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22节

三王由仁义,五伯以权智。其说之曰,无制令刑罚谓之皇;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赏善诛恶,诸侯朝事谓之王;兴兵约盟,以信义矫世谓之伯。”
注⑾集解徐广曰:“开封东北有逢泽。”正义括地志云:“逢泽亦名逢池,在汴州浚仪县东南十四里。”
二十一年,齐败魏马陵。①
注①正义虞喜志林云:“濮州甄城县东北六十余里有马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按:庞涓败即此也。
二十二年,-鞅击魏,虏魏公子。封鞅为列侯,号商君。①
注①正义商州商洛县在州东八十九里,鞅所封也。契所封地。
二十四年,与晋战-门,①虏其将魏错。②
注①索隐纪年云“与魏战岸门”,此云“-门”,恐声误也。又下云“败韩岸门”,盖一地也。寻秦与韩-魏战,不当远至-门也。正义括地志云:“岸门在许州长社县西北二十八里,今名西武亭。”
注②正义七故反。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①是岁,诛-鞅。鞅之初为秦施法,②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于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③
注①索隐名驷。
注②正义为,于伪反。
注③集解汉书曰:“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为公士,二上造,三簪-,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惠文君元年,楚-韩-赵-蜀人来朝。二年,天子贺。三年,王冠。①四年,天子致文武胙。齐-魏为王。②
注①正义冠音馆。礼记云年二十行冠礼也。
注②索隐齐威王-魏惠王。
五年,陰晋人犀首①为大良造。六年,魏纳陰晋,陰晋更名宁秦。②七年,公子-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纳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③与魏王会应。④围焦,降之。⑤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⑥十一年,县义渠。⑦归魏焦-曲沃。⑧义渠君为臣。更名少梁曰夏阳。十二年,初腊。⑨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⑩使张仪伐取陕,出其人与魏。
注①集解犀首,官名。姓公孙,名衍。索隐官名,若虎牙之类。姓公孙,名衍,魏人也。正义犀音西。地理志云华陰县,故陰晋,秦惠王五年,更名宁秦,高祖八年更名华陰。
注②集解徐广曰:“今之华陰也。”
注③集解地理志二县属河东。正义渡河东取之。括地志云:“汾陰故城俗名殷汤城,在蒲州汾陰县北也。皮氏在绛州龙门县西一里八十步,即古皮氏城也。”
注④正义应,乙陵反。括地志云:“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古之应国,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左传云‘——晋-应-韩,武之穆也’。”
注⑤正义括地志云:“焦城在陕州城内东北百步,因焦水为名。周同姓所封,左传云虞-虢-焦-滑-霍-阳-韩-魏皆姬姓也。”杜预云八国皆为晋所灭。
按:武王克商,封神农之后于焦,而后封姬姓也。
注⑥正义今——绥等州也。魏前纳陰晋,次纳同-丹二州,今纳上郡,而尽河西滨洛之地矣。
注⑦正义地理志云北地郡义渠道,秦县也。括地志云:“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周先公刘-不-居之,古西戎也。”
注⑧正义括地志云:“曲沃在陕州*[陕]*县西南三十二里,因曲沃水为名。”
按:焦-曲沃二城相近,本魏地,适属秦,今还魏,故言归也。
注⑨正义腊,卢盍反,十二月腊日也。秦惠文王始效中国为之,故云初腊。
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风俗通云:“礼传云‘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蜡,汉改曰腊’。礼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
注⑩正义魏襄王-韩宣惠王也。
十四年,更为元年。二年,张仪与齐-楚大臣会啮桑。三年,韩-魏太子来朝。
张仪相魏。五年,王游至北河。①七年,乐池②相秦。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③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八年,张仪复相秦。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④伐取赵中都-西阳⑤十年,韩太子苍来质。伐取韩石章。⑥伐败赵将泥。⑦伐取义渠二十五城。十一年,-里疾攻魏焦,降之。败韩岸门,斩首万,其将犀首走。公子通封于蜀。⑧燕君让其臣子之。十二年,王与梁王会临晋。庶长疾攻赵,虏赵将庄。张仪相楚。十三年,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楚围雍氏,秦使庶长疾助韩而东攻齐,到满⑨助魏攻燕。十四年,伐楚,取召陵。丹——臣,蜀⑩相壮⑾杀蜀侯来降。
注①集解徐广曰:“戎地,在河上。”正义按:王游观北河,至灵-夏州之黄河也。
注②正义乐音岳。池,徒何反。裴氏音池也。
注③正义修鱼,韩邑也。年表云秦败我修鱼,得韩将军申差。
注④索隐蜀西南夷旧有君长,故昌意娶蜀山氏女也。其后有杜宇,自立为王,号曰望帝。蜀王本纪曰:“张仪伐蜀,蜀王开战不胜,为仪所灭也。”
注⑤集解地理志太原有中都县。正义括地志云:“中都故县在汾州平遥县西十二里,即西都也。西阳即中阳也,在汾州隰城县东十里。地理志云西都-中阳属西河郡。”此云“伐取赵中都西阳”。赵世家云“秦即取我西都及中阳”。年表云“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取赵中都-西阳-安邑。赵武灵王十年,秦取中都安阳”。本纪-世家-年表其县名异,年岁实同,所伐唯一处,故具录之,以示后学。
注⑥正义韩地名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将,一作‘庄’。”正义赵将名也。
注⑧集解徐广曰:“是岁王赧元年。”索隐华阳国志曰:“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庄为相。”徐广所云,亦据国志而言之。
注⑨正义满,或作“蒲”。秦将姓名也。
注⑩正义二戎号也,臣伏于蜀。蜀相杀蜀侯,并丹——二国降秦。在蜀西南姚府管内,本西南夷,战国时蜀-滇国,唐初置-州-丹州也。
注⑾集解徐广曰:“一作‘状’。”
惠王卒,子武王立。①韩-魏-齐-楚-越②皆宾从。
注①索隐名荡。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赵’。”
武王元年,与魏惠王会临晋。①诛蜀相壮。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伐义渠-丹。二年,初置丞相,②-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张仪死于魏。三年,与韩襄王会临晋外。③南公揭卒,-里疾相韩。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④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⑤魏太子来朝。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⑥八月,武王死。⑦族孟说。
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⑧昭襄母楚人,姓-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于燕,燕人送归,得立。
注①集解徐广曰:“表云哀王。”正义按:魏惠王卒已二十五年矣。
注②集解应劭曰:“丞者,承也。相,助也。”
注③正义外谓临晋城外。“外”字一作“水”。
注④正义在河南府福昌县东十四里,故韩城是也。此韩之大郡,伐取之,三川路乃通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韩邑也。”正义按:此邑本属韩,近平阳。韩世家云“贞子居平阳,九世至哀侯,徙郑”。楚世家云“而韩犹服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阳”。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故知近平阳。
注⑥集解徐广曰:“一作‘桩’。”正义膑音频忍反。绝,断也。膑,胫骨也。
注⑦集解皇览曰:“秦武王-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是也。人以为周文王-,非也。周文王-在杜中。”正义括地志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也。”
注⑧索隐名则,一名稷。
昭襄王元年,严君疾为相。①甘茂出之魏。二年,彗星见。②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③悼武王后出归魏。三年,王冠。与楚王会黄棘,④与楚上庸。⑤四年,取蒲阪。⑥彗星见。
五年,魏王来朝应亭,⑦复与魏蒲阪。六年,蜀侯辉反,⑧司马错定蜀。
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泾阳君⑨质于齐。日食,昼晦。七年,拔新城。[一0]-里子卒。八年,使将军芈戎攻楚,取新市。⑾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⑿共攻楚方城,取唐。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魏公子劲-韩公子长为诸侯。⒀九年,孟尝君薛文来相秦。奂攻楚,取八城,杀其将景快。十年,楚怀王入朝秦,秦留之。薛文以金受免。⒁楼缓为丞相。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⒂至盐氏而还。⒃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⒄彗星见。楚怀王走之赵,赵不受,还之秦,即死,归葬。十二年,楼缓免,穰侯⒅魏-为相。予楚粟五万石。
注①正义盖封蜀郡严道县,因号严君。疾,名也。
注②正义彗,似岁反,又先到反。
注③集解徐广曰:“迎妇于楚者。”
注④正义棘,纪力反。盖在房-襄二州也。
注⑤集解地理志汉中有上庸县。正义括地志云:“上庸,今房州竹山县及金州是也。”
注⑥正义括地志云:“蒲阪故城在蒲州河东县南二里,即尧舜所都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魏世家云会临晋。”正义应音乙陵反。
注⑧索隐辉音晖。华阳国志曰:“秦封王子辉为蜀侯。蜀侯祭,归胙于王,后母疾之,加毒以进,王大怒,使司马错赐辉剑。”此辉不同也。
注⑨索隐名市。
注⑩正义楚世家云:“怀王二十九年,秦复伐楚,大破楚军,楚军死二万,杀我将军景缺。”年表云:“秦败我襄城,杀景缺。”括地志云:“许州襄城县即古新城县也。”按世家-年表,则“新”字误作“襄”字。
注⑾集解晋地记曰:“江夏有新市县。”
注⑿索隐韩将姓名。
注⒀索隐别封之邑,比之诸侯,犹商君-赵长安君然。
注⒁正义金受,秦丞相姓名。免,夺其丞相。
注⒂正义盖中山此时属赵,故云五国也。
注⒃集解徐广曰:“盐,一作‘监’。”正义括地志云:“盐故城一名司盐城,在蒲州安邑县。”按:掌盐池之官,因称氏。
注⒄正义年表云:“秦与魏封陵,与韩武遂以和。”按:河外陕-虢-曲沃等地。封陵在古蒲阪县西南河曲之中。武遂,近平阳地也。
注⒅正义括地志云:“穰,邓州所理县,□古穰侯国。”
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①左更白起攻新城。②五大夫礼出亡奔魏。
任鄙为汉中守。③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④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⑤复予之。攻楚,取宛。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⑥-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邓,⑦魏-陶,为诸侯。十七年,城阳君⑧入朝,及东周君来朝。秦以垣为蒲阪-皮氏。
⑨王之宜阳。十八年,错攻垣-⑩河雍,决桥取之。⑾十九年,王为西帝,齐为东帝,皆复去之。吕礼来自归。齐破宋,宋王在魏,死温。任鄙卒。二十年,⑿王之汉中,又之上郡-北河。二十一年,⒀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泾阳君封宛。二十二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与楚王会宛。与赵王会中阳。⒁二十三年,尉斯离⒂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王与魏王会宜阳,与韩王会新城。
二十四年,与楚王会鄢,⒃又会穰。秦取魏安城,⒄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魏-免相。二十五年,拔赵二城。与韩王会新城,与魏王会新明邑。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侯-复相。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⒅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⒆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二0]拔之。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二一]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二二]楚王走。周君来。王与楚王会襄陵。[二三]白起为武安君。[二四]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二五]及江南为黔中郡。
[二六]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楚人反我江南。[二七]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斩首四万,鸢走,魏入三县请和。三十三年,客卿胡*(伤)[阳]*攻魏卷-[二八]蔡阳-长社,取之。[二九]击芒卯华阳,破之,[三0]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三一]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三二]三十六年,客卿-攻齐,取刚-寿,[三三]予穰侯。三十八年,中更胡*(伤)[阳]*攻赵阏与,[三四]不能取。四十年,悼太子死魏,归葬芷阳。[三五]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怀。[三六]四十二年,安国君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三七]葬芷阳郦山。[三八]九月,穰侯出之陶。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攻韩南*(郡)[阳]*,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贲[三九]攻韩,取十城。叶阳君[四0]悝出之国,未至而死。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四十八年十月,韩献垣雍。[四一]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正月,兵罢,复守上党。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卒佐陵。陵战不善,免,王-代将。其十月,将军张唐攻魏,为蔡尉[四二]捐弗守,还斩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陰密。[四三]张唐攻郑,拔之。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四四]武安君白起有罪,死-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四五]攻汾城,□从唐拔宁[四六]新中,[四七]宁新中更名安阳。[四八]初作河桥。
[四九]
注①集解地理志魏郡有武始县。正义括地志云:“武始故城在洛州武始县西南十里。”
注②正义白起传云:“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括地志云:“洛州伊阙县本是汉新城县,隋文帝改为伊阙,在洛州南七十里。”
注③集解汉书百官表曰:“郡守,秦官。”
注④正义括地志云:“伊阙在洛州南十九里。注水经云‘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闲,故谓之伊阙’。”按:今洛南犹谓之龙门也。
注⑤正义垣音袁。前秦取蒲阪,复以蒲阪与魏,魏以为垣。今又取魏垣,复与之,后秦以为蒲阪皮氏。
注⑥集解地理志河内有轵县,南阳有邓县。正义括地志云:“故轵城在怀州济源县东南十三里,故邓城在怀州河阳县西三十一里,并六国时魏邑也。”按:
首节 上一节 22/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