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第12节


【注释】

①鸿雁、鱼:传说雁、鱼能传递书信。 ②“人面”句:孟棨《本事诗》记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语译】

蝇头小楷写在红色信笺上,把平生的心事尽情诉说。大雁高飞在云端,鱼儿潜游在水中,听说它们会传递书信,却难以将我这番情意捎给远方,只令我惆怅不已。

夕阳斜照在西楼上,我独自倚楼眺望。远处重重的青山,恰好正对着楼头的帘钩。我怀念的人儿如今也不知在什么地方,只有那流水依旧荡漾着碧波向东流去。

【赏析】

这首词是怀人之作,怀念的对象当是词人情有所钟的女子。看来他们曾有过一段恋情,但时过境迁,彼此分离了,除了相思相忆外,不会再有什么结果,可以说也是个爱情悲剧。

上片说自己想写封情书寄给对方而不可能。“红笺小字”,是为女子写信,且其中必有私情密语,这可以从纸张、字体推测而知。果然,这还不是一封三言两语的短简,而是“说尽平生意”的长信。所谓“平生意”,乃表明所述种种,皆出于真诚,能相遇相知是平生最大慰藉。然后转折说,虽有“鸿雁在云鱼在水”,却不知如何才能托鱼雁捎去这封情书,让她知道我的这番心意。因而感到万分惆怅。“鸿雁”句说得很灵活,是因为雁鱼高“在云”、深“在水”,所以才“难寄”呢,还是别有“难寄”的原因,使“在云”、“在水”之雁鱼也无能为力?我以为这倒不妨随心领会。但“此情难寄”是确定无疑的。原因大概不止一端,不必都交待得很清楚,如下片所言“人面不知何处”,当亦其中之一吧。“惆怅”二字,说出“此情难寄”时的心情,同时这种心情,也涵盖了下片。

下片就写自己独自倚楼,相思相望的情景。“斜阳”会给有愁的人造成颓伤的心境,何况又是怀远苦思的人在“独倚”时所见。杜诗有“落日在帘钩”之句,此言“遥山恰对帘钩”,其实也就是楼头眺望之处正对着“遥山”的意思,暗示意中人已被遥远的青山重重阻断,重逢无望。故下接一句“人面不知何处”,恰好令人联想到崔护题诗时那样的惆怅心情。结句“绿波依旧东流”,也与崔护诗“桃花依旧笑春风”异曲而同工。大概词人与这位女子以前也曾同赏过这绿波荡漾的流水吧。如今水阻山隔,只会对景而感叹年华似水,“逝者如斯”,此情亦将如绿波之东流,无穷无尽。


清 平 乐

晏 殊

金风细细① ,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注释】

①金风:秋风,秋季五行属金。

【语译】

尖细的秋风吹得梧桐树的叶子纷纷往下掉。初次品尝这碧绿的美酒也不知深浅,一喝就醉了。在小窗下,头一着枕,就呼呼大睡起来。

秋已深,紫薇花、朱槿花都已开残,斜阳返照在栏杆上。这是双飞的燕子将要回到南方去过冬的时候了。昨天夜里,我感到房中的银屏已微微透出了寒意。

【赏析】

这首词写秋景,人在其中。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人就不免有寂寥之感;人有愁绪,遇秋则所感受到的只是衰败迟暮景象。情与景彼此相生,紧密结合。词意温婉蕴蓄,表述极有分寸。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风非飞沙走石的狂风,只不过是“细细”吹过的秋风,然而却有严峻肃杀的威力,吹得梧桐叶纷纷坠地,窸窸之声,清晰可闻。以“叶叶”接“细细”,叠字用得很妙。能在室内听到窗外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的人,该不会是正在劳心劳力或弦歌自娱的人吧,可以肯定他正处于寂寞无聊的境况之中。这就是虽作景语而人在焉。既无聊,不如饮酒。“初尝”,当是说绿酒乃新酿而成,因为秋天收获了黍秫,可以酿酒。当然也不妨理解为以往并不沾酒。反正是不知酒力之深浅,故“易醉”。醉则于小窗下一枕就卧;卧则昼梦沉酣,遂久游黑甜之乡。写来仿佛悠闲自得,但联系前两句仔细寻味,仍不难从其表面闲适的背后,体会到那是一种孤居落寞的心情。

下片所写,可视为酒醒之后的情景。紫薇、朱槿,夏秋间开花,其时秋既深而花已残。它们当是种植于窗外栏杆旁的,见到时正处于落日余晖之中。总之,入目也是衰暮景象。“斜阳”与前面的“浓睡”相呼应。先是听到,然后看到,最末写感觉到。结尾两句即从季节气候上说。不直说深秋季节,而说“双燕欲归时节”,这“归”,不是归来,是归去,去往温暖的南方过冬。燕子能双双飞去,而自己却只能独自留在这儿,等待着风霜冰雪前来肆虐。“欲归”是尚未归去,是因感受到气候渐趋寒冷而想起的。因自身的处境而羡慕燕子的归宿,或因燕子有归宿转而想到自己处境的人,其心绪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以“银屏昨夜微寒”一句作结,说得很有分寸而含蓄,它带有前瞻性,能使人想到“昨夜微寒”是来日大寒的开端,往后的日子将一天比一天更冷落、更无聊、更烦愁。所以,这“微寒”不但是生理感觉上的冷暖,也是心理状态上的;它有夜间更感到寂寞孤单、冷冷清清的意思。


木 兰 花

晏 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① 。  闻琴解佩神仙侣② ,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③ ,烂醉花间应有数④ 。


【注释】

①“长于春梦”二句:白居易《花非花》诗:“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②闻琴:用卓文君事。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声挑之,文君夜奔相如。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解佩:江妃二神女,游于江滨,逢郑交甫悦之,遂解佩玉赠之。见《列仙传》。神仙侣:喻幸福的伴侣。 ③独醒人:《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④数:定数,气数,注定的命运。

【语译】

燕子和大雁飞走以后,黄莺也回去了。仔细算来,虚浮不定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事情真是千头万绪。相见的欢乐比一场春梦又能长多少?分离倒像被吹散的秋云,再也无处寻找了。

就像听琴声挑动而彼此心心相印,或像以玉佩相赠表深情的神仙般的幸福伴侣,一旦要离去,即使扯断罗衣,怕也挽留不住。奉劝你不要像独自保持清醒的先贤那样太认真了,还是在红巾翠袖群中喝个酩酊大醉,大概这是命中注定的罢!

【赏析】

词的主题也还是感叹往事如梦,欢乐短暂,恩情难久,劝人及时醉酒行乐。不过字里行间,颇有不满于现实的牢骚意味。

先说繁华易过。“燕鸿过后莺归去”,是借季节改换,候鸟相继飞去,来说世事人情由盛至衰的变化。人经早年欢乐之后,渐入晚岁悲凉境地,这正好比过了青春、盛夏、接着而来的便是万物凋谢的秋冬季节。燕子、大雁、黄莺都归去了,留下来的只有对往事的回忆:“细算浮生千万绪”,经历过的事情倒是不少。但其中足使自己铭记在心的好事,也不过像一场春梦那样,十分短暂。而一经风流云散之后,无论事或人,要想再找回来,却是不可能的了。化用白居易诗成句,改易数字,变特定的比喻对象为普遍性的人生哲理,偶句仍工丽而多致。“春梦”比往昔事,“秋云”借眼前景,都不离首句所写。

下片着重写人情,写男女间的恩爱,这也同样难以持久。“闻琴解佩神仙侣”,用的是熟典,但说得也相当灵活。因为无论是“闻琴”的卓文君,或“解佩”的湘水神女,都不曾有过“挽断罗衣”的事。这不过是词人用来强调“留不住”的一种形象化的说法。但就表达两情不能持久的意思来说,用典却又是恰当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虽结为夫妻,但后来却有见异思迁事,故李白有诗说:“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作《白头吟》。”(《白头吟》)郑交甫虽有受江妃青睐、解佩相赠之幸运,但转眼却又失去了神女,连玉佩也保不住。由此看来,词人借以发恩情难久的牢骚也是有理由的。最后,词人作奉劝世人语,我们更能从中体会到有一种不满现实的愤激情绪。所谓“莫作独醒人”,言外之意,你若要学屈原那坚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生态度,那就只好去投河了。所以词人说,还不如“烂醉花间”就认命算了!由此看来,那些消极颓伤的话中,未必没有一点积极可取的思想内核在。


木 兰 花

晏 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① 。重头歌韵响琤琮② ,入破舞腰红乱旋③ 。  玉钩栏下香阶畔④ ,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⑤ ,点检如今无一半⑥ 。


【注释】

①玉真:玉人,称美丽的女子。真,神仙。 ②重头:曲家术语,词调中上下阕句式。声韵完全相同的叫重头。琤琮:玉的撞击声。 ③入破:曲家术语,乐曲至繁弦急响时,谓之入破。 ④玉钩:喻弦月。往往夕阳西下前,弦月已在天上,故“玉钩栏下”即新月悬挂的栏杆下。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始见东南楼,纤纤如玉钩。”又白居易《三月三日》诗:“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⑤赏花人:实指欣赏歌舞者,诗词中多以花喻舞妓歌女,用法与上一首中言“花间”同。 ⑥点检:犹言算来。

【语译】

池塘的水碧绿澄清,风吹来微暖惬意。初次见到佳人的情景我还记得:她叠唱曲子的歌喉,犹如玉声清脆,舞到繁音促节处,腰肢如一团红色的旋风。在纤月初上的栏杆下、芳香弥漫的台阶旁,我喝醉酒后,不知夕阳已将西沉。当时与我在一起赏玩歌舞美色的人中,如今还活着的,算来连一半也不到了。

【赏析】

此词亦写今昔之感。上片回想当年初识佳人,观赏其美妙歌舞的欢乐场景;下片慨叹如今旧友零落过半,自己唯借酒浇愁而已。
首节 上一节 12/9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青春前期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