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603节

相对而言,中国红军还是更为重视轻机关枪的装备,这一方面比较符合中国现有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吸取了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欧战交战经验,轻机关枪对步兵连一级的火力强化非常突出,所以红军的编制中,有时候轻机关枪的装备数量甚至能达到重机关枪的十倍以上。

至于像第一装甲军下辖的两个摩托化步兵师这样,后勤方面开始依靠大量半履带摩托车、汽车和军用卡车来解决,真可谓十分豪华,同红军其他普通的步兵师部队编制,已有了显著区别。

总的来说红军在装甲兵的建军思路方面,有一套非常清晰的路线、蓝图和时间表,但受限于物质基础、受限于中国还在发展之中的汽车工业,装甲部队的力量当然还是和例如德国这样的老派军事强国存在一定差距。

三十年代的德国,或更具体一点来说,1934年的德国,虽然遭遇了第二次新加坡会议上小小的挫败,可毫无疑问,这时候的德国人正享受着有可能是德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好时光,是从古老的日耳曼部落传统时代到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德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段好日子。

大部分人都有工作,住房条件变得越来越好,帝国统治下的民众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去挪威还是去西班牙度假。柏林米特区是柏林市的第一区,历史上就是的核心区,在欧战爆发前这里是工人住宅区,现在街区则经过了大规模的翻修,大部分民宅也变得和柏林城市宫这座德意志帝国的皇宫一样富丽堂皇。

著名的柏林选帝侯大街既宽又长,著名的商店、酒店、餐馆密布,街市繁盛、商贾云集,直到巍峨壮丽的勃兰登堡门,街道是如此整洁,市中心还被许多古建筑群包围,百货商场、名牌店、银行、酒店……到处可见的现代化象征,伴随被绿树、草坪环绕的豪华住宅,帝国气象十足。

有名的博德博物馆里除了收藏有大量拜占庭帝国时代的文物以外,还是在中国复兴崛起以后,欧洲少数几个依存保存有大量中国文物的博物馆。

在博物馆附近就是威廉皇帝纪念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891年到1895年,是威廉二世皇帝为纪念他去世的祖父——德意志帝国首位皇帝威廉一世而下令建造的,历时三载完工,许多王室成员都安葬在这里。

亚历山大广场北面的军械库是柏林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沿奥拉尼堡大街及其支路有大量的夜总会、酒吧和餐馆,这里同时还是柏林犹太社区的中心地带,这时代的德国没有经历过另一个时空激烈的排犹运动,所以还有大批犹太人银行家和科学家,保留了德国人的公民身份,使德意志帝国在科研方面依旧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不过这一切,目前都即将被一层全新的阴云所笼罩。

事情的起源便是第二次新加坡会议,德意志帝国和霍亨索伦王朝在它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整个二十世纪中,可谓第一次遭遇如此挫折,帝国颜面无存不说,军队中的普鲁士容克贵族们的骄横跋扈,也终于引发了德国上下各大利益集团的严重不满。

自从鲁登道夫以后,军队那种至高无上的裁决地位,现在也该到被打压的时候了。

帝国的经济部门已开始对容克集团的贪赃枉法和颟顸腐败进行了系统性的调查,现在虽还在调查阶段,尚未到落网时刻,但德国政府已经稍稍能够发现容克集团贪赃腐败的规模是多么惊人。

并且,或许这种规模还只是冰山一角,只是冰山露出在海面上的极小一个部分。

第七十五章 达累斯萨拉姆

东非,达累斯萨拉姆。

东非大峡谷对面白色的群山连绵起伏,峡谷这一边是一片没有树木遮盖的草原,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建在两条铁轨中间,暴露在阳光之下。紧邻站台一边的一幢房子投下热烘烘的阴影,房子的窗帘是用竹子做的珠子编的,挂在吧台开着的门那边,把飞蝇隔绝在外。

德属中央非洲总督府的殖民官员常常在此寻欢作乐,他们喝着从德国空运过来的昂贵啤酒,抬头望去,车站外就是无边无垠的东非草原,枯黄的草地、奔腾的角马、敏捷的猎豹和湛蓝的天空……形成一处天然的猎场。

这是德国本土哪怕再位高权重的人,也享受不到的狩猎乐趣。

几匹矫捷的军马飞驰而过,为首之人身材臃肿,穿着一袭佩戴满勋章的德皇陆军将官大礼服,即便在围猎之中,他也没有摘掉身上明晃晃的一身勋章和名贵饰品。

周围的其他几名殖民地官员,都以谄媚的语气尊称他为“戈林总督”。

赫尔曼·戈林,德意志帝国目前的德属中央非洲总督府总督,他的父亲是巴伐利亚人,并非传统的普鲁士容克贵族出身,但戈林本人在欧战期间作为飞行员屡获战功,论及战技与斗志,戈林两方面皆受人认可,成为德军飞行员中最优秀的一位人物,还获得了“铁人赫尔曼”的别名。

与容易被忽略的陆海两军相比,航空队的王牌飞行员更受到瞩目,成为全德军的明星。他们的照片在报纸上反复刊登,戈林也因此获得霍亨索伦皇家佩宝剑骑士勋章以及巴登大公国的卡尔·腓特烈军事骑士十字勋章,后来甚至因为击落18架敌机的功勋,获得威廉二世亲自颁发的德国普通军人最高荣誉“蓝色马克斯勋章”。

静静的河水穿过草地,雨季过后,达累斯萨拉姆附近的草原又变得生机勃勃,自从戈林担任德属中央非洲总督的要职以后,他大半的兴趣便放在打猎上面,闲暇时间则专注于收藏名画古玩、涂脂抹粉,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效仿德属中央非洲殖民部门其他官员一贯的传统,每天大吃大喝,消耗官帑。

只看戈林肥胖的身材,就知道这位战争时期的空军英雄,这位曾经靠着英俊外表而被德国宣传机器捧为国民明星的人物,在非洲到底过着怎么样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

几声枪响,几只被追逐到无处休憩的猎豹栽倒在地,动物的嘶吼声渐渐消失在草缝之中,叶片过滤的一缕缕光线照在东非常见的金合欢树上,陪同戈林狩猎的官员们齐声高呼,赞美总督的枪法如何如何精准,一片文恬武嬉的气氛,只有远方地平线上静静沉睡的乞力马扎罗山还坚持在广阔的草原上守着自己的职责和岗位。

在猎场外围,是一大群身穿大红袍、头扎辫子、手拿长矛的东非马赛人,他们个个耳朵上挂着重达半斤的皮饰耳环,其下坠将耳洞撕裂成一长条口子,手里的长矛威力无穷,马赛人男子的成年仪式便是要单人猎杀一头雄狮。

现在,这群非洲土著则被德国人奴役,成为帮助戈林追赶猎物,使那些大象、河马、野豹、雄狮……不断奔跑,直到疲累无力,最后再由戈林慢慢骑马开枪,一一射杀。

东非,曾经是德国海外殖民帝国的起点之一。

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实力大增,许多德国人迫切希望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获取原料与商品市场。德国宰相俾斯麦认为德国应专注于欧洲、防止法国复仇,而殖民地开支巨大、带来的收益却很小,反对进行殖民扩张。

1884年德国殖民主义者卡尔·彼得斯等人为了掠夺非洲资源,成立德国东非公司,对东非进行殖民。卡尔·彼得斯到达桑给巴尔岛对面的非洲大陆,强迫当地的部落首领接受德国的保护,开始了德国在东非的殖民。俾斯麦得知后,表示反对,命令德驻桑给巴尔领事不要给予卡尔·彼得斯任何支持。

但1885年欧洲列强在柏林达成瓜分非洲的协议,约定“谁实际控制谁就拥有该殖民地统治权”。卡尔·彼得斯威胁不承认东非殖民地就投靠比利时,俾斯麦迫于国内殖民主义者的强大压力,承认了德国东非公司在东非的殖民,德属东非自此成立。

德国人早年间对东非实行军事管制,形势稳定的军事区域则转为民事管理。德属东非经济以种植棉花、橡胶、剑麻为主,实行强制劳动,剥削土著的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残酷血腥的大屠杀,1905年噶尼喀南部爆发反抗德国殖民统治的马及马及起义。

所谓“马及”,就是东非斯瓦希利语中水的意思,因为起义者相信巫医在鲁菲吉河中得到了一种拥有神力的符水,喝下不仅能怯病除邪,而且能刀枪不入,使德国人的枪弹化为水。

这与大约同时期的中国义和团运动颇有相似之处,对同样也参与了血腥镇压义和团之役的德军来说,也不算陌生,他们重拳出击,通过残酷的屠杀,彻底镇压了袭击达累斯萨拉姆和基洛萨铁路沿线的起义土著,至今在达累斯萨拉姆郊外的许多地方,还能看到当时埋葬起义者尸体的大量乱葬岗。

这以后由于德国政府忌惮东非再次爆发起义,德属东非的执政者就被改为了立场更加温和的福尔贝克——他后来又前往中国,曾和红军有过一段相当愉快的合作历史,返回德国以后则为德皇陆军介绍了许多来自红军的渗透突击战术知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线德军被动的处境,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军之所以能够取得欧战的胜利,也有赖于福尔贝克带回来的中国红军步兵战术体系。

欧战结束以后,德国人先是从法国手中割取了大片的非洲殖民地,包括了达荷美、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还有乍得湖以南的所有法属赤道非洲领地,接着德国人又从比利时人手中割取了全部的比利属刚果殖民地,拼凑为了一个全新的德属中央非洲殖民地,总督则由福尔贝克担任。

在福尔贝克执政期间,德属中央非洲基本沿用了法属和比属时期的绝大部分旧官员和旧的行政体系,只是在其基础上稍作修改,例如福尔贝克禁止了比属刚果殖民地在利奥波德二世统治时期采取的许多血腥剥削手段,放松了对当地橡胶种植园奴隶的残忍压榨。

可是总体而言,福尔贝克作为一名出身容克集团的高级将领,他更多精力还是放在军事方面,并没有多么留心德属中央非洲殖民地的治理问题。

这就使殖民地政府在继承了法属殖民政府、比属殖民政府叠床架屋的结构之余,又成为了大批容克贵族的逍遥放纵之地。

特别是在1925年的英国革命以后,德国又接着借“保护”之名,吞并了原属于英国资产阶级政府控制的乌干达、肯尼亚、赞比亚等众多非洲殖民地,使得原来便已高度繁复臃肿的行政体系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今天这套看来已非任何常人所能认识和理解的混乱结构。

更为糟糕的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福尔贝克又离开了德属中央非洲总督的位置,德国政府接着换上来的人选赫尔曼·戈林,不仅能力平平,而且作为德军集团内部交际花一般的人物,他和大批容克贵族存在利益交换的关系,在戈林的纵容之下,许多在德国本土不得志或是经营失利的容克贵族,纷纷跑到非洲捞金。

第七十六章 戈林经济学

这群人捞金的手段,也十分简单,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造假”。

庞大的德属中央非洲殖民地拥有十分丰饶的物产,棉花、羊毛、煤炭、橡胶、有色金属……在战前,德国从非洲获得的工业原料,只占德国整个工业原料进口总额的百分之四,但在战后,特别是在1925年的英国革命以后,这个数字便急速上升,到今天,德属中央非洲向德国本土提供的工业原材料,已经占到了德国整个工业原料进口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首节 上一节 603/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