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15节

群芳过后西湖好① ,狼藉残红②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③ 。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④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的西湖。州的治所在今安徽阜阳;湖在州城西北。 ②狼藉:散乱的样子。 ③阑干:纵横的样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瀚海阑干百丈冰。” ④帘栊:窗帘。栊,窗棂。

【语译】

百花凋谢以后,西湖依旧美好。飘落的红花遍地散乱,白濛濛的柳絮飞扬在空中,风把垂柳整天吹得纵横乱舞。

笙箫歌声都已散去,游人也走了。我才感觉到春意已经消失。于是把窗帘放了下来。这时,只见一对燕子冒着细雨飞回家来了。

【赏析】

欧阳修曾在颍州做过地方官。到了晚年,已经六十五六岁了,又退居颍州。其时,他写了十首《采桑子》词,歌咏颍州的西湖。每一首的首句,都落到“西湖好”上,如“轻舟短棹西湖好”、“春深雨过西湖好”、“画船载酒西湖好”等等,“十词无一重复之意”(夏敬观《评〈六一词〉》)。这一首是其中的第四首,很为后来选词者所重。因为作者能别出新意,不落窠臼;与传统习惯上在落花时节总写伤春词相反,他从残春的景象中能发掘出美好的诗情画意。

词上片所写种种,如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纯客观地看去,从描写的景象,到用词造句,似乎都可以说与通常所见的伤春词并无二致。然而读此词时,我们的感受却又与读其他伤春词完全不同,引不起感伤情绪,倒会跟着作者的感觉走,感到其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美。谭献曰:“‘群芳过后’句,扫处即生。”(《谭评词辨》)他的意思“群芳过”是“扫”,是否定;“西湖好”是“生”,是肯定,一句之中,便有大转折。这话理解为欧阳修善翻前人的案,当然是对的。但就此词本身来说,并没有“扫”什么;这里所说的好,就是群芳过后的西湖,一句话七个字是完全统一的。而且就是这一句开头的话,为全词所展示的画面,作了明确的主观情绪倾向的引导。所以我们读来,只觉得遍地落红点点,空中浮动着白濛濛的飞絮,迎风飘舞着千万条垂柳的绿丝带。客观的景物,在词人的彩笔驱使下,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残春风景画。

记不得谁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若为说残春时的西湖依旧很不错,便一味作赞美语,怕是不会出好文章。欧阳修就不肯总作直笔,在这样的小词中也必要起一点波澜。他就用了欲擒故纵、欲扬先抑的写法,先有意作无奈语说:“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本来以为残景也相当美,并不觉得春意已经消失,直至笙歌消歇,游客散尽,热闹变为冷清,才感到春天真的好像已经过去了。就写残春美好来说,这是很大胆的一笔,因为这一写,景象气氛好像都已降到了低谷,似乎与“西湖好”全不相称。词的结尾,还把“始觉春空”再推进一步,就说“垂下帘栊”,更显得好像外界已意趣全无,不如独处室内倒好。谁知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最后结一句“双燕归来细雨中”,在细雨濛濛(春天有代表性的天气)中,忽见燕子飞回家来,它们双双在梁间梳理羽毛,啾啾地鸣叫着,像是彼此在争说春天的故事,商量着未来如何生育哺养自己的雏燕。这景象带来一片温馨,给作者精神顿时平添了极大的欣慰,词意仍回到暮春的西湖依然美好的主题上来了。


诉 衷 情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①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② 。  思往事,惜流芳③ ,易成伤④ 。拟歌先敛⑤ ,欲笑还颦⑥ ,最断人肠。


【注释】

①呵手:手冷,呵气使暖。梅妆: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其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三日洗之始落。宫女奇之,竞效其妆,后称梅花妆。 ②远山:喻女子的眉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③流芳:流逝的青春年华(称芳华)。 ④成伤:引起悲伤。 ⑤敛:指敛眉,皱眉。“敛”一作“咽”。 ⑥颦:蹙眉。

【语译】

清晨,卷起帘幕,室外已可见一层薄霜。她呵一口气在手上,暖一暖手指,就试着作梅花妆式样的打扮。都因为心里本存有离别的愁恨,所以把眉毛也画成长长的远山的样子。

她回想往事,惋惜飞逝的青春年华,真容易引起悲伤。打算唱歌,未及开口,先锁双眉;想要笑一笑,结果还是皱起了眉头。这模样令人看了心里最难受。

【赏析】

这首词写一个歌女。从她的外表妆饰、情态,写到她内心的思想活动,揭示她的不幸与痛苦。此词在黄昇的《花庵词选》中,除词牌外,还有个题目为他本略去不载,那就是《眉意》。细读全篇,作者确是主要通过对这位歌女的眉毛的描述来表达词的旨意的。

上片间两句写歌女晨起梳妆。天寒指僵,固是说季节气候,但也可视作是歌女精神上冷落凄清的一种象征性写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亦理所当然。此所以虽天寒亦呵手而试妆也。“梅妆”,正为切合“眉意”之题而用;眉额相连,大概是在眉心上方画个五出花形。“帘幕卷轻霜”,句法跌宕洒脱,后来李清照有“帘卷西风”之句,人所共和。三、四句就其画眉作远山状而带出“离恨”来。画眉用黛,恰如山色,而山远则望之细长,故为喻;又远山在诗词中常与思念别去的远方“行人”有关,如下一首中所述,故有“都缘自有离恨”云云。事实上歌女画眉作远山形,当然不会真从“离恨”想来;但作者不妨作如此解说,这才诙谐风趣,设想也出乎常人意表。女子虽以献技艺、卖歌笑为生,但也是人,也会情有所钟而爱上谁,而那个离去的男子多半是“青楼薄幸”,一去杳无音讯,这才使多情女子伤心不已。此词调上片末通常为五字句式,今多出一字,故疑“画”为衍字。

下片先用三短句抒情,述明歌女内心所思所感。所谓“往事”,总不外乎当初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欢乐,甚至海誓山盟,约期后会。结果当然是好梦成空,青春虚度,所以“惜流芳”之难再。这样的遭遇必容易引起伤感,下接歌笑不成便很自然。三字三句,语短句促,节拍较频,正好用以表达一种不平静的情绪,声调与内容一致。“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敛”,一本作“咽”,当是后人所改。大概以为歌唱用喉头发声,既然心中伤悲,欲歌不成,不如用“咽”更显豁而合理,且可免与“颦”字意思重复。殊不知这一改就与“眉意”无关了;在艺术表达的分寸感上,也有过火之嫌。不如用“敛”,始终不离“眉意”,又写其内心之痛苦,欲借歌笑来掩饰、深藏,却又不能不微微透露出来,这才更令人怜惜。末句本应说此是歌女柔肠寸断之时,却说成“最断人肠”,令人为之而肠断,是深一层的写法,它写出了作者对歌女不幸命运的深深理解和同情。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① ,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② 。离愁渐远渐无穷③ ,迢迢不断如春水④ 。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⑤ 。平芜尽处是春山⑥ ,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①候馆:旅舍;客店。 ②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薰,草的香气。摇征辔:骑马远行。征,远行。辔,驭马的嚼子和缰绳。 ③“离愁”句:意谓因行人渐远而离愁渐无穷或离渐远而愁渐无穷。 ④迢迢:形容遥远。 ⑤危栏:高处的栏杆。 ⑥平芜:平旷的草原。

【语译】

旅舍中的梅花已经落去,溪桥边的杨柳细叶初生,和煦的春风阵阵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春草芳香的气息。此时,离别的人儿正骑着马出发远行。人渐渐去远了,送行者的离愁也渐渐地变得无穷无尽,就像那一溪春水不断地流向遥远的地方。

留在家里的人柔肠寸寸欲断,带着脂粉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淌。还是不要在高楼上倚着栏杆远望吧,那平旷的草原的尽头,能看见的只是春山,而行人还远远地在春山之外呢!

【赏析】

这是一首离愁词,是从送别念远的女子角度写的。

上片写郊野送别。“候馆”、“溪桥”点出送别和分手的地点。“梅残”、“柳细”、“草薰风暖”,说明正是春光大好的季节;在这样的时候,与心上人离别,自然更多枨触伤感。古人多有折梅折柳以赠别事,故后来诗词中写到离别,也多及梅、柳。这里又用江淹《别赋》语写景,语如己出,突出了离别主题。“摇征辔”,虽义同骑马远行,但通过用词和所取动作细节,仍表现出离去的男子正趁此好时光而出门远游的愉悦自得情态。这又反衬了留居等待的女子内心的凄惋。故黄蓼园曰:“时物暄妍,征辔之去,自是得意,其如我之离愁不断何?”(《蓼园词选》)离愁随着行人的渐去渐远而逐渐增长,以至于无穷;它好像一溪春水,不断地流向极遥远的地方。前已出“溪桥”,则“春水”为眼前景可知(远处应还有“春山”)。“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用水写愁,写不断的柔情,极恰。

下片写闺中念远。形容相思之苦,只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八字两句,不用谓语,一内一外,其意自明。继“迢迢”之后,再用“寸寸”、“盈盈”,叠词在这里强化了连绵不绝的效果。又作内心独白,劝告自己“休去倚危栏”,是说不敢眺望也。为申述原因,结出最末两句望中所见:“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平芜”照应前面的“草薰”;有溪必有山,目断平芜,又为春山所阻,而“摇征辔”之“行人”,已远在千里之外矣!语浅直而意深婉。卓人月说“不厌百回读”(《词统》),正指这些地方。


蝶 恋 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① 。玉勒雕鞍游冶处② ,楼高不见章台路③ 。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①“杨柳”二句:谓杨柳如堆堆青烟,又如重重翠色帘幕。 ②玉勒雕鞍:用玉制成的马衔和雕花为饰的马鞍,指代贵族公子。游冶:游乐。 ③章台路:犹言烟花巷,妓女聚居处。汉代长安有章台,其下有章台街,后多为妓女所居。

【语译】

庭院多么深邃啊,它究竟有多少深呢?杨柳就像烟堆,形成了无数苍翠的帘幕。他骑着豪华的骏马在游乐的地方,那条通往温柔乡、销金窟的烟花巷,我的楼再高,也望它不见啊!

雨横风狂中,三月将过,天已黄昏,我关上了门,总也想不出办法能把春天留住。我眼中充满泪水去问花儿,花儿也不说话,一阵风来,倒将它吹得落红散乱,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首节 上一节 15/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