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第73节
昏黄的灯光下,张铁锤黝黑的脸庞上,那抹炉火熏烤的红光似乎更亮了。他的脊梁挺得笔直,仿佛不仅承载着家庭的未来,更承载着一种对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新生活的觉悟与决心。
锅里的腌鱼豆腐依旧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香气弥漫在整个小院,也深深沁入这个曾经卑微、如今却充满尊严与担当的匠户小家庭每个人的心中。
这袅袅的炊烟,这温暖的饭香,这挺直的脊梁,还有少年眼中那守护家国的炽热光芒,便是新政之下,升斗小民最朴实也最有力的回应——他们不仅享受了新政的福祉,更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捍卫它!
紫禁城里的惊雷与午门前的风云,最终都化作了这市井巷陌中,千千万万个“张铁锤”和“张小锤”的家里。
那一碗踏实的热饭,那一声充满希望的“有奔头!”,以及那份薪火相传、愿为守护这新生活而挺身而出的——民心所向!
第114章 三晋会馆
崇文门外的夜色裹着寒意漫过来时,三晋会馆的灯笼刚次第亮起。
因为此处靠近崇文门税关,晋商从事长途贩运需在此办理通关手续,因此在周边形成了以货运、仓储、汇兑为主的驻点集群。
此刻,会馆深处一间临河的僻静厢房内,窗棂紧闭,只留一丝缝隙透入运河上微凉的夜风。
不同于京城百姓的兴奋,此时的屋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几张神色凝重、却又难掩精明的面孔。
正是晋商几大家中在京的几位少东家或核心掌柜:范家的范永斗、梁家的梁嘉宾、王家的王登库、靳家的靳良玉。
空气中弥漫着上等龙井的清香,却压不住那股无形的焦灼与算计。
“诸位,”范永斗率先开口,声音低沉,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青花瓷杯沿,
“辽东的消息,想必都听说了。沈阳城下,熊蛮子……哦不,熊经略,领着朝廷新练的精兵,把老奴狠狠揍了一顿,折损了不少人马。开原、抚顺也拿回来了……建虏这次,算是伤筋动骨了。”
梁嘉宾眉头紧锁,接口道:“何止伤筋动骨!据捷报上的消息说,阵斩甲喇额真以上就十几个,牛录额真几十个,披甲兵上万,缴获的辎重堆积如山!这……这跟咱们之前预想的,可不太一样啊。”
他抬眼扫视众人,“朝廷这位新天子,登基才多久?京营整顿、亲军重组、辽东大捷……这一桩桩一件件,雷厉风行,手段狠辣,可不是个善茬!咱们……真的还要冒险继续往辽东运粮?”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王登库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梁兄多虑了,建虏是败了,可还没亡!努尔哈赤老奸巨猾,退回老巢舔舐伤口,缓过劲来是迟早的事。
厢房内死寂了片刻,王登库端起茶碗,慢条斯理地吹着浮沫,慢条斯理地道:“梁少东家,怕了?”
他声音不高,“建虏是败了,不是亡了!努尔哈赤那条老狗,缩回他那冰天雪地的洞里舔伤口,能舔多久?辽东那鬼地方,冬天能冻裂石头!经此一败,人死了那么多,存粮还能剩多少?只会饿得更疯!”
他放下茶碗,眼中是纯粹的商贾贪婪,“饥荒一起,粮食比金子贵。这价钱嘛……我看非但不能降,还得狠狠往上提!败了?好得很!败得越惨,咱们赚得越狠!”
靳良玉立刻附和,脸上是商人特有的算计光芒:“王兄才是明白人!管他大明赢还是建虏输,跟咱们有什么关系?银子落袋才叫真!只要辽东缺粮,就是咱们的聚宝盆!胜是价,败也是价,都是买卖!”
“买卖?好一个买卖!”范永斗冷哼一声,重重搁下茶杯,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前所未有的严厉,“你当这是寻常贩米卖布?你运到蒙古的、辽东的那个不是朝廷明令禁止的?”
他锐利的目光刺向每一个人,“新皇的手段,你们真没看在眼里?内帑案、京营案、午门案,哪一次不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声调,语气变得森然:“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警醒!朝堂上那些‘贵人’,那些给我们开‘路’的人,一个都不能冷落了!该使唤的银子,一两都别省!
消息,是咱们的命脉。京城的风向,老家那边的动静,乃至辽东最细微的风吹草动,都必须第一时间掌握。稍有不对……”他做了个抽刀断水的手势,“立刻斩断一切痕迹,记住,银子还能再赚,命丢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范兄说得是!”乔致广连忙应和,带着后怕,“京里几位‘座师’、‘同年’那里,月例、炭敬、冰敬都没短过,昨儿刚让人加了份心意递过去。
他们传回来的话,也是叫咱们‘务必低调再低调,风头前所未有的紧’!”
“老家那边呢?”范永斗转向靳良玉,这才是他们晋商的根基所在。
靳良玉胸膛一挺,显得极为自信:“范兄放心!太原、大同、汾州三仓,粮足!就等这边一声令下。
到时候一路从张家口出、一路从杀虎口出,剩下的一路从天津登船船运运往辽东。至于沿途的关隘、卡子、墩堡……”
他露出一丝得意的笑,“自有咱们重金喂熟的兄弟照应,插翅难飞的东西,咱们能让它安安稳稳地飞过去!另外晋京两地,信鸽三天一次,风雨无阻。其他几家也都是这么办的,出不了岔子!”
“好!”范永斗眼中精光一闪,“记住,安全第一!宁可少赚,不可暴露!这批粮,分三批走,时间、路线都错开。具体细节,老地方再议。”
他做了个收拢的手势,“散了吧,各自小心。”
再无多言。四人如同受惊的蛇,迅速而无声地滑离座位,拉开房门,转眼便融入会馆幽深的回廊阴影,脚步声渐次远去,最终被京城的夜吞没。
厢房重归死寂,桌上的残茶犹温,烛火挣扎了几下,“噗”地熄灭,只余一缕青烟。
然而,没有任何人发现的是,就在范永斗等人密谈之时,厢房那陡峭的屋脊之上,一个几乎与夜色融为一体的黑影,如同壁虎般紧贴着冰冷的瓦片,纹丝不动。
黑影的耳朵紧贴着瓦缝,将屋内压低的对话,一字不漏地收入耳中。
直到最后一人离开良久,那脚步声彻底消失在会馆之外许久,这凝固了许久的黑影才极其缓慢地、几乎是逐片瓦砾般,松动开僵硬的肢体。
没有起身,他如同最灵巧的夜行动物,在屋脊的阴影里无声滑行,片刻后已轻盈地落在会馆后墙外那条堆满杂物、几乎被黑暗浸透的窄巷里。
巷子深处,几道同样漆黑、气息全无的身影,悄然无声地集合在他周围。没有任何语言交流,几个精准、快捷的手势在暗影中快速交换……情报在无声中完成交汇。
确认无误,几条黑影再次如墨滴入水,倏然消散在四通八达的街巷迷宫中。
南城,一处破败得与乞丐窝无异的小院。院内枯草过膝,唯一的破屋门窗歪斜。然而推门而入,一股迥异于外表的精悍冷冽之气扑面而来。
屋内唯一的油灯下,几名刚刚归来的暗探早已肃立如枪。领头黑影脱下夜行衣和蒙面巾,露出一张年轻、棱角分明、眼神锐利如刀锋的脸。
他正是锦衣卫内情司下辖、专司侦缉要案的百户——张锐!而他手下这些“黑影”,皆是皇帝亲训、从系统中选拔出的锦衣卫精锐暗探。
pS:家人们,这两天人在医院,可能更的会少一点,感谢理解!
第115章 证据确凿
“报!”无需多余的命令,其中一名暗探一步跨出,声音毫无波动:
“甲组,目标范永斗、梁嘉宾、王登库、靳良玉等晋商京城负责人,戌时三刻于三晋会馆临河厢房密谈,历时近二刻。”
“已经确认,几家走私粮食、铁器等违禁物品、并在太原、大同、汾州等地屯粮,分别从杀虎口、张家口、天津海路等三条路运输,沿途有人接引,并且有勾结的官员将领。联系除往日商队传递信息外,由晋京两地信鸽通联,三日一次。
“乙组,目标晋商主要仓库物资核查。”
“已经确认,通惠河张家湾码头‘丰裕仓’,明面为乔家产业。戌时前后,有二十辆标有‘广盛隆’(王家骡马行)的骡车驶入,卸下大量粮袋形制的麻包。
库内粗估存粮已超五千石。另外王登库旗下‘隆昌驼行’在大兴黄村秘密营地,今日新到骆驼一百二十峰,正加紧装载货物等等”
“丙组,目标监控四家在京主要府邸及外围管事活动。”
“已经确认,乔致广心腹二管事乔安,于戌时初密会一便服男子(已查明为户部山西清吏司司务赵文奎外甥),移交一红木匣(约一尺长,半尺宽),疑为银票或密账副本。
范府管家范福连夜召集三名账房于东跨院密室。我等事后潜入窥得,账房正在誊抄分簿,标记为‘庚字叁号’,另有两本新册,册封标记‘关节’、‘炭敬’里面包括大量朝廷官员。”
张锐听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唯有眼底深处寒光更盛。他立刻走到墙边挂着的潦草京城简图旁,手指在几个关键点划过——三晋会馆、通惠河张家湾码头、崇文门税关……
“范府、乔府、王府、靳府,布控即刻加强一级!”他声音斩钉截铁,“范永斗提及的‘座师’、‘同年’,乙组加派人手,务必三日内锁定具体名录!丙组、丁组,盯住晋商在京所有鸽站、车马行、仓储点。”
他转身,抓起桌上特制的密函铜管,笔走龙蛇,字迹如刀:
“报同知大人张天纵台鉴:贼人胆大包天,我等已经调查清楚,其通敌卖国铁证已彰。京中已布下天罗,然根基在晋。请同知大人示下,并火速传信山西锦衣卫指挥同知许显纯大人:
‘晋地粮仓已实,通道自称无忧,三批分运在即,鸽信三日一通.......。’内情司百户张锐顿首急报”
封好铜管,张锐递给身旁一名如同影子般的心腹:“速呈张同知!此情如火,一刻不可耽搁!”
“遵命!”心腹接过铜管,身影一闪,便融入屋外浓重的夜色,向着权柄中心的北镇抚司飞驰而去。
晋商八大家?富可敌国?手眼通天?在这张由陛下亲手编织、由他们这些“锦衣卫”悄然布下的天罗地网面前,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他们的每一笔沾血的银子,每一次通敌的密谋,都已被记录在案,成为将他们钉死在耻辱柱上的铁证!
京城的网已然收紧,而远在数百里之外的三晋大地,酝酿着一场更为隐蔽、却也更加冷酷的清算风暴。
位于太原府城西北七十余里,一处名为“黄崖口”的废弃军堡,此刻却成了锦衣卫的的临时驻地。
寒风卷过残破的堡墙,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堡内,篝火熊熊,映照着肃杀的人影。
锦衣卫指挥同知许显纯身披玄色大氅,立于残破的箭楼之上,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下方集结的队伍。
他身旁,是锦衣卫新晋千户李若琏,这位以沉稳狠辣著称的千户大人,正低声与几名骑兵百户交谈,后者彪悍的脸上带着长途奔袭后的疲惫,却难掩眼中嗜血的兴奋。
“许大人”一名风尘仆仆的锦衣卫百户快步上前,单膝跪地,“各部已按计划抵达指定位置!”
山西等地,许显纯、冯梓良亲自统领的三千锦衣卫精锐,以及王将军分拨的一千蒙古铁骑,已化整为零。
以“押运军械粮秣”、“协防边镇”等名义,分批渗透至太原府的祁县、太谷县、榆次县等地、汾州府的介休县、平遥县、平阳府的临汾县、蒲州等地。
另外冯指挥使率一千锦衣卫、五百蒙古骑,星夜南下,布控调查晋南重镇平阳府及黄河渡口要地蒲州,切断晋商南逃及与河南、陕西联络的通道。
另一名指挥佥事率八百锦衣卫布控介休,此地乃晋中商路枢纽,北控太原,南通平阳,东连直隶,如同一枚楔子,钉入了晋商网络的核心地带。
而锦衣卫南镇抚司同知吴苍,这位以心思缜密、擅长密谍调查的系统禁卫千户”,亲率一千锦衣卫精锐及一千铁骑,前往大同镇调查,尤其是其下辖的杀虎口等关键隘口。
和他同行的指挥同知朱耀杰则率余部一千锦衣卫、一千骑,直扑宣府镇,目标直指张家口堡、来远堡等贸易咽喉。
王国军本人,则亲率两千最精锐的蒙古铁骑,驻扎于代州。此地地处雁门关内,北可策应大同、宣府,西可威慑太原,南可控扼忻州、代州盆地,以应对意外发生
“好!”许显纯声音低沉,“传令各部:偃旗息鼓,潜踪匿形!严密监控所有官道、隘口、渡口!凡有大规模驼队、骡马队、异常车队通行,一律秘密记录,暂不惊动!等待最终号令!”
“是!”百户领命而去。
李若琏走到许显纯身边,望着堡外苍茫的群山,沉声道:“大人,查的差不多了。只是这山西的水,比陛下预想的‘八大家’,可要深得多,浑得多啊!”
许显纯眼中寒光一闪:“何止!简直是盘根错节,沆瀣一气,国之蛀虫,莫过于此!”
奔赴山西的近一月时间,他们以“巡查边备”、“督运粮饷”为掩护,结合锦衣卫留守的张天纵等人从京城源源不断传来的密报,配合锦衣卫在山西多年的暗中经营,基本将这张覆盖三晋、渗透朝野的巨网摸得一清二楚。
可是情况远比皇帝最初提及的“八大家”更为触目惊心!
第116章 晋商之富
在山西这块地面上,盘踞着几条真正意义上的“地头蛇”,其中根基最深、权势最盛的,莫过于蒲州的张家与王家。
嘉靖、隆庆年间,王崇古官至宣大总督,位高权重,一手主导了与蒙古俺答部的“隆庆和议”。
这看似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国策,实则为其家族乃至整个晋商集团,撬开了“合法”乃至“半官方”的对蒙贸易大门。王家也借此积累了惊人的政治资本和泼天财富,其影响力在边镇根深蒂固。
上一篇:红楼:开局从军,杀倭寇筑京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