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166节

注②索隐堕音许规反。
注③索隐谓既临不测之罪,以幸免为利,今我仍义先王之恩,虽身托外国,而心亦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①忠臣去国,不-其名。②臣虽不佞,③数奉教于君子矣。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⑤
注①正义言君子之人,交绝不说己长而谈彼短。
注②索隐言忠臣去离本国,不自-其名,云己无罪,故礼曰“大夫去其国,不说人以无罪”是也。正义言不-己名行而咎于君,若箕子不忍言殷恶是也。
注③索隐不佞犹不才也。
注④索隐上“数”音朔。言我已数经奉教令于君子。君子□识礼之人。谓己在外,犹云己罪,不说王之有非,故下云“不察疏远之行”,斯亦忠臣之节也。
注⑤集解夏侯玄曰:“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知机合道,以礼始终者与!
又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德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于盛隆,合其趣于先王,苟君臣同符,则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夫千载一遇之世,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当时,止于兼并而已哉!
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不屑苟利,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夫讨齐以明燕王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着于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迈全德以率列国,则几于汤武之事矣。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收民明信以待其-,将使□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施之。然则求仁得仁,□墨大夫之义;仕穷则徙,微子适周之道。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勇者义着,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民应如草,道光宇宙,贤智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于两邑,乃致速于天下也。不幸之变,世所
不图,败于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下,-杀伤之残以示四海之人,是纵暴易乱以成其私,邻国望之,其犹豺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溺之仁,且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度,□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霸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殊哉?其与邻国可以相倾?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也。岂不虑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繇是观之,乐生之不屠二城,未可量也。”
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闲①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
乐毅卒于赵。②
注①索隐音纪闲反,乐毅之子也。
注②集解张华曰:“望诸君-在邯郸西数里。”
乐闲居燕三十余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①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闲。
乐闲曰:“赵,四战之国也,②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
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禽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闲之宗也。于是乐闲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注①索隐栗,姓;腹,名也。汉有栗姬。
注②索隐言赵数距四方之敌,故云“四战之国”。正义东邻燕-齐,西边秦-楼烦,南界韩-魏,北迫匈奴。
燕王恨不用乐闲,乐闲既在赵,乃遗乐闲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只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①然后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②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③
注①索隐民志不入谓国乱而人离心向外,故云“不入”。又狱囚自出,是政乱而士师不为守法也。
注②正义言家室有忿争不决,必告邻里,今故以书相告也。
注③正义二者,谓燕君未如纣,燕民未如殷民。复相告子反燕以疑君民之恶,是寡人不为君取之。
乐闲-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①
注①索隐乐乘,乐毅之宗人也。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其后二十余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①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②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注①集解徐广曰:“在北新城。”正义地理志云信都有乐卿县。
注②集解一作“巨公”。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①乐臣公教盖公。②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注①索隐本亦作“巨公”也。
注②索隐盖音古阖反。盖公,史不记名。
【索隐述赞】昌国忠谠,人臣所无。连兵五国,济西为墟。燕王受闲,空闻报书。义士慷慨,明君轼闾。闲-乘继将,芳规不渝。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①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注①索隐按:阳晋,-地,后属齐,今赵取之。司马彪郡国志曰今-国阳晋城是也。有本作“晋阳”,非也。晋阳在太原,虽亦赵地,非齐所取。正义故城在今曹州乘氏县西北四十七里也。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
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①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注①集解韦昭曰:“九宾则周礼九仪。”索隐周礼大行人别九宾,谓九服之宾客也。列士传云设九牢也。正义刘伯庄云:“九宾者,周王备之礼,天子临轩,九服同会。秦-赵何得九宾?但亦陈设车辂文物耳。”
注②索隐广成是传舍之名。传音张恋反。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闲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臣孰计议之。”秦王与-臣相视而嘻。①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注①索隐音希。乃惊而怒之辞也。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①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注①集解徐广曰:“惠文王十八年。”索隐刘氏云盖谓石邑。正义故石城在相州林虑县南九十里也。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
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②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灿秦王,以相娱乐。”③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灿,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灿。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灿。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灿”。秦之-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注①索隐在西河之南,故云“外”。案:表在赵惠文王二十年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二十年。”
注③集解风俗通义曰:“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索隐灿音缶。正义灿音。
注④正义溅音赞。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①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为刎颈之交。③
注①索隐王劭按:董勋答礼曰“职高者名录在上,于人为右;职卑者名录在下,于人为左,是以谓下迁为左”。正义秦汉以前用右为上。
注②索隐肉袒者,谓袒衣而露肉也。负荆者,荆,楚也,可以为鞭。
注③索隐崔浩云:“言要齐生死而刎颈无悔也。”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①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②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注①集解徐广曰:“几,邑名也。”案: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三年,颇将攻魏之几邑,取之,而齐世家及年表无“伐齐几,拔之”事,疑几是邑名,而或属齐或属魏耳,田单在齐,不得至于拔也。索隐世家云惠文王二十三年,颇将攻魏之几邑,取之,与此列传合。战国策云秦败阏与及攻魏几。几亦属魏。而裴-引齐世家及年表无“伐齐拔几”之事,疑其几是故邑,或属齐、魏故耳。正义几音祈。在相潞之闲。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房子’。”索隐案:防陵在楚之西,属汉中郡。魏有房子,盖“陵”字误也。正义城在相州安阳县南二十里,因防水为名。
注③正义故城在魏州昌乐县东北三十里。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
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于袕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①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闲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闲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②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闲,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今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③邯郸。”许历复请谏,④曰:“先据北山上者胜,⑤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注①集解徐广曰:“属魏郡,在邯郸西。”
注②正义国谓邯郸,赵之都也。
注③索隐案:“胥”“须”古人通用。今者“胥后令”,谓“胥”为“须”,须者,待也,待后令。谓许历之言更不拟诛之,故更待后令也。正义胥犹须也。
军去城都三十里而不行,未有计过险狭,恐人谏令急救武安,乃出此令。今垂战须得谋策,不用前令,故云“须后令”也。
注④索隐按:“邯郸”二字当为“欲战”,谓临战之时,许历复谏也。王粲诗云“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是言赵奢用其计,遂破秦军也。江遂曰“汉令称完而不髡曰耐,是完士未免从军也”。
注⑤正义阏与山在-州武安县西南五十里,赵奢拒秦军于阏与,□此山也。
案:括地志云“言拒秦军在此山”,疑其太近-州。既去邯郸三十里而军,又云趋
之二日一夜,至阏与五十里而军垒成,据今-州去潞州三百里闲而隔相州,恐潞州阏与
聚城是所拒据处。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①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闲。秦之闲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注①集解张华曰:“赵奢-在邯郸界西山上,谓之马服山。”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①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注①正义奉音捧。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首节 上一节 166/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