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16节
【赏析】
这首词也见于五代冯延巳的集子中(后面“谁道闲情”、“几日行云”诸阕也如此)。但北宋末李清照《词序》曰:“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张惠言以为“易安去欧公未远,其言必非无据”(《词选》)。但今人王学初曰:“据欧阳修《近体乐府》罗泌校语,此词亦见《阳春录》,而崔公度跋《阳春录》,则谓皆延巳亲笔。(见《近体乐府》罗泌跋)冯延巳亲笔所书之词,必非欧作。后人或据清照此序以为此首必欧阳修作,盖未见崔公度跋也。”(《李清照集校注》第三十三页)则此词是冯是欧,尚无定论。又张惠言以为此词欧阳修有政治寄托,并一一附会之,王国维斥为“深文罗织”,以为此类词“皆兴到之作”(《人间词话》),是。它应是一首写闺怨题材的词。
词的首句被用叠字最有本领的女词人李清照所激赏,还用于自己的词作之中,便很不简单。重叠三字于一句之中,非此词所独有。杨慎曾举出“夜夜夜深闻子规”“日日日斜空醉归”“更更更漏月明中”“树树树梢啼晓莺”等例句(见《词品》),虽也叠得稳妥,但都不及“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自然高超。在这里,用叠字来强调庭院之深邃与词所要表现的主题是完全密合的。庭院之深,亦即闺阁之深,封建时代妇女受礼教束缚,深居幽闺,与外界隔绝,不能过问丈夫行为的不公平地位被写出来了。因而,庭院之深又可视作妇女内心苦闷之深的象征。她们精神上的痛苦与不幸,被深深地埋藏在这牢狱似的深院大宅之中而无人知晓。李清照是女子,又有孤居寂寞的生活体验,因而特别能深刻地领会。用问句起头,尤有情致。
庭院之深是通过杨柳之多来表现的。柳如堆堆青烟,形成无数帘幕似的屏幛,所以才更显得楼阁深不可测;在高楼上眺望而不见丈夫游乐之处,也由于此。唐传奇许尧佐《柳氏传》中有诗说:“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又有答诗说:“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传诵甚广。此词特写杨柳而联想到章台,这“玉勒雕鞍游冶处”,又藉以寄自己的离恨,都是十分自然的。词句间,薄情丈夫的奢华逸乐与独居深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苦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片全为写这位女子的怨恨和悲愁而设,常人难到之处在于词并不静止地说她肝肠寸断、愁怨无穷,或者她心里在想些什么,而是仍透过景物环境和人物情态的细节描绘来揭示其内心世界。“雨横风狂三月暮”,这是写暮春时节的天气,也象征自身的不幸遭遇,同时又表现了她面对冷酷无情的现实时,内心感情的激动和狂乱。她无可奈何,只能“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春天留不住,少女的青春年华留不住,往昔的恩爱缠绵和幸福欢乐也过去了,同样没有办法将它留住。“无计”二字,可见出她向往过幸福生活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
结尾两句更见精彩,遭风雨摧残者是花,所以要写到花;而花又与人同命,故见花而落泪;泪为怜花惜花而落,也为自怜薄命而落。为什么要遭受如此之不幸呢?这问题无人能够回答,且也无人可问,只好去“问花”。“问花”是痴语,也是情语。花当然不能回答。它不但“不语”,连自身也保不住,一阵风来,就将它吹得乱红飞散了——这恐怕也算是一种无言的回答吧!这已是令人悲凄的情景,不料画面上又出现“秋千”这一能勾起她热恋新婚时期欢乐回忆的东西,让它形成一种强烈的今昔对照,仿佛只是信手拈来,却调动了震撼心灵的“艺术打击力”,完成了全篇的最后一笔,真可谓是神来之笔。毛先舒有一段专谈这两句词的话,所见甚细,兹抄录于后,以资参考:
“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出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此等一经拈出后,便当扫去。”(《古今词论》引)
蝶 恋 花
欧阳修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① ,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②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释】
①病酒:因饮酒而身体不适。 ②青芜:茂盛的青草。古诗《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语译】
谁说我已经把无谓的烦恼长久地抛在一边了呢?每当春天到来之时,我还是跟以前一样地感到惆怅。天天在花丛前喝酒,又常常因多饮而不舒服,也不管镜子里年轻红润的面容已逐渐变得消瘦。
河边的青草、堤上的杨柳啊,请问为何年年都有新的愁恨来到心头上呢?我独自站立在小桥上,晚风灌满了我的两袖,待我回到家里以后,平远的树林上空已悬着一弯新月。
【赏析】
这首词亦见于冯延巳《阳春集》中,叶嘉莹先生以为它可以代表冯词的典型风格,论述颇深细(见江苏古籍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词典》)。我们对作者是冯是欧,且不作深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在写法上与上一首“庭院深深”的同调词有明显的不同。此词不写具体情事,只抒一种寂寞惆怅的情绪。这种情绪颇似离愁、怀人或伤春,但词又不指明其产生的原因,倒像是由复杂因素造成的愁思综合症。
“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一开头将这种情绪称之为“闲情”,用今天的话说,近乎自寻烦恼或者多余的苦闷,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它,而且以为是早就该摆脱掉的,即所谓“抛弃久”。但事实却不然。“谁道”二字是对“闲情抛弃久”的否定,也就是说时间虽久,却没有能够摆脱得了。起头用问句,表现出作者内心经历过一番苦苦挣扎而归于失败;同时,话也是在心里千回百转后才说出来的。何以见得这种“闲情”总也“抛弃”不掉呢?“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春天万物复苏,生机蓬勃,是希望、幸福、欢乐的季节,也是最容易引起伤感、失落、惆怅的季节。说“每到”,说“依旧”,正见此情之难以弃绝。它好像是不能根治的痼疾,到一定时候,便要发作起来。于是只好面对春花,借酒浇愁,也不管饮酒过量会损害健康,愁绪使自己红润的颜容变得憔悴了。杜诗有“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之一)之句,“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亦此意。“花前”是承前“每到春来”说的。花开花落都会引起多情人的伤心烦恼,已意在言外。“镜里”不但点明“朱颜瘦”者是自己,且有对镜而惊心的意思在。纵然如此,作者还是“日日”求醉,“不辞”瘦损,大有宁殉情而不悔的意向。
下片“河畔青芜堤上柳”看似描写景物。实则利用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和传统意象,写内心活动,暗示思绪如河边青草之绵延不绝,似堤上杨柳之柔丝千缕。因而下接“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名为“新愁”,其实就是“依旧”的“惆怅”,只不过那种好像已“抛弃”了的心情,每当新的一年春天到来时,又重新产生,重新感受一次而已。加上“为问”、“何事”等字样,更写出了内心强烈的疑问,而这疑问正产生于作者竭力挣扎,想摆脱愁思的缠绕而不可能的苦恼。但作者并未对这一问话作出回答,却横接两句景语作结,安排上极具匠心,大大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从全词的写法来看,倘若没有这两句景语,一味作情语,就不免单调,难出动人境界;现在就景语歇拍,寓情于景,反能宕出远神,有悠然不尽之致,技巧是非常高明的。独自站在小桥上凝思出神,料峭春风吹得两袖鼓满,不觉阵阵凉意透入肌骨。待回到家里时,已是夜色朦胧,人声寂静,只见远处一弯新月已悬于平林之上。这一写就形象突现、境界全出了。清代黄景仁有几句颇为人称道的诗说:“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癸巳除夕偶成》)又说:“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绮怀》之十五)意境甚相似,而此词并未出“多时”、“中宵”等字样,只从白天景象直写到月上林梢,则作者在冷风袭袂的小桥头,怅然久立的孤独情态已生动地画出来了。
蝶 恋 花
欧阳修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① 。百草千花寒食路② ,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③ 。
【注释】
①不道:不管。 ②寒食:节名,清明前一二天,旧俗禁烟火。 ③依依:一作“悠悠”。
【语译】
多少天了,你这片行云去往何处了呢?忘了回来,也不管春光将要迟暮。已是寒食时节,那条有着百草千花的路上,你的香车又系在谁家的树上了呢?
我倚在高楼上,眼中含着泪,独个儿不断地自言自语。双燕啊,你飞回来的时候,可曾在路上碰见过他呢?春愁撩乱,好像满眼的飞絮飘忽不定,昔日依依相伴的梦境,再也无处寻觅了。
【赏析】
这首词也是在冯延巳和欧阳修集子中都有的,主旨与“庭院深深”同调词一样,也写丈夫在外游冶不归,妻子在家中愁思怨恨。
词上片全用深闺怨女的内心独白组成,几句话中所没有说出的主语,都是第二人称“你”,即其丈夫;下片才有“我”,而提到丈夫时,也成了“他”。
词一开头就用怨恨的语气问道:“这一连几天你到哪里去了呢?也不回家,都忘了家里还有个妻子在,也不管春天都快过去了!”称其丈夫,不用“汝”、“尔”、“君”、“郎”或“薄情”等等,却用“行云”一词代之,含蓄而耐人寻味。乍一看,似乎在说天上的行云去而不归;再一想,当然不是,云归不归关春暮不暮何事?可见是设喻指人。指人的喻意又有两重:一是说丈夫之行踪飘忽不定,犹天上之行云,一走而不知去向;二是讥丈夫在外找女人寻欢。所用都是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巫山神女的典故。所以首句实在不是不明丈夫之去处而发问,恰恰是明知而故问。“行云何处去?”若用今天时髦的粗话来说,就是“你溜到哪里去泡妞了?”所以“不道春将暮”的“春”,不但说春天的大好时光,更是指自己的少女青春;是说丈夫一点也不管家中年轻美貌的妻子会在孤寂苦闷之中,如春花之逐渐凋谢。
接着两句就说得更明白了。“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寒食清明,按当时习俗,正是四野如市、杯盘歌舞热闹的时节,丈夫不与家人欢度,却在外寻欢作乐。“百草千花”的喻意,正是我们通常说的拈花惹草的花草。这用法早已有之,如白居易《赠长安妓人阿软》诗云:“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香车”即指其丈夫所乘之车。所以这句是问他又找哪一个女人去了。调侃之语,表面上好像说得很俏皮、很轻松,但丈夫的行为实在已深深地刺伤了做妻子的心,也是她莫大的悲哀。
“泪眼倚楼频独语。”这句过片的话与下面问燕子的话不连读,它是对上片的补足;也就是说上片那些话是她“泪眼倚楼”眺望时的“独语”。见燕子正双双啄泥飞来营巢,才心有所动,问它是否在路上碰见过那个负心汉。双燕相依相伴,为共同建造自己的安乐窝而忙碌,这使她感到羡慕,同时也更意识到自己孤独处境的不幸,所以才向燕子诉说内心的苦闷。问燕及其所问,都表现了女子的一片痴情,比写她“独语”,又进了一步。
结尾两句是正面述说自己的心情。这种心情并非单一的忧伤,从她仍急切地期望丈夫归来,可知她对两情依依的往昔仍充满着留恋和幻想。所以爱、恨、妒、怨、恼、伤、怜、抑郁、缠绵……种种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故笼统地名之为“春愁”,其“撩乱”状态,又比喻为“柳絮”——这信手拈来的晚春眼前景物。柳絮随风飞舞,上下纷乱颠狂,飘忽不定,不可收拾。取喻极恰而毫不费力。末句“依依”一作“悠悠”,用词不同而解说亦有不同。“依依”是形容所“寻”之昔日情景,即解作“梦里无处寻依依”,而“悠悠”则说“梦”境之无可为凭,不可捉摸。未知孰是。但整句的主要意思还是一样的,那就是她丈夫和丈夫曾经带给她的幸福与欢乐,都一起消失了,再也无处寻找了。求之于“梦里”而不可得,是更深一层的写法;此词写闺怨正是步步深入的。
木 兰 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① ? 夜深风竹敲秋韵② ,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
【注释】
①鱼沉:传说鱼能传书,鱼潜水底,谓没有音讯。 ②秋韵:秋声。 ③烬:指灯芯烧成了灰烬。
【语译】
分别以后,也不知你在何处。触目所见,无非凄凉而已。心中有多少愁闷啊!你渐渐地越走越远,也渐渐地见不到你来信了。江河宽阔,鱼沉水底,你音讯全无,我又到哪里去打听你的消息呢?
夜深时,风敲竹子奏出一片秋声,那千枝万叶的声音都充满怨恨。我有心斜靠在孤单的枕头上到梦中去寻找你,可是偏偏梦又做不成而灯又燃尽熄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