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民国不求生

民国不求生 第148节

陆军部真正能掌握自如的军队,主要还是以李烈钧从九江带来的赣军为主。

原来李烈钧平定南昌的清军叛乱以后,是准备带领江西军队前往武昌援鄂的。但中途就发生了马日事变,旋即经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操作以后,先锋队、同盟会、光复会居然形成了一个排斥立宪派的革命党联盟,李烈钧的前进方向,也就因此发生改变。

黄兴把李烈钧原来那个由黎元洪任命的五省援鄂联军司令的头衔,改成了北伐军第二方面军司令

伴随这个发表的同时,还有就是临时政府宣布了正式的北伐战略计划。

当时的北伐,除了华野方面是最早见诸行动的,又组织完备、兵精饷足,战斗力较强以外,其他省区和军队,完全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机关。

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的时候,忙于南北议和,加以财政又非常闲难,三个革命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对北伐有各种具体不同的态度∶如宋教仁和陶成章都认为攻取北京之类,只能做为鼓舞士气的一种策略,实际上难于实行。

孙中山和林淮唐则又意见不同,他们两个人都是坚决支持北伐的。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后,令李烈钧速速出兵北伐的电文中说∶“中央政府成立,土气百倍,和议无论如何,北伐断不可懈!江西民军,勇敢素著,情愿北伐者甚多,宜速进发。”

而林淮唐的主张就更为坚定,他认为不仅北伐是可以实现的,而且短期内攻下北京,都未必不可能。并且林淮唐还是照旧,多次在新闻界面前表示过了愿意以“一匹夫”、“普通一兵”身份,参与北伐的意愿——当然,目前情况,临时政府和先锋队执委会都不会允许林淮唐真的这样做了。

黄兴领导的陆军部正式成立以后,不久即确定了一个北伐计划:以已经先行展开北伐并且功勋卓著的华南野战军,作为中华民国北伐军的第一方面军,其各级领导,继续遵从原来华野的体制;其次,则以李烈钧率领的江西军队,汇合安徽都督孙毓筠整编的三营皖军,作为北伐军第二方面军,以李烈钧任总司令;再次之,就是以湘鄂的革命军队作为第三方面军,但由于湖北为黎元洪掌握、湖南为立宪派的谭延闿掌握,都还不完全服从临时政府的政令,所以这项计划仅为空谈;然后,便是以烟台当地已经起义的少部分革命军队为第四方面军,黄兴准备令这支军队合从辽东渡海南下的军队,向山东前进,会于济南、秦皇岛。

最后,则以陕西和山西的革命军为第五方面军,只是北方和南京尚且消息不通,这层便更为空谈。

北伐军虽然组织起来,并且临时政府在孙中山授意下,也表达了一旦和局破裂,即立刻作战的宣言。

但但仍不能摆脱下面的困境∶“各军名目众多,编制歧异,且统帅指挥,既不统一,后方接济,又无专责。”

真正可以作为北伐武力的,也只有华野这支所谓的第一方面军和李烈钧带来的第二方面军而已。

烟台当地的起义武装,还有蓝天蔚在东北发动起义失败后,浮海带到烟台的关外新军士兵,这支第四方面军虽然比较服从北伐,但力量就非常有限了。

蓝天蔚这位与吴禄贞、张绍曾齐名的“北洋士官三杰”之一,刚刚在东北率军策划驱逐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未成,现在又被临时政府任命为北伐军第四方面军的总司令,军乘海容号等三艘军舰先到达山东烟台,算是在山东北洋军的后方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

林淮唐粗略估算了一下,现在还算比较支持临时政府北伐计划的,就是华野一方面军、李烈钧二方面军和蓝天蔚三方面军这三支军队了。

其中,华野一方面军拥有三个师和两个独立旅,实力毫无疑问是最为强大的。

但要单独对抗猬集济南的北洋军第五镇残部和第三镇两个标援军,也没有那么容易,林淮唐同样需要李烈钧和蓝天蔚等友军的支援。

他向军装革履、一本正经的李烈钧,点了点头,随即走下车站,朝着人数众多的欢迎队伍招起手来。

“鄙人……林淮唐。”

“欢迎检阅使!”、“欢迎君汉先生的检阅!”、“蚌埠各界代表,隆重欢迎林使莅临!”……

原本,孙中山是有意让林淮唐直接出任北伐军前敌总指挥的。

这样既可以让政治影响力正在飞速增长的林淮唐,尽快离开南京,又可以让先锋队负起北伐的主要任务来。

但是林淮唐坚持他曾做过的下野宣言,连续三次拒绝了临时政府的任命。

一开始,孙中山只当这是林淮唐的谦辞。直到他和黄兴亲自带着委任状,跑到林淮唐暂居的工会宿舍力邀时,才发现,林淮唐还真是无意担任北伐军的前敌总指挥。

林淮唐自己很明白,这个前敌总指挥恐怕是不能指挥起李烈钧等人的军队,相反却要受到陆军总长的指挥。而且自己担任北伐军前敌总指挥的话,一方面军若稍稍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就极容易遭到舆论的集火指责。

所以他改换了想法,在孙中山放弃这个打算以后,才主动提出来,自己愿意以“陆海军检阅特使”的身份,到前线去。

只要林淮唐暂时离开南京去前线,就能满足孙中山制约其政治影响力增长速度的图谋。

但是,陆海军检阅特使作为一个并非完全官方性质,也并非属于军政实职的头衔,同样不算违反林淮唐的下野宣言。

只不过,这个职权模糊的头衔,其实也有利于林淮唐设法向李烈钧二方面军和蓝天蔚四方面军扩张先锋队的影响力。

毕竟,这是陆海军检阅特使,而不只是一方面军检阅特使。

更何况……林淮唐看向蚌埠车站的大量标语。

每一处标语,写的都是“陆海军检阅使”。

作者的话:月票快来到宇文这里吧!

第一百三十二章 唯名与器

陆海军检阅使,陆海军检阅特使,一字之差,给人的感觉却是天壤之别。

临时政府初立,孙中山又效仿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中国历史上不曾使用过的官职名称。那么每一个官职,代表着多大的权力?本身临时政府也没有发行过什么职官表字典,很多时候往往因人设官,反而对官职本身带来的权责范围没有清晰的界定。

所以林淮唐才早早授意了淮北的先锋队组织,弄出了这么一出盛大至极的欢迎仪式。

关键,就是要在江淮各地群众的脑海里,用陆海军检阅使这个名词,替换掉陆海军检阅特使这个名词。

唯名与器,不可假手于人。

李烈钧和孙毓筠看到车站上的欢迎标语,都没有做出什么太大的反应。

孙毓筠还跟着人群拍掌,笑眯眯地说:“君汉先生的威望真高!民气如许,北伐岂会不成功?南京同仁多虑矣。”

孙毓筠也是寿州人,和华野一方面军第二军参谋长柏文蔚和第二独立旅的旅长张汇滔,都是同乡。

他是清朝军机大臣孙家鼐的族孙,光绪二十九年,孙毓筠一个在上海成功创办阜丰面粉厂的族兄孙多森,以厂命名,在寿州城南街楼巷创办了私立阜财高等学堂,在寿州引起巨大轰动。

孙毓筠也参加了学堂开学典礼,在回家的路上,他感慨万千,执意将家产变卖,把所得款项,租借了北街僧格林沁专祠旧址,于次年2月,创办了寿县第一所新式启蒙教育学堂——蒙养初等学堂,孙毓筠自任堂长,并聘请了多名年轻教师,当年学堂就招收了九十名学生,拉开了寿州新式教育序幕。

孙毓筠倾其家财,执着参加革命的举动,一时传为佳话,成为安徽许多人仰慕的英雄。由于孙毓筠兴办新式学堂,传播革命思想,为清廷所不容,随时都有被逮捕、甚至遭到暗杀的危险。为了避难,在征得祖叔孙家鼐同意的情况下,举家迁居到日本避难留学。

在东京,孙毓筠拜见了孙中山,并于光绪三十年加入同盟会。孙毓筠疏财仗义,在同盟会开展革命活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他慷慨捐款十万银元充作革命经费,赢得孙中山及同盟会的尊重,大家推举他为同盟会庶务总干事,并任安徽留日学生支部长。他追随孙中山,捐尽家产,盛倡革命的举动,声名鹊起,在同盟会中享有崇高威望。

辛亥革命以前,孙毓筠因为谋划刺杀两江总督端方失败而被捕入狱,直到辛亥革命被解救出狱。

去年年底,浔军和皖军在安庆爆发流血冲突,经李烈钧收拾残局以后,安徽各界才推举了清廷旧官僚大家族出身,但又在同盟会内具备极高威望的孙毓筠做了安徽都督。

他到任不久以后,正式成立了安徽军政府,也算是暂时稳定了安徽的革命局面。很快李烈钧出兵北伐,孙毓筠也带着三营皖军跟随李烈钧前往皖北。

林淮唐瞅了孙毓筠一眼,知道这位安徽都督带兵参加北伐,其意无非是想要收取华野一方面军光复的皖北土地。

但现在淮北总农会已经成立,先锋队政权在皖北的脚跟,今后还会扎得越来越深、越来越紧实,实在容不得这位旧官僚大家族出身的名士来插手。

“阿文,士云先生,颂亭兄……”

林时爽、姚雨平、林述庆三人,都站在蚌埠车站的欢迎人群队列前排。他们三人也还是穿着华野的制服,和李烈钧等二方面军的将官着装不同,能看出很明显的差别来。

林时爽和林淮唐是最有默契的,两人仅仅对个眼神,一切便在不言中。无论是先锋队政权在皖北的扎根问题,还是利用陆海军检阅使名义,来把先锋队的影响力深入到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里,两人对个眼,便能各自明白问题的所在。

姚雨平从前是同盟会元老,又是华野的总参谋长,马日事变时,若论立场的尴尬,恐怕无人能够超过姚雨平了。

但他在当时,也算是经受住了革命浪潮的考验,做出了最为正确的选择。

姚雨平在马日事变时,代替林淮唐执掌华野总司令部,使总部一切军务有条不紊。不论是前线对北洋的作战,还是后方对南下部队的支援,姚雨平都没有丝毫懈怠。

马日事变的善后会议结束以后,姚雨平就已经登报表示退出了同盟会。为此他也向孙中山等等许多老朋友做了私下的解释,退出同盟会,不是因为姚雨平认为同盟会的革命性质变质了,而是他认为现在先锋队的主张更适合自己。

与姚雨平类似的,马日事变以后宣布退出同盟会的元老级别人物,还包括了梅州的何子渊、汕头的高绳芝、福建的黄展云和黄慕松等人。

不过他们,更多主要是为了给先锋队当时的谈判造势,并不像姚雨平那样,是已经在内心深深认同了先锋队的革命纲领。

林淮唐带着满怀深意的微笑,向姚雨平重重点头,又同他握手道:“士云,疾风识劲草,今后——今后大家一起走下去吧。”

姚雨平的眼里微微一愣,随即也笑了起来:“人生多歧路,只是我但听本心!”

还有林述庆。

林淮唐对林述庆的领导能力,一直有很大期待。

他的能力,不下于立场坚持在同盟会一方,并且被历史证明过是死硬右派的李烈钧。看看把秣陵关起义搞得一塌糊涂的徐绍桢,就知道林述庆能稳定镇江的情况,保住南洋新军第九镇的最后一些血脉,是付出了多大努力。

原本的历史上,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以前,首先做出的行动,就是将林述庆暗杀,也可见当时林述庆在军事上对北洋军还是很具威胁的。

林述庆站在那里,那身华野的制服,对他而言也十分合身——还有手臂上的红色臂章,无一不显出林述庆对先锋队的认同感来。

林淮唐深吸一口气,北伐军是宣传队、北伐军是播种机,但北伐军也是炼铁炉。

试想不久以前,刚刚离开广东的时候,那些全国各省、天南地北聚集过来的革命青年,还有像林述庆和张汇滔这样的盟友,不经过北伐军的锤炼,谁能想到他们现在会如此信服先锋队的宗旨来?

有着这样的前例在,在继续北伐的浪潮里,只要先锋队继续推行着激烈且有成效的各色社会改革,林淮唐也相信着,先锋队一定能从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里,吸引到真正认同我们革命宗旨的同志。

真正的同志。

“走,去总司令部,大家都来谈一谈继续北伐的战术战略。民国元年的任务,国民交到我们北伐军手里的历史重任,就是彻底消灭掉满清这个给列强做管家的奴才政府!”

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伐大略

“我威武雄壮北伐之师,应效仿朱洪武,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籓篱,拔潼关乃会师山陕,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满廷势孤援绝,不战自克,于是鼓行而东,奉天吉黑,可以席卷而定。”

北伐军的总司令部,依旧被设置在了蚌埠。虽然这次北伐,临时政府方面仅仅任命了各方面军的总司令,并没有在各方面军之上,再设立一个统一指挥的部门,而是由黄兴在南京进行遥控指挥。

但是南京距离蚌埠距离尚远,黄兴也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所需要的军事技能,更何况陆军部事务繁多,黄兴忙于筹措军饷,实际上也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来遥控指挥前线各军。

所以北伐军各方面军,或者至少说是真正的北伐主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的指挥权,便落到了以“陆海军检阅特使”名义,而负有协调责任的林淮唐身上。

林淮唐在原来华野一方面军蚌埠总司令部的房门外,又加挂了一块“中华民国陆海军检阅使使署”的牌子,就把一方面军的总司令部,直接升格为了整个北伐军,或者至少说是现在先锋队力所能及范围内,一、二、四三个方面军的总司令部。

李烈钧皱着眉头,似乎有些意见,但也没有直接说出口来。而对军事并不了解,政治上也不算敏感的孙毓筠,则还是那副兴高采烈的模样,也积极参与到“检阅使使署”的军事会议里来,俨然真的把自己这个安徽都督当成了林淮唐的下属。

从东晋南朝到南宋,南北对峙形势下的东南政权,举行过多次北伐。如祖逖北伐(320年)、褚裒北伐、殷浩北伐、桓温北伐、谢万北伐、谢玄北伐、刘裕北伐、刘宋元嘉北伐。萧衍北伐、吴明彻北伐、南宋张浚北伐、岳飞北伐、端平北伐等等。

对于南北对峙形势下的东南政权而言,北伐总是一面旗帜,一面可以用以收拾人心、整合南方社会的旗帜。

但纵观历史上的屡次北伐,唯有朱元璋的洪武北伐,取得了收复中原、一匡神州的效果。而民国既然高举“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和口号,就不能不把朱洪武的历史当成北伐军所要效仿的光荣神话。

林淮唐提起朱元璋的胜利前例,总部中的众人,无不交首称是。

林时爽又沉吟说:“烟台的四方面军力量虽然很弱,但蓝天蔚已经带着海容号为首的三条防护巡洋舰,开抵烟台支援。”

林淮唐也很自信地说:“那支舰队是谢葆璋司令指挥的,他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绝对值得信任。光海容号就有150毫米40倍径克虏伯速射炮3门,105毫米40倍径克虏伯速射炮8门,3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6门,8毫米马克沁机关炮6门,60毫米克虏伯行营炮1门。依靠海军的火力,四方面军起码守住烟台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