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13节


先写环境,是人事发生的背景。“池塘水绿风微暖”,可知当时正是春天。写春天而不言桃杏燕莺、垂柳飞絮,却淡淡着笔,只说水绿风和,取景颇有考虑。作为记忆中初次与“玉真”见面的背景,已将这位妩媚的乐籍中女子烘托得如同凌波仙子一般。接着,正面描绘她歌喉宛转,舞姿翩跹。两句作骈偶,对仗工丽。刘攽曰:“‘重头’、‘入破’,管弦家语也。”(《贡父诗话》)这里用专门术语成对自好,它给人的感觉是:观赏者既是行家里手,则其赞技艺高超的话必可信。同时句中还运用双声叠韵词来增强表达效果:“琤琮”,喻歌声之悦耳,用双声词;“乱旋”,状舞腰之炫目,用叠韵词。都是着力描绘,故有声有色。如此反跌如今之寥落境况,自能形成较大的反差。

下片写自己此时的行径心态。先说喝醉了酒,所以忘记了时间的早晚,以至不知不觉间已是新月在天、红日将沉。栏杆下、香阶畔,暗示本欲赏春景以解愁闷,谁知心有怨恨,酒不能消,反而醉倒其间。末了两句才说出醉酒的原因。“当时”“如今”也与上片之“记得”一样,所写之事是昔是今,交待得清清楚楚。“赏花”,如“注释”中所说明的,实即赏佳人、赏歌舞。这也补明上片所写的情景,是当时与许多朋友一道共赏的;可知是酒筵歌席上的事。往年的欢乐已难追寻自不必说,当时的旧友,如今竟也死了大半,这就难免不令人枨触万端,悲从中来;词人“烂醉花间”,良有以也。杜诗有“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之句(《赠卫八处士》),张宗 则曰:“东坡诗:‘尊前点检几人非’,与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过,不禁惘然。”(《词林纪事》)可知词写出了许多渐入晚境者所共有的感受。


木 兰 花

晏 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① ,年少抛人容易去② 。楼头残梦五更钟③ ,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④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注释】

①长亭路:送别的路。古代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白帖》)。 ②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③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④一寸:指心。千万缕:指相思愁绪。

【语译】

离别的路上已见杨柳青青、芳草萋萋。青春年华最容易抛人而去。好梦惊醒时,楼头正响起五更的钟声,三月的雨使花底落红点点,惹人离愁难禁。

无情人不会像多情人那样痛苦,我一寸心竟化作相思愁绪千丝万缕。天涯地角虽然遥远,也终有到头的时候,只有这相思呵,竟无穷无尽、无时无处不在。

【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的词。前半先叙清因别离而相思的事;后半则专写离情之痛苦、相思之无穷。

“绿杨”二句的意思是明白的:当时送别你、彼此分手的“长亭路”上,如今“绿杨芳草”,春意已浓;然而春草年年绿,行人归不归呢?要知道时光不待人,“年少抛人容易去”啊!“年少”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指人,“年少”即年轻人;(二)指年龄,“年少”即青年时期,犹言青春。这里是后一种用法。但也曾有人误解为前一种用法,大概是因为前面说“长亭路”,后面接“抛人容易去”,遂以为离去之人是一位少年郎,他轻率地走了,于是就将全词理解为“妇人语”了。(见赵与时《宾退录》)其实,“年少抛人容易去”就是人生易老的意思,是别后伤春的话,与离去者是男是女并没有什么关系。“楼头”二句是说自己别后的思念,选择了两种最能引发离愁的时刻和场景,用由名词连缀而成的无谓语句式组成对仗,如同律诗的中二联。(《木兰花》词调共八句,用整齐的七言,颇似七律;所不同者,词凡单句都平起,有对无黏;押仄声韵,只三、七句不押。)“楼头残梦”的梦,无疑是与意中人相会的好梦,因被“五更钟”惊破,故用“残”。唐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则离人怨恨五更钟矣。三月多风雨,花枝底下,必落红飘零,此正惹人愁思之时,如杜诗所谓“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也。黄蓼园曰:“‘楼头’二语,意致凄然,挈起‘多情苦’来。”(《蓼园词选》)也就是说,这两句开启了下片的抒情内容。

下片在写法上与上片有明显的不同。首先所用的语言,由文变俗,都浅显明白;抒情也心口相应,直截了当。其次,四句三层意思,每一层都用两两比较的手法来表现“多情苦”这一主题。先说,“无情不似多情苦”,这可以说是一种相反情况的比较。“无情”本来是不好的,但因为不会有思念的烦恼,现在反而教词人羡慕。这一比强调了苦情的难以忍受。其次是“一寸还成千万缕”,这是一种自身不同现象的比较。心称“寸心”,看起来很小,似乎容不下多少东西,想不到现在竟弄出千丝万缕的思绪来。这一比表现了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态。最后说:“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这是相同情况的比较。“天涯地角”是广大遥远的空间;“相思”也是无边无际的,正有其相同之处。词人就用这两者来作比较,特抑彼(“有穷时”)而扬此(“无尽处”),把相思之苦推到了极点。李攀龙赞此词曰:“春景春情,句句逼真,当压倒白玉楼矣。”(《草堂诗余隽》)白玉楼是天上仙境,相传楼成曾邀文章高手李贺前往作记。赞语自难免过誉,但说此词写离愁之苦情真意切,倒是实在的。


踏 莎 行

晏 殊

祖席离歌① ,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②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③ 。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④ 。


【注释】

①祖席:饯行的酒席。 ②香尘:因落花委地,尘土也带着香气。 ③棹:同“櫂”,船桨,指代船。 ④寻思:思索,想。

【语译】

长亭中设下饯行的酒宴,席上唱起离别的歌。离人已被飞扬着芳香的尘土隔开,还不时地转过脸来看上几眼。送行人的坐骑在丛林间悲鸣,远去人所乘的船随波逐流地消失了。

画阁上黯然消魂,高楼上望断泪眼,唯见斜阳护送着浩渺烟波,直到遥远的天边。无穷无尽的只有离愁别恨,它带着我的浮想飞遍了天涯海角。

【赏析】

这又是一首离别相思词。用上下片相同的《踏莎行》来写,结构简单明了:上片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下片写绵绵不尽的相思。上下片开头两句写法很相似:都是四个字的对偶句,用来分述同一件事:上片“祖席离歌,长亭别宴”,“祖席”亦即“别宴”,设于“长亭”将分手之地;席上唱的是“离歌”。下片“画阁魂消,高楼目断”,“画阁”即是“高楼”,也就是居人望行人之处;望到望不见,谓之“目断”;望而不得见,所以“魂消”。这种格调写法,正宜作倚声歌唱之词。

可是,后三句的写法,上下片就不完全一样了。上片都用于描写分别一刹那间的情景。“香尘已隔犹回面”,虽未明言是谁,是我们不难猜到是指“行人”,写其留恋难舍情景;后两句分述送别的“居人”和离去的“行人”,用马嘶、掉转来描写离别的双方和烘托气氛。这在诗赋传统意象中是有过的。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蔡琰《悲愤诗》)、“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櫂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江淹《别赋》)等等。当然,词并非简单的模仿、袭用,如“去棹依波转”就不是写“凝滞”、“容与”,而是说船不停留,很快地随着流水远去、消失了。这使我想起《红楼梦》中的描写:宝玉在秦氏出殡途中,留情于村女“二丫头”,他们才聚即散,宝玉在车上“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都是以客观情势的无情来反衬人物的依恋心态。

下片后三句只用一句来写高楼远望所见;末两句则用以直接抒写离愁之无尽。不过,“无穷无尽”、“天涯地角”等语,还是从远望所见景象中联想到的,也是望中之境的扩大。“斜阳只送平波远”一句,王世贞颇欣赏,以为是“淡语之有致者也”(《艺苑卮言》)。的确,“斜阳”,暗示其眺望是从早到晚的;“平波”,正呼应前面的“行人去棹”,望之“远”而波亦“平”;“只送”者,“只见”、“唯有”也,斜阳亦多情也,这句看似平平常常的话,却能借写景而生动地传达出望者的一片痴情、专注、失望、惆怅的情态,所以说它“有致”。


踏 莎 行

晏 殊

小径红稀① ,芳郊绿遍② ,高台树色阴阴见③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④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①红稀:花少。 ②绿遍:草多。 ③阴阴见:隐约显现。 ④游丝:春天里小虫所吐的飞扬在空中的细丝。

【语译】

小路旁,花已稀少;芳草绿遍了郊原;树丛中高台的身影,隐约可见。春风不懂得应该阻止柳絮的飞扬,让它白濛濛地向过路行人的脸上乱扑过来。

黄莺深藏在绿叶中啼啭,燕子被隔在红色的帘外呢喃,香炉的烟袅袅上升,静静地随着飘荡的游丝旋转。我醉里愁中经历午梦一场,待到酒和梦都醒来时,落日的余晖已映照着深深的庭院。

【赏析】

这首词在其所描写的景物间是否另有寄托,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但我们还是先不深求,只将它当作通常的伤春词来读。

上片写外界的春景。头三句说春光渐老,以“红”“绿”指代花、草,说花逐渐稀少了,草已长满郊野;遣词造句,讲究色彩,作必要的修饰,恰到好处。树的枝叶茂密起来,所以远处绿树丛中的高台也只隐约显现。视线由近及远。柳絮本被风吹卷而起,现在反过来说“春风不解禁杨花”,倒像是杨柳的花絮太无情,自己要别枝而离去,春风也阻止不了它,说得颇有诗趣。“濛濛乱扑行人面”,这一句给人造成春光将去的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

下片换作从室内角度来写春景。仿佛词人怕见到外界春残的景象而引起伤感,故独自闷坐房中饮酒遣愁。然而春将逝去的消息还是微微地透了进来,“翠叶藏莺,朱帘隔燕”二句就含有这层意思;只是莺啼燕语隐隐约约,它们在诉说什么,听不真切而已。“炉香”句为静观所见,写出一种漠然无聊的精神状态。“游丝”紧扣住春天的特征。室内炉香细烟随游丝袅袅飘转,而一缕愁绪当亦于此时萦绕心头。写到最后才出“愁梦酒醒”字样,以明惜春伤怀主题。此时,正夕阳返照,院落深深,一片好景难留、黄昏将临景象。沈际飞曰:“结‘深深’妙,著不得实字。”(《草堂诗余正集》)这话说得不错,“深深院”三字,神理俱到,令人发悠然之遐想,没有其他字可以代替。

这首词以为另有寄托的词家颇多,如张惠言曰:“此词亦有所兴,其欧公《蝶恋花》之流乎?”(张惠言《词选》)谭献曰:“刺词。‘高台树色阴阴见’,正与‘斜阳’相近。”(《谭评词辨》)黄蓼园更落实其所指曰:“首三句言花稀叶盛,喻君子少、小人多也。高台指帝阍。‘东风’二句,言小人如杨花轻薄,易动摇君心也。‘翠叶’二句,喻事多阻隔。‘炉香’句,喻己心郁纡也。斜阳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难照此渊也。”(《蓼园词选》)如此等等。但微言大义,毕竟只是一种猜测和可能性,并非已有确切的佐证可以落实。求深固好,若致穿凿,也是解词所应该尽量避免的。


蝶 恋 花

晏 殊
首节 上一节 13/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