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168节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柰何?”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前亡四十万之-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①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②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
注①索隐新垣衍欲令赵尊秦为帝也。
注②集解郭璞曰:“绍介,相佑助者。”索隐按:绍介犹媒介也。且礼,宾至必因介以传辞。绍者,继也。介不一人,故礼云“介绍而传命”是也。
鲁连见新垣衍而无言。新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鲁仲连曰:“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①-人不知,则为一身。②彼秦者,□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③权使其士,虏使其民。④彼□肆然而为帝,⑤过⑥而为政于天下,⑦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⑧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注①集解鲍焦,周之介士也。见庄子。索隐从颂者,从容也。世人见鲍焦之死,皆以为不能自宽容而取死,此言非也。正义韩诗外传云:“姓鲍,名焦,周时隐者也。饰行非世,廉洁而守,荷担采樵,拾橡充食,故无子胤,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子贡遇之,谓之曰:‘吾闻非其政者不履其地,污其君者不受其利。
今子履其地,食其利,其可乎?’鲍焦曰:‘吾闻廉士重进而轻退,贤人易愧而轻死。’遂抱木立枯焉。”按:鲁仲连留赵不去者,非为一身。
注②索隐言-人不识鲍焦之意,焦以耻居浊世而避之,非是自为一身而忧死。
事见庄子也。
注③集解谯周曰:“秦用-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皆以恶之也。”索隐秦法,斩首多为上功。谓斩一人首赐爵一级,故谓秦为“首功之国”也。
注④索隐言秦人以权诈使其战士,以奴虏使其人。言无恩以恤下。
注⑤索隐肆然犹肆志也。
注⑥正义至“过”字为绝句。肆然其志意也。言秦得肆志为帝,恐有烹醢纳-,-行天子之礼。过,失也。
注⑦索隐谓以过恶而为政也。
注⑧正义若赵、魏帝秦,得行政教于天下,鲁连蹈东海而溺死,不忍为秦百姓。
新垣衍曰:“先生助之将柰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新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者,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耳。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新垣衍曰:“秦称帝之害何如?”鲁连曰:“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
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①齐后往,周怒,赴于齐②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③东藩之臣因齐后至,则。’④齐威王勃然怒曰:
‘叱嗟,而母婢也!’⑤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注①集解徐广曰:“烈王十年崩,威王之七年。”正义周本纪及年表云烈王七年崩,齐威王十年也,与徐不同。
注②正义郑玄云:“赴,告也。”今文“赴”作“讣”。
注③索隐按:谓烈王太子安王骄也。下席,言其寝苫居庐。
注④集解公羊传曰:“欺三军者其法。”何休曰:“-,斩也。”
注⑤正义骂烈王后也。
新垣衍曰:“先生独不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而智不若邪?畏之也。”①鲁仲连曰:“呜呼!梁之比于秦若仆邪?”新垣衍曰:“然。”鲁仲连曰:“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新垣衍怏然不悦,曰:②“噫嘻,③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鲁曰:“固也,吾将言之。昔者九侯、鄂侯、④文王,纣之三公也。九侯有子而好,献之于纣,纣以为恶,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⑤欲令之死。曷为与人俱称王,卒就脯醢之地?齐愍王之鲁,夷维子⑥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⑦纳-钥,⑧摄衽抱机,⑨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钥,不果纳。⑩不得入于鲁,将之薛,⑾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愍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⑿邹之-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赙-,⒀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⒁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
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注①索隐言仆夫十人而从一人者,宁是力不胜,亦非智不如,正是畏惧其主耳。
注②正义怏,于尚反。
注③索隐上音依。噫者,不平之声。下音僖。嘻者,惊恨之声。
注④集解徐广曰:“邺县有九侯城。九,一作‘鬼’。鄂,一作‘邢’。”正义九侯城在相州滏阳县西南五十里。
注⑤正义相州荡陰县北九里有-城。
注⑥索隐按:维,东莱之邑,其居夷也,号夷维子。故晏子为莱之夷维人是也。正义密州高密县,古夷安城。应劭云“故莱夷维邑也”。盖因邑为姓。子者,男子之美号。又云子,爵也。
注⑦索隐辟音避。避正寝。案:礼“天子适诸侯,必舍*(于)[其]*祖庙”。
注⑧索隐音管药。
注⑨索隐音纪。正义衽音而甚反。
注⑩索隐谓阖内门不入齐君。正义钥□钥匙也。投钥匙于地。
注⑾正义薛侯故城在徐州滕县界也。
注⑿索隐倍音佩。谓主人不在殡东,将背其殡棺立西阶上,北面哭,是背也。天子乃于阼阶上,南面而吊之也。
注⒀正义衣服曰-,货财曰赙,皆助生送死之礼。
注⒁索隐谓时君弱臣强,故邹、鲁君生时臣并不得尽事养,死亦不得行赙-之礼。然齐欲行天子礼于邹、鲁,邹、鲁之臣皆不果纳之,是犹秉礼而存大体。
于是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让*(使)*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其后二十余年,燕将攻下聊城,①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②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注①正义今博州县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案年表,田单攻聊城在长平后十余年也。”索隐按:徐广据年表,以为田单攻聊城在长平后十余年耳,言“三十余年”,误也。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利,勇士不漤死而灭名,①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三者世主不臣,说士不载,故智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注①索隐漤死犹避死也。
且楚攻齐之南阳,①魏攻平陆,②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
北之利大,③故定计审处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④楚国之形危;齐□南阳,⑤断右壤,⑥定济北,⑦计犹且为之也。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⑧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且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十万之-五折于外,⑨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笑。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是墨翟之守也。⑩食人炊骨,士无反外之心,是孙膑之兵也。
⑾能见于天下。虽然,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车甲全而归燕,燕王必喜;身全而归于国,士民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上辅孤主以制-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⑿矫国更俗,⒀功名可立也。
亡意亦捐燕□世,东游于齐乎?⒁裂地定封,富比乎陶、-,⒂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注①索隐□齐之淮北、泗上之地也。
注②索隐平陆,邑名,在西界。正义兖州县也。
注③索隐□聊城之地也。正义言齐无南面攻楚、魏之心,以为南阳、平陆之害小,不如聊城之利大,言必攻之也。
注④索隐此时秦与齐和,故云“衡秦之势成”也。
注⑤索隐□楚所攻之泗上也。
注⑥索隐又断绝魏之所攻齐右壤之地平陆是也。言右壤断□而不救也。
注⑦索隐志在攻聊城而定济北也。
注⑧索隐按:交者,俱也。前时楚攻南阳,魏攻平陆,今二国之兵俱退,而燕救又不至,是势危也。
注⑨集解徐广曰:“此事去长平十年。”
注⑩正义如墨翟守宋,却楚军。
注⑾正义言孙膑能抚士卒,士卒无二心也。
注⑿索隐言既养百姓,又资说士,终拟强国也。刘氏云读“说士”为“锐士”,意虽亦便,不如依字。
注⒀索隐欲令燕将归燕,矫正国事,改更-俗也。
注⒁索隐亡音无。言若必无还燕意,则捐燕而东游于齐乎。
注⒂索隐按:延笃注战国策云“陶,陶朱公也;-,-公子荆”,非也。王劭云“魏-封陶,商君姓-”。富比陶、-,谓此也。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钩,篡也;遗公子纠不能死,怯也;①束缚桎梏,辱也。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乡里不通。乡使管子优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于齐,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臧获且羞与之同名矣,②况世俗乎!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③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曹子④为鲁将,三战三北,而亡地五百里。
乡使曹子计不反顾,议不还踵,刎颈而死,则亦名不免为败军禽将矣。曹子弃三北之耻,而退与鲁君计。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⑤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之节,⑥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注①索隐遗,□也。谓□子纠而事小白也。正义管仲傅子纠而鲁杀之,不能随子纠死,是怯懦畏死。
注②集解方言曰:“荆、淮、海、岱、燕、齐之闲骂奴曰臧,骂婢曰获。”
注③正义按:齐桓最初得周襄王赐文武胙、彤弓矢、大辂,故为五伯首也。
注④索隐鲁将曹昧是也。
注⑤索隐按:枝犹拟也。
注⑥正义忿,敷粉反-,于缘反。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①
注①索隐肆犹放也。
邹阳者,齐人也。游于梁,与故吴人庄忌夫子、①淮陰枚生②之徒交。上书而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闲。③胜等嫉邹阳,恶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吏,将欲杀之。邹阳客游,以谗见禽,恐死而负累,④乃从狱中上书曰:
注①索隐忌,会稽人,姓庄氏,字夫子。后避汉明帝讳,改姓曰严。
注②索隐名乘,字叔,其子皋,汉书并有传。盖以衔枚氏而得姓也。
注③索隐言邹阳上书自达,而游于二人之闲,或往彼,或往此。介者,言有隔于其闲,故杜预曰“介犹闲也”。
注④正义诸不以罪为累。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①-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②夫津变天地而信不喻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③左右不明,④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愿大王孰察之。
注①集解应劭曰:“燕太子丹质于秦,始皇遇之无礼,丹亡去,故厚养荆轲,令西刺秦王。津诚感天,白虹为之贯日也。”如淳曰:“白虹,兵象。日为君。”
烈士传曰:“荆轲发后,太子自相气,见虹贯日不彻,曰:‘吾事不成矣。’后闻轲死,事不立,曰‘吾知其然也。’”索隐烈士传曰:“荆轲发后,太子自相气,见虹贯日不彻,曰‘吾事不成’。后闻轲死,事不就,曰‘吾知其然’。”
是畏也。又王劭云“轲将入秦,待其客未发,太子丹疑其畏惧,故曰畏之”,其解不如见虹贯日不彻也。战国策又云聂政刺韩傀,亦曰“白虹贯日”也。
注②集解苏林曰:“白起为秦伐赵,破长平军,欲遂灭赵,遣-先生说昭王益兵粮,乃为应侯所害,事用不成。其津诚上达于天,故太白为之蚀昴。昴,赵地分野。将有兵,故太白食昴。食,干历之也。”如淳曰:“太白乃天之将军也。”
索隐服虔云:“-先生,秦人。白起攻赵军于长平,遣-先生说昭王请益兵粮,为穰侯所害,事不成。津诚感天,故太白食昴。昴,赵分也。”如淳云:“太白主西方,秦在西,败赵之兆也。食谓干历之也。”又王充云:“夫言白虹贯日,太白食昴,实也。言荆轲之谋,-先生之策,感动皇天而贯日食昴,是虚也。”
首节 上一节 168/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