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18节
雨 霖 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①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②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④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⑤ ,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饮酒。无绪:没有心情。 ②兰舟:兰木制成的船,此泛指船。 ③凝噎:喉中气塞。 ④暮霭:傍晚的云雾。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故指其天空为楚天。 ⑤风情:意趣。
【语译】
秋蝉不住地叫,声音凄凉。面对着长亭时,已临近傍晚,一场急骤的雨才刚刚停止。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喝着酒也毫无情绪。正留恋不舍时,船工又催人快上船,要出发了。我们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两双泪汪汪的眼睛彼此相看,竟气噎喉塞,说不出一句话来。心里只想着这一去,将随千里烟波,越离越远了。晚间的云气烟雾已渐浓重,而楚地的天空是多么寥廓啊!
多情的人自古以来总为离别而悲伤,哪能再碰上如此冷落的清秋季节呢?今天夜里,待酒醒时将身在何处?大概是杨柳岸边,只有拂晓的风和西斜的月作伴了吧。这次离去,总得一年以上,这期间一切良辰美景都该是白白存在了。即使它有千万种意趣,可是又能对谁去说呢?
【赏析】
这首感伤离别的词是柳永最负盛名之作,历来词家纷纷评论赞誉不绝,从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来看,应是当之无愧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先写离别的环境,只用十二个字,秋天的季节,傍晚的时刻,送别的地点,“骤雨初歇”后的清冷气氛,满耳“寒蝉凄切”的声音,一一都写到了。令人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即将离别者此时此刻阵阵袭来的揪心的痛苦;而组成背景描写的每一个局部,也都能衬出离人黯然消魂的心绪。然后写到人,此时心绪已乱,再也喝不下酒去了。“都门帐饮无绪”,亲友在送别的路上为远行者设帐备宴饯行,别宴就设在“都门”外,可知是离开京都;又从后面提到“楚天”知道此行是向南。离繁华的京师,去遥远的南方,心头也会多一分惆怅。当然,心里难受主要还是因为要与心上人分别,“留恋处”时间飞逝,有多少话想说还没有来得及说,船工已在声声地催促乘客出发了。这样,最后分手时刻到了,镜头转为人物表情动作的特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彼此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眼中充满泪水,除了气塞喉噎外,竟连半句话也说不上来。摄下这一刹那间的生离别的悲哀情景后,镜头也就此停住了,下面几句只是瞻望前程时内心活动的补充描述:“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想此去水路漫长,自汴京到楚地,须经“千里烟波”,南望“暮霭沉沉”的天空,目的地是多么的遥远啊!“暮霭”照应前“长亭晚”,同时渲染了前途茫茫的凄然心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曰:“城阙辅三城,风烟望五津。”柳词的这两句实与诗的后五个字用意相仿。
上片叙离别之事,对别时情景作具体描绘;下片换成抒情,将自己内心活动层层揭示出来。先用一句带有普遍性的话过片:“多情自古伤离别”,言下之意,我亦多情人,自不能例外。然后用“更那堪”推进一层说,何况适逢悲秋之时呢。先开后合,从前人说到自身。“清秋节”,草木摇落而变衰,环境是“冷落”的;离别后,独自漂泊于千里之外,人事也是“冷落”的,所以此情就更不堪忍受了。道理点得很明,说得很透,但柳永并不满足于此,他要对这种“冷落”的境况继续发挥想像,再加描述,以大大增加其艺术感染的力度。于是写出了全篇中最精彩的句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自白的话仍是在即将分离的片刻间说的,是对登舟离岸若干小时之后情况的预测,是将想像中浮现的虚景加以实写。尽管“帐饮无绪”,但为了减轻痛苦,麻醉自己,大概酒还灌下去不少。晕晕乎乎地上了船,待到酒醒人觉,早已身在野外荒郊,舱外残夜将尽,岸上晓风衰柳,天边落月西斜。那时的情状实在是不敢再想了。
俞文豹《吹剑录》记载过一个有名的故事:“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说到词的特色擅长,而举“杨柳岸”,可见它足以成为柳词婉约风格的代表。又因为佳句广为传诵,也就有人故意开玩笑说它是船夫登厕诗,贺裳还为它辨诬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或讥为梢公登溷诗,此轻薄儿语,不足听也。”(《皱水轩词筌》)王世贞则将其比淮海词说:“与秦少游‘酒醒处,残阳乱鸦’,同一景事,而柳尤胜。”(《艺苑卮言》)如此等等,可见其脍炙人口。
最后四句,又比预料“今宵酒醒”后光景推想得更远,想到这次去不会少于一年,其间也必会碰上“良辰好景”,但那又有何用?哪怕风光再好,情趣再多,没有亲爱的知心人可以诉说、还不是形同“虚设”,全失去了意义?他俩往日在一起,曾经是如何的相亲相爱,又有过多少共度良辰、同赏好景的幸福时刻,这些也都可以从中体会出来。如此抒情,既通俗流畅,又深挚真切。柳永词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欢迎,以至“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实非偶然。
此词写景叙事,仅以临别难舍一刻为立足基点,并不再将过程延伸,而用心理活动去扩展境界;抒情则有层次地步步推进。通常写离别词,多有忆往事、想当初的回顾,此词反其道而行之,只用前瞻,即写在离别之时而所想都是别去之后;昔日之欢乐、平时之恋情,都从诉说别后的冷落孤单中反映出来。这是这首词很大的特色。
蝶 恋 花
柳 永
竚倚危楼风细细①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②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③ ,对酒当歌④ ,强乐还无味⑤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⑥ 。
【注释】
①竚:同“佇”,久立而有所待。危楼:高楼。 ②黯黯:凄然地。 ③拟把:打算以。 ④对酒当歌:曹操《短歌行》成句,即饮酒听歌。“当”亦“对”意。 ⑤强乐:勉强作乐。 ⑥伊:她,他。消得:值得。
【语译】
我在高楼上站立了好久,风儿细细,放眼眺望极远处,由春天惹起的愁思仿佛从天边凄然地来到心头。春草的颜色、烟雾的光影,都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有谁知道我默默无语地倚栏杆时的心情呢?
我打算以不拘礼法的狂放态度来求得一醉,可是饮酒听歌,勉强作乐,终究没有味道。我因消瘦而感到衣带渐渐宽松了,但我始终不后悔,为了她,相思憔悴是值得的。
【赏析】
这是一首相思词。词中的我(或许就是作者自己)苦苦地思念着恋人,却不得相见。从开头写倚楼远望来看,也许恋人是在遥远的地方吧。但也不能绝对排除是别的原因造成了他们之间的障碍阻隔,因为愁绪在心的人,无端地凭栏眺望也是常有的事。反正词是说难以与对方相会,相思而不能如愿是可以肯定的。
上片写高楼凭栏,自然以写景为主,但目的还是为了抒情,只是这情除了笼统地提“春愁”以外,并不细说,留待到下片再写。景是客观的,写在诗词中,却会因情而异,这种差别是微妙的,只有细心体会才能领略。比如说首句“竚倚危楼风细细”,就不同于“高台多悲风”的境界。后者是为表现一种强烈的激动情绪的需要;而这里,却是为写一种怀人心绪在倚楼而望时不知不觉地凄然而生。景与情是完全协调一致的,即我们通常说的情景交融。“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为释词义,固不妨调换语序,说成“望极天际,黯黯生春愁”。但从要表现的人物心理状态上说,却并非等于倒装。作者要说的正是在眺望中忽有“春愁”似从遥远的天边生出,使凄然之情来到心头。“草色烟光残照里”,自是望中之景,但绵延到天际的芳草,传统意象中又常喻无尽的思念,在夕阳残照中,呈现出一片烟蒙蒙的样子,岂不正合愁思迷惘之情?所以结一句“无言谁会凭栏意”。不说出是何心意,正为开启下片,用下片来说自己的心意;说是无人领会,其实先已下过“春愁”二字,露了端倪,因为“春愁”的“春”,除了指春天外,更有“怀春”的含义在。
那么,下片该详细说说愁思的原因了吧?然而作者并不急于说明,他还是先说欲排遣愁思而不能,一直要等到最后,才将原因交待清楚。“拟把疏狂图一醉”,就是说心想要不顾礼数,借酒来排遣;但接着马上一转说,“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饮酒听歌,勉强作乐,只会“举杯消愁愁更愁”,又有什么趣味呢?至此,全篇只剩两句便要结束了,却还是没有说到究竟因何而愁。行文真是从容不迫啊!既然不能遣愁,自然要损害健康,使自己变得越来越消瘦憔悴了,这是不说也能推想而知的。于是结尾再来一个更大的出人意料的转折,把前面说的种种一股脑儿推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消瘦就消瘦好了,憔悴就憔悴好了!为了她忍受怎么样的痛苦折磨,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这样,不但最终点明了词的主题(所谓“卒章显志”),且把感情的波澜推向了高潮,使爱情得到了升华。“终不悔”,说得何等决绝!“衣带渐宽”的话,自然是从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宽”借得,但其殉情无悔的精神却来自《离骚》,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这一点上,屈赋与柳词除了追求政治理想与爱情理想的差别外,精神是完全可以相通的。有人把柳永这两句词用来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一种境界——对事业、学问忘我地执著追求(见王国维《人间词话》),也正是这个道理。
采 莲 令
柳 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① 、此时情苦。翠娥执手② ,送临歧③ 、轧轧开朱户④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⑤ 、岂知离绪,万般方寸⑥ ,但饮恨、脉脉同谁语⑦ ?更回首、重城不见⑧ ,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注释】
①西征客:向西方远行的人。 ②翠娥:年轻貌美女子的泛称。 ③临歧:歧路分别。 ④轧轧:象声词,此指开门声。 ⑤贪行色:只顾了出行的事。行色,行旅出发前的迹象。 ⑥方寸:心。 ⑦脉脉:含情欲吐的样子。 ⑧重城:有内外两层城墙的都城。此指离别的地方。
【语译】
月亮已收起了光华,云淡淡的,地上有霜,天色已黎明。将远行西去的人,此时心情最苦。美人儿紧握着我的手,为了送我上分别的岔路,她把朱红的大门轧轧地打开。千娇百媚的脸庞、婀娜轻盈的身姿,她久久地站着,没有话,只流泪。我肠都要痛断了,又怎么忍心回头再看她一眼呢?
我乘坐的一叶扁舟,便如此急急地随着水波去了。临去前,我只顾准备走,行色匆匆,哪知离别的心绪,会万般千种地袭来心头呢!我只得心怀怨恨,含情脉脉,这满腹的话又能对谁去说呢?待到我再回过头去时,重城已看不到了。寒飕飕的秋江上,唯见天外隐隐约约地有两三株烟蒙蒙的远树而已。
【赏析】
这首词也写与恋人的离别,从男子远行离去、女子相送的角度写,在构思上颇有其独特之处。通常写这类题材,总是先叙离别之事,后抒离别之情,此词则从头到尾都用来写离别的整个过程,而离情的抒发,就包含在叙事的描写之中。
开头先描写环境,一个深秋的凌晨,残月、微云、霜天,远行客往往趁早起来动身,这里就是如此。马上就要与亲人分别了,所以说“此时情苦”。天刚亮时环境的冷落凄清,恰好衬托离人的苦情。女子亲自出门相送,来到岔路口。“执手”写出他俩感情的亲密和依恋不舍。“轧轧开朱户”一句,形象地描写了细节的真实。为时尚早,家家户户还在睡梦中,大门都紧闭着,街上静悄悄地空无一人,所以开门时发出的一阵声音就显得格外突出。写上这一句,特用了“轧轧”的象声词,就为使人能真切地感受到早晨的静寂气氛。临歧分手,用特写描画女方神情,此刻更觉恋人的面孔是千娇百媚的,久久站立在那里的身姿也优美动人,她默不作声,眼中充满泪水。这副可怜的模样已令人肠断心碎,怎么还忍心再回过头去看上她一眼呢?“争忍回顾”的话是极其自然地说出来的,好像一点也不经心,不料就从这四个字中生发出下片的内容来。
下片继续离别的过程,当然是写离去了。“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便恁”,就如此。若把话说得多些,也就是连回头多看一眼也不曾,就匆匆地登舟,急急地随波而去了。船很快地走远了,行人的憾恨也随之而迅速增长。他开始后悔没有跟心上人再温情地多劝慰几句,多看上她几眼,却一味地只顾自己上路,所以对自己“贪行色”的作为自责起来。不过他也替自己辩白了一下:“岂知离绪,万般方寸”,谁又想得到离别的心绪会如此之复杂,方寸之心,竟有万般千种的念头涌起呢?如果早知如此,以前就该如何如何,就是可能想到的。现在后悔也晚了,已无法弥补。“但饮恨、脉脉同谁语?”只有把憾恨都埋在心底,不然的话,纵有不尽情意,又能对谁去说呢?这时,才想到对恋人再看上一眼,哪怕只望一望她伫立过的地方,无奈舟轻桨急,霎时间已无影无踪了。“更回首”直呼应“争忍回顾”。恋人与泊舟处固不可见,就连刚离开的城市也消失了,只可依稀辨别“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寒江”与开头“霜天”一样,再点深秋季节,同时衬托情绪。“天外”写出极远。“烟树”,树色朦胧;“烟树”之所在,即“重城”之所在。那里有着自己魂系梦萦的心上人在。以叙事写景一结,反能宕出远神,使行客别离之情更具有悠然不尽之致。
浪淘沙慢
柳 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