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朕震惊了,败家子竟是妖孽国师!

朕震惊了,败家子竟是妖孽国师! 第599节

第733章 贺家主,你将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荒唐!简直是荒唐透顶!”

在江南的一处望族府邸内,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将手中的圣旨拓本狠狠摔在地上,气得浑身发抖。

“林尘竖子!安敢如此欺我士林无人?!”

另一处,一位正当壮年的士族族长,脸色铁青,双拳紧握,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想到自己家族耗费无数钱粮,才培养出几个能读书应试的子弟,如今这林尘一纸令下,岂不是让那些寒门贱子也有了与自家子弟一争高下的机会?这让他如何甘心!

“这简体字,笔画简陋,形态粗鄙,简直是对圣人文字的亵渎!此等歪门邪道,若任其流传,必将导致文脉断绝,礼崩乐坏!” 一位以经学传家的老儒,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仿佛看到了文化的末日。

相似的场景,在整个大奉王朝的各个州、府、县,有士族聚居的地方,几乎同时上演。

愤怒、惊恐、不解、怨恨……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迅速发酵。

他们或许在商税问题上可以虚与委蛇,在削藩问题上可以隔岸观火,但在这文字改革上,他们感受到了切肤之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绝不能让这简体字推行下去!”

“必须阻止林尘那败家子的倒行逆施!”

“我等士族,世代忠良,岂能坐视这江山社稷被一个黄口小儿玩弄于股掌之间?”

一时间,各地士族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利用姻亲、师生、同乡等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迅速串联。一封封措辞激烈的密信,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在士族之间传递。

不惜一切代价,倾尽所有资源,派遣最能言善辩、最具影响力的族中代表,火速赶往京师!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游说朝中重臣,联络各方势力,甚至不惜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务必要让皇帝陛下收回成命,将这“简体字推广令”彻底废除!

……

京师,贺府。

与往日的门庭若市、宾客盈门不同,今日的贺府显得格外肃静。府内一处隐蔽的暖阁之中,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深秋的寒意,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压抑与焦躁。

贺家家主贺远山,此刻正背着手,在铺着厚厚西域地毯的房间内来回踱步。他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眉头紧锁成一个“川”字,显然是心事重重。

在他面前的紫檀木太师椅上,端坐着一位身着四品官服的官员,正是目前的户部左侍郎张成德。

张成德年约四旬,面容儒雅,但眉宇间也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与忧虑。他端着手中的青瓷茶盏,杯中的上等龙井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但他却似乎无心品茗,只是时不时地轻啜一口,目光显得有些游离。

“张大人,您倒是给句准话啊!”

贺远山终于停下了脚步,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急切,“那林尘小儿,如今是越来越无法无天了!先是巧立名目,加征商税,接着又鼓动陛下削藩,搞得天下人心惶惶;现在,他竟又弄出个什么‘简体字’来!这简直是要刨我等士绅的根啊!大人,您也是读书人出身,世代书香,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他这般胡闹下去?”

张成德放下茶盏,发出一声轻微的瓷器碰撞声,在这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他抬眼看向贺远山,苦笑一声,道:“贺家主,稍安勿躁。你所说之事,本官岂能不知?实不相瞒,这几日,我这府上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他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自我大奉立国以来,何曾有过如此大规模更改文字之举?这简体字一旦推行,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本官族中的几位长辈,昨日也派人送来了加急书信,信中言辞之恳切,之悲愤,唉……”

他摇了摇头,似乎不愿多说族中之事。

“那日圣旨一下,京城里便炸开了锅。最初,百姓们尚不明所以,只道是朝廷又有新政。可待那些识字的人将圣旨内容一解释,您是没瞧见那场面!”

张成德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复杂,“城东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贩夫走卒,城西那些盼着自家娃儿能读书出头的匠户人家,听闻这简体字能让他们更容易识字,一个个都跟过节似的,高兴得手舞足蹈,奔走相告,说朝廷出了圣君,体恤万民。甚至有人当街焚香,叩谢皇恩浩荡,高呼‘林大人乃我等再生父母’!这……这让本官如何是好?”

贺远山闻言,脸色更加难看,他“哼”了一声,道:“一群愚民,懂个什么?他们只看到眼前识字容易,却不知此举乃是动摇国本,遗祸无穷!长此以往,人人都能读书,那这读书人的身份还有何尊贵可言?朝廷取士,又以何为标准?岂不是天下大乱?”

张成德点了点头,表示理解:“贺家主所虑,亦是本官所忧。简体字对那些目不识丁的百姓而言,或许是一桩好事,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文字,了解圣贤之道。但对我等世代以诗书传家、以科举入仕的士人而言,这无疑是百害而无一利。它不仅会削弱我等在学识上的优势,更可能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此事,确实是逆天而行。”

“那大人还在犹豫什么?”

贺远山见张成德似乎也认同自己的看法,心中稍定,追问道,“如今京中,反对这简体字的大有人在。下官听说,已有不少同僚私下串联,准备联名上疏,弹劾林尘,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大人在户部身居要职,又素有清名,若能振臂一呼,必能得到众多响应!”

张成德闻言,脸上却露出了更为凝重的神色。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庭院中的柳树,沉默了片刻,方才转过身来,声音低沉地说道:“贺家主,你将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其一,”他伸出一根手指,“如今朝堂之上,风向已变。户部尚书陈文辉大人,吏部尚书王奎大人,这二位可都是六部重臣,陛下倚重之深,远超旁人。而他们,与那林尘的关系,可谓是盘根错节,利益相关。甚至连内阁之中,都是和林尘关系密切之人。我等若要弹劾林尘,首先就要过他们这一关。你觉得,他们会坐视不理吗?我等联名上疏,又能有多少份量能直达天听?”

第734章 暗流涌动!

贺远山的面色一滞,张成德所言,确实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王奎和陈文辉,一个是掌管人事,一个是掌管钱袋子,都是皇帝面前的红人,更是林尘推行新政的坚定支持者。

张成德继续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深深的忌惮:“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贺家主,你莫非忘了,那林尘,可不是什么易与之辈。此子年纪轻轻,行事看似荒唐不羁,被京中戏称为‘败家子’,可他的政治手腕和能力,却着实令人心惊胆寒!”

“想当初,江南党何等势大?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盘踞江南数十年,根深蒂固。结果呢?大谏议被他一番操作,雷霆一击,整个江南党土崩瓦解,多少高官显宦落马抄家!那场面,至今想来,仍让人不寒而栗。”

“还有那削藩之事,”张成德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宁王、恒亲王等几位藩王,要么手握重兵,要么雄踞一方?多少年来,朝廷想要削藩,都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手。可他林尘呢?先是借着佛偈的由头,牵扯到宁王身上,称他们谋逆,再快刀斩乱麻,将其一举拿下,而后又借势而为,软硬兼施,逼得其余藩王乖乖交出兵权,接受朝廷改编。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几乎没给那些藩王任何反抗的机会。这等手段,这等魄力,岂是寻常人所能拥有?”

“他每一次出手,都看似冒险,实则都经过了周密的算计,每一步都踩在关键节点上。我们这些人,自问有几人能看透他的布局?有几人能成为他的对手?贸然出手,只怕不但扳不倒他,反而会像之前的江南党一样,被他抓住把柄,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张成德的一番话,如同一盆盆冷水,浇在贺远山心头。他原本激愤的心情,渐渐冷静下来,额头上也冒出了冷汗。他不得不承认,张成德所言句句在理。林尘的崛起,伴随着太多人的倒下,他的每一次“胡闹”,最终都变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功绩”。

“那……难道我等就只能坐以待毙,眼睁睁看着这败家子如此胡作非为,将我等士族的千年基业,毁于一旦不成?!”

贺远山的声音带着一丝绝望和不甘。

张成德沉吟了许久,深邃的目光在暖阁内游移,似乎在权衡着什么。良久,他才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决断:“坐以待毙,自然不是我辈读书人所为。此事,硬碰硬,恐怕胜算不大。但我们可以另辟蹊径。”

他走回桌边,端起已经微凉的茶水,一饮而尽,然后看着贺远山,一字一句地说道:“本官可以私下联络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僚,在朝堂上相机行事,制造一些舆论压力。但要真正给林尘致命一击,让他不得不收敛,甚至让陛下改变主意,我们需要一个更有分量,也更‘名正言顺’的出面者。”

“张大人的意思是……”贺远山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张成德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贺家主,你可曾想过,这文字之事,除了关乎我等士绅的切身利益,更关乎圣人教化,文脉传承。论及此事,天下间,最有发言权,也最能引得天下读书人共鸣的,是何处?”

贺远山略一思索,眼中陡然一亮:“国子监!”

张成德抚掌而笑:“然也!国子监乃朝廷教化之根本,历代祭酒皆为大儒,门生遍布天下。若能说动国子监出面,以维护圣人文字、传承文脉为名,上疏陛下,痛陈简体字之弊,其分量,绝非我等寻常官员联名上疏可比!届时,天下士子响应,必然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虽然目前京师大学堂名声渐隆,但它不是朝廷机构,国子监还是正统。”

“妙啊!张大人此计甚妙!”

贺远山一扫之前的颓然,脸上露出了兴奋之色,“国子监新任祭酒孙启明孙大人,听闻也是一位治学严谨、恪守传统的宿儒。若能得他相助,此事大有可为!”

张成德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此事,便由本官去周旋一二。贺家主,以及诸位同道,只需在背后鼎力支持,静候佳音即可。”

……

京师,一处清幽雅致的府邸,此乃国子监新任祭酒孙启明的居所。

府内书房,布置得古朴典雅,四壁皆是及顶的书架,满满当当地堆放着各类经史子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陈年书卷特有的气息。

此刻,书房主位上,端坐着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者,正是国子监祭酒孙启明。他身着素色锦袍,面容清癯,颌下三缕长髯,梳理得一丝不苟,双目炯炯有神,透着一股学者的沉静与威严。

在他的下首,分列坐着十几位客人。这些人,身份各异,却都带着同样凝重而期盼的神情。为首的,正是户部侍郎张成德。他身旁,还坐着几位身着各色官袍的京官,品级从三品到五品不等,皆是朝中对简体字推广心怀不满之人。更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些人之中,还有两位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者,他们虽然未着官服,但气度不凡,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威仪。其中一位,便是致仕多年的前任礼部尚书,另一位,更是曾经的帝师,名满天下的大儒——董太傅。

董太傅年近八旬,早已不问世事,潜心治学,但今日也被请了出来,足见此事在士林中引起的震动之大。

待侍女奉上香茗退下后,孙启明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平静地开口问道:“诸位大人,今日齐聚老夫这陋室,不知所为何事?”

户部侍郎张成德率先站起身,对着孙启明恭敬地深施一礼,沉声道:“启禀祭酒大人,我等今日冒昧打扰,实乃有一桩关乎我大奉文脉存续、社稷安危的万分火急之事,恳请大人出面,力挽狂澜!”

“哦?”孙启明眉头微微一挑,示意张成德继续说下去。

张成德整理了一下思绪,语气沉痛地说道:“祭酒大人想必也已听闻,朝廷近日颁布圣旨,欲在全国推行一种名为‘简体字’的新型文字。此事一出,朝野震动,士林哗然!我等以为,此举实乃……”

第735章 简体字关乎天下士林,老夫自会表态

张成德话未说完,旁边一位性子急躁的吏部郎中便忍不住插话道:“祭酒大人!那林尘竖子,简直是在胡闹!他仗着陛下的宠信,肆意妄为!刚加征完商税,搞得民怨沸腾;削藩之事也才初见端倪,各地尚不安稳;如今,他竟又将主意打到了我等奉行千年的圣人文字之上!

他这是要把大奉的根基都给折腾散了啊!此等祸国殃民之举,若不加以阻止,后果不堪设想!”

董太傅也是看向孙启明,拱手道:“孙祭酒,老夫今日厚颜前来,也是为此事。林尘此子,老夫也曾有所耳闻,其行事乖张,不循常理,早已不是一日两日。然,此次推广简体字,实乃数典忘祖,倒行逆施之举!”

董太傅站起身,目光炯炯地看着孙启明:“我大奉文字,从古至今,其形体之优美,内涵之深邃,岂是区区几个简化笔画所能替代?这简体字,笔画简陋,形态粗鄙,毫无美感可言,更严重损害了文字的表意功能。长此以往,后人将不识古籍,不明经典,我汉族千年文脉,岂不断送于我等之手?!”

“董太傅所言极是!”

另一位致仕的老尚书也抚须点头,痛心疾首道,“老夫听闻,那林尘竟扬言,要让天下妇孺皆能识字。此言看似体恤百姓,实则包藏祸心!自古以来,治学乃是清苦之事,非有大毅力、大智慧者不能成。

若人人皆可轻易识字,那学问岂不变得廉价?士农工商,各司其职,方是治国正道。若人人皆想通过识字改变命运,那谁去种田?谁去做工?岂不是天下大乱?”

众人七嘴八舌,纷纷表达着对简体字推广的忧虑与愤慨,言辞之间,无不将林尘视为祸乱朝纲的罪魁祸首。

孙启明一直静静地听着,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待众人声音稍歇,他才缓缓开口,目光扫过每一个人:“诸位大人的心情,老夫能够理解。文字乃国之大事,不可不慎。只是,陛下既已下旨,此事便已成定局。我等为人臣子,岂能公然违抗圣意?”

张成德见状,连忙上前一步,再次躬身道:“祭酒大人明鉴!我等并非意图抗旨,而是恳请大人能以国子监祭酒之尊,向陛下陈情,阐明推广简体字之弊害,劝谏陛下三思而行,收回成命。大人乃当世大儒,士林表率,您的话,陛下定会认真听取。况且,国子监肩负教化天下之责,维护文脉传承,本就是分内之事!”

“是啊,祭酒大人!”另一位官员也急切地说道,“我等也知大人清正廉洁,不愿轻易干涉朝政。但此事非同小可,已然引起了天下士子的公愤。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只怕会酿成更大的风波啊!”

就在此时,书房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一名管家模样的仆人躬身走了进来,低声对孙启明耳语了几句。

孙启明微微颔首,对众人道:“诸位稍坐,老夫去去就来。”

片刻之后,孙启明返回书房,只是他的身后,多了几名抬着沉重箱笼的仆人。那些仆人将箱子轻轻放在地上,然后躬身退下。

张成德等人面面相觑,不知孙启明此举何意。

孙启明指了指那些箱子:“方才,有几位外地的士绅代表,前来拜会老夫,也谈及了简体字之事。他们临走前,留下了一些‘薄礼’,说是代表了各地士子的一片心意,恳请老夫能为天下读书人发声。”

一名仆人上前,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箱子。霎时间,满室珠光宝气,金光闪闪!只见箱内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成色上好的银锭,在烛光的映照下,散发出诱人的光芒。这哪里是什么“薄礼”,分明是一笔巨额财富!

书房内的众人,除了孙启明和董太傅等少数几位真正淡泊名利的老臣,其余人看到这满地的金银,眼中都不由自主地闪过一丝贪婪与震惊。他们知道,这些钱财,代表着天下士族为了阻止简体字推广,所下的巨大决心和投入。

孙启明看着这满地的财宝,也是深吸一口气。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诸位的心意,老夫明白了,老夫虽然是被调任为国子监祭酒,不及胡祭酒,但国子监的责任,老夫还是会承担的,这简体字关乎天下士林,老夫自会表态。”

张成德等人,当即起身拱手:“我等愿与孙大人,共同进退!”

与此同时,京师大学堂。

与那些暗流涌动的府邸不同,坐落于京城南面的京师大学堂,此刻却是一片生机勃勃、书声琅琅的景象。

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数百名身着统一青色学子服的年轻士子,正襟危坐,神情专注地在雪白的宣纸上奋笔疾书。他们面前的课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以及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新印书籍。今日,是他们月度考评的日子,题目便是由林尘亲自拟定的一篇关于时政策论的科举文。

首节 上一节 599/6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悟性逆天,桃花岛化龙,震惊黄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