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439节

窗外狂风呼啸,天气越来越冷,红军的补给困难,守军却连粮食和燃料都成了问题。汉任忽然狂烈地翻着台历,而后静止下来,脸上卷过一阵阵凶恶的阴云。

冬日的阳光照到拉开的红丝绒窗帘上,呈现出紫血般的沉红。他因疲倦而憔悴的脸颊深蕴着惶恐和不安,似乎在平复无法忍受的创伤。

“圣母玛利亚和基督耶稣在哪里?他们再也不能保障俄罗斯祖国的统一不可分割吗?”

汉任向他的参谋长什切皮钦发出无奈的控诉:“我们丢失了鄂木斯克,就等于丢失整个东方,丢失从伊凡雷帝到彼得大帝以来斯拉夫人几百年来的扩张成果……莫斯科没人在乎我们,高尔察克先生受尽挫败,他已经没有力量了,然而我们却指望不上任何人……萨文科夫、科尔尼洛夫、邓尼金……什么总统,什么元帅和总司令,根本没有一个人在乎俄罗斯的生存!”

什切皮钦也很无奈,大家都非常清楚远东红军的攻势也已经达到极限,如果莫斯科的大帅们能放弃内讧和争执,齐心协力支援高尔察克,什切皮钦完全相信白军不仅能守住鄂木斯克,而且还能抓住远东红军过度前出的机会,给予他们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莫斯科的达官贵人们永远不会停止他们的内斗。

鄂木斯克的郊区隐隐传来沉闷的炮轰声,是高尔察克又组织了一次解围攻势吗?可是东方白卫军的后勤补给线不断受到长征红军和中亚红军的袭扰,喀山、叶卡捷琳堡和车里雅宾斯克那些军工厂生产的重榴弹炮炮弹,根本没本法运到前线来。

高尔察克最少有一半的弹药,都被该死的赤匪毁在半道。

什切皮钦勉强道出一个好消息:“您知道中国发生了海原大地震吗?最起码这场地震会影响到契丹人对布尔什维克匪帮的援助。根据参谋作战处的计算,远东红军的弹药基数应该也用得差不多了,只要他们后续得不到新的援助,我们就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什切皮钦的话稍稍振作了汉任的作战信心,不然这位东方白卫军的集团军司令和鄂木斯克的守备司令,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像二月革命以后许多沙俄旧军官一样消沉在伏特加的酒精里无法自拔。

风雪掩埋了整座城市,远东红军还在沿着西伯利亚铁路继续向前进攻,鄂木斯克在这股巨浪之下摇摇欲坠,南方的布琼尼红军在新西伯利亚战役以后终于实现了和老朋友伏龙芝的会师目标。

中亚腹地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两支打着相同旗帜的苏俄红军——一边是和哈萨克人并肩作战的红色骑兵军,一边是得到中国援助,用装甲列车和重炮全幅武装起来的远东红军——无数或相熟或陌不相识的革命战士,一起把布琼尼军帽和船形帽抛向蔚蓝色的碧空,张开双臂相拥在一起。

这是俄国内战中尤为感人的一幕画面。

远东红军的统帅伏龙芝、何贯中、华西列夫斯基等人……草原红军的指挥官布琼尼还有来自中国的志愿军骑兵师师长邓宝珊等人……众人在阿拉什自治共和国的首府相遇,布琼尼在革命前认识的另一些朋友,阿拉什自治共和国临时政府总理布克伊哈诺夫和陆军部长鲍金,也都在这里。

何贯中摘下军帽,用娴熟的俄语说道:“不幸的人有他们各自独特的不幸,幸福的人则如今天的我们,心情大抵一致。”

冬天的哈萨克草原没有翠绿色的茵茵草地,原野上只是一片白霜。有些萧条的氛围下,却由于红军的大会师,整个场面还是显得喜气洋洋。

在布琼尼的努力争取之下,阿拉什党人现在选择了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阿拉什自治共和国的总理布克伊哈诺夫是一位典型的斯拉夫化哈萨克族知识分子,在1917年之前布克伊哈诺夫是俄国立宪民主党的成员,属于俄国的西化派和自由主义者,只是在立宪民主党日益走向大斯拉夫民族主义以后,布克伊哈诺夫才选择了退出立宪民主党。

退党以后的布克伊哈诺夫很快就牵头组建了哈萨克民族自己的第一个政党,即阿拉什党。受布克伊哈诺夫的影响,立宪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中的大多数哈萨克族知识分子都选择了脱党后加入新成立的阿拉什党。

他们另起炉灶建立新党,是因为立宪民主党不能实现哈萨克人的目标,即在沙皇统治框架下,实现哈萨克自治。

起初,这个目标跟俄国立宪民主党的目标并不冲突,因为他们也想在沙皇框架下,实现资产阶级参政。所以布克伊哈诺夫很早就加入立宪民主党,为压迫沙皇同意他们的诉求,他们曾在1905年合作,分头在哈萨克斯坦和俄国举行工人罢工,还给沙皇递交请愿书,但最后却被沙皇镇压,布克伊哈诺夫也被逮捕流放。

二月革命以后,立宪民主党一度上台执政,布克伊哈诺夫彼时也对立宪民主党抱有不小期待,布克伊哈诺夫不仅带头进入临时政府任职,还在自己主持的报纸《哈萨克人》上,说临时政府可以让哈萨克恢复自由,呼吁老百姓对其支持。他还拿出一部分《哈萨克人》的利润,建立基金,支持新政府。

但结果布克伊哈诺夫自然又是失望而归,一度执政的立宪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在民族政策方面,完全沿袭了沙俄时代的旧旨,一点都不把哈萨克族同胞当成拥有完整公民权的国民对待,这又如何要求哈萨克人去效忠俄罗斯祖国呢?

现在阿拉什党人重新选择了和红军合作,目的就是要依靠武装力量来争取完全的独立——至少在民族政策方面,布尔什维克要比白卫军更包容一些。

第七十七章 斯大林归来

远东红军装备的装甲列车、重型火炮和搭枪卡,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哈萨克草原上如此惹眼,黝黑的金属光泽折射着中国工业产能这几年来的迅速提高。

斯大林才和狄拉克、柯伦泰夫人他们骑着马一起赶过来,远远就望见了远东苏维埃武装的军容鼎盛,这让大家都感到异常的兴奋,强渡乌拉尔河带来的创伤和疲惫一扫而空,强烈的乐观情绪又回到了斯大林的身上。

夕阳西照,红霞满天,一个世纪以前哥萨克征服者在七河草原上留下的遗垒今天还能看出巨石滚木的模样。这些古老的要塞已经墙倒垣倾,愈加显得古老雄峙,为哈萨克的旖旎风光平添了威严,也给三路苏俄红军的大会师增添了光彩的背景。

古城旁传来宏伟、豪爽和欢快的歌声,这是会师的苏维埃战士们在歌唱:“……让革命的火燃烧在全世界,把大教堂监狱都毁灭。从英国沿海到西伯利亚,嘿!世界上红军最强大。红军的战士们,把刺刀擦亮,要紧紧握住手中枪。我们都应当越战越顽强,和敌人决死在疆场。决死在疆场……”

斯大林的心头涌起一层酸楚,这些欢快的歌声并没有引起斯大林心灵上的振奋,而是让他更多对红军这两年来的艰苦血战进行思考,他们做对了什么,但更多又做错了什么呢?

莫斯科的失败给布尔什维克蒙上了一层难以消弭的阴影,失败主义的情绪一度笼罩全党全军。现在情势有了很大的好转,长征红军付出巨大的牺牲,大量重武器、机密的文牍和重要的设备被迫遗弃,可红军主力部队和完整的人民委员会还是成功转移到了东方。

布琼尼在中亚大草原上愈战愈勇,他和伏罗希洛夫都是斯大林亲手提拔起来的重要战友,和骑兵第一军的会师将有力地巩固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捷尔任斯基和伏龙芝呢?

毫无疑问远东红军现在的力量和地位都迅速攀升,两年前他们还只是苏维埃红军里最不起眼的一支偏师,现在却拥有着比长征红军更强得多的兵力兵器。最重要的一点,远东红军手握中国援助物资的主要交通渠道,还占领着红军一方几乎全部的具有军工生产能力的大城市。

远东苏维埃共和国会愿意接受人民委员会的领导吗?他们会借着中国的支持,试图重新“调整”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组织关系吗?

斯大林是个在人事和行政方面非常细心的人,他和捷尔任斯基、伏龙芝都有过共事的经历,可出于政治家和职业革命家的直觉,他又不敢对任何人赋予完全无底线的信任。

黄昏中,慢慢下起小雪,白色的雪片覆盖了冬日浅黄色的草地,地平线上的远东红军领导人们都站在雪中没动,何贯中拿起看了看手表,又拿起望远镜,就这么过了许久,华西列夫斯基率先喊了一声:“来了!”

雪地上数匹快马飞驰而至,布琼尼派出的骑兵战士们簇拥着斯大林、拉狄克和柯伦泰等人飞奔回来,众人脚下的马蹄在雪地上踏出浅浅的一行脚印,从西至东,蔓延到何贯中等人的面前。

捷尔任斯基还在赤塔,但伏龙芝亲自赶来哈萨克会见他的老朋友们,这是俄国革命史上难以形容的一幕重要时刻。斯大林勒住缰绳,他的骑术一般,稍稍费了点功夫才从这批桀骜不驯的中亚骏马背上下来,等到人民委员们和东方红军的指战员们抱成一团时,斯大林终于确信了远东红军的忠诚。

“米哈伊尔!”斯大林动情的伏龙芝拥抱在一起,“现在一切都会重新开始……中央会尊重你和菲利克斯的想法,等到人民委员会全部转移到后方以后,后我们要开一次会议总结所有的历史问题。”

在莫斯科突围以后,布尔什维克名义上的领导人就轮到了德高望重的李可夫,不过实际上斯大林影响着大多数人民委员,他有能力在委员会中形成多数决议,因此也就掌握了党的最高权力。

经过乌拉尔河的突围,以及在高尔察克部队身后一个多月的回旋转战,长征红军只剩下两万多人,即便加上布琼尼的骑兵第一军,也才堪堪达到远东红军三分之一的实力。假使捷尔任斯基和伏龙芝不愿意接受人民委员会的领导,斯大林也没有任何办法。

伏龙芝还没说话,一旁的何贯中即以娴熟的俄语回道:“约瑟夫同志,请放心吧!现在谁都明白孰轻孰重,中国党会全力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内部团结,内战远没有到亮出曙光的时候,团结比什么都重要。”

伏龙芝也笑道:“斯大林,您是多虑了。”

斯大林暗自松了一口气,从莫斯科转移出来的人民委员们终于和远东苏维埃共和国的领导人并肩步行,大家有说有笑,互诉离别之情,伏龙芝还给每位人民委员都送了一瓶中国产的葡萄酒和一件做工精细的皮衣,众人间的气氛十分融洽,谈到军事问题的时候,斯大林向伏龙芝表示了尊重:“目前的东方战役是以远东红军为绝对主力,人民委员会决定完全尊重你们已经达成的作战决议。”

伏龙芝和何贯中对视一眼,终于说出了远东红军现在的困难之处:“……远东红军的弹药基数最多还能维持一个星期的攻势,这是在不发生大规模炮战的情况下……因为重炮弹炮的储备更加紧张,您知道中国发生海原大地震以后,西北地区的交通乱成了一锅粥,中国国内的大部分铁路运力也转向救灾,我们在鄂木斯克最多只能再坚持十天左右的时间。”

何贯中补充道:“高尔察克已经组织了四次解围攻势,均被我军化解,东方白卫军反而在解围中还被我们歼灭了两个师。按照东方白卫军一贯表现出来的战斗作风,高尔察克是肯定没办法再组织起一次新的解围行动……我们所担心的是白卫当局的萨文科夫、科尔尼洛夫等军阀会否参战。”

斯大林扫落肩上的积雪,道:“我们对莫斯科那边的情况更了解一些,很有把握确信在红军解放鄂木斯克以前,或至少在红军消灭高尔察克的主力以前,其他白卫军军阀是不会冒然参战的。换一种说法来说,莫斯科白卫当局出于政治倾轧的考量,他们一定会在高尔察克失势以后才会出手,这个关键的节点就在于鄂木斯克在谁的手上。”

“这是人民委员会的普遍想法吗?”

斯大林道:“这是我个人的判断。”

伏龙芝沉吟一会儿:“我支持你的论断,远东红军会组织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我们干脆把剩下的一个基数弹药全部集中在这两天使用,争取在窗口时间内彻底解放鄂木斯克。”

何贯中则说:“但鄂木斯克战役结束以后,全体红军——我是指包括长征红军和草原红军在内的所有部队,应当立刻抢占有利于防守的山川河流,就此转入守势。因为中国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将无力为你们提供物质上的援助,原定出国的一部分志愿军部队可能也会改变部署计划。”

何贯中又说道:“目前德国正通过非正式的外交渠道和我国接触,德国当局很可能意图在不长的一段时期内争取举办一次全世界所有主要大国均参与的和平会议,以此来解决法国、俄国的遗留问题。鄂木斯克战役以后,假使莫斯科当局派出新的白卫军部队参战,我们也只要坚持防守到会议召开,形势就会出现根本性的改观。”

第七十八章 社会党的时代

1921年的新年对几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永远难以忘怀的一个新年。林淮唐在海原救灾的那几张照片,已经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传播到了全中国、全亚洲和全世界,从宁夏周边各省紧急调来的十万红军,又一次体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知道有多少英勇非凡的战士深入灾区救人。

来自五湖四海的挖掘工人和医护人员,同样是在冒着一次次余震的危险,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一个劳动者的职责。

风雪依旧,人心却塑成了河套上一面全新的红旗,并且熠熠生辉,大放人类坚韧和勇壮的赞歌。

正在急速步入近代化里的中国,又一次通过大众媒体的手段动员了整个社会。从徐州和沈阳的工厂,到吉林和淮海省的农田,从北京的人民大学到新疆新修的公立小学,从东海彼岸的日本列岛到方兴未艾的朝鲜半岛,与大地震相关的人、与大地震不相关的人,都或主动或被动投身进这场中国的国殇里面。

洪流一往无前,裹着五万万人民飞奔向地平线。

来自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医疗物资在上海抵港以后,马上就被主动放弃所有假期三班倒疯干的码头工人装运到岸上。交通部的工作人员们第一次面临这么庞大的物流任务,全国的火车时刻表差不多都被重新修订了一番,为了解决铁路调度的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的数学系教授们都被喊来帮忙,这才堪堪使得货运量比东北战争期间还增加一倍的铁路系统没有出现任何岔子。

到了西北地区以后,还有更壮阔、更恢弘的场景。

在铁道线的尽头,陕西、宁夏、山西、甘肃、绥远五个省区,总计调动了四十四万民工,只用了九天时间就完全修好了通往海原震区的一条新公路。

漫漫山路穿过了峻峭的六盘山,穿过了巍峨的贺兰山,紧随其后的就是十三万匹马、六万头驴、十一万匹骡子和两万头骆驼,顺着这条真正意义上是曝露风霜、战天斗地修成的新山道,把当时灾区最紧缺的粮食、饮水、棉衣和药品送到了海原县和固原县。

那种万马奔腾的场景,是比草原上呼啸而来的任何沙尘暴更加汹涌、更加庞然,也更加震撼人心。黑色、棕色和浅黄色的鬃毛,在公路延伸出去的尽头上,好像一片摇摇曳曳的原始森林,又好像是天际翻涌不止的云海,几十万只马蹄踏碎大地的声响,也隆隆过高远的雷鸣。

为了救灾,在建的鞍山钢铁厂、本溪铁矿、青岛肥料第一工厂、太原染料厂、大连新电站、西安第一热电站、徐州第一机床厂、北京南苑飞机修理厂、上海航空发动机第二制造厂……有十几项国家特级重点工程项目暂时部分或完全停工,好把至关重要的机械设备、技术工人和工程师调往西北参与救援行动。

随着六盘山公路的完全修复,还有越来越多的货运卡车也加入到了抢运物资的行列里来。

几百辆汽车排成一道长龙队伍,让人几乎一眼望不到头。除了法国援助的二百辆雪铁龙汽车以外,还有欧战爆发以前中国从德国采购的奔驰1CN卡车,不管是法国车还是德国车,所有货运卡车的驾驶室条件都非常简陋,方向盘和制动器也没有任何的动力辅助,司机要连开十几二十个小时汽车,对体力和精神都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这批汽车司机里面,有一半人都来自红军队伍,剩下的司机则来自于五湖四海,并且不局限于中国,从日本、朝鲜调来增援的汽车司机也都填补不上全部的缺口,就连法国专家团里很多会开车的技术专家和高级顾问也纷纷主动请缨上战场。

林淮唐最后拒绝了专家们的请求,由一批还在培训中的驾驶学员填补上了最后的缺口,浩荡的车队掀起遮天蔽日的烟尘,铁龙滚滚,运载物资进入灾区,又把一名名鲜血淋漓的伤员运到运安全的地方。

为了腾出运力,没有太多无关人员进入灾区的中心地带,新闻记者也是如此,大部分媒体都焦急地等候在西安、银川和兰州,照相机和镁光灯在每个火车站和公路的路口拍摄下数以万计的照片。国内新闻还没有设置严格的审核制度,只对外国媒体的采访和摄影有一些报道上的限制,这时候也几乎全部放开,日本、朝鲜和法国自不必说,来自德国、英国和美国的新闻媒体也开始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在地震中复苏的醒狮。

林淮唐忙碌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期间他最多一天也才不过睡了两个小时的觉,即便真是钢铁打造的身躯也扛不住这样高强度的疲劳,革命的超人也有累得垮下去的时候。

在林述庆的反复劝说之下,加之林时爽也从满洲里回到北京,中央还有大量涉及国内外方方面面的要务需要林淮唐处理,再容不得他继续这样任性下去,林淮唐才被林述庆几乎是强迫式地塞进飞机机舱,先行飞回太原,在山西接见了几家外国媒体的记者以外,这才回到北京。

风尘仆仆之下,就连林淮唐都有些睁不开眼睛。

林时爽和蔡绮洪专程赶到南苑机场接机,林淮唐刚走出机舱,林时爽就已经把十多份重要文件抛到了他面前:“鄂木斯克问题、苏伊士危机、越南问题、一五计划的调整方案……这么多事情都等着你处理,君汉,你要想想自己还要负哪些责任啊!”

1921年的中国正在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无数国家争霸世界的风暴里,再难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在今天地球上任一地区发生的事情,都难免产生蝴蝶效应、造成连锁反应,林淮唐也很清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越南战争势必对协约国集团造成重大压力,身处菲律宾的美国人也不敢掉以轻心,俄罗斯的内战稍有不慎则有可能把中国推到和同盟国集团兵戎相见的地步……

德国人在苏伊士扣压英国往越南运军火的轮船,代表着威廉二世和德国政府向中国释放出的有限善意,整个世界的局势在海原大地震爆发的前后一个月间,也正在发生着另一种层面的胎动。

海原大地震期间,蔡绮洪还跑到广州和方声洞见面开了一次会议,他们讨论了越南战争的形势以后,都认为现在阻碍越南解放的障碍就只剩下英国人的态度了。

蔡绮洪把方声洞交给他的报告也拿了过来:“这是子明要我交给你看的材料,越军已经解放了整个老挝和北越地区,我们一点都不怕接着打下去,唯一的问题就是看英国人还打算怎么插手印支半岛的事务?他们打算为这块前法属殖民地付出多少代价?君汉,德国现在的苏伊士总督也是我们的老朋友,就是东亚舰队的那位总司令冯施佩伯爵,他已经通过非正式渠道联系了我们,德国人是想和我们一起联手限制英国的势力范围……”

蔡绮洪沉声道:“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顺利我们就能一次性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全部外交问题。”

林淮唐一目十行,边往车上走边阅读那无数份的材料,林时爽和蔡绮洪对林淮唐的工作能力十分熟悉,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等到众人都上车以后,林淮唐才答道:“谈!为什么不谈?不仅要和德国、英国谈,而且我们还要拉上日本、拉上美国、拉上两个俄国两个法国,要谈就谈大一点,谈出一个二十年代的国际新秩序来。”

第七十九章 中德谈判

德国人属意在柏林召开这场盛大的战后国际会议,在走了冯施佩伯爵的非正式渠道以后,德国驻华大使哈豪森先生也在林淮唐返京以后,前往了新近落成的中执委书记局办公楼求见,他给林淮唐提交了另外一份更加官方和带有正式性质的国书文件,暗示着德国希望获得中国的支持以召开这场柏林会议。

林淮唐没有做出直接回答,差不多四十年前俾斯麦曾经邀请欧洲各国召开过另一场柏林会议。那场会议同样决定了此后将近半个世纪的欧洲秩序,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黑山获得独立,保加利亚拥有了自治地位,波黑被划入奥匈帝国的管辖范围内,最终酿成了欧战爆发的导火索。

四十年前中国的国际地位,甚至都比不上当时被欧洲列强当成盘中餐分食的“西亚病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今天却俨然世界争霸格局的新棋手,时势的变化确令人意想不到。

中德的外交关系也是在欧战结束以后才正式被提升到大使级别,哈豪森在中国多年,和林淮唐、林时爽等人都并不陌生,他升格为德国驻华大使以后也在中国积极活动,像这次海原大地震的救灾活动里,就是由哈豪森大使出面才招募了十几名驾驶技术出色的德国侨民到宁夏帮助中国训练卡车司机。

首节 上一节 439/7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传承剑圣,被祖龙读心

下一篇:我在影视剧里抗敌爆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