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14节
六曲栏杆偎碧树①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② 。谁把钿筝移玉柱③ ?穿帘海燕双飞去④ 。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⑤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①偎:紧贴;挨着。 ②黄金缕:喻新长嫩叶的柳条。 ③钿筝:用金银、贝壳镶嵌的筝。移玉柱:即弹奏筝。 ④海燕:即燕子,古人因其春天自南方渡海而至,故谓;非今动物学上所说的筑巢于海滨悬崖上、形似燕子的另一种鸟。 ⑤一霎:很短的时间。
【语译】
六曲形的栏杆紧挨着碧玉似的绿树,风轻轻地吹,杨柳尽情舒展开它黄金般的丝缕。是谁抚弄着钿筝奏起一曲?惊动了梁上燕子双双穿帘飞去。
眼前到处有游丝和飞絮在飘飏。红杏花开,正值清明,下了片刻的阵雨。午间熟睡醒过来时,只听得黄莺在四处乱叫,是它惊破了我的好梦,这梦中的一切再也无处寻找了!
【赏析】
诗词中常见有一首作品同列于几人名下的,如这首《蝶恋花》词,在冯延巳和欧阳修的词集中都有,也不知究竟该属于谁的。光从题材、风格上判断是不大靠得住的。因为一个词人的作品,可以彼此有一定的差异;而唐五代至北宋间,此类题材、风格相近的词作又太多,所以最好的办法只有存疑。
我们还是来看看这首写春景的词的本身吧。
景中有情,人所共知,但也应知不论通过景物所表现的是何种情,情之抒发成功与否,是写景成功与否之关键。此词上片所写,便能成功地传达出一种面对春天景象时所产生的愉悦畅快情绪。首句中的“碧树”,应该就是杨柳;贺知章《咏柳》绝句中就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之句。六曲形的栏杆旁边,配上千万条金碧丝带在风中摇曳的垂柳,这画面多么瑰丽动人!“展尽黄金缕”,说的是柳叶全都舒展开了,而我们读着这样的词句,心神又何尝不为之舒展呢?这时,传来几声悦耳的筝声,随即便见有燕子双双穿帘而出,掠过眼前飞去。这一切组合得何等巧妙,而“谁”字尤问得好,它把词人当时惊喜兴奋的心态都活现于纸上。所用词句之意象,都是一般词作中所常见的,并无特别神奇之处,但一经写出,诗意便清新多致,这样的词,自非大手笔不能作。
下片仍多姿多态。“满眼游丝兼落絮”,词人固然会因此而产生怜惜春光的感情,但并不是哀伤。这一句写出了一种对景而呼奈何的心情,因而反加浓了春意。“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这是很受称道的佳句;季节、气候、景物,一一点清。“一霎”二字,把握准确;若久雨不止,便大煞风景,亦与前后描写不相称了。阵雨片时,忽然吹散,这景象人心中所有,亦平添多少诗情画意!昔人有以此二句题画者,可见其历来为人所喜爱。全词以莺语惊梦作结,但与“愁梦酒醒”自有不同。虽好梦难寻,不无遗憾,但毕竟觉来之时,所听到的只有莺声盈耳,仍归于一片大好春光。
凤 箫 吟
韩 缜
锁离愁① 、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②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③ 。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④ 。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⑤ 。恁时携素手⑥ ,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⑦ 。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⑧ 。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注释】
①锁:谓结郁不散。 ②陌上初熏:“熏”同“薰”,香气。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③征轮:远行的车子。 ④王孙:词人藉以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⑤绿妒轻裙:意谓轻盈的绿罗裙连芳草也妒忌它漂亮的颜色。 ⑥恁时:那时。 ⑦香茵:芳草如茵。茵,褥子,毯子。 ⑧“向年年”句:到每年春天,芳草总能新生。向,到,临。
【语译】
挣脱不掉离别的愁恨,它连绵无际,恰似春草;当我来到陌上时,这草正初次散发出阵阵清香。闺阁绣帏中人想着我此次远行,偷偷地滴下露珠般的泪水,饮泣着送我的车子出发。车子总是往前走,又总是在她的眼睛里,直到完全消失,她还凝视着远处无边的水和孤云。从此,她只有倚在高楼上遥望,从早到晚,望断秋水,盼我归来。
想来实在伤心,我还记得池塘畔与你别后相逢的情景,你走过的地方,春草都曾妒忌你轻盈的绿色罗裙。那时候,我拉着你洁白的小手,在乱花飞絮中,我们缓缓漫步在芬芳的绿茵上。谁知年轻的容貌白白地改变,而芳草却年年长新。还是乘酒兴、带醉眼将这美丽的绿色原野尽情地游赏个遍,别辜负了这短暂的青春。
【赏析】
关于这阕词,曾有传闻记载,今略综其事如下:神宗元丰初,与夏议地界,韩缜丞相奉命出使。将行,与爱妾刘氏剧饮通夕,刘氏作《蝶恋花》词送之曰:“香作风光浓着露。正恁双栖,又遣分飞去。密诉东君应不许,泪波一洒奴衷素。”韩亦作《凤箫吟》词咏芳草以留别。词传入内廷,神宗知之。翌日,帝命步军司遣兵为搬家追送韩缜。(见叶梦得《石林诗话》和沈雄《古今词话》引《乐府纪闻》)词既通过咏芳草来写离别,则叙事、抒情,时时处处都不离芳草。这是此词的一个特点。后来《凤箫吟》词调又别名《芳草》,即由此而起。
此词上片写爱妾为其送行之事;下片则写自己难舍的心情。
词一开头,就先抓住“离愁”二字,揭出全篇的主题。又用一“锁”字,形象地表现它在自己心头是再也驱遣不去、挣脱不掉的了。可谓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下接“连绵无际”,一语双关,既形容愁思之不尽,又关合传统意象上常用来比喻愁思不尽的连绵无际的芳草,与古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同一手法。第三句用江淹《别赋》成句写草,巧妙地加上“来时”二字,顺便就交待了自己的远行。离家来至陌上,见一望无际的春草,更增加了离别的揪心的痛苦。江淹原句是“陌上草熏”,词中用时,却不说“草”,而改为“初”。这固然与此处应用平声字有关,但咏物诗词,虽句句与所咏之物相关,却不出现物名,是修辞上的一种讲究。此词亦如此,全篇找不到一个“草”字。下面再用三句交待送行。“绣帏人”,说清来送者的身份,是自己的妻妾。“珠露”,本可用“珠泪”,义显,且没有字声的问题,但为了与芳草有关连,才以露代泪,也就是把眼泪比作了草上的露珠。因而,这是人哭泣落泪,送走远行的车子,也是陌上的芳草,把露水洒在向前滚动的车轮上。词人之用心,宜细心体会。
分手的时刻最为难忘,所以特写:“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这是说送者一直注目着离去的驿车,所以车子不断前进,又老是在她的眼中,直至完全看不见;看不见了还在看,心想着他一路不知还要经过多少阻隔,而此时能见到的就只有天边的“远水孤云”了。她最亲近的人也正好如此,不知将流往何处、飘向何方。想像送别情景,形象而富于动感。“长行长在眼”等句,又暗暗切合芳草之无处不有,所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词)这之后,就想像佳人终日凭高望远,盼自己归来了。“但”是“只有”的意思,与“尽日”用在一起,表现绣帏人情意之真挚和期望之深切。“目断王孙”是“望王孙而目断”的意思;“王孙”,则是借出典中语以自指,与王维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用法同;都出《楚辞·招隐士》,为的是说春草。有李重元《忆王孙》词说:“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恰好是这几句的意境。
过片“消魂”二字关合前后,承上启下,很巧妙:它既可作不见归人空断魂解说,又是欲说往事之前,先发出的不堪回首的喟叹。回忆昔游,叙别后重逢,提到“池塘”,倘以为是记实地,那就呆了。这样说主要还是为切芳草,实际有无池塘并不重要;那是因为谢灵运曾有“池塘生春草”的名句才这样说的。“曾行处、绿妒轻裙。”作者真善于措辞,以“绿”指代草而又拟人化,说它也妒忌“轻裙”,则女子所着的是绿罗裙,且艳丽动人,可想而知。裙犹如此,人不待言。那时,他们双双携手同行,在“乱花飞絮”之中,缓步于芳草铺成的绿绒毯上。这一幅充满着爱情幸福的美妙的春天图画,使回忆中昔日的情景,显得如同人间仙境一般。这样也就更深刻、更逼真地写出了自己与爱妾生别离的悲哀。
从梦境回到现实,想想眼前和将来,不禁悲叹年华似水,容颜易衰,“朱颜空自改”,“空”是对仍须离别的怨恨。于是就羡慕芳草能年年转绿,生意长在长新。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王维诗曰:“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山中相送》)这些都是此词构思的依据。最后,作者唯有以醉酒赏景、及时行乐自勉自慰:“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虽说应“嬉游”以遣愁,但基调仍是伤感的;也只有这样,才首尾相应,与全篇情调一致。“遍绿野”,再紧扣芳草,并环顾发端“连绵无际”“陌上初熏”“莫负青春”,直承前“朱颜”几句意,又双关人与草,是莫负年华,也是莫负芳草如茵的春光。总之,作者调动了各种语言手段,把抒离愁与咏芳草两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用典使事,都能得心应手,自然无痕。
木 兰 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① 。绿杨烟外晓寒轻②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③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④ 。
【注释】
①縠皱:有皱褶的纱,喻波纹。 ②寒:一作“云”。 ③肯:岂肯。 ④“为君”二句:为花挽留夕阳。李商隐《写意》诗:“日向花间留晚照。”
【语译】
我觉得东城的春光已渐美好,水面绉纱似的波纹迎着客船往来。绿柳如烟,周围早晨的春寒已很轻微,红杏枝头上,只见一片灿烂春意喧闹。
人生变化无定,我常恨欢乐太少,怎肯吝惜千金而看轻一笑呢?为了你,我举起酒杯奉劝夕阳,请将金色的余晖在花丛中多留些时间吧!
【赏析】
宋子京留存的词仅六首,但这首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子的《木兰花》词(别名《玉楼春》),却使他名噪一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遯斋闲览》曰:“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乎。’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尽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后来论词者,也常喜欢并举这两人的警句为例,来说明用字对创造意境的作用。
这首词劝人趁着大好春光,及时行乐。主题是最常见的;艺术上却有创造。风格是五代至宋初的那种在文字上很少修饰、雕琢、使事用典的,近乎信笔白描的写法。结构也比较简单:上片写景,说春光大好;下片抒情,说应该尽情欢乐。
上片首句先揭示主题“风光好”。接写春水迎客舟。春来河水渐涨渐绿,波光潋滟,故以“縠皱波纹”来形容,说它可爱。春日游人往来增多,大都为赏花观景,找寻欢娱。这与下片所写有关,所以先在此点出“客棹”。虽说的是春水迎客,却暗示了献殷勤、卖歌笑者的一番忙碌。写景已为抒情伏笔。“绿杨”二句是写春景的主体,对仗秾丽。一则是远景,所以望之杨柳如烟;一则是近景,专为杏花枝头作特写。“晓寒轻”说气候宜人,也正写春意渐浓,自然引出下句来。“红杏”句为全篇之灵魂,我们在后面还要专门谈到。
下片先说人生飘忽不定,常恨乐少苦多。这是应及时行乐的理由。结论是有歌当听,有酒当醉,我岂肯为吝惜千金而轻易放弃博得美人一笑的机会?用反问句以强调应轻视钱财而尽情去追求欢乐,享受人生。写到掷千金而买一笑,则趁春光明媚之时,召来舞姬歌女,奉酒陪饮,席间轻歌曼舞、嬉戏调笑等等,都不言而喻,同时也赋予了上片所写春景以特定的更具体的含义。词结尾借李义山诗句,化用其意,将“斜阳”拟人,“持酒”劝其且留无比美好的“晚照”于“花间”,亦即有着众多红巾翠袖的筵席之间。夕阳既不可留,天下也没有不散的筵席,则劝语也就等于在劝人“行乐须及春”,不然的话,如俗话所说,“过了这个站,就没有这个店了”。词中流露的享乐主义思想,在封建时代甚为普通;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生活的热爱,往往如此。
此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蜚声千载。誉之者固多,毁之者也未尝没有;都争一个“闹”字。抨击它最凶的当数清代李笠翁,他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子京当日以此噪名,人不呼其姓名,竟以此作尚书美号,岂由‘尚书’二字起见耶?予谓‘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近日词中争尚此字,皆子京一人之流毒也。”(《窥词管见》)李渔对诗词中用俗字的强烈反感,实在是一种非常陈腐、保守的观点;再说他也没有正确理解这句词的意思。说什么这是“红杏闹春”,硬将它与“桃李争春”作比较。桃李争春,岂能说成“桃李枝头春意争”?可见是曲解。其实,所谓“春意闹”,是指红杏盛开,争奇斗艳,似蒸霞喷火般的热闹及“蜂围蝶阵乱纷纷”景象。一个“闹”字写活了生机盎然、蓬蓬勃勃的春意。所以王国维称此“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
采 桑 子
欧阳修
【注释】
①偎:紧贴;挨着。 ②黄金缕:喻新长嫩叶的柳条。 ③钿筝:用金银、贝壳镶嵌的筝。移玉柱:即弹奏筝。 ④海燕:即燕子,古人因其春天自南方渡海而至,故谓;非今动物学上所说的筑巢于海滨悬崖上、形似燕子的另一种鸟。 ⑤一霎:很短的时间。
【语译】
六曲形的栏杆紧挨着碧玉似的绿树,风轻轻地吹,杨柳尽情舒展开它黄金般的丝缕。是谁抚弄着钿筝奏起一曲?惊动了梁上燕子双双穿帘飞去。
眼前到处有游丝和飞絮在飘飏。红杏花开,正值清明,下了片刻的阵雨。午间熟睡醒过来时,只听得黄莺在四处乱叫,是它惊破了我的好梦,这梦中的一切再也无处寻找了!
【赏析】
诗词中常见有一首作品同列于几人名下的,如这首《蝶恋花》词,在冯延巳和欧阳修的词集中都有,也不知究竟该属于谁的。光从题材、风格上判断是不大靠得住的。因为一个词人的作品,可以彼此有一定的差异;而唐五代至北宋间,此类题材、风格相近的词作又太多,所以最好的办法只有存疑。
我们还是来看看这首写春景的词的本身吧。
景中有情,人所共知,但也应知不论通过景物所表现的是何种情,情之抒发成功与否,是写景成功与否之关键。此词上片所写,便能成功地传达出一种面对春天景象时所产生的愉悦畅快情绪。首句中的“碧树”,应该就是杨柳;贺知章《咏柳》绝句中就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之句。六曲形的栏杆旁边,配上千万条金碧丝带在风中摇曳的垂柳,这画面多么瑰丽动人!“展尽黄金缕”,说的是柳叶全都舒展开了,而我们读着这样的词句,心神又何尝不为之舒展呢?这时,传来几声悦耳的筝声,随即便见有燕子双双穿帘而出,掠过眼前飞去。这一切组合得何等巧妙,而“谁”字尤问得好,它把词人当时惊喜兴奋的心态都活现于纸上。所用词句之意象,都是一般词作中所常见的,并无特别神奇之处,但一经写出,诗意便清新多致,这样的词,自非大手笔不能作。
下片仍多姿多态。“满眼游丝兼落絮”,词人固然会因此而产生怜惜春光的感情,但并不是哀伤。这一句写出了一种对景而呼奈何的心情,因而反加浓了春意。“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这是很受称道的佳句;季节、气候、景物,一一点清。“一霎”二字,把握准确;若久雨不止,便大煞风景,亦与前后描写不相称了。阵雨片时,忽然吹散,这景象人心中所有,亦平添多少诗情画意!昔人有以此二句题画者,可见其历来为人所喜爱。全词以莺语惊梦作结,但与“愁梦酒醒”自有不同。虽好梦难寻,不无遗憾,但毕竟觉来之时,所听到的只有莺声盈耳,仍归于一片大好春光。
凤 箫 吟
韩 缜
锁离愁① 、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②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③ 。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④ 。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⑤ 。恁时携素手⑥ ,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⑦ 。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⑧ 。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注释】
①锁:谓结郁不散。 ②陌上初熏:“熏”同“薰”,香气。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③征轮:远行的车子。 ④王孙:词人藉以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⑤绿妒轻裙:意谓轻盈的绿罗裙连芳草也妒忌它漂亮的颜色。 ⑥恁时:那时。 ⑦香茵:芳草如茵。茵,褥子,毯子。 ⑧“向年年”句:到每年春天,芳草总能新生。向,到,临。
【语译】
挣脱不掉离别的愁恨,它连绵无际,恰似春草;当我来到陌上时,这草正初次散发出阵阵清香。闺阁绣帏中人想着我此次远行,偷偷地滴下露珠般的泪水,饮泣着送我的车子出发。车子总是往前走,又总是在她的眼睛里,直到完全消失,她还凝视着远处无边的水和孤云。从此,她只有倚在高楼上遥望,从早到晚,望断秋水,盼我归来。
想来实在伤心,我还记得池塘畔与你别后相逢的情景,你走过的地方,春草都曾妒忌你轻盈的绿色罗裙。那时候,我拉着你洁白的小手,在乱花飞絮中,我们缓缓漫步在芬芳的绿茵上。谁知年轻的容貌白白地改变,而芳草却年年长新。还是乘酒兴、带醉眼将这美丽的绿色原野尽情地游赏个遍,别辜负了这短暂的青春。
【赏析】
关于这阕词,曾有传闻记载,今略综其事如下:神宗元丰初,与夏议地界,韩缜丞相奉命出使。将行,与爱妾刘氏剧饮通夕,刘氏作《蝶恋花》词送之曰:“香作风光浓着露。正恁双栖,又遣分飞去。密诉东君应不许,泪波一洒奴衷素。”韩亦作《凤箫吟》词咏芳草以留别。词传入内廷,神宗知之。翌日,帝命步军司遣兵为搬家追送韩缜。(见叶梦得《石林诗话》和沈雄《古今词话》引《乐府纪闻》)词既通过咏芳草来写离别,则叙事、抒情,时时处处都不离芳草。这是此词的一个特点。后来《凤箫吟》词调又别名《芳草》,即由此而起。
此词上片写爱妾为其送行之事;下片则写自己难舍的心情。
词一开头,就先抓住“离愁”二字,揭出全篇的主题。又用一“锁”字,形象地表现它在自己心头是再也驱遣不去、挣脱不掉的了。可谓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下接“连绵无际”,一语双关,既形容愁思之不尽,又关合传统意象上常用来比喻愁思不尽的连绵无际的芳草,与古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同一手法。第三句用江淹《别赋》成句写草,巧妙地加上“来时”二字,顺便就交待了自己的远行。离家来至陌上,见一望无际的春草,更增加了离别的揪心的痛苦。江淹原句是“陌上草熏”,词中用时,却不说“草”,而改为“初”。这固然与此处应用平声字有关,但咏物诗词,虽句句与所咏之物相关,却不出现物名,是修辞上的一种讲究。此词亦如此,全篇找不到一个“草”字。下面再用三句交待送行。“绣帏人”,说清来送者的身份,是自己的妻妾。“珠露”,本可用“珠泪”,义显,且没有字声的问题,但为了与芳草有关连,才以露代泪,也就是把眼泪比作了草上的露珠。因而,这是人哭泣落泪,送走远行的车子,也是陌上的芳草,把露水洒在向前滚动的车轮上。词人之用心,宜细心体会。
分手的时刻最为难忘,所以特写:“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这是说送者一直注目着离去的驿车,所以车子不断前进,又老是在她的眼中,直至完全看不见;看不见了还在看,心想着他一路不知还要经过多少阻隔,而此时能见到的就只有天边的“远水孤云”了。她最亲近的人也正好如此,不知将流往何处、飘向何方。想像送别情景,形象而富于动感。“长行长在眼”等句,又暗暗切合芳草之无处不有,所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词)这之后,就想像佳人终日凭高望远,盼自己归来了。“但”是“只有”的意思,与“尽日”用在一起,表现绣帏人情意之真挚和期望之深切。“目断王孙”是“望王孙而目断”的意思;“王孙”,则是借出典中语以自指,与王维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用法同;都出《楚辞·招隐士》,为的是说春草。有李重元《忆王孙》词说:“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恰好是这几句的意境。
过片“消魂”二字关合前后,承上启下,很巧妙:它既可作不见归人空断魂解说,又是欲说往事之前,先发出的不堪回首的喟叹。回忆昔游,叙别后重逢,提到“池塘”,倘以为是记实地,那就呆了。这样说主要还是为切芳草,实际有无池塘并不重要;那是因为谢灵运曾有“池塘生春草”的名句才这样说的。“曾行处、绿妒轻裙。”作者真善于措辞,以“绿”指代草而又拟人化,说它也妒忌“轻裙”,则女子所着的是绿罗裙,且艳丽动人,可想而知。裙犹如此,人不待言。那时,他们双双携手同行,在“乱花飞絮”之中,缓步于芳草铺成的绿绒毯上。这一幅充满着爱情幸福的美妙的春天图画,使回忆中昔日的情景,显得如同人间仙境一般。这样也就更深刻、更逼真地写出了自己与爱妾生别离的悲哀。
从梦境回到现实,想想眼前和将来,不禁悲叹年华似水,容颜易衰,“朱颜空自改”,“空”是对仍须离别的怨恨。于是就羡慕芳草能年年转绿,生意长在长新。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王维诗曰:“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山中相送》)这些都是此词构思的依据。最后,作者唯有以醉酒赏景、及时行乐自勉自慰:“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虽说应“嬉游”以遣愁,但基调仍是伤感的;也只有这样,才首尾相应,与全篇情调一致。“遍绿野”,再紧扣芳草,并环顾发端“连绵无际”“陌上初熏”“莫负青春”,直承前“朱颜”几句意,又双关人与草,是莫负年华,也是莫负芳草如茵的春光。总之,作者调动了各种语言手段,把抒离愁与咏芳草两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用典使事,都能得心应手,自然无痕。
木 兰 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① 。绿杨烟外晓寒轻②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③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④ 。
【注释】
①縠皱:有皱褶的纱,喻波纹。 ②寒:一作“云”。 ③肯:岂肯。 ④“为君”二句:为花挽留夕阳。李商隐《写意》诗:“日向花间留晚照。”
【语译】
我觉得东城的春光已渐美好,水面绉纱似的波纹迎着客船往来。绿柳如烟,周围早晨的春寒已很轻微,红杏枝头上,只见一片灿烂春意喧闹。
人生变化无定,我常恨欢乐太少,怎肯吝惜千金而看轻一笑呢?为了你,我举起酒杯奉劝夕阳,请将金色的余晖在花丛中多留些时间吧!
【赏析】
宋子京留存的词仅六首,但这首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子的《木兰花》词(别名《玉楼春》),却使他名噪一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遯斋闲览》曰:“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乎。’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尽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后来论词者,也常喜欢并举这两人的警句为例,来说明用字对创造意境的作用。
这首词劝人趁着大好春光,及时行乐。主题是最常见的;艺术上却有创造。风格是五代至宋初的那种在文字上很少修饰、雕琢、使事用典的,近乎信笔白描的写法。结构也比较简单:上片写景,说春光大好;下片抒情,说应该尽情欢乐。
上片首句先揭示主题“风光好”。接写春水迎客舟。春来河水渐涨渐绿,波光潋滟,故以“縠皱波纹”来形容,说它可爱。春日游人往来增多,大都为赏花观景,找寻欢娱。这与下片所写有关,所以先在此点出“客棹”。虽说的是春水迎客,却暗示了献殷勤、卖歌笑者的一番忙碌。写景已为抒情伏笔。“绿杨”二句是写春景的主体,对仗秾丽。一则是远景,所以望之杨柳如烟;一则是近景,专为杏花枝头作特写。“晓寒轻”说气候宜人,也正写春意渐浓,自然引出下句来。“红杏”句为全篇之灵魂,我们在后面还要专门谈到。
下片先说人生飘忽不定,常恨乐少苦多。这是应及时行乐的理由。结论是有歌当听,有酒当醉,我岂肯为吝惜千金而轻易放弃博得美人一笑的机会?用反问句以强调应轻视钱财而尽情去追求欢乐,享受人生。写到掷千金而买一笑,则趁春光明媚之时,召来舞姬歌女,奉酒陪饮,席间轻歌曼舞、嬉戏调笑等等,都不言而喻,同时也赋予了上片所写春景以特定的更具体的含义。词结尾借李义山诗句,化用其意,将“斜阳”拟人,“持酒”劝其且留无比美好的“晚照”于“花间”,亦即有着众多红巾翠袖的筵席之间。夕阳既不可留,天下也没有不散的筵席,则劝语也就等于在劝人“行乐须及春”,不然的话,如俗话所说,“过了这个站,就没有这个店了”。词中流露的享乐主义思想,在封建时代甚为普通;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生活的热爱,往往如此。
此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蜚声千载。誉之者固多,毁之者也未尝没有;都争一个“闹”字。抨击它最凶的当数清代李笠翁,他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子京当日以此噪名,人不呼其姓名,竟以此作尚书美号,岂由‘尚书’二字起见耶?予谓‘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近日词中争尚此字,皆子京一人之流毒也。”(《窥词管见》)李渔对诗词中用俗字的强烈反感,实在是一种非常陈腐、保守的观点;再说他也没有正确理解这句词的意思。说什么这是“红杏闹春”,硬将它与“桃李争春”作比较。桃李争春,岂能说成“桃李枝头春意争”?可见是曲解。其实,所谓“春意闹”,是指红杏盛开,争奇斗艳,似蒸霞喷火般的热闹及“蜂围蝶阵乱纷纷”景象。一个“闹”字写活了生机盎然、蓬蓬勃勃的春意。所以王国维称此“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
采 桑 子
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