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174节
注①索隐案:此传所说,皆约战国策文。
注②索隐案:左传范氏谓昭子吉射也。自士会食邑于范,后因以邑为氏。中行氏,中行文子荀寅也。自荀林父将中行后,因以官为氏。
注③索隐案:智伯,襄子荀瑶也。襄子,林父弟荀首之后。范、中行、智伯事已具赵系家。
注④索隐谓初则醉以酒,后又率韩、魏水灌晋阳,城不没者三板,故怨深也。
注⑤索隐案:大宛传曰“匈奴破月氐王,以其头为饮器”。裴氏注彼引韦昭云“饮器,——也”。晋灼曰“饮器,虎子也”。皆非——所以盛酒耳,非用饮者。晋氏以为亵器者,以韩子、吕氏春秋并云襄子漆智伯头为溲-,故云。正义刘云:“酒器也,每宾会设之,示恨深也。”按:诸先儒说恐非。
注⑥索隐卒,足律反-音释,字亦作“释”。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①吞炭为哑,②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③顾不易邪?④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⑤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⑥
注①集解音赖。索隐疠音赖。赖,恶疮病也。凡漆有毒,近之多患疮肿,若赖病然,故豫让以漆涂身,令其若癞耳。然厉赖声相近,古多假“厉”为“赖”,今之“癞”字从“疒”,故楚有赖乡,亦作“厉”字,战国策说此亦作“厉”字。
注②索隐哑音乌雅反。谓-病。战国策云:“漆身为厉,灭须去眉,以变其容,为乞食人。其妻曰:‘状貌不似吾夫,何其音之甚相类也?’让遂吞炭以变其音也。”
注③索隐谓因得杀襄子。
注④索隐顾,反也。耶,不定之辞。反不易耶,言其易也。
注⑤索隐刘氏云:“谓今为疠哑也。”
注⑥索隐言宁为厉而自刑,不可求事襄子而行杀,则恐伤人臣之义而近贼,非忠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①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人遇我,我故-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②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注①正义汾桥下架水,在并州晋阳县东一里。
注②索隐战国策曰:“衣尽出血。襄子回车,车轮未周而亡。”此不言衣出血者,太史公恐涉怪妄,故略之耳。
其后四十余年而轵有聂政之事。①
注①集解自三晋灭智伯至杀侠累,五十七年。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①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注①索隐地理志河内有轵县。深井,轵县之里名也。正义在怀州济源县南三十里。
久之,濮阳严仲子①事韩哀侯,②与韩相侠累③有却。④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
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闲。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⑤聂政母前。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溢,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严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
“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⑥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矣;
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粝之费,⑦得以交足下之-,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⑧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⑨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
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
注①索隐高诱曰:“严遂,字仲子。”
注②索隐案:表聂政杀侠累在列侯三年。列侯生文侯,文侯生哀侯,凡更三代,哀侯六年为韩严所杀。今言仲子事哀侯,恐非其实。且太史公闻疑传疑,事难-据,欲使两存,故表-传各异。
注③索隐上古夹反,下力追反。案:战国策侠累名傀也。
注④索隐战国策云:“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举韩傀之过,韩傀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是有却之由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一作‘赐’。”索隐徐氏云一作“赐”。案:战国策作“觞”,近为得也。正义数,色吏反。
注⑥集解此芮反。索隐邹氏音□,二义相通也。
注⑦正义粝犹-米也,脱粟也。韦昭云:“古者名男子为丈夫,尊妇妪为大人。
汉书宣元六王传‘王遇大人益解,为大人乞骸去’。按大人,宪王外祖母。古诗云‘三日断五疋,大人故言迟’是也。”
注⑧索隐言其心志与身本应高-,今乃卑下其志,屈辱其身。论语孔子谓“柳下惠降志辱身”是也。
注⑨索隐礼记曰:“父母存,不许友以死。”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①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相去中闲不甚远,②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③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雠,④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注①正义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
注②索隐高诱曰:“韩都颍川阳翟,-都东郡濮阳,故曰‘闲不远’也。”
注③索隐无生得。战国策作“无生情”,言所将人多,或生异情,故语泄。此云“生得”,言将多人往杀侠累后,又被生擒而事泄,亦两俱通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作‘难’。”索隐徐注云一作“难”。战国策谯周亦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侍者甚。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①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②自屠出肠,遂以死。
注①集解徐广曰:“韩烈侯三年三月,盗杀韩相侠累。侠累名傀。战国策曰‘有东孟之会’,又云‘聂政刺韩傀,兼中哀侯’。”索隐战国策曰:“政直入,上阶刺韩傀,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高诱曰:“东孟,地名也。
注②索隐皮面谓以刀割其面皮,欲令人不识。决眼谓出其眼睛。战国策作“抉眼”,此“决”亦通,音乌袕反。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①购问莫知谁子。于是韩*(购)*县*[购]*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
注①正义暴,蒲酷反。
政姊荣①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于邑②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辱自弃于市贩之闲者,为老母幸无恙,③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之中④而交之,泽厚矣,可柰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⑤妾其柰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注①集解一作“-”。索隐荣,其姊名也。战国策无“荣”字。
注②索隐刘氏云:“烦冤愁苦。”
注③索隐尔雅云“恙,忧也”。楚词云“还及君之无恙”。风俗通云“恙,病也。凡人相见及通书,皆云‘无恙’。”又易传云,上古之时,草居露宿。恙,啮虫也,善
食人心,俗悉患之,故相劳云“无恙”。恙非病也。
注④索隐案:察谓观察有志行乃举之。刘氏云察犹选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恐其姊从坐而死。”索隐重音持用反。重犹复也。为人报雠死,乃以妾故复自刑其身,令人不识也。从音踪,古字少,假借无旁“足”,而徐氏以为从坐,非也。刘氏亦音足松反。正义重,直龙反。自刑作“刊”。说文云“刊,-也”。按:重犹爱惜也。本为严仲子报仇讫,爱惜其事,不令漏泄,以绝其踪。其姊妄云为
己隐,误矣。
晋-楚-齐——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①不重暴骸之难,②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于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严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
注①索隐濡,润也。人性湿润则能寒忍,故云“濡忍”也。若勇躁则必轻死也。
注②索隐重难并如字。重犹惜也,言不惜暴骸之为难也。
其后二百二十余年秦有荆轲之事。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聂政至荆轲百七十年尔。”索隐徐氏据六国年表,聂政去荆轲一百七十年,则谓此传率略而言二百余年,亦当时为不能细也。正义按:
年表从始皇二十三年至韩景侯三百七十年,若至哀侯六年,六百四十三年也。
荆轲者,-人也。①其先乃齐人,徙于-,-人谓之庆卿。②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注①索隐按:赞论称“公孙季功-董生为余道之”,则此传虽约战国策而亦别记异闻。
注②索隐轲先齐人,齐有庆氏,则或本姓庆。春秋庆封,其后改姓贺。此下亦至-而改姓荆。荆庆声相近,故随在国而异其号耳。卿者,时人尊重之号,犹如相尊美亦称“子”然也。
荆卿好读书击剑,①以术说-元君,-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元君之支属于野王。②
注①集解吕氏剑技曰:“持短入长,倏忽从横。”
注②正义怀州河内县。
荆轲尝游过榆次,①与盖聂论剑,②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③
注①正义并州县也。
注②索隐盖音古腊反。盖,姓;聂,名。
注③索隐摄犹整也。谓不称己意,因怒视以摄整之也。正义摄犹视也。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注①索隐鲁,姓;句践,名也。与越王同,或有意义。俗本“践”作“贱”,非。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②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注①索隐筑似琴,有弦,用竹击之,取以为名。渐音如字,王义*(之)*音哉廉反。
注②集解徐广曰:“饮酒之人。”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
①武对曰:“秦地-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之险,民-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②未有所定也。柰何以见陵之怨,欲批③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注①索隐上音曲,又如字,人姓名也。
注②正义以北谓燕国也。
注③集解批音白结反。索隐白结反。批谓触击之。
居有闲,秦将樊于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①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②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③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然,④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
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注①索隐凡人寒甚则心战,恐惧亦战。今以惧譬寒,言可为心战。
注②索隐振,救也。言祸及天下,不可救之。
注③索隐战国策“购”作“讲”。讲,和也。今读购与“为燕媾”同,媾亦合也。汉-史媾讲两字常篮,今欲北与连和。陈轸传亦曰“西购于秦”也。
注④正义-音□。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①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
注②索隐案:左传范氏谓昭子吉射也。自士会食邑于范,后因以邑为氏。中行氏,中行文子荀寅也。自荀林父将中行后,因以官为氏。
注③索隐案:智伯,襄子荀瑶也。襄子,林父弟荀首之后。范、中行、智伯事已具赵系家。
注④索隐谓初则醉以酒,后又率韩、魏水灌晋阳,城不没者三板,故怨深也。
注⑤索隐案:大宛传曰“匈奴破月氐王,以其头为饮器”。裴氏注彼引韦昭云“饮器,——也”。晋灼曰“饮器,虎子也”。皆非——所以盛酒耳,非用饮者。晋氏以为亵器者,以韩子、吕氏春秋并云襄子漆智伯头为溲-,故云。正义刘云:“酒器也,每宾会设之,示恨深也。”按:诸先儒说恐非。
注⑥索隐卒,足律反-音释,字亦作“释”。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①吞炭为哑,②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③顾不易邪?④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⑤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⑥
注①集解音赖。索隐疠音赖。赖,恶疮病也。凡漆有毒,近之多患疮肿,若赖病然,故豫让以漆涂身,令其若癞耳。然厉赖声相近,古多假“厉”为“赖”,今之“癞”字从“疒”,故楚有赖乡,亦作“厉”字,战国策说此亦作“厉”字。
注②索隐哑音乌雅反。谓-病。战国策云:“漆身为厉,灭须去眉,以变其容,为乞食人。其妻曰:‘状貌不似吾夫,何其音之甚相类也?’让遂吞炭以变其音也。”
注③索隐谓因得杀襄子。
注④索隐顾,反也。耶,不定之辞。反不易耶,言其易也。
注⑤索隐刘氏云:“谓今为疠哑也。”
注⑥索隐言宁为厉而自刑,不可求事襄子而行杀,则恐伤人臣之义而近贼,非忠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①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人遇我,我故-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②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注①正义汾桥下架水,在并州晋阳县东一里。
注②索隐战国策曰:“衣尽出血。襄子回车,车轮未周而亡。”此不言衣出血者,太史公恐涉怪妄,故略之耳。
其后四十余年而轵有聂政之事。①
注①集解自三晋灭智伯至杀侠累,五十七年。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①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注①索隐地理志河内有轵县。深井,轵县之里名也。正义在怀州济源县南三十里。
久之,濮阳严仲子①事韩哀侯,②与韩相侠累③有却。④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
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闲。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⑤聂政母前。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溢,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严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
“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⑥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矣;
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粝之费,⑦得以交足下之-,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⑧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⑨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
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
注①索隐高诱曰:“严遂,字仲子。”
注②索隐案:表聂政杀侠累在列侯三年。列侯生文侯,文侯生哀侯,凡更三代,哀侯六年为韩严所杀。今言仲子事哀侯,恐非其实。且太史公闻疑传疑,事难-据,欲使两存,故表-传各异。
注③索隐上古夹反,下力追反。案:战国策侠累名傀也。
注④索隐战国策云:“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举韩傀之过,韩傀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是有却之由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一作‘赐’。”索隐徐氏云一作“赐”。案:战国策作“觞”,近为得也。正义数,色吏反。
注⑥集解此芮反。索隐邹氏音□,二义相通也。
注⑦正义粝犹-米也,脱粟也。韦昭云:“古者名男子为丈夫,尊妇妪为大人。
汉书宣元六王传‘王遇大人益解,为大人乞骸去’。按大人,宪王外祖母。古诗云‘三日断五疋,大人故言迟’是也。”
注⑧索隐言其心志与身本应高-,今乃卑下其志,屈辱其身。论语孔子谓“柳下惠降志辱身”是也。
注⑨索隐礼记曰:“父母存,不许友以死。”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①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相去中闲不甚远,②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③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雠,④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注①正义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
注②索隐高诱曰:“韩都颍川阳翟,-都东郡濮阳,故曰‘闲不远’也。”
注③索隐无生得。战国策作“无生情”,言所将人多,或生异情,故语泄。此云“生得”,言将多人往杀侠累后,又被生擒而事泄,亦两俱通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作‘难’。”索隐徐注云一作“难”。战国策谯周亦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侍者甚。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①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②自屠出肠,遂以死。
注①集解徐广曰:“韩烈侯三年三月,盗杀韩相侠累。侠累名傀。战国策曰‘有东孟之会’,又云‘聂政刺韩傀,兼中哀侯’。”索隐战国策曰:“政直入,上阶刺韩傀,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高诱曰:“东孟,地名也。
注②索隐皮面谓以刀割其面皮,欲令人不识。决眼谓出其眼睛。战国策作“抉眼”,此“决”亦通,音乌袕反。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①购问莫知谁子。于是韩*(购)*县*[购]*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
注①正义暴,蒲酷反。
政姊荣①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于邑②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辱自弃于市贩之闲者,为老母幸无恙,③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之中④而交之,泽厚矣,可柰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⑤妾其柰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注①集解一作“-”。索隐荣,其姊名也。战国策无“荣”字。
注②索隐刘氏云:“烦冤愁苦。”
注③索隐尔雅云“恙,忧也”。楚词云“还及君之无恙”。风俗通云“恙,病也。凡人相见及通书,皆云‘无恙’。”又易传云,上古之时,草居露宿。恙,啮虫也,善
食人心,俗悉患之,故相劳云“无恙”。恙非病也。
注④索隐案:察谓观察有志行乃举之。刘氏云察犹选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恐其姊从坐而死。”索隐重音持用反。重犹复也。为人报雠死,乃以妾故复自刑其身,令人不识也。从音踪,古字少,假借无旁“足”,而徐氏以为从坐,非也。刘氏亦音足松反。正义重,直龙反。自刑作“刊”。说文云“刊,-也”。按:重犹爱惜也。本为严仲子报仇讫,爱惜其事,不令漏泄,以绝其踪。其姊妄云为
己隐,误矣。
晋-楚-齐——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①不重暴骸之难,②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于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严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
注①索隐濡,润也。人性湿润则能寒忍,故云“濡忍”也。若勇躁则必轻死也。
注②索隐重难并如字。重犹惜也,言不惜暴骸之为难也。
其后二百二十余年秦有荆轲之事。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聂政至荆轲百七十年尔。”索隐徐氏据六国年表,聂政去荆轲一百七十年,则谓此传率略而言二百余年,亦当时为不能细也。正义按:
年表从始皇二十三年至韩景侯三百七十年,若至哀侯六年,六百四十三年也。
荆轲者,-人也。①其先乃齐人,徙于-,-人谓之庆卿。②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注①索隐按:赞论称“公孙季功-董生为余道之”,则此传虽约战国策而亦别记异闻。
注②索隐轲先齐人,齐有庆氏,则或本姓庆。春秋庆封,其后改姓贺。此下亦至-而改姓荆。荆庆声相近,故随在国而异其号耳。卿者,时人尊重之号,犹如相尊美亦称“子”然也。
荆卿好读书击剑,①以术说-元君,-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元君之支属于野王。②
注①集解吕氏剑技曰:“持短入长,倏忽从横。”
注②正义怀州河内县。
荆轲尝游过榆次,①与盖聂论剑,②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③
注①正义并州县也。
注②索隐盖音古腊反。盖,姓;聂,名。
注③索隐摄犹整也。谓不称己意,因怒视以摄整之也。正义摄犹视也。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注①索隐鲁,姓;句践,名也。与越王同,或有意义。俗本“践”作“贱”,非。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②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注①索隐筑似琴,有弦,用竹击之,取以为名。渐音如字,王义*(之)*音哉廉反。
注②集解徐广曰:“饮酒之人。”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
①武对曰:“秦地-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之险,民-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②未有所定也。柰何以见陵之怨,欲批③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注①索隐上音曲,又如字,人姓名也。
注②正义以北谓燕国也。
注③集解批音白结反。索隐白结反。批谓触击之。
居有闲,秦将樊于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①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②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③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然,④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
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注①索隐凡人寒甚则心战,恐惧亦战。今以惧譬寒,言可为心战。
注②索隐振,救也。言祸及天下,不可救之。
注③索隐战国策“购”作“讲”。讲,和也。今读购与“为燕媾”同,媾亦合也。汉-史媾讲两字常篮,今欲北与连和。陈轸传亦曰“西购于秦”也。
注④正义-音□。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①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