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17节
【赏析】
这一首也写别离相思,思念对象是远行的人,大概就是丈夫罢,可知也是从闺阁的角度写的,是一首思妇词。
“别后不知君远近”,这里的“远近”,若以距离而言,偏义于远,即不知有多么远了;但“远近”也不过是种种情况的代表,实际上是说不知情况如何了,现在在哪里了。“触目凄凉多少闷。”从妻子不惯孤独的处境,见出夫妻平时相依相伴,有说有笑,生活是过得相当温馨的。所以丈夫一走,妻子才倍感凄凉,整天的闷闷不乐。“触目”二字,为写寻寻觅觅、无所依托的精神状态而用;用疑问词“多少”,又增加了她内心愁闷的程度。然后补明一句:“渐行渐远渐无书”。大概丈夫刚离家时,还托便人捎个信来,以后就再也接不到他片纸只字了,这怎不教人日夜牵肠挂肚呢?一句中用了三个“渐”字,是动态的,变化着的,写出内心一天比一天不安、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的感受。这样便只有焦急、怨恨、悲叹了。“水阔鱼沉何处问?”“水阔鱼沉”固然是没有音讯的代词,但也有相距遥远、路多阻隔,欲寄书相问而不能的意思在。再用问句,更显示闺中思妇孤立无援、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境况。
前半首交待清离别情事,总括地抒情;后四句转入特定时间——一个深夜里自己空房独守情景的具体描写。“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于此,点出季节、时间、环境——秋季的深夜,窗外修竹成林,风吹枝叶沙沙作响,如风雨骤至,波涛夜惊,又像是奏起一支萧飒悲凉的秋夜曲,在愁思不寐的人听来,真是凄怆不忍闻啊!自己心里有恨,却归之于“万叶千声”,主观之情移至客观之物上,仿佛风竹也在为我的不幸而悲鸣。清醒时既然愁思难禁,不如求之于梦,“故攲单枕梦中寻”,想要在睡梦中寻得片时的欢乐。无奈“梦又不成”,正不知如何才能度过这漫漫长夜,而伴我受熬煎的荧荧青灯,却又在此时油尽灯灭了,只留下我独自在这一片茫茫黑暗之中。“灯又烬”三字似乎是命运的作弄、现实的冷酷无情的象征,把词的悲愁气氛推向了高潮。
浪 淘 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① 。垂杨紫陌洛城东②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③ ?
【注释】
①从容:这里是留连的意思。 ②紫陌:帝京道路的泛称。 ③知与谁同:不知还能与谁在一起。知,不知。
【语译】
我拿着酒祝告东风,请它跟我一同在此多留连些时候。洛阳城东,那条种着垂柳的路上,处处都是我俩曾经来过的地方,当时我们手拉着手游遍了每一片花丛。
我们从相聚到离别,实在是太匆忙了;这真令人憾恨无穷啊!今年的花开得比去年更娇艳,可惜到了明年,花会开得更好,但不知还能与谁在一起共赏?
【赏析】
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了与洛阳友人匆匆聚散的感慨。北宋的东都洛阳,是个山河壮丽的古城,也是欧阳修早期从事政治活动和诗文交游的重要地方。在那里,他曾经历了重大的政坛风波和仕途挫折,也结识了一批如尹师鲁、梅圣俞等杰出的人物,那段生活为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回忆。所以,在他后来的文章诗词中“常忆洛阳风景媚”。(《玉楼春》),有不少追念洛城风物和当时旧友的佳作,此词即其中之一。
词的上片是对昔日与友人欢聚情景的回忆。“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因为景物美好,情怀欢畅,便希望时光能过得慢一些,可以多享受享受这一番与挚友们同游的乐趣。这是人人都会有的心情,但在表达上,却可以看出是欧阳修所喜欢的惯用方式。他在另一首《鹤冲天》词中也有类似的写法:“花无数,愁无数,花好却愁春去,戴花持酒祝东风,千万莫匆匆。”春季多东风,欢聚不离酒,将代表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化之为老朋友,举杯邀其一同在此从容留连以尽游兴,切莫匆匆离去。说来颇有诗趣。再三句写出当时纵情游乐的情景。“紫陌”点明帝都,是东都洛阳;“洛城东”又指出是在城的东郊;则“垂杨紫陌”便是郊外的一条绿柳成荫的路上。在那里,所到之处,每一丛花木,几乎都曾留下过他们游赏的足迹。因为“游遍”,故用“总是”,以见处处都能勾起自己美好的回忆,也写出“当时”游兴之浓、心情之欢。同游者友情真挚,意气相投,从“携手”二字便可见出。已说“垂杨”,又言“芳丛”,则一路柳垂金线、桃吐丹霞的妍媚春景,已不须渲染;何况下片便要就花好来做文章。上片的欢情正为反跌下片的惆怅。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前面既已写过当时“聚”之乐,则转到眼前,便说“散”之恨,前后一丝不乱,过片极其严密。九个字感情的分量很重,也是全篇的主旨。既是主旨,就不应浅视其所指,以为只是承上片慨叹某次郊外畅游的匆匆聚散;倘若如此,用“此恨无穷”的重语,就未免小题大做了。此词本以小见大,借记游以寄情寓兴,故探究其内涵,应认为其中有作者对自己早年洛阳政治风波中同道好友们零落星散的回忆和反思;甚至推而广之,是对世事人生常不如意的带有哲理性的感慨和憾恨。这从结尾三句看得非常明显:“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后期逐渐官居要职,朝廷委以国事重任,在政治上与早年处于坎坷逆境已大不相同。这也许就是词中所说的“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的政治寓意。在客观情势好转的时候,他当然更需要有志同道合的挚友来支持和帮助他。然而,“洛阳旧友一时散,十年会合无二三”(《圣俞会饮》),这才真正地使他感到“此恨无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这些感叹人生易老天难老的诗歌意象,也被融合改变而再次体现在这首词中。“去年”、“今年”、“明年”,都是虚指,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诗化语言。如果问:欧阳先生怎么会知道“明年花更好”的?这就呆了。(一)这只是假设;(二)“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在这里,好不好、红不红全凭人的主观感受。正因为没有好朋友共享览胜赏花之乐,就越觉得辜负良辰美景太“可惜”了。这“胜”与“更好”,便从“可惜”而来。
青 玉 案
欧阳修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① ,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买花载酒长安市② ,又争似家山见桃李③ ?不枉东风吹客泪④ ,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注释】
①红嫣:红花姣艳。浑可事:还算可乐之事。 ②买花:买歌笑,游妓馆。 ③争似:怎似。家山:家乡。 ④不枉:不怪。
【语译】
一年的春事总共有多少呢?早已过去三分之二了。绿叶深暗、红花姣艳,也还算是可乐之事吧,可是在种满杨柳的庭院中、吹送暖风的帘幕里,却有个人面容变得憔悴了。
在长安市上花钱买野花寻欢作乐,车上装满酒准备痛饮,又怎么比得上在家乡见到桃李似的佳人呢?莫怪东风吹得游子涕泪纵横,相思之情难以表达,梦中之事更无凭据,算来只有回家才是上策。
【赏析】
词中写丈夫在外游乐不归、妻子在家中愁思苦闷的闺怨题材作品,数量是很多的。但像这一首反过来从在外游乐的丈夫方面写的,就少多了。作者的立场、倾向,仍在闺中做妻子的一边,只是换了个角度,便显得立意新颖,不落俗套。其实,它也属诗歌中早已有之的远客思归的老题材。
词的上片从暮春季节想像娇妻因丈夫远离而独自在家中愁思伤感的境况。“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这几句话说得简短些,如果不论平仄,也许可以说成“三分春事早过二”,但诗词的表述,并不是文字越节省、句子越简短,就必定越好,还应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这里,先用问句提起一年春事(如梅花落、杨柳青、海棠开花等等)已过去了多少,然后再从容作出回答。这样的表述方式有什么好处呢?它表现这位以作者自我身份出现的离家客子,正陷入沉思遐想,心里在仔细地盘算,嘴里在念念叨叨的情景。他在想什么呢?想家了,而且还想得相当体贴入微。他想他的妻子在这春光逝去大半的日子里一定在苦苦思念离家的丈夫,因为孤独、牵挂和伤感而变得憔悴了,这一来自己也不免愁绪满怀了。不过在叙述上,作者并不作平直语,而是有曲折的:春虽将尽,景仍很美,还足以令人赏心悦目。“绿暗红嫣浑可事”。先说有可乐之事,然后才转折说,只是苦了家里的爱妻。家里的“庭院”、“帘幕”都是自己熟悉的,所以叙来如“绿杨”在目,“暖风”吹面,仿佛身临其境。至于闺中人当然更不必说了,完全可以想见其脸色神情因相思而“憔悴”。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苦思,此正情有所钟、神驰彼方的心态。
下片就从自己方面来说了。“买花载酒长安市”,这里的“长安市”也不妨当它为虚指,即理解成泛指所在的繁华闹市;而这里的“买花”更只能特指去游秦楼楚馆,花钱买女色歌笑,而不是真在市上买牡丹或杏花之类,这是因为下一句中的“桃李”是用来喻指人的,而又与前者作了比较。很明显,家乡的“桃李”是指自己的妻子。虽然,前后说到的花都指女人,是一种“比”的手法,但文字表面仍只是“长安市”上“买花”和“家山见桃李”。这样的比,在诗词中是绝对不可以没有的。试想,如果直说人,这两句话将变得如何粗俗不堪,它还能入词吗?心迹既明,便说到自己境况:“不枉东风吹客泪”,“客”就是自己,此时因思家而涕泪沾襟了。“不枉”就是难怪,紧紧地勾连住上两句。“东风”二字用得好;上片写了种种“春事”,下片抒思家之情时,仍能不脱季节特点,这很不容易。你看,他先借“买花”、“见桃李”点缀,此则再用“东风”照应,文思何等细密!“相思难表,梦魂无据”八字说尽离愁难遣之苦,直逼出末句词意来:“惟有归来是。”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词曰:“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后十字与此词结尾正是同一个意思。
曲 玉 管
柳 永
陇首云飞① ,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栏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② 。 杳杳神京③ ,盈盈仙子④ ,别来锦字终难偶⑤ 。断雁无凭⑥ ,冉冉飞下汀洲⑦ ,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⑧ 。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⑨ ,永日无言⑩ ,却下层楼。
【注释】
①陇首:高丘之上。 ②忍凝眸:忍心望此景象。 ③神京:京都。 ④盈盈:美好的样子。 ⑤“别来”句:谓离别后相思不绝而难以相会。锦字,晋代窦滔与妻苏蕙远别,苏氏织锦成字,作《回文璇玑图》诗以赠滔,词甚凄婉,文字回环可读,以示相思不尽之意。 ⑥断雁:失群孤雁。无凭:谓雁能传书之说无凭据。 ⑦冉冉:渐渐。 ⑧雨恨云愁:指男女间不能欢会的愁思怨恨。 ⑨消黯:“黯然消魂”的简语。 ⑩永日:长日,终日。
【语译】
云在高丘上飞,江边夕阳已将西沉,眼前是一片烟波浩渺,我在高楼的栏杆上靠了好久。四处一望,关隘山河气象萧索。我硬着心肠观看这千里清秋的景象。
京都杳然不知何在,那美人儿仙女似的,自别离以来,相思不绝而总难相见。孤雁飞过,它能传书之说无可为凭,只见它渐渐地飞落在汀洲上,引起我思绪无限。
我暗地里回想当初,我们曾有过多少欢快的幽会啊!哪知道聚合离散竟难遂人意,结果反成了渴望欢会而不得的愁思怨恨。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与你一起游乐了,每当我登山临水之时。想起这些,就勾起我平生莫大的憾恨。于是招来一番心神沮丧,丢魂落魄似的,我终日一句话也不说,又从高楼上走了下来。
【赏析】
此词有只分上下阕者,即以“思悠悠”为止为上阕,以后为下阕。其实它是三叠,是双拽头的。前两叠较第三叠为短,音律相同,重复一次,叫双拽头,一般多词意连贯相承,而前后又有分别;到第三叠才真正转折变换,即所谓“过片”。此调一二叠的第三句还押韵,用仄声,即“久”与“偶”相押。其余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即“秋”、“眸”、“洲”、“悠”、“愁”、“游”、“楼”相押。写的是男女离别相思,从羁旅在外、凭栏怅望的男方落笔。
先写凭栏所见的种种景物,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写:山头上有云在飞,江边已见斜日将沉,水面上是一片烟波浩荡。景是容易引起愁思遐想之景的组合,提到情事的只“凭栏久”三字,与景一搭配,其情已可知大概。接着再写景就用虚笔,只说总体印象:“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点出季节,为所见之景全都加上一层空旷凄清的色彩。说到情事还是三个字:“忍凝眸”,与“凭栏久”不同的是进一步表现了内心活动:明知凝望无益,只能徒兴感叹,而却依旧对此萧索清秋景象而久久凭栏而立。这样,就只等说出原因了。这之后才用二叠来说出因何而感伤。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神京”指北宋首都汴京,也就是与“盈盈仙子”相识相好及其所在之地。望而不可见,故曰“杳杳”。当时习惯将妓女称作仙女,这里就是。柳永多与妓女结好,后来都演化成小说了。“锦字”,从出典看,可用以指情书,也可用以说相思不绝或欲寄书以诉相思之情。词中是后者。“难偶”就是“难遇”,无缘相见。“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孤雁无依,飞下汀洲暂时栖身,其命运与羁旅之人同;二是见雁来落于汀洲而想到雁能传书之说没有根据,即不能为心上人通个信息。这两句与前叠一样,又是望中所见。以“思悠悠”上承“凭栏久”、“忍凝眸”而又进一步,同时小结眺望之情。双拽头之间彼此内容有分有合,此词可作代表。
三叠以“暗想当初”过片,把悠悠之思带到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然后便作今昔对比,以聚时之欢乐反衬散后之悲愁。柳永擅长长调,一路滔滔叙来,如行云流水,并无半点滞碍,其中也颇得力于运笔灵活,能虚处传神。就以这几句追忆的话来看,“有多少”、“岂知”、“翻成”等语,与要表达的事情一组合,便把说话时的感情激动、投入和语气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像“雨恨云愁”之类举重若轻的话,也是他极善于措词的表现。这以下横接有韵脚的三字短句“阻追游”,让音节来个停顿,使词句的意义(不得重温旧梦)更为突出,读来如闻叹息。然后再回到目前,但仍先加一层铺垫:“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由此可知触景生情,每每如此,非今日登楼眺望始有。“平生心事”,最大程度地强调了对方在自己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当然,结果都一样,所赢得的只是“一场消黯”,如江淹《别赋》开头说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眼前又是如此,由放而收,回到本题上来。词以“永日无言,却下层楼”看似极平淡的冷语作结,在这里却有着意外的艺术效果,它给人的感觉正是作者内心的黯然凄怆、消魂失魄和生趣已灰的漠然绝望。由此也见出作者艺术感觉的敏锐和把握语言技巧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