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18节
公何不与周地,发质使之楚’?⑤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也,周不敢不受’。秦必无辞而令周不受,⑥是受地于韩而听于秦。”⑦
注①正义上“借”音精夕反,下音子夜反。
注②正义乌减反,又于点反。
注③索隐周君,西周武公也。时王赧微弱,不主盟会,寄居西周耳。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作‘何’。应劭*(曰)*氏姓注云以何姓为韩后。”
注⑤正义质音竹利反。使音所吏反。质使,令公子及重臣等往楚为质,使秦疑楚,又得不信周也。质平敌不相负也。
注⑥正义又谓秦曰:“韩强与周地,令秦疑周亲韩,则周不敢不受,秦必无巧辞而令周不敢*(不)*受韩地也。”
注⑦索隐此史厌说韩,令与周地,使质于楚,令秦疑楚不信周,得不假道伐韩,而犹听命于秦。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恶往,故令人谓韩王①曰:“秦召西周君,将以使攻王之南阳也,王何不出兵于南阳?周君将以为辞于秦。②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河而攻南阳矣。”③
注①索隐按:战国策云或人为周君谓魏王云者也。
注②索隐高诱注战国策曰:“以魏兵在河南为辞,周君不往朝秦也。”
注③正义南阳,今怀州也。杜预云在晋山南河北。以上至“秦召西周君”,是西周君说韩令出兵河南谋秦也。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①“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②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③
注①正义为音于伪反。乃或人为东周说韩王,令按兵无出,则周德韩矣。
注②正义韩按兵不出伐东周,而东周甚-韩之恩德也。
注③正义韩出兵助西周,虽不攻东周,西周-其佐助,宝器必尽归于韩。以上至“东周与西周战”,是或人说韩令无救西周也。
王赧谓成君。楚围雍氏,①韩征甲与粟于东周,东周君恐,召苏代而告之。
代曰:“君何患于是。臣能使韩毋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②周君曰:“子苟能,请以国听子。”代见韩相国曰:③“楚围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④今相国乃征甲与粟于周,是告楚病也。”韩相国曰:“善。使者已行矣。”
⑤代曰:“何不与周高都?”韩相国大怒曰:“吾毋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⑥何故与周高都也?”代曰:“与周高都,是周折而入于韩也,秦闻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高都得完周也。曷为不与?”相国曰:“善。”果与周高都。
⑦
注①集解徐广曰:“阳翟雍氏城也。战国策曰‘韩兵入西周,西周令成君辩说秦求救’,当是说此事而脱误也。”索隐如徐此说,自合当改而注结之,不合与“楚围雍氏”连注。正义雍音于恭反。括地志云:“故雍城在洛州阳翟县东北二十五里,故老云黄帝臣雍父作杵臼所封也。”按:其地时属韩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今河南新城县高都城也。”索隐高诱云:“高都,韩邑,今属上党也。”正义括地志云;“高都故城一名郜都城,在洛州伊阙县北三十五里。”
注③集解汉书百官表曰:“相国,秦官。”-谓韩亦有相国,然则诸国共放秦也。索隐相国,公仲侈也。
注④正义谓楚兵弊弱也。
注⑤索隐已,止也。
注⑥正义言幸甚也。
注⑦正义以上至“楚围雍氏”,是苏代为东周说韩,令不征甲而得高都。
三十四年,苏厉谓周君曰:“秦破韩、魏,扑师武,①北取赵蔺、离石者,②皆白起也。
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③梁破则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④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⑤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⑥今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公不如称病而无出’。”⑦
注①集解徐广曰:“扑,一作‘仆’。战国策曰秦败魏将犀武于伊阙。”
注②集解地理志曰西河郡有蔺、离石二县。正义蔺音力刃反。括地志云:“离石县,今石州所理县也。”蔺近离石,皆赵二邑。
注③正义谓伊阙塞也,在洛州南十九里。伊阙山今名钟山。郦元注水经云:“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闲,故谓之伊阙。”按:今谓之龙门,禹凿以通水也。
注④索隐按:列女传云“左手如拒,右手如附枝,右手发之,左手不知,此射之道也”。又越绝书曰“左手如附泰山,右手如抱婴儿”。
注⑤索隐言不以其善而且停息。息,止也。
注⑥索隐息犹□。言并□前善。
注⑦正义以上至“三十四年”,是苏厉为周说白起无伐梁也。
四十二年,秦破华阳约。①马犯谓周君曰:“请令梁城周。”②乃谓梁王曰:
“周王病若死,则犯必死矣。③犯请以九鼎自入于王,王受九鼎而图犯。”④梁王曰:“善。”遂与之卒,言戍周。⑤因谓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将伐周也。王试出兵境以观之。”⑥秦果出兵。又谓梁王曰:⑦“周王病甚矣,犯请后可而复之。⑧今王使卒之周,诸侯皆生心,后举事且不信。不若令卒为周城,以匿事端。”⑨梁王曰:“善。”遂使城周。⑩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厄’。”正义司马彪云:“华阳,亭名,在密县。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约,使客卿胡伤击魏将芒卯华阳,破之。”六国年表云:
“白起击魏华阳,芒卯走。”括地志云:“故华阳城在郑州管城县南四十里是。”
按:马犯见秦破魏华阳约,惧周危,故谓“请梁城周”也。
注②索隐华阳,地名。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约,使客卿胡伤击魏将芒卯华阳,破之。”是马犯见秦破魏约,惧周危,故谓周君请梁城周,而设诡计也。
注③正义马犯,周臣也。乃说梁王曰,秦破魏华阳之军,去周甚近,周王忧惧国破,犹身之重病,若死,则犯必死也。
注④索隐图,谋也。犯谓梁王,我方入鼎于王,王当谋救援己也。
注⑤正义戍,守也。周虽未入九鼎于梁,而梁信马犯矫言,遂与之卒,令守周。
注⑥正义梁兵非戍周也,将渐伐周而取九鼎宝器,王若不信,试出师于境,以观梁王之变也。
注⑦正义马犯说秦,得秦出兵于境,又重归说梁王也。
注⑧索隐按:战国策“甚”作“愈”。犯请后可而复之者,言王病愈,所图不遂,请得在后有可之时以鼎入梁也。正义复音扶富反。复,重也。秦既破华阳军,今又出兵境上,是周国病秦久矣。犯前请卒戍周,诸侯皆心疑梁取周,后可更重请益卒守周乎?
注⑨索隐梁实图周九鼎,且外遣卒戍周和合。秦举兵欲侵周,梁不救周,是本无善周之事,止是欲周危而取九鼎,故诸侯皆心不信梁矣。故不如匿事端,使卒为周城。正义既诸侯生心,不如令卒便为筑城,以隐匿疑伐周之事端,绝诸侯不信之心。梁王遂使城周,解诸侯之疑也。
注⑩正义以上至“四十二年”,是马犯说梁王为周筑城也。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谓周*(最)[-]*曰:①“公不若誉秦王之孝,因以应为太后养地,②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为公功。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③秦攻周,而周-谓秦王曰:“为王计者不攻周。
攻周,实不足以利,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于周。合天下于齐,则秦不王矣。天下欲-秦,劝王攻周。秦与天下-,则令不行矣。”④
注①索隐*(最)[-]*音词喻反,周之公子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地理志云应,今颍川父城县应乡是也。”索隐战国策作“原”。
原,周地。太后,秦昭王母宣太后芈氏也。正义括地志云:“故应城,殷时应国,在*(城)*父*[城]*。”按:应城此时属周。太后,秦昭王母宣太后芈氏。
注③正义客谓周-曰,周君与秦交善,是-之功也。与秦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周-,今必得劝周君之罪也。以上至“四十五年”,是周客说周-,令周君以应入秦,得交善而归也。
注④正义令音力政反。秦欲攻周,周-说秦曰,周,天子之国,虽有重器名宝,土地狭少,不足利秦国。王若攻之,乃有攻天子之声,而令天下以攻天于之声畏秦,使诸侯归于齐,秦兵空-于周,则秦不王矣。是天下欲-秦,故劝王攻周,令秦受天下-,而令教命不行于诸侯矣。以上至“秦攻周”,是周-说秦也。
五十八年,三晋距秦。周令其相国之秦,以秦之轻也,还其行。①客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②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急见秦王曰‘请为王听东方之变’,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齐重,则固有周聚③以收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④秦信周,发兵攻三晋。⑤
注①正义以秦轻易周相,故相国于是反归周也。
注②正义言秦之轻相国重相国,亦未可知。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亦古之聚字。”
注④正义按:周聚事齐而和于齐周,故得齐重。今相国又得秦重,是相国收秦,周聚收齐,周常不失大国之交也。
注⑤正义三晋,韩、魏、赵也。以上至“五十八年”,是客说周相国,令报三国之情,得秦重也。
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①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②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③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④攻西周。西周君-秦,⑤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⑥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
注①集解徐广曰:“阳城有负黍聚。”正义括地志云:“阳城,洛州县也。负黍亭在阳城县西南三十五里。故周邑。左传云‘郑伐周负黍’是也。”今属韩国也。
注②集解文颖曰:“关东为从,关西为横。”孟康曰:“南北为从,东西为横。”
瓒曰:“以利合曰从,以威势相胁曰横。”正义按:诸说未允。关东地南北长,长为从,六国共居之。关西地东西广,广为横,秦独居之。
注③正义西周以秦取韩阳城、负黍,恐惧,倍秦之约,共诸侯连从,领天下锐师,从洛州南出伊阙攻秦军,令不得通阳城。
注④集解汉书百官表曰:“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也。”正义-音纪-反。
注⑤正义谓西周武公。
注⑥索隐秦昭王之五十二年。
周君、王赧卒,①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狐。②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西)*周。③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④
注①集解宋衷曰:“谥曰西周武公。”索隐非也。徐以西周武公是惠公之长子,此周君即西周武公也。盖此时武公与王赧皆卒,故连言也。正义刘伯庄云:“赧是-耻之甚,轻微危弱,寄住东西,足为-赧,故号之曰赧。”帝王世纪云:“名诞。虽居天子之位号,为诸侯之所役逼,与家人无异。名负责于民,无以得归,乃上台避之,故周人名其台曰逃责台。”
注②集解徐广曰:“□音惮。□狐聚与阳人聚相近,在洛阳南百五十里梁、新城之闲。”索隐西周,盖武公之太子文公也。武公卒而立,为秦所迁。而东周亦不知其名号。战国策虽有周文君,亦不知灭时定当何主。盖周室衰微,略无纪录,故太史公虽考-书以卒其事,然二国代系甚不分明。正义括地志云:“汝州外古梁城即□狐聚也。阳人故城即阳人聚也,在汝州梁县西四十里,秦迁东周君地。梁亦古梁城也,在汝州梁县西南十五里。新城,今洛州伊阙县也。”
按:□狐、阳人傍在三城之闲。
注③集解徐广曰:“周比亡之时,凡七县,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正义括地志云:“故谷城在洛州河南县西北十八里苑中。河阴县城本汉平阴县,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五十里。十三州志云在平津大河之南也。魏文帝改曰河阴。”
注④集解皇甫谧曰:“周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索隐既,尽也。日食尽曰既。言周祚尽灭,无主祭祀。正义按:王赧卒后,天下无主三十五年,七雄并争。至秦始皇立,天下一统,十五年,海内咸归于汉矣。
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我)[于]*毕”,毕在镐东南杜中。①秦灭周。汉兴九十有余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②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③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社’。”
注②集解瓒曰:“汲-古文谓-将军文子为子南弥牟,其后有子南劲,朝于魏,后惠成王如-,命子南为侯。秦井六国,-最为后,疑嘉是-后,故氏子南而称君也。”正义括地志云:“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坞,在汝州梁县东北二十六里。
帝王世纪云‘汉武帝元鼎四年,东巡河洛,思周德,乃封姬嘉三千户,地方三十里,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元帝初元五年,嘉孙延年进爵为承休侯’,在此城也。平帝元始四年,进为郑公。光武建武十三年,封于观,为-公。”颜师古云:“子南,其封邑之号,为周后,故总言周子南君。”按:自嘉以下皆姓姬氏,着在史传。瓒言子南为氏,恐非。
注③集解徐广曰:“自周亡乙巳至元鼎四年戊辰,一百四十四年,汉之九十四年也。汉武元鼎四年封周后也。”
【索隐述赞】后稷居邰,太王作周。丹开雀录,火降乌流。三分既有,八百不谋。苍兕誓-,白鱼入舟。太师抱乐,箕子拘囚。成康之日,政简刑措。南巡不还,西服莫附。共和之后,王室多故。□弧兴谣,龙-作蠹。颓带荏祸,实倾周祚。
卷五 秦本纪 第五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①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②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③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游。④尔后嗣将大出。”⑤乃妻之姚姓之玉女。⑥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注①正义黄帝之孙,号高阳氏。
注②索隐女修,颛顼之裔女,吞-子而生大业。其父不着。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按: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正义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
注③索隐扶味反,一音秘。寻费后以为氏,则扶味反为得。此则秦、赵之祖,嬴姓之先,一名伯翳,尚书谓之“伯益”,系本、汉书谓之“伯益”是也。寻检上下诸文,伯翳与伯益是一人不疑。而陈□系家即□伯翳与伯益为二,未知太史公疑而未决邪?抑亦谬误尔?
注④索隐游音旒。谓赐以-色旌旆之旒,色与玄玉色副,言其大功成也。然其事亦当有所出。
注①正义上“借”音精夕反,下音子夜反。
注②正义乌减反,又于点反。
注③索隐周君,西周武公也。时王赧微弱,不主盟会,寄居西周耳。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作‘何’。应劭*(曰)*氏姓注云以何姓为韩后。”
注⑤正义质音竹利反。使音所吏反。质使,令公子及重臣等往楚为质,使秦疑楚,又得不信周也。质平敌不相负也。
注⑥正义又谓秦曰:“韩强与周地,令秦疑周亲韩,则周不敢不受,秦必无巧辞而令周不敢*(不)*受韩地也。”
注⑦索隐此史厌说韩,令与周地,使质于楚,令秦疑楚不信周,得不假道伐韩,而犹听命于秦。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恶往,故令人谓韩王①曰:“秦召西周君,将以使攻王之南阳也,王何不出兵于南阳?周君将以为辞于秦。②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河而攻南阳矣。”③
注①索隐按:战国策云或人为周君谓魏王云者也。
注②索隐高诱注战国策曰:“以魏兵在河南为辞,周君不往朝秦也。”
注③正义南阳,今怀州也。杜预云在晋山南河北。以上至“秦召西周君”,是西周君说韩令出兵河南谋秦也。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①“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②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③
注①正义为音于伪反。乃或人为东周说韩王,令按兵无出,则周德韩矣。
注②正义韩按兵不出伐东周,而东周甚-韩之恩德也。
注③正义韩出兵助西周,虽不攻东周,西周-其佐助,宝器必尽归于韩。以上至“东周与西周战”,是或人说韩令无救西周也。
王赧谓成君。楚围雍氏,①韩征甲与粟于东周,东周君恐,召苏代而告之。
代曰:“君何患于是。臣能使韩毋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②周君曰:“子苟能,请以国听子。”代见韩相国曰:③“楚围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④今相国乃征甲与粟于周,是告楚病也。”韩相国曰:“善。使者已行矣。”
⑤代曰:“何不与周高都?”韩相国大怒曰:“吾毋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⑥何故与周高都也?”代曰:“与周高都,是周折而入于韩也,秦闻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高都得完周也。曷为不与?”相国曰:“善。”果与周高都。
⑦
注①集解徐广曰:“阳翟雍氏城也。战国策曰‘韩兵入西周,西周令成君辩说秦求救’,当是说此事而脱误也。”索隐如徐此说,自合当改而注结之,不合与“楚围雍氏”连注。正义雍音于恭反。括地志云:“故雍城在洛州阳翟县东北二十五里,故老云黄帝臣雍父作杵臼所封也。”按:其地时属韩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今河南新城县高都城也。”索隐高诱云:“高都,韩邑,今属上党也。”正义括地志云;“高都故城一名郜都城,在洛州伊阙县北三十五里。”
注③集解汉书百官表曰:“相国,秦官。”-谓韩亦有相国,然则诸国共放秦也。索隐相国,公仲侈也。
注④正义谓楚兵弊弱也。
注⑤索隐已,止也。
注⑥正义言幸甚也。
注⑦正义以上至“楚围雍氏”,是苏代为东周说韩,令不征甲而得高都。
三十四年,苏厉谓周君曰:“秦破韩、魏,扑师武,①北取赵蔺、离石者,②皆白起也。
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③梁破则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④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⑤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⑥今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公不如称病而无出’。”⑦
注①集解徐广曰:“扑,一作‘仆’。战国策曰秦败魏将犀武于伊阙。”
注②集解地理志曰西河郡有蔺、离石二县。正义蔺音力刃反。括地志云:“离石县,今石州所理县也。”蔺近离石,皆赵二邑。
注③正义谓伊阙塞也,在洛州南十九里。伊阙山今名钟山。郦元注水经云:“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闲,故谓之伊阙。”按:今谓之龙门,禹凿以通水也。
注④索隐按:列女传云“左手如拒,右手如附枝,右手发之,左手不知,此射之道也”。又越绝书曰“左手如附泰山,右手如抱婴儿”。
注⑤索隐言不以其善而且停息。息,止也。
注⑥索隐息犹□。言并□前善。
注⑦正义以上至“三十四年”,是苏厉为周说白起无伐梁也。
四十二年,秦破华阳约。①马犯谓周君曰:“请令梁城周。”②乃谓梁王曰:
“周王病若死,则犯必死矣。③犯请以九鼎自入于王,王受九鼎而图犯。”④梁王曰:“善。”遂与之卒,言戍周。⑤因谓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将伐周也。王试出兵境以观之。”⑥秦果出兵。又谓梁王曰:⑦“周王病甚矣,犯请后可而复之。⑧今王使卒之周,诸侯皆生心,后举事且不信。不若令卒为周城,以匿事端。”⑨梁王曰:“善。”遂使城周。⑩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厄’。”正义司马彪云:“华阳,亭名,在密县。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约,使客卿胡伤击魏将芒卯华阳,破之。”六国年表云:
“白起击魏华阳,芒卯走。”括地志云:“故华阳城在郑州管城县南四十里是。”
按:马犯见秦破魏华阳约,惧周危,故谓“请梁城周”也。
注②索隐华阳,地名。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约,使客卿胡伤击魏将芒卯华阳,破之。”是马犯见秦破魏约,惧周危,故谓周君请梁城周,而设诡计也。
注③正义马犯,周臣也。乃说梁王曰,秦破魏华阳之军,去周甚近,周王忧惧国破,犹身之重病,若死,则犯必死也。
注④索隐图,谋也。犯谓梁王,我方入鼎于王,王当谋救援己也。
注⑤正义戍,守也。周虽未入九鼎于梁,而梁信马犯矫言,遂与之卒,令守周。
注⑥正义梁兵非戍周也,将渐伐周而取九鼎宝器,王若不信,试出师于境,以观梁王之变也。
注⑦正义马犯说秦,得秦出兵于境,又重归说梁王也。
注⑧索隐按:战国策“甚”作“愈”。犯请后可而复之者,言王病愈,所图不遂,请得在后有可之时以鼎入梁也。正义复音扶富反。复,重也。秦既破华阳军,今又出兵境上,是周国病秦久矣。犯前请卒戍周,诸侯皆心疑梁取周,后可更重请益卒守周乎?
注⑨索隐梁实图周九鼎,且外遣卒戍周和合。秦举兵欲侵周,梁不救周,是本无善周之事,止是欲周危而取九鼎,故诸侯皆心不信梁矣。故不如匿事端,使卒为周城。正义既诸侯生心,不如令卒便为筑城,以隐匿疑伐周之事端,绝诸侯不信之心。梁王遂使城周,解诸侯之疑也。
注⑩正义以上至“四十二年”,是马犯说梁王为周筑城也。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谓周*(最)[-]*曰:①“公不若誉秦王之孝,因以应为太后养地,②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为公功。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③秦攻周,而周-谓秦王曰:“为王计者不攻周。
攻周,实不足以利,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于周。合天下于齐,则秦不王矣。天下欲-秦,劝王攻周。秦与天下-,则令不行矣。”④
注①索隐*(最)[-]*音词喻反,周之公子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地理志云应,今颍川父城县应乡是也。”索隐战国策作“原”。
原,周地。太后,秦昭王母宣太后芈氏也。正义括地志云:“故应城,殷时应国,在*(城)*父*[城]*。”按:应城此时属周。太后,秦昭王母宣太后芈氏。
注③正义客谓周-曰,周君与秦交善,是-之功也。与秦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周-,今必得劝周君之罪也。以上至“四十五年”,是周客说周-,令周君以应入秦,得交善而归也。
注④正义令音力政反。秦欲攻周,周-说秦曰,周,天子之国,虽有重器名宝,土地狭少,不足利秦国。王若攻之,乃有攻天子之声,而令天下以攻天于之声畏秦,使诸侯归于齐,秦兵空-于周,则秦不王矣。是天下欲-秦,故劝王攻周,令秦受天下-,而令教命不行于诸侯矣。以上至“秦攻周”,是周-说秦也。
五十八年,三晋距秦。周令其相国之秦,以秦之轻也,还其行。①客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②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急见秦王曰‘请为王听东方之变’,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齐重,则固有周聚③以收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④秦信周,发兵攻三晋。⑤
注①正义以秦轻易周相,故相国于是反归周也。
注②正义言秦之轻相国重相国,亦未可知。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亦古之聚字。”
注④正义按:周聚事齐而和于齐周,故得齐重。今相国又得秦重,是相国收秦,周聚收齐,周常不失大国之交也。
注⑤正义三晋,韩、魏、赵也。以上至“五十八年”,是客说周相国,令报三国之情,得秦重也。
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①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②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③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④攻西周。西周君-秦,⑤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⑥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
注①集解徐广曰:“阳城有负黍聚。”正义括地志云:“阳城,洛州县也。负黍亭在阳城县西南三十五里。故周邑。左传云‘郑伐周负黍’是也。”今属韩国也。
注②集解文颖曰:“关东为从,关西为横。”孟康曰:“南北为从,东西为横。”
瓒曰:“以利合曰从,以威势相胁曰横。”正义按:诸说未允。关东地南北长,长为从,六国共居之。关西地东西广,广为横,秦独居之。
注③正义西周以秦取韩阳城、负黍,恐惧,倍秦之约,共诸侯连从,领天下锐师,从洛州南出伊阙攻秦军,令不得通阳城。
注④集解汉书百官表曰:“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也。”正义-音纪-反。
注⑤正义谓西周武公。
注⑥索隐秦昭王之五十二年。
周君、王赧卒,①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狐。②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西)*周。③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④
注①集解宋衷曰:“谥曰西周武公。”索隐非也。徐以西周武公是惠公之长子,此周君即西周武公也。盖此时武公与王赧皆卒,故连言也。正义刘伯庄云:“赧是-耻之甚,轻微危弱,寄住东西,足为-赧,故号之曰赧。”帝王世纪云:“名诞。虽居天子之位号,为诸侯之所役逼,与家人无异。名负责于民,无以得归,乃上台避之,故周人名其台曰逃责台。”
注②集解徐广曰:“□音惮。□狐聚与阳人聚相近,在洛阳南百五十里梁、新城之闲。”索隐西周,盖武公之太子文公也。武公卒而立,为秦所迁。而东周亦不知其名号。战国策虽有周文君,亦不知灭时定当何主。盖周室衰微,略无纪录,故太史公虽考-书以卒其事,然二国代系甚不分明。正义括地志云:“汝州外古梁城即□狐聚也。阳人故城即阳人聚也,在汝州梁县西四十里,秦迁东周君地。梁亦古梁城也,在汝州梁县西南十五里。新城,今洛州伊阙县也。”
按:□狐、阳人傍在三城之闲。
注③集解徐广曰:“周比亡之时,凡七县,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正义括地志云:“故谷城在洛州河南县西北十八里苑中。河阴县城本汉平阴县,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五十里。十三州志云在平津大河之南也。魏文帝改曰河阴。”
注④集解皇甫谧曰:“周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索隐既,尽也。日食尽曰既。言周祚尽灭,无主祭祀。正义按:王赧卒后,天下无主三十五年,七雄并争。至秦始皇立,天下一统,十五年,海内咸归于汉矣。
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我)[于]*毕”,毕在镐东南杜中。①秦灭周。汉兴九十有余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②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③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社’。”
注②集解瓒曰:“汲-古文谓-将军文子为子南弥牟,其后有子南劲,朝于魏,后惠成王如-,命子南为侯。秦井六国,-最为后,疑嘉是-后,故氏子南而称君也。”正义括地志云:“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坞,在汝州梁县东北二十六里。
帝王世纪云‘汉武帝元鼎四年,东巡河洛,思周德,乃封姬嘉三千户,地方三十里,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元帝初元五年,嘉孙延年进爵为承休侯’,在此城也。平帝元始四年,进为郑公。光武建武十三年,封于观,为-公。”颜师古云:“子南,其封邑之号,为周后,故总言周子南君。”按:自嘉以下皆姓姬氏,着在史传。瓒言子南为氏,恐非。
注③集解徐广曰:“自周亡乙巳至元鼎四年戊辰,一百四十四年,汉之九十四年也。汉武元鼎四年封周后也。”
【索隐述赞】后稷居邰,太王作周。丹开雀录,火降乌流。三分既有,八百不谋。苍兕誓-,白鱼入舟。太师抱乐,箕子拘囚。成康之日,政简刑措。南巡不还,西服莫附。共和之后,王室多故。□弧兴谣,龙-作蠹。颓带荏祸,实倾周祚。
卷五 秦本纪 第五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①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②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③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游。④尔后嗣将大出。”⑤乃妻之姚姓之玉女。⑥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注①正义黄帝之孙,号高阳氏。
注②索隐女修,颛顼之裔女,吞-子而生大业。其父不着。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按: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正义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
注③索隐扶味反,一音秘。寻费后以为氏,则扶味反为得。此则秦、赵之祖,嬴姓之先,一名伯翳,尚书谓之“伯益”,系本、汉书谓之“伯益”是也。寻检上下诸文,伯翳与伯益是一人不疑。而陈□系家即□伯翳与伯益为二,未知太史公疑而未决邪?抑亦谬误尔?
注④索隐游音旒。谓赐以-色旌旆之旒,色与玄玉色副,言其大功成也。然其事亦当有所出。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