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震惊了,败家子竟是妖孽国师! 第616节
林尘在学子崇敬的目送下,独自登上了返回林府的马车。
车厢内,林尘闭目沉思,将今日之事,在脑海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复盘。
“校长,您还有何吩咐?”马车外,传来程博士恭敬的声音。
林尘睁开眼,掀开车帘,只见这位年过半百的副校长,脸上依旧带着未曾消退的激动红晕。
林尘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今日之事,陛下有旨,要将期刊发扬光大。但光靠学堂内部的传阅,终究是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格局太小。我意,以大学堂的名义,成立一个独立的印刷坊。”
“印刷坊?”程博士一愣,“是……是为了扩大印刷学堂的期刊与教材吗?若是如此,我明日便去筹办!”
“不全是。”林尘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充满了雄心与野望的笑意,“学堂内部的学术期刊,依旧要办,而且要办得更精深,更专业,此乃‘阳春白雪’。但在此之外,我还要办一份,给全大奉不识字的贩夫走卒、田间老农看的刊物,此为‘下里巴人’。”
“给不识字的百姓看的?”
林尘耐心地解释道:“任何一门伟大的学问,如果它不能走出书斋,不能造福于最广大的民众,那它最终,都将沦为屠龙之术,毫无意义。新学,不能只停留在象牙塔里。我们要让它走出去,走到田间地头,走到街头巷尾。要让不识字的农夫,也知道四季轮转的道理,知道如何防治蝗灾;要让普通的工匠,也明白杠杆和齿轮的奥秘,知道如何改进工具。这就叫——科普工作。普及科学,开启民智!”
“科普,开启民智……”
程博士眼睛也是亮了起来。
“你让周先生,再从各学院抽调几名擅长将复杂道理,用浅显文字、生动故事写出来的老师,成立一个‘大奉科普’编辑部。每月发表两次,内容就从那些被验证过的期刊论文里,挑选最实用、最有趣的,改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朗朗上口的歌谣,甚至配上大量的图画!”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印刷成比邸报更大一些的形式,就叫……报纸。头版头条,就刊登今日压水神器的故事!”
“从十日后起,就在京师,公开发行!定价一文钱一份!”
“是!林大人,我明白了!”
放下车帘,马车缓缓启动。
负责赶车的是林尘的亲卫,赵虎和高达。赵虎性格外向,早就就憋了一肚子的话,此刻一边熟练地驾着马,一边回头,满脸兴奋地笑道:“公子!您今日,可真是威风了!俺和高达在外面,听那些学生喊得,嗓子都快哑了!特别是那个刘大人,俺在外面看得真切,他的脸都绿得跟西瓜皮似的!哈哈哈,过瘾!真他娘的过瘾!”
林尘笑了笑,没有说话,只是享受着这胜利后的宁静。
一旁沉默如山的高达,也难得地,嘴角微微上扬了一下,补充了一句:“不止,是猪肝色。”
马车进入京师,穿过喧嚣的街道,车轮滚滚,碾过古老的青石板路。林尘掀开车窗的一角,看着外面飞速倒退的街景,行人、店铺、叫卖的小贩……一切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赵虎,”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莫名的感慨,“不知不觉,就快到冬日了。这天鼎四年,感觉好像什么都没做,就这么过去了。”
赵虎闻言,立刻哈哈大笑起来:“公子,您要是还叫什么都没做,那这天底下,就没人敢说自己做事了!今年公子做得够多了。您可别忘了,再过些时日,过了年,您可就要行束发戴冠之礼,正式成年了!”
林尘闻言一怔,随即失笑。
是啊,不知不觉,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快两年了。
他放下车窗帘,将外界的风雪与喧嚣,隔绝在外。
满身风雪归来,本公子,才刚刚成年。未来的路,还长得很呢。
……
林尘的“科普报纸”,还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但京师大学堂发生的事情,早已传遍了每一个角落,成为了全城热议的焦点。
大学堂的学生们,自然是最高兴、最自豪的群体。一想到自己学习的知识,甚至自己亲手写下的东西,有朝一日,能够被印刷出来,让全京城的百姓看到,并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那种巨大的荣誉感和改变世界的成就感,让他们对新学的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而京师的其余人等,则是反应各异,呈现出一幅生动的众生相。
在那些雕梁画栋、守备森严的世家门阀、旧派勋贵的府邸里,传出的,多是夹杂着酸意的冷哼与不屑。
第770章 《大奉科普报》编辑部的第一次选题
“哼,不过是哗众取宠的败家子!”在一场奢华的晚宴上,一名年轻的勋贵子弟,摇晃着手中的金杯,对同伴们嗤笑道,“不务正业!一个堂堂的首辅,不去钻研圣人文章,安邦定国,反而天天和一群工匠、泥腿子混在一起,搞那些奇技淫巧,能有什么出息?简直是自甘堕落!”
“等着吧!他蹦跶不了几天了!”另一人附和道,“开春就是一年一度的科举大比!他那所谓的京师大学堂,学得乱七八糟,能有几人上榜?到时候,朝廷取士,录取的还不是我等饱读诗书之人?他若是一个贡士都考不出来,看他还有什么脸面!这报纸,这学堂,迟早关门大吉!”
也有少数眼光独到的商人,则是在各大茶楼酒肆里,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商机。他们对这个即将问世的,名为“报纸”的新鲜事物,抱持着浓厚的兴趣,想要看看,这位总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林少师,又能搞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新花样。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子监。
这座曾经的大奉最高学府,文人心中最神圣的殿堂,如今,却是一片愁云惨淡,死气沉沉。祭酒之位,自上次风波后,便一直空悬。监内的博士、教习们,也是人心惶惶,无心教学。学生们,更是垂头丧气,如同斗败的公鸡,毫无斗志。京师大学堂的声势,如日中天,反衬得他们这里,愈发像是被时代抛弃的、散发着霉味的角落。
一名须发皆白的老博士,看着学生们这副模样,实在不忍,用戒尺重重地敲着桌案,强行打气道:
“都给老夫打起精神来!慌什么!?天塌下来了吗?!”
他看着台下那一张张茫然的脸,厉声道:“他京师大学堂,不过是走了歪门邪道!不过是仗着首辅大人的权势,迎合陛下的一时新鲜!我等读的是什么?是圣贤书!是传承千年的大道!是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距离开春的科举大比,已不足三月!过了这个冬日,便是见真章的时候!科举,才是检验天下读书人成色的唯一标准!他们那些学什么物理、算学的,能写出花团锦簇的锦绣文章吗?能做出合乎平仄的传世诗篇吗?能通过大宗师们的法眼吗?”
“不能!”他自问自答,声嘶力竭,“所以,到时候,用结果说话!用榜单说话!让他们看看,谁,才是正道!谁,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这番话,如同给一群溺水之人,递过去一根脆弱的稻草。
国子监的学生们,仿佛瞬间找到了主心骨,涣散的眼神,也重新聚集起了一丝光亮。
“对!老师说得对!科举才是王道!”
“他们不过是些歪门邪道,小道而已,上不得台面!”
“我等只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待到金榜题名时,他们大学堂,连同那什么报纸,都将成为一个天大的笑话!”
他们相互鼓劲,彼此打气,仿佛已经看到了科举放榜时,自己扬眉吐气、将京师大学堂踩在脚下的辉煌景象。
只是,这番激烈而高亢的自我安慰,在这萧瑟的秋风中,回荡在空旷而冷清的学堂里,听起来,却总有那么几分色厉内荏的虚弱与苍白。
京师大学堂,一间专门为《大奉科普》报开辟出来的巨大公房内,此刻正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这里,便是《大奉科普》的编辑部。
房间的正中央,摆着一张由数张八仙桌拼成的巨大长桌。桌上,铺满了稿纸、炭笔、参考的期刊论文,以及各种绘制了一半的插图。以原期刊中心负责人周先生为首,十余名从各大学院精挑细选出来的,既有扎实学问、又具通俗文笔的老师们,正围着桌子,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辩。
他们的争论焦点,正是《大奉科普》创刊号的内容选题。
“头版头条,必须是校长的‘手摇压水器’!此事已传遍京华,百姓最为好奇,以它开篇,最能吸引眼球!”一名物理学院的老师,激动地挥舞着手臂,他面前的稿纸上,已经画出了一幅惟妙惟肖的压水器结构草图。
“我同意!”另一人立刻附和,“这篇文章,就叫《一压清泉天上来——为您揭秘手摇压水器背后的惊天奥秘!》,题目要响亮!要让百姓一看就想买!”
“奥秘?什么奥秘?”一位负责农学版块的老先生,吹胡子瞪眼地反驳道,“你们物理学院天天把‘大气压强’挂在嘴边,可这个词,百姓听得懂吗?我看了那篇期刊,里面是帕斯卡,又是各种数据,你们也都才只刚学物理,自己都似懂非懂,更不用说百姓,百姓看了,只会头晕脑胀,直接把报纸当厕纸!”
他拿起另一份稿子,拍在桌上:“所以,这篇文章,不能讲得太深!重点要放在‘用处’上!要写它怎么解决旱塬缺水,怎么给矿井排水,要让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至于原理,一笔带过即可,就说是‘天之气,有其力’,简单易懂!”
“我反对!”一个年轻的算学老师立刻站了起来,“周先生,各位同僚!校长创办此报,其意在于‘科普’,在于‘开启民智’!若只说其然,不说其所以然,那与那些含糊其辞的方士神棍,有何区别?我认为,不但要讲,还要想办法讲明白!比如,我们可以用百姓熟悉的皮囊、水袋来打比方,解释什么是‘压强’!”
“对!还可以配上大量的插图!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
争论,陷入了白热化。从物理学的“大气压强”,到农学的“蚂蚁搬家为何天将雨”,再到医学院的“讲卫生、防痢疾”的倡议,每一个选题,每一篇文章的遣词造句,都被放在显微镜下,反复推敲、辩论。
坐镇中央的,正是程博士。
他精神矍铄,目光炯炯,认真地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他时而点头,时而提问,用他丰富的阅历和智慧,引导着争论的方向。
“李博士的提议很好,用图画解释,是个妙招。”
“张博士的顾虑也对,措辞必须通俗,要让街边的孩童,都能听懂个七七八八。”
最终,在程祭酒的统筹下,经过整整一夜的反复修改与打磨,《大奉科普》创刊号的终稿,终于确定了下来!
第771章 什么大气压,我看是发神经!
报纸的头版头条,正是图文并茂、故事性极强的《天降神泉还是科学之力?——京师大学堂压水神器全解密》。
其余版面,则刊载了《蚂蚁搬家、燕子低飞,老天爷的“晴雨表”你懂吗?》、《告别“拉肚子”:饭前便后要洗手,生水开水要分清》等一系列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又充满了新奇知识的文章。
稿子一确定,便被火速送往了大学堂新建的印刷坊。
坊内,数十名工匠早已严阵以待。他们同样是彻夜未眠,一个个眼圈发黑,却精神亢奋。对于他们这些世代被人瞧不起的“匠户”来说,能够亲手印刷出代表“新学”的报纸,这本身就是一份无上的荣耀。
活字排版、调墨、滚印、裁切……在坊内总管的嘶吼指挥下,整个印刷坊,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高效而狂热地运转起来。伴随着印刷机特有的轰鸣声,一张张散发着清新墨香的《大奉科普》报,如同雪片一般,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天色微明,第一批印刷好的一万份报纸,便被打包捆好。
印刷坊外,上百名半大的孩子,早已在寒风中,搓着手,跺着脚,眼巴巴地等候着。他们大多是京中贫苦人家的孩子,往日里,不是在街头游荡,就是在码头干些杂活。如今,大学堂给了他们一个全新的身份——报童。
大学堂不仅给他们统一制作了青布小褂和挎包,还承诺,每卖出一份报纸,便能提成半文钱。
程祭酒亲自来到京师,身边跟着未来的衍圣公孔宣,现在孔宣在京师大学堂已经学习了半年多,这半年多的学习,对他而言,简直就是脱胎换骨一般。
“孔宣,你去吧。”
“是,祭酒。”
孔宣将一捆报纸,交到身前和自己差不多大的那些孩子们手中,一旁程博士笑道:“孩子们,你们卖的,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知识,是希望!去吧,让全京城的人,都听到你们的声音!”
“好嘞!程爷爷您就瞧好吧!”
孩子们兴奋地接过报纸,将它们塞进挎包,随即如同一群快乐的鸟儿,四散而去,涌入了刚刚苏醒的京城大街小巷。
“卖报!卖报!”
“《大奉科普》报创刊号!京师大学堂出品,只要一文钱!”
“快来看呐!压水神器的秘密,全在这报纸上!皇帝陛下亲眼见证的奇迹!”
清脆响亮的叫卖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瞬间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激起了层层的涟漪。
京城,东四大街。
一名刚刚下学的年轻书生,手里还拿着一本《论语》,听到叫卖声,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对同伴说道:“哼,又是那林尘搞出来的玩意儿,故弄玄虚!”
话虽如此,当一名报童跑到他面前时,他还是鬼使神差地掏出了一文钱,买了一份。
他与几名同窗,围在一起,将报纸展开。
上一篇:悟性逆天,桃花岛化龙,震惊黄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