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5节
注⒅集解马融曰:“谓主百工之官也。”
注⒆集解马融曰:“为司空,共理百工之事。”
注[二0]集解马融曰:“上谓原,下谓隰。”
注[二一]集解马融曰:“虞,掌山泽之官名。”
注[二二]索隐即高辛氏之子伯虎、仲熊也。正义孔安国云:“朱虎,熊罴,二臣名。垂、益所让四人,皆在元凯之中也。”
注[二三]正义为益之佐也。
注[二四]集解马融曰:“三礼,天神、地只、人鬼之礼也。”郑玄曰:“天事、地事、人事之礼。”
注[二五]集解郑玄曰:“主次秩尊卑。”正义若太常也。汉书百官表云“王莽改太常曰秩宗”,依古也。孔安国云:“秩,序;宗,尊也。主郊庙之官也。”
注[二六]正义静,清也-,明也。孔安国云:“职典礼,施政教,使正直而清明。”
注[二七]正义孔安国云:“然其推贤,不许其让也。”
注[二八]集解郑玄曰:“国子也。”案:尚书作“-子”,嗫-声相近。正义嗫,-雉反。孔安国云:“-,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注[二九]集解马融曰:“正直而色温和。”
注[三0]集解马融曰:“宽大而谨敬战栗也。”
注[三一]正义孔安国云:“刚失之虐,简失之傲,教之以防其失也。”
注[三二]集解马融曰:“歌,所以长言诗之意也。”正义孔安国云:“诗言志以导其心,歌咏其义以长其言也。”
注[三三]集解郑玄曰:“声之曲折又依长言,声中律乃为和也。”正义孔安国云:
“声,五声,宫-商-角-征-羽也。律谓六律六吕,十二月之音气也。当依声律和乐也。”
注[三四]集解郑玄曰:“祖考来格,-后德让,其一隅也。”正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也。孔安国云:“轮,理也。八音能谐,理不错夺,则神人咸和,命夔使勉也。”
注[三五]集解郑玄曰:“百兽,服不氏所养者也。率舞,言音和也。”正义于音乌。孔安国云:“石磬,音之清者。拊亦击也。举清者和,则其余皆从矣。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则神人和可知也。”案:磬,一片黑石也。不音福尤反。
周礼云“夏官有服不氏,掌服猛兽,下士一人,徒四人”。郑玄云“服不服之兽也”。
注[三六]集解徐广曰:“一云‘齐说殄行,振惊-’。”-案:郑玄曰“所谓色取仁而行违,是惊动我之-臣,使之疑惑”。正义伪音危睡反。言畏恶利口谗说之人,兼殄绝坚伪人党,恐其惊动我-,使龙遏绝之,出入其命惟信实也。此“伪”字太史公变尚书文也。尚书伪字作“行”,音下孟反。言己畏忌有利口谗说之人,殄绝无德行之官也。
注[三七]正义孔安国云:“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
注[三八]集解马融曰:“稷-契-皋陶皆居官久,有成功,但述而美之,无所复。禹及垂已下皆初命,凡六人,与上十二牧四岳,凡二十二人。”郑玄曰:“皆格于文祖时所-命也。”
注[三九]正义相,视也。舜命二十二人各敬行其职,惟在顺时,视天所宜而行事也。
注[四0]集解郑玄曰:“所窜三苗为西裔诸侯者犹为恶,乃复分析流之。”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①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②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③□主稷,百谷时茂;
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④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⑤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址-北发,⑥西戎-析枝-渠——氐-羌,⑦北山戎-发-息慎,⑧东长-鸟夷,⑨四海之内⑩咸戴帝舜之功。
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⑾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注①正义皋陶作士,正平天下罪恶也。
注②正义工师,若今大匠卿也。
注③正义婢亦反,开也。
注④正义禹九州之民无敢辟违舜十二牧也。
注⑤正义披音皮义反。谓傍其山边以通。
注⑥索隐一句。
注⑦索隐一句。
注⑧集解郑玄曰:“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
注⑨索隐此言帝舜之德皆抚及四方夷人,故先以“抚”字总之。北发当云“北户”,南方有地名北户。又案汉书,北发是北方国名,今以北发为南方之国,误也。此文省略,四夷之名错乱。“西戎”上少一“西”字,“山戎”下少一“北”字,“长”字下少一“夷”字。长夷也,鸟夷也,其意宜然。今案:大戴礼亦云“长夷”,则长是夷号。又云“鲜支-渠搜”,则鲜支当此析枝也。鲜析音相近。邹氏-刘氏云“息并音肃”,非也。且夷狄之名,古书不必皆同,今读如字也。正义注“鸟”或作“岛”。括地志云:
“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皆置邑,有人居,属百济。又倭国西南大海中岛居凡百余小国,在京南万三千五百里。”案: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注⑩正义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注⑾索隐招音韶,即舜乐箫韶。九成,故曰九招。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①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②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③如子道。
封弟象为诸侯。④舜子商均亦不肖,⑤舜乃豫荐禹于天。⑥十七年而崩。
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⑦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⑧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⑨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注①集解皇甫谧曰:“舜所都,或言蒲阪,或言平阳,或言潘。潘,今上谷也。”
正义括地志云:“平阳,今晋州城是也。潘,今妫州城是也。蒲阪,今蒲州南二里河东县界蒲阪故城是也。”
注②集解皇览曰:“舜-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礼记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山海经曰‘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陰’。”皇甫谧曰:“或曰二妃葬衡山。”
注③集解徐广曰:“和敬貌。”
注④集解孟子曰:“封之有庳。”音鼻。正义帝王纪云:“舜弟象封于有鼻。”
括地志云:“鼻亭神在营道县北六十里。故老传云,舜葬九疑,象来至此,后人立祠,名为鼻亭神。舆地志云零陵郡应阳县东有山,山有象庙。王隐晋书云本泉陵县,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
注⑤集解皇甫谧曰:“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正义谯周云:“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城县。”括地志云:“虞国,舜后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均于商,故号商均也。”
注⑥索隐谓告天使之摄位也。
注⑦正义括地志云:“禹居洛州阳城者,避商均,非时久居也。”
注⑧集解谯周曰:“以唐封尧之子,以虞封舜之子。”索隐汉书律历志云封尧子朱于丹渊为诸侯。商均封虞,在梁国,今虞城县也。正义括地志云:“定州唐县,尧后所封。宋州虞城县,舜后所封也。”
注⑨正义为天子之宾客也。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①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②帝舜为有虞。③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④□为周,姓姬氏。⑤
注①集解徐广曰:“外传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虞翻云‘以德为氏姓’。又虞说以凡有二十五人,其二人同姓姬,又十一人为十一姓,酉-祁-已-滕——任-荀-厘——儇-衣是也,余十二姓德薄不纪录。”正义厘音力其反-音其吉反。儇音在宣反。
注②集解韦昭曰:“陶唐皆国名,犹汤称殷商矣。”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中山,唐县是也。”
注③集解皇甫谧曰:“舜嫔于虞,因以为氏,今河东大阳西山上虞城是也。”
注④索隐礼纬曰:“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而契姓子氏者,亦以其母吞乙子而生。
注⑤集解郑玄驳许慎五经异义曰:“春秋左传‘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仲,-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以此言之,天子赐姓命氏,诸侯命族。族者,氏之别名也。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则在上,言氏则在下也。”
太史公曰:①学者多称五帝,尚矣。②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③荐绅先生难言之。④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⑤儒者或不传。⑥余尝西至空桐,⑦北过涿鹿,⑧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⑨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⑩顾弟弗深考,⑾其所表见皆不虚。⑿书缺有闲矣,⒀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⒁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⒂
注①正义太史公,司马迁自谓也。自□传云“太史公曰先人有言”,又云“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又云“太史公遭李陵之祸”。明太史公,司马迁自号也。
迁为太史公官,题赞首也。虞□云:“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非独迁。”
注②索隐尚,上也,言久远也。然“尚矣”文出大戴礼。
注③正义驯,训也。谓百家之言皆非典雅之训。
注④集解徐广曰:“荐绅□缙绅也,古字假借。”
注⑤正义系音奚计反。
注⑥索隐五帝德-帝系姓皆大戴礼及孔子家语篇名。以二者皆非正经,故汉时儒者以为非圣人之言,故多不传学也。
注⑦正义余,太史公自称也。尝,曾也。空桐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
注⑧正义涿鹿山在妫州东南五十里,山侧有涿鹿城,□黄帝-尧-舜之都也。
注⑨索隐古文□帝德-帝系二书也。近是圣人之说。
注⑩索隐太史公言己以春秋-国语古书博加考验,益以发明五帝德等说甚章着也。
注⑾集解徐广曰:“弟,但也。史记-汉书见此者非一。又左思蜀都赋曰‘弟如滇池’,而不详者多以为字误。学者安可不博观乎?”正义顾,念也。弟,且也。太史公言博考古文,择其言表见之不虚,甚章着矣,思念亦且不须更深考论。
注⑿索隐言帝德-帝系所有表见者皆不为虚妄也。
注⒀正义言古文尚书缺失其闲多矣,而无说黄帝之语。
注⒁索隐言古典残缺有年载,故曰“有闲”。然皇帝遗事散轶,乃时时旁见于他记说,□帝德-帝系等说也。故己今采案而备论黄帝已来事耳。
注⒂正义太史公据古文并诸子百家论次,择其言语典雅者,故着为五帝本纪,在史记百三十篇书之首。
【索隐述赞】帝出少典,居于轩丘。既代炎历,遂禽蚩尤。高阳嗣位,静深有谋。小大远近,莫不怀柔。爰洎帝喾,列圣同休。帝挚之弟,其号放勋。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郁夷东作,昧谷西曛。明——陋,玄德升闻。能让天下,贤哉二君!
卷二 夏本纪 第二
夏禹,①名曰文命。②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③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注①集解谥法曰:“受禅成功曰禹。”正义夏者,帝禹封国号也。帝王纪云:
“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注②索隐尚书云“文命敷于四海”,孔安国云“外布文德教命”,不云是禹名。
太史公皆以放勋-重华-文命为尧-舜-禹之名,未必为得。孔又云“虞氏,舜名”,则尧-禹-汤皆名矣。盖古者帝王之号皆以名,后代因其行,追而为谥。
其实禹是名。故张晏云“少昊已前,天下之号象其德;颛顼已来,天下之号因其名”。又按:系本“鲧取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云“高密,禹所封国”。正义帝王纪云:“父鲧妻修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大戴礼云‘高阳之孙,鲧之子,曰文命’。杨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括地志云:“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
按:广柔,隋改曰汶川。
注③索隐皇甫谧云:“鲧,帝颛顼之子,字熙。”又连山易云“鲧封于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系本亦以鲧为颛顼子。汉书律历志则云“颛顼五代而生鲧”。按:鲧既仕尧,与舜代系殊悬,舜即颛顼六代孙,则鲧非是颛顼之子。盖班氏之言近得其实。
当帝尧之时,鸿水①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②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③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注①索隐一作“洪”。鸿,大也。以鸟大曰鸿,小曰-,故近代文字大义者皆作“鸿”也。
注②索隐言无功状。
注⒆集解马融曰:“为司空,共理百工之事。”
注[二0]集解马融曰:“上谓原,下谓隰。”
注[二一]集解马融曰:“虞,掌山泽之官名。”
注[二二]索隐即高辛氏之子伯虎、仲熊也。正义孔安国云:“朱虎,熊罴,二臣名。垂、益所让四人,皆在元凯之中也。”
注[二三]正义为益之佐也。
注[二四]集解马融曰:“三礼,天神、地只、人鬼之礼也。”郑玄曰:“天事、地事、人事之礼。”
注[二五]集解郑玄曰:“主次秩尊卑。”正义若太常也。汉书百官表云“王莽改太常曰秩宗”,依古也。孔安国云:“秩,序;宗,尊也。主郊庙之官也。”
注[二六]正义静,清也-,明也。孔安国云:“职典礼,施政教,使正直而清明。”
注[二七]正义孔安国云:“然其推贤,不许其让也。”
注[二八]集解郑玄曰:“国子也。”案:尚书作“-子”,嗫-声相近。正义嗫,-雉反。孔安国云:“-,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注[二九]集解马融曰:“正直而色温和。”
注[三0]集解马融曰:“宽大而谨敬战栗也。”
注[三一]正义孔安国云:“刚失之虐,简失之傲,教之以防其失也。”
注[三二]集解马融曰:“歌,所以长言诗之意也。”正义孔安国云:“诗言志以导其心,歌咏其义以长其言也。”
注[三三]集解郑玄曰:“声之曲折又依长言,声中律乃为和也。”正义孔安国云:
“声,五声,宫-商-角-征-羽也。律谓六律六吕,十二月之音气也。当依声律和乐也。”
注[三四]集解郑玄曰:“祖考来格,-后德让,其一隅也。”正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也。孔安国云:“轮,理也。八音能谐,理不错夺,则神人咸和,命夔使勉也。”
注[三五]集解郑玄曰:“百兽,服不氏所养者也。率舞,言音和也。”正义于音乌。孔安国云:“石磬,音之清者。拊亦击也。举清者和,则其余皆从矣。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则神人和可知也。”案:磬,一片黑石也。不音福尤反。
周礼云“夏官有服不氏,掌服猛兽,下士一人,徒四人”。郑玄云“服不服之兽也”。
注[三六]集解徐广曰:“一云‘齐说殄行,振惊-’。”-案:郑玄曰“所谓色取仁而行违,是惊动我之-臣,使之疑惑”。正义伪音危睡反。言畏恶利口谗说之人,兼殄绝坚伪人党,恐其惊动我-,使龙遏绝之,出入其命惟信实也。此“伪”字太史公变尚书文也。尚书伪字作“行”,音下孟反。言己畏忌有利口谗说之人,殄绝无德行之官也。
注[三七]正义孔安国云:“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
注[三八]集解马融曰:“稷-契-皋陶皆居官久,有成功,但述而美之,无所复。禹及垂已下皆初命,凡六人,与上十二牧四岳,凡二十二人。”郑玄曰:“皆格于文祖时所-命也。”
注[三九]正义相,视也。舜命二十二人各敬行其职,惟在顺时,视天所宜而行事也。
注[四0]集解郑玄曰:“所窜三苗为西裔诸侯者犹为恶,乃复分析流之。”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①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②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③□主稷,百谷时茂;
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④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⑤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址-北发,⑥西戎-析枝-渠——氐-羌,⑦北山戎-发-息慎,⑧东长-鸟夷,⑨四海之内⑩咸戴帝舜之功。
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⑾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注①正义皋陶作士,正平天下罪恶也。
注②正义工师,若今大匠卿也。
注③正义婢亦反,开也。
注④正义禹九州之民无敢辟违舜十二牧也。
注⑤正义披音皮义反。谓傍其山边以通。
注⑥索隐一句。
注⑦索隐一句。
注⑧集解郑玄曰:“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
注⑨索隐此言帝舜之德皆抚及四方夷人,故先以“抚”字总之。北发当云“北户”,南方有地名北户。又案汉书,北发是北方国名,今以北发为南方之国,误也。此文省略,四夷之名错乱。“西戎”上少一“西”字,“山戎”下少一“北”字,“长”字下少一“夷”字。长夷也,鸟夷也,其意宜然。今案:大戴礼亦云“长夷”,则长是夷号。又云“鲜支-渠搜”,则鲜支当此析枝也。鲜析音相近。邹氏-刘氏云“息并音肃”,非也。且夷狄之名,古书不必皆同,今读如字也。正义注“鸟”或作“岛”。括地志云:
“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皆置邑,有人居,属百济。又倭国西南大海中岛居凡百余小国,在京南万三千五百里。”案: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注⑩正义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注⑾索隐招音韶,即舜乐箫韶。九成,故曰九招。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①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②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③如子道。
封弟象为诸侯。④舜子商均亦不肖,⑤舜乃豫荐禹于天。⑥十七年而崩。
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⑦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⑧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⑨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注①集解皇甫谧曰:“舜所都,或言蒲阪,或言平阳,或言潘。潘,今上谷也。”
正义括地志云:“平阳,今晋州城是也。潘,今妫州城是也。蒲阪,今蒲州南二里河东县界蒲阪故城是也。”
注②集解皇览曰:“舜-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礼记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山海经曰‘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陰’。”皇甫谧曰:“或曰二妃葬衡山。”
注③集解徐广曰:“和敬貌。”
注④集解孟子曰:“封之有庳。”音鼻。正义帝王纪云:“舜弟象封于有鼻。”
括地志云:“鼻亭神在营道县北六十里。故老传云,舜葬九疑,象来至此,后人立祠,名为鼻亭神。舆地志云零陵郡应阳县东有山,山有象庙。王隐晋书云本泉陵县,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
注⑤集解皇甫谧曰:“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正义谯周云:“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城县。”括地志云:“虞国,舜后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均于商,故号商均也。”
注⑥索隐谓告天使之摄位也。
注⑦正义括地志云:“禹居洛州阳城者,避商均,非时久居也。”
注⑧集解谯周曰:“以唐封尧之子,以虞封舜之子。”索隐汉书律历志云封尧子朱于丹渊为诸侯。商均封虞,在梁国,今虞城县也。正义括地志云:“定州唐县,尧后所封。宋州虞城县,舜后所封也。”
注⑨正义为天子之宾客也。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①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②帝舜为有虞。③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④□为周,姓姬氏。⑤
注①集解徐广曰:“外传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虞翻云‘以德为氏姓’。又虞说以凡有二十五人,其二人同姓姬,又十一人为十一姓,酉-祁-已-滕——任-荀-厘——儇-衣是也,余十二姓德薄不纪录。”正义厘音力其反-音其吉反。儇音在宣反。
注②集解韦昭曰:“陶唐皆国名,犹汤称殷商矣。”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中山,唐县是也。”
注③集解皇甫谧曰:“舜嫔于虞,因以为氏,今河东大阳西山上虞城是也。”
注④索隐礼纬曰:“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而契姓子氏者,亦以其母吞乙子而生。
注⑤集解郑玄驳许慎五经异义曰:“春秋左传‘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仲,-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以此言之,天子赐姓命氏,诸侯命族。族者,氏之别名也。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则在上,言氏则在下也。”
太史公曰:①学者多称五帝,尚矣。②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③荐绅先生难言之。④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⑤儒者或不传。⑥余尝西至空桐,⑦北过涿鹿,⑧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⑨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⑩顾弟弗深考,⑾其所表见皆不虚。⑿书缺有闲矣,⒀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⒁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⒂
注①正义太史公,司马迁自谓也。自□传云“太史公曰先人有言”,又云“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又云“太史公遭李陵之祸”。明太史公,司马迁自号也。
迁为太史公官,题赞首也。虞□云:“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非独迁。”
注②索隐尚,上也,言久远也。然“尚矣”文出大戴礼。
注③正义驯,训也。谓百家之言皆非典雅之训。
注④集解徐广曰:“荐绅□缙绅也,古字假借。”
注⑤正义系音奚计反。
注⑥索隐五帝德-帝系姓皆大戴礼及孔子家语篇名。以二者皆非正经,故汉时儒者以为非圣人之言,故多不传学也。
注⑦正义余,太史公自称也。尝,曾也。空桐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
注⑧正义涿鹿山在妫州东南五十里,山侧有涿鹿城,□黄帝-尧-舜之都也。
注⑨索隐古文□帝德-帝系二书也。近是圣人之说。
注⑩索隐太史公言己以春秋-国语古书博加考验,益以发明五帝德等说甚章着也。
注⑾集解徐广曰:“弟,但也。史记-汉书见此者非一。又左思蜀都赋曰‘弟如滇池’,而不详者多以为字误。学者安可不博观乎?”正义顾,念也。弟,且也。太史公言博考古文,择其言表见之不虚,甚章着矣,思念亦且不须更深考论。
注⑿索隐言帝德-帝系所有表见者皆不为虚妄也。
注⒀正义言古文尚书缺失其闲多矣,而无说黄帝之语。
注⒁索隐言古典残缺有年载,故曰“有闲”。然皇帝遗事散轶,乃时时旁见于他记说,□帝德-帝系等说也。故己今采案而备论黄帝已来事耳。
注⒂正义太史公据古文并诸子百家论次,择其言语典雅者,故着为五帝本纪,在史记百三十篇书之首。
【索隐述赞】帝出少典,居于轩丘。既代炎历,遂禽蚩尤。高阳嗣位,静深有谋。小大远近,莫不怀柔。爰洎帝喾,列圣同休。帝挚之弟,其号放勋。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郁夷东作,昧谷西曛。明——陋,玄德升闻。能让天下,贤哉二君!
卷二 夏本纪 第二
夏禹,①名曰文命。②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③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注①集解谥法曰:“受禅成功曰禹。”正义夏者,帝禹封国号也。帝王纪云:
“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注②索隐尚书云“文命敷于四海”,孔安国云“外布文德教命”,不云是禹名。
太史公皆以放勋-重华-文命为尧-舜-禹之名,未必为得。孔又云“虞氏,舜名”,则尧-禹-汤皆名矣。盖古者帝王之号皆以名,后代因其行,追而为谥。
其实禹是名。故张晏云“少昊已前,天下之号象其德;颛顼已来,天下之号因其名”。又按:系本“鲧取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云“高密,禹所封国”。正义帝王纪云:“父鲧妻修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大戴礼云‘高阳之孙,鲧之子,曰文命’。杨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括地志云:“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
按:广柔,隋改曰汶川。
注③索隐皇甫谧云:“鲧,帝颛顼之子,字熙。”又连山易云“鲧封于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系本亦以鲧为颛顼子。汉书律历志则云“颛顼五代而生鲧”。按:鲧既仕尧,与舜代系殊悬,舜即颛顼六代孙,则鲧非是颛顼之子。盖班氏之言近得其实。
当帝尧之时,鸿水①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②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③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注①索隐一作“洪”。鸿,大也。以鸟大曰鸿,小曰-,故近代文字大义者皆作“鸿”也。
注②索隐言无功状。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