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734节

“只有趁战争爆发以前,多运一些原油回国了。”

中国政府现在正想方设法和中东各方势力签订一次性的原油单子,但张如海的这支船队,还是很有可能成为中国从中东运油的最后一波船队。

一旦中东战争爆发,中国就不可能再继续从波斯湾获取石油矿藏了。

“战争爆发以后,油轮船队也不可能顶着德国亚洲舰队的威胁运油,锡兰岛就在那里摆着呢,说到底印度洋其实还是德国人的地盘。”

德属亚洲总督府盘踞在红海、波斯湾、南印度洋和锡兰岛的许多贸易节点上,控制着印度洋的大量关键性岛屿,随时都能切断中国海军从印度洋方向通往欧洲的海上航道。

而且澳大拉西亚联邦也站在德国那一边,澳洲人在南印度洋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在巴士拉的码头上,中国船员们还在抓紧时间装船,起重机和吊车把一节节集装箱运到货轮的甲板上,东共联国家很早就在林淮唐的要求下统一了集装箱的结构和规格标准,1933年由中国牵头,东共联还争取到了所有第三国际的成员国家在越南首都河内开会成立了国际集装箱协会,负责制定统一的集装箱标准,使参与协会的所有国家都使用相同结构的集装箱,方便国际货运物流。

第八十一章 战前最后抢运

此前,东共联国家使用的船运集装箱半数以上都是木制,而且大多没有顶盖,至少52%的集装箱容积小于3立方米,使用者要把货物放在集装箱里面,再用帆布盖住。英国和法国的集装箱则大多为钢制,但集装箱自重占了货运总量的25%以上。同时,各国处理集装箱的方式,甚至比散货运输更加麻烦,很多集装箱顶部四角有金属环,吊装时码头工人要先爬上集装箱用吊钩钩住,集装箱吊进船舱后仍需码头工人将其搬运到位。

而且集装箱内会有闲置空间,到港后仍需将货物卸下,堆放到中转仓库,空箱运回。而在国际贸易中,海关既对货物征税,也对集装箱征税,空箱运回来源地也要花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如海就在中国船队这次抢运中东石油的计划里提出了“海陆联运”的想法,他提出让卡车沿着斜道直接开上轮船,并卸下拖车。轮船可以运载拖车回港口,船只到港后,将拖车用其他卡车头接走,这样就可以实现海陆联运,大大提高货运效率。

在张如海的要求下,大量卡车托运着装满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拖车,沿着金属钢板铺成的斜道开上轮船,在甲板上直接卸下拖车,由于都严格采用了国际集装箱协会制订的统一标准,这些集装箱可以整齐划一的堆放在一起,节省大量空间。

在这个时空,中国人也好,或是整个东亚地区的民众也好,并不都是以艰苦耐劳闻名于世界。或许一部分早年的东亚裔移民,还是把艰苦耐劳的脾性当成最大的优势,但在今天的东共联,工人群众的最大优势和特长绝非勤劳,而是超强的大型工程规划和管理能力。

巴士拉的码头上,几十辆起重机和数以百计的拖货卡车有条不紊把大量物资卸上船队,张如海领导的这支货运船队每走一趟,就要运走规模以数十万、百万吨计算的庞大物资,按照林淮唐的想法,东共联竭尽一切办法,无论如何都需要在中东战争爆发以前,从伊拉克、伊朗等地再抢运至少三百万到五百万吨的原油回国。

考验这一任务的最大问题,就是东共联的油轮运输量足够吗?

林时爽在政务院里主张造船优先增产货船,陈更新和北一辉则都强调东共联的造船产能应该优先增产主力舰,完成十十舰队的计划以后,也应该把造船产能优先用于建造反潜的驱逐舰和潜艇编队,只有财经委的黄少通意见和林淮唐接近,主张这两年中国的造船产能应该优先增产油轮。

也是因为林淮唐的坚持,东共联现在才有办法动员起这么多的新式油轮,不然按前几年的情况,中国只有一些又小又简陋的旧式油轮,动力系统使用1年就会报废,船壳的可靠性也非常糟糕,事故频发,根本支持不起这么大规模的物资抢运行动。

张如海在码头上抹了一把汗,说道:“全世界也就只有中国人具备能耐组织这样大规模的一个工程项目了。”

中国工人队伍在这些年支援英法复兴建设的过程里,留给欧洲人最大的印象不是勤劳,而是中国施工队伍对大型工程项目惊人的管理和执行效率。中国在好几个五年计划里面培养出了这种可怕的调度能力,这支工人队伍在地理范围上西至碎叶城、东达硫磺岛,在时间范围上,也经常要以极为严苛的标准制订施工的时刻表。

中国的产业工人队伍,从来不是以性价比闻名于世,而是以惊人的效率震动世界。

在这个背后,就是中国政府对产业工人极高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按照购买力计算的话,中国产业工人的平均薪资收入已经达到了西欧平均水准的五分之四,超过美国内战前经济最高水平时平均工资标准的三分之二,更不要说在物质激励之外,中国工人还享有极高的社会评价和能够直接参与工厂管理的主人翁地位。

规模空前的抢运船队已经起航,首尾相连的钢铁船壳好像一片移动的陆地,张如海在离开巴士拉之前还是朝马惇靖问道:“真的就要打仗了吗?”

马惇靖点点头:“马上就会打仗!”

说完,马惇靖又补了一句:“我们这一代人一定会看到新世界的曙光。”

张如海站站在最后一艘即将驶离巴士拉港口的货轮甲板上,背对着波斯湾上红彤彤的如血朝阳,对着大陆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涌入海湾的入海口挥了挥手,中东的热风吹拂着海水荡漾,一切尽在无言之中。

而就在印度洋这片早以为西方列强彻底征服了数百年的汪洋上,随着东共联最后一波抢运船队的撤离,军事气氛也变得越发紧张起来,首先就是苏伊士运河,苏伊士总督卡尔·冯·米勒海军上将在土耳其、埃及更多厉兵秣马准备开战的关键时期,突然宣布苏伊士运河将限制外国船只通行海峡的吨位,禁止任何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船舶通过运河。

这无疑就是宣告了苏伊士运河的关闭,基本上禁止了绝大部分新式大型货轮通过苏伊士运河,只有获得德国特许的盟国船舶才能使用运河,东共联成员国的船只再想开去英国和法国那就必须绕行好望角了。

除此以外,红海的亚丁湾还有两个世界驰名的海港,即北岸的亚丁港、南岸的吉布提港,是印度洋通向地中海、大西洋航线的重要燃料港和贸易中转港,扼守着地中海东南出口和整个中东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出入苏伊士运河的咽喉,也被德国一起关闭。

除此以外,地中海里的塞浦路斯岛、马耳他岛,也都在帝国公约的控制之下,第三国际只有在西地中海有些活动能力,前提还得是帝国公约不关闭直布罗陀海峡。

否则只要德国人一边关闭直布罗陀海峡,一边关闭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就将完全成为帝国公约的内海,法国和北意的处境都会因此变得十分艰难。

西班牙的战事将决定地中海的命运。

可是哪里的战事又将决定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命运呢?和这三大洋比起来,地中海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澡盆,和这三大洋的战略意义比起来,地中海的地位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法兰西公社和不列颠联盟争取不到大西洋的制海权,欧洲的战争就根本没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严重依赖海外进口石油的英法军队将会集体趴窝,那些先进的飞机、坦克失去南美洲的燃油以后和废铁又有什么区别。

对中国来说,印度洋和太平洋一样重要,红海军必须成为制霸两大洋的伟大海军,才能有效牵制住德国。

这就是红海军的任务。

庞大的抢运船队正行驶在印度洋的浩瀚波涛中,张如海也心潮澎湃,即便是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也只能说是拥有着大西洋和印度洋两片海洋的制海权,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海洋,中间又没有较大的陆地,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过哪一支海军彻底掌握太平洋的制海权。

红海军如要同时挑战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制海霸权,那就意味着中国必须成为一个比英国全盛时期更加强大的海上强国。

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不知为什么,张如海还有这一整支船队的水手、船员们,却都对完成这任务充满信心。

在战争全面爆发前的大撤离里,年轻的海员们跟着几位红海军的军官在印度洋上高唱起了联盟海军的军歌:

“太平洋上浓烟翻滚,印度洋上波涛急,走向大海、走向大海,舷侧重炮齐声巨响,联盟舰队走向大海……”

第八十二章 我们联合

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

田野上雾气沉沉,顺着公路伸展开去的高压线上,闪烁着汽车车灯的反光。没有下过雨,但黎明时的大地是潮湿的,在禁止通行的信号灯亮起的时候,湿漉漉的柏油路面上就会出现晃晃不定的红色的光斑。

盖茨一家人在很多公里之外就感觉到战场的气氛:破损的电线、公路和铁路纷纷朝东方延伸,经过炮击的错落坑洞和满布硝烟的黑土地越来越密集,轰炸机丢下的航弹把美国中部平坦、空旷的沃土炸出了纵横交错的疤痕,美国大地上一条条被切开的血管把夏日的的天空划成许许多多矩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战场。

远方的警报器送来长长的、低沉的鸣声。

首节 上一节 734/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