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506节

他还说:“上星期我们面临着工会强大的联盟,如果再遇到一次这样性质的挑战,请容许我说,在一个自由的国家迄今为止,还从未有过一伙少数人像今天这样绑架并强迫过整个英国社会。”

张伯伦的讲话发表以后,伦敦金融街许多有实力的资本家也纷纷弹冠相庆,并且叫嚣了起来,他们认为政府经此失败必将急剧转向最为强硬的立场。

刚刚完成合并的勃仑纳·蒙特公司、诺贝尔工业公司、联合制碱公司和英国染料公司,以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的名义发表了一番联合通电,宣称:“不论在流血和金钱方面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要看到那些工会彻底被粉碎。”

勃仑纳·蒙特公司、诺贝尔工业公司、联合制碱公司、英国染料公司……其中每一个康采恩本身过去都是合并和吞噬许多公司而成的大垄断联合组织。

它们合并而成的帝国化学工业仅注册资本就高达4200万英镑,对于这个时期的英国来说,其资本的集中是史无前例的。

这个资金雄厚的托拉斯,不仅完全操纵了英国化学品的生产,而且由于它控制了几十个公司的活动,因而也控制了其他许多种商品的生产。

帝国化学托拉斯除了操纵化学生产,还控制了英国的铜和镍的生产,以及电气工业所必需的许多材料的制造;帝国化学托拉斯对钢和军火生产的影响也很大。这个化学托拉斯和垄断全英无烟煤开采量3/4的煤炭联合企业也有密切联系。

第一百七十八章 战斗到底

帝国化学托拉斯的活动范围远远扩展到英国的境外。

它在加拿大、南非和澳大利亚都有营业,美国许多制造发动机、生产化学品和人造丝的大企业,都属于这个托拉斯。帝国化学托拉斯跟德国的化学工业也有密切联系,它的活动范围包括奥匈帝国、意大利、智利和马来亚。

接着劳埃德银行、霍克·西德利集团、兰克公司、国际里德公司、独立广播公司、白星轮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等等大型康采恩公司,也纷纷对帝国化学工业的宣言表示支持。

然后,由英国利华兄弟公司和荷兰的人造牛油联合公司合并而来的尤尼莱佛公司——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产和销售食品的联合企业,包括400个康采恩,这些康采恩在生产、加工和销售食品方面的活动遍及全球各国——也宣布了对帝国化学工业的支持。

尤尼莱佛公司所属的280个公司拥有资本将近三亿英镑,加入尤尼莱佛公司的利华兄弟公司大约控制了英国肥皂生产的90%,它在美国肥皂生产中占第三位,它不仅在西欧各国,而且在澳大利亚、南非、西非、加拿大、刚果都有肥皂工厂。尤尼莱佛公司还通过自己的子公司,控制了英国、荷兰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的许多种食品的生产,并通过一支庞大的捕鱼和捕鲸船队垄断了半个世界的海洋渔业。

英国其他最主要的工业部门,包括煤炭业、冶金业和纺织工业,资本集中度虽不象化学工业这样无所不包,但是这些部门也发生了垄断化的过程,像英国中部煤炭业主联合起来的“四郡计划”康采恩组织,这回也积极出击,开始使用各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或者收买工运领袖,或者雇佣黑帮打手攻击工会组织,或者收买小股工人分化工运……

在英国冶金工业领域,有两个规模巨大的炼钢企业,分别是维克维斯公司和凯末尔·里奧德公司,为了应对史无前例的工运冲击,它们也宣布合并为英国钢铁公司,与另外一家由各金属建筑材料公司合并来的“联合钢铁公司”,一起垄断了英国钢铁生产总额的70%。

在纺织工业领域,金融街的银行家们说服了像东部纺织企业协会和兰开夏公司这样的联合组织,也参与到镇压工运的活动中来。

在美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纺织业巨头“寇茨父子公司”,很大程度上垄断了全世界人造纤维生产的“科透耳德公司”,在亚非拉殖民地拥有庞大市场的布赖恩和梅公司、英国火柴公司、帝国烟草,控制了英国80%以上威士忌、酵母和工业酒精生产的大英酿酒公司……

以英国五大银行、英格兰银行和英国政府财政部为首,英国国家机关和商业垄断组织已经缔结同盟,一端是政府各部,另一端是私人工商业家。

英国政府退职大臣和国家机关的高级官吏,向来都任垄断组织的领导职务,这就使政府和垄断组织的活动便于协调起来。保守党一下野,在保守党执政时参加政府工作的许多保守党的要员,往往就会正式领导各大垄断组织的要害职务和部门。

大英帝国是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现代世界和现代生活的第一缔造者,在张伯伦无可奈何发表那番对工人宣战的讲话时,丘吉尔则叼着他那标志性的雪茄烟,目光坚毅且大胆,大不列颠怎么可能向一群暴民低头呢?即便未能打胜世界大战,大英帝国依旧是旧世界和旧秩序里最强大的一环。

新闻报纸每天都在发布各种各样或真或假的消息,街头流言不断,有时人们传说政府即将调派大军踏平格拉斯哥,有时人们又传说政府即将颁布一份新的社会保险法案。

人心惶惶,证券交易所陷入了疯狂的大起大落之中,交易员们身心俱疲,只能祈祷动荡尽快结束,是革命是暴动是镇压还是什么样的铁腕屠杀,什么都好,快让这个混乱的时代结束吧!

下议院中隶属于工党的全体议员,则在工党总书记菲利普·斯诺登的号召下,以全体退场的方式抗议张伯伦的宣战讲话。作为回应,丘吉尔率领自由党、保守党两党议员,一起向退场的工党议员发出强烈的嘘声,丘吉尔在随后还接受记者采访说:“……英国事实上已经处于战争状态,我们应该重新启用叛国者的审判法庭,刚刚退场的所有工党议员都要接受煽动叛国罪的指控!”

工会也不服输,针对皇家煤矿调查委员会的报告,矿工联合会召开特别会议,开始观察矿工社区的反应;三天后,各部门的工人召开了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全英国各行业的全体工人都要支持矿工罢工;第二天,矿工工会又召开了会议,宣布拒绝接受皇家煤矿调查委员会出具的报告,并坚持矿工会议中提出的三项要求:即不随意削减工资,不增加工人工作时间,不提倡废除全国性的工资合同。

矿工工会还强调:“如果全英国的垄断托拉斯和康采恩组织要和我们打仗,那就来吧,矿工的要求得不到保障,我们就要战斗到底!”

面对紧张的局势,站在偏政府立场和劳资调和立场的英国全国职工大会最高理事会的领导层,出面希望矿工能在调查报告结论的基础上与煤矿主再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工人与煤矿主应做到相互谅解减少分歧。

两天后,煤矿主与矿工代表举行谈判会议,煤矿主协会通知矿工将在英国各地区废除以前和矿工联合会签署的全国性协议,会议因此陷入僵局。次日矿工们再次与职工大会最高理事会会晤,并报告他们和煤矿主们谈判的经过,职工大会最高理事会发出声明,将全力支援矿工们反对降低生活水平并在工资、工时和全国合同等问题上争取公平的解决。

同时国际矿工联合会也给予了支持保证,即在煤炭供应中断后,将对国外的煤炭实施禁运的政策。

在职工大会表明支持罢工以后,张伯伦勉强召见了职工大会和矿工的领袖,希望能进行调解。他设法再度主持了煤矿主和矿工联合会的联席会议,可是仍未达成协议。很快,煤矿主就单方面公布了关于关闭矿山、厂房的通知。

此时职工大会的领导者仍希望通过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希望政府能再发一个月的补助金。这一请求遭到政府的拒绝后,职工大会各工会的执行委员会明确地宣布,将开始进行罢工,直到该协议全部被承认为止,否则矿工绝不复工。

这样,就连向来站在劳资调和立场上的英国全国职工大会,也终于明确了其站在人民群众一方的革命立场。

一天后,张伯伦政府就宣布停止发放对煤矿业的津贴,并发出布告宣布全国将处于戒备状态,煤矿主也宣布煤矿从当天夜晚开始停止开采。由于煤矿主关闭矿井,全国有三分之二的矿工失业。

同一天的晚上,政府机关报《每日邮报》就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了英王与祖国》的社论文章,文中充满了对工人阶级的侮辱和嘲笑,对总罢工的诬蔑与攻击。

可是也就在这天深夜深夜,印刷工人在排版时首先读到这篇社论,对其中针对工人的措辞表示不满拒绝开印,还有很多愤怒的工人干脆撕毁了报社送来印刷的稿件,引发双方激烈的暴力冲突,进而导致了第二天的《每日邮报》未能按期出刊。

第一百七十九章 剃刀党

面对如此迅猛的工运风潮冲击,伦敦当局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丘吉尔已经设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力,他在几次讲话中表现出的强硬态度,俘获了英国各大垄断托拉斯和康采恩公司的芳心,因此得到充分支持,事实上已经成为张伯伦内阁的影子首相。

为对付随时可能爆发的全英国总罢工,丘吉尔也费尽心机,他首先设法建立应付和破坏罢工的组织。

伦敦政府动员成立了全国性的供应维持组织,准备一旦发生罢工时,就让该组织的成员们进入工厂代替罢工的工人。

其次,大造舆论,攻击总罢工。他们利用报纸和电台不断进行宣传,说矿工反对减少工资不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搞罢工就是破坏良好的社会秩序。再次,全国被划分为了14个分区,每分区派一名高级官吏任专员,专门对付罢工工人。

同时伦敦和警察当局抓紧迫害思想左倾的工人、学者、新闻媒体和政治家,苏格兰场开始用“以言论煽动叛国”的罪名大举出击,短短几天时间就在伦敦逮捕了大批政治犯,其中甚至包括了六名本该具有豁免权的工党党籍下议院议员。

白色恐怖的气氛也形成了!

政府为了防备全国总罢工,制订了多种应对方案,人选也已选定,丘吉尔和劳工部长鲍尔温为了保密,还勒令在行动开始之前内阁各部门都不许将该计划提前通告各地方机构。

苏格兰场的调动最先开始,涉及运输通行、制订路线等问题的方面,都有军方和警方的干涉,大批保持机动的警察队已经作为政府的先遣力量,被调至苏格兰和英格兰中部煤矿密矿布的地带。

在总罢工随时可能爆发的前夕,政府委派的各专员及各区官吏都已经守候在他们的总部中,各大托拉斯和康采恩联合企业的力量也被动员起来,大笔资金被转入政府的账上,多数是用于支付军队和警察部门的费用,还有相当多的一笔钱将被用来雇佣英国各地的黑帮流氓——诸如伯明翰地区有名的剃刀党。

剃刀党是伯明翰地区最有名的黑帮组织,他们的成员习惯把一枚剃刀刀片缝在帽檐里面,所以常被外人叫做剃刀党。

首节 上一节 506/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