这一历史的联想,那些羞怯而活泼的江村姑娘,让人更感到姣好妍媚了。前人见陌头柳色,悔夫婿远征,见双燕呢喃,怜自身独宿,何况羁旅之人见到的是这样一群活生生可爱可亲的少女呢?于是引出三叠之所感来。
三叠由“到此因念”四字领起,抒一番感触慨叹,与二叠紧接,所谓“此”,指的就是游女嬉笑情景。“绣阁轻抛”,悔当时执意远行,考虑不周;“萍迹难驻”,不料后来事背初衷,实非得已;这一来只能徒有“后约”、白费“丁宁”了。此后至歇拍数句,有人以为是“各念一人”,即“惨离怀”想的是一个人,是妻子;“凝泪眼”,想的是另一个人,是情人。理由是“归期”的“归”字,古人诗词中“都是指归回家乡”,而柳永“不可能携带家眷同行,更不能把家眷安置在汴京,而独自出游浙江”(见江苏古籍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二二二页)。从考稽、分析柳永的生平事迹来看,这话不无道理,但用以说词,就不免胶柱鼓瑟了。因为词不能那样写,不能前面说一个,后面说两个,也不能把“轻抛”的“绣阁”既当作家庭闺阁,又视为绮陌青楼;“丁宁”“后约”者既是妻子,又是情人。词是文学创作,不要也不应字字句句都拿作者的事迹去套。不是家而当成家,不该说“归”而说“归”,并非妻子而写得像妻子,都无不可。东坡曰“我欲乘风归去”,月宫又何尝真是他的家?在这里,“惨离怀”,写心情;“凝泪眼”,写举止;“岁晚归期阻”,从时间之久写;“杳杳神京路”,从空间之广阔写;“断鸿声远长天暮”,则是借景写自己孤身漂泊偏远、徒有相思遥情而彼此信息杳然的情怀。很显然,这是从几个不同方面写自己对同一个心上人的思念。柳永眷恋汴京的词不少,他这样写是可以理解的,也完全有这样的自由。
玉 蝴 蝶
柳 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① ,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 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②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③ ,屡变星霜④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⑤ ?念双燕、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⑥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释】
①阑:通“栏”。 ②遣:使,教。 ③孤:通“辜”,辜负。 ④星霜:星一年一周天;霜每年秋寒而降,因称一年为一星霜。 ⑤潇湘:本湖南之潇水、湘水,后多泛指所思之人的所在地。 ⑥识:辨认。
【语译】
望过去,雨停了,云也散了,我静悄悄地倚在栏杆上,目送着秋光移动。向晚的景色冷落萧条,真足以引起宋玉悲凉之感。水面风轻, 花已渐衰老;月下露冷,梧桐黄叶飘零。这一切教人情怀忧伤。老朋友如今在哪里呢?相隔千里,只有烟水茫茫。
难忘啊!我们曾诗文相约、饮酒聚会,至今已辜负了多少风月,变换了几度星霜。海水阔,山路遥,也不知哪里才是我怀念的友人正在吟咏的地方。双燕能传音信吗?我想是靠不住的。指看着暮色苍茫的天边,想辨认故人回来的船只也是徒劳。我只是怅然地凝望远方,在孤雁的哀鸣声中,久久地站立着,直到斜阳西落,收尽余光。
【赏析】
这一首想念离别的友人。从凭栏时所见所感写。高楼临江;时在秋日。
头三句先交待秋日雨霁,独自凭栏。“雨收云断”,气氛清凉;“悄悄”,有自家心思无人知晓之意。“目送”,知非偶一张望,秋光随着时间推移在变动,已渐向晚。然后用“萧疏”二字总说,一提宋玉悲秋事,虚处造境。再由总而分,由虚变实,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写“ 花”、“梧叶”,兼及水、月、风、露,江面岸边,静观细察,一丝不漏;形状、感觉、色彩,配合得非常协调。“遣情伤”,由景转情,既是悲秋,又是怀人。接“故人何在”四字,点出主题,也开启下片。再用“烟水茫茫”四字一结,是以景作答,情在景中,意在景中。
“难忘”二字过片,连贯前后,如两山之间有精气相通。“文期酒会”,略略一点昔日之欢乐,知前面说的“故人”乃旧时之诗朋酒友,立即兴“几孤风月,屡变星霜”之叹,既见别来已久,又见彼此情谊深挚:因旧游不在,诗酒无人作伴,几使多少良宵好景形同虚设。再从山水阻隔来说,“未知何处”之问,直接引出下文“音信”二字;“潇湘”之称,用得恰到好处。它既可泛指所思之人的所在之地,又可作好诗佳作之源头。所谓“好诗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陆游句)正紧扣“文期酒会”。飞燕传书,无可为凭,犹思能通音信;“天际识归舟”,明知徒劳无益,仍于断鸿声里,指看暮天,伫立久望,心冀故人或能再有一见机会,写得情深意挚。末了“立尽斜阳”四字,画出多情人寂寞惆怅之情态,极富艺术表现力。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① ,苒苒物华休②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③ ,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④ ?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⑤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⑥ ?
【注释】
①红衰翠减:花儿凋谢,叶子稀疏。 ②苒苒:亦作“冉冉”,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③渺邈:遥远。 ④淹留:久留。 ⑤天际识归舟: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识,辨认之意。 ⑥凝愁:忧愁难以解除。
【语译】
面对着傍晚时的一场阵雨,我看它从江上的天空哗哗地洒落,经这番洗涤,秋,变得格外清澈澄净了。逐渐地寒风越来越凄厉,关山江河都更加冷落,一轮气息奄奄的落日又恰好正对着我的楼头。无论走到哪里,花儿早已凋谢枯萎,绿叶也大大地减少,渐渐地美好的景物都将完结了。只有长江水,默默无语地只管向东流去。
我不忍心登上高处去面对远方,望一望故乡,它是那么遥远而不知何在,我想要回家的心思,实在难以抑制啊!可叹我这一年来,总是到处浪游、漂泊,为什么还偏要苦苦地久留在外不归呢?我想我那亲爱的人儿一定在梳妆楼头凝神地盼望,希望能从天边江上辨认出哪一条船是她丈夫坐着回家来的,可结果又不知弄错了多少回。她又哪里会想到我也在这儿倚着栏杆,正这样地愁绪难解呢!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