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165节
注②索隐激音击。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①小大甚-,不遇。而从唐举相,②曰:“吾闻先生相李兑,曰‘百日之内持国秉’,有之乎?”③曰:“有之。”曰:“若臣者何如?”唐举孰视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④-颜,蹙-,⑤膝挛。
⑥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泽知唐举戏之,乃曰:“富贵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寿也,愿闻之。”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吾持粱刺齿肥,⑦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去之赵,见逐。之⑧韩-魏,遇夺釜鬲⑨于涂。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于秦,应侯内-,蔡泽乃西入秦。
注①正义不待礼曰干。
注②集解荀卿曰:“梁有唐举。”索隐荀卿书作“唐莒”。
注③索隐按:左传“国子实执齐秉”,服虔曰:“秉,权柄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曷,一作‘偈’。偈,一作‘仰’。巨,一作‘渠’。”索隐曷鼻谓鼻如蝎虫也;巨肩谓肩巨于项也:盖项低而肩竖。偈音其例反。
注⑤索隐*(上)*-音徒回反-颜谓颜貌-回,若-梧然也-音乌曷反。
蹙-谓鼻蹙眉。
注⑥集解挛,两膝曲也。徐广曰:“一作‘率’。”索隐谓两膝又挛曲也。
注⑦集解持粱,作饭也。刺齿二字当作“啮”,又作“-”也。索隐持梁谓作梁米饭而持其器以食也。按:刺齿二字字误,当为“啮”字也。啮肥谓食肥肉也。
注⑧集解之,一作“入”。
注⑨集解尔雅曰:“款足者谓鬲。”郭璞曰:“鼎曲。”索隐父历二音。款者,空也。空足是曲足,云见尔雅,郭氏云“鼎曲-”也。按:以款训曲,故云“曲-”也。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应侯闻,曰:“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说,吾既知之,-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困我而夺我位乎?”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百体坚强,手足便利,耳目聪明而心圣智,岂非士之愿与?”应侯曰:“然。”
蔡泽曰:“质仁秉义,行道施德,得志于天下,天下怀乐敬爱而尊慕之,皆愿以为君王,岂不辩智之期与?”应侯曰:“然。”蔡泽复曰:“富贵显荣,成理万物,使各得其所;性命寿长,终其天年而不夭伤;天下继其统,守其业,传之无穷;名实纯粹,泽流千里,①世世称之而无绝,与天地终始:岂道德之符而圣人所谓吉祥善事者与?”应侯曰:“然。”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本无此字。”
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①复谬曰:“何为不可?夫公孙鞅之事孝公也,极身无贰虑,尽公而不顾私;设刀锯以禁坚邪,信赏罚以致治;披腹心,示情素,蒙怨咎,欺旧友,夺魏公子-,安秦社稷,利百姓,卒为秦禽将破敌,攘地千里。
吴起之事悼王也,使私不得害公,谗不得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不为危易行,行义不辟难,②然为霸主强国,不辞祸凶。大夫种之事越王也,主虽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绝亡,尽能而弗离,成功而弗矜,贵富而不骄怠。
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虽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注①集解式绌反。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云‘不困毁訾’。”
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直,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而不能存殷,子胥智而不能完吴,申生孝而晋国乱。
是皆有忠臣孝子,而国家灭乱者,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故天下以其君父为-辱而怜其臣子。①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待死而后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圣,管仲不足大也。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应侯称善。
注①索隐言以比干-子胥-申生皆以至忠孝而见诛放,故天下言为其君父之所-而怜其臣子也。
蔡泽少得闲,因曰:“夫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闳夭事文王,周公辅成王也,岂不亦忠圣乎?以君臣论之,商君-吴起-大夫种其可愿孰与闳夭-周公哉?”应侯曰:“商君-吴起-大夫种弗若也。”蔡泽曰:
“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厚旧故,其贤智与有道之士为胶漆,义不倍功臣,孰与
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泽曰:“今主亲忠臣,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君之设智,能为主安危修政,治乱强兵,批患折难,①广地殖谷,富国足家,强主,尊社稷,显宗庙,天下莫敢欺犯其主,主之威盖震海内,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于千世,君孰与商君-吴起-大夫种?”应侯曰:“不若。”蔡泽曰:“今主之亲忠臣不忘旧故不若孝公-悼王-句践,而君之功绩爱信亲幸又不若商君-吴起-大夫种,然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者,恐患之甚于三子,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故‘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圣人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今君之怨已雠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不取也。且夫翠-鹄-犀-象,其处势非不远死也,而所以死者,惑于饵也。
苏秦-智伯之智,非不足以辟辱远死也,而所以死者,惑于贪利不止也。是以圣人制礼节欲,取于民有度,使之以时,用之有止,故志不溢,行不骄,常与道俱而不失,故天下承而不绝。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至于葵丘之会,有骄矜之志,畔者九国。吴王夫差兵无敌于天下,勇强以轻诸侯,陵齐晋,故遂以杀身亡国。夏育-太史-②叱呼③骇三军,然而身死于庸夫。④此皆乘至盛而不返道理,不居卑退处俭约之患也。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坚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又越韩-魏而攻强赵,北坑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赖,遂入围邯郸,使秦有帝业。楚-赵天下之强国而秦之仇敌也,自是之后,楚-赵皆慑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身所服者七十余城,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津耕战之士,南收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禁朋党以励百姓,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免会稽之危,以亡为存,因辱为荣,垦草入邑,⑤辟地殖谷,率四方之士,专上下之力,辅句践之贤,报夫差之雠,卒擒劲
吴。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句践终负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于此。此所谓信而不能诎,⑥往而不能返者也。范蠡知之,超然辟世,长为陶朱公。君独不观夫博者乎?或欲大投,或欲分功,⑦此皆君之所明知也。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⑧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又斩范-中行之涂,六国不得合从,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极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时也。如是而不退,则商君-白公-⑨吴起-大夫种是也。吾闻之,‘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书曰‘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四子之祸,君何居焉?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观,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许由-延陵季子之让,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即君何居焉?忍不能自离,疑不能自决,必有四子之祸矣。易曰‘亢龙有悔’,此言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自返者也。
愿君孰计之!”应侯曰:“善。吾闻‘欲而不知*(止)[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止]*,失其所以有’。先生幸教,睢敬受命。’于是乃延入坐,为上客。
注①索隐批,白结反,又音丰鸡反。批患谓击而却之。折音之列反。
注②索隐二人勇者,夏育-贲育也-音皎。
注③集解徐广曰:“呼,一作‘喑’。”正义呼,火故反。
注④索隐按:高诱云“夏育为田搏所杀”。然太史-未知为谁所杀,恐非齐襄王时太史也。
注⑤索隐刘氏云:“入犹充也。谓招携离散,充满城邑也。”
注⑥索隐信音申。诎音屈。谓志已展而不退。
注⑦集解班固弈指曰:“博县于投,不必在行。”-谓投,投琼也。索隐言夫博弈,或欲大投其琼以致胜,或欲分功者,谓观其势弱,则投地而分功以远救也,事具小尔雅也。按:方言云“所以投博谓之枰”。音平,局也。
注⑧正义施犹展也,言伐得三川之地。以实宜阳,言展开三川,实宜阳。
注⑨集解徐广曰:“白起。”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其人辩士,明于三王之事,五伯之业,世俗之变,足以寄秦国之政。臣之见人甚-,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闻。”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范睢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睢-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恶能激乎?①
注①索隐二子,范睢-蔡泽也。睢厄于魏齐,折胁折齿;泽困于赵,被逐□鬲是也。恶音乌,激音击也。
【索隐述赞】应侯始困,托载而西,说行计立,贵平宠稽。倚秦市赵,卒报魏齐。纲成辩智,范睢招携。势利倾夺,一言成蹊。
卷八十 乐毅列传 第二十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①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②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③而乐氏后有乐毅。
注①正义今定州。
注②集解徐广曰:“属常山。”索隐地理志常山有灵寿县,中山桓公所都也。
正义今镇州灵寿。
注③索隐中山,魏虽灭之,尚不绝祀,故后更复国,至赵武灵王又灭之也。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①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②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注①集解徐广曰:“赵有沙丘宫,近钜鹿。”
注②正义说苑云:“燕昭王问于隗曰:‘寡人地狭民寡,齐人取蓟八城,匈奴驱驰楼烦之下。以孤之不肖,得承宗庙,恐社稷危,存之有道乎?’隗曰:‘帝者之臣,其名臣,其实师;王者之臣,其名臣,其实友;霸者之臣,其名臣,其实仆;危困国之臣,其名臣,其实虏。今王将自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役之才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理以求臣,则人臣之才至矣;北面等礼,不乘之以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才至矣;西面逡巡以求臣,则师傅之才至矣。诚欲与王霸同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于是常置隗为上客。”
当是时,齐愍王强,南败楚相唐-①于重丘,②西摧三晋于观津,③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愍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④以伐齐之利。诸侯
害齐愍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齐愍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⑥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注①索隐莫葛反。
注②索隐地理志县名,属平原。正义在冀州城武县界。
注③索隐地理志观津,县名,属信都,汉初属清河也。正义在冀州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
注④集解徐广曰:“-,进说之意。”索隐-音田滥反,字与“啖”字同也。
注⑤索隐护谓总领之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属齐。”索隐地理志县名,属齐郡。正义故昌城在淄州淄川县东北四十里也。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①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闲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闲,乃使骑劫②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③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注①正义即墨今莱州。
注②索隐燕将姓名也。
注③索隐望诸,泽名,在齐。盖赵有之,故号焉。战国策“望”作“蓝”也。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①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
注①正义沧德二州之北河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
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①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臣之上,不谋父兄,②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注①正义乐毅见燕昭王有自高尊世上人主之心,故假魏节使燕。
注②正义杜预云:“父兄,同姓-臣也。”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①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②大吕陈于元英,③故鼎反乎-室,④蓟丘之植植于汶篁,⑤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于志,⑥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注①正义济上在济水之上。
注②索隐燕台也。正义括地志云:“燕元英——室二宫,皆燕宫,在优州蓟县西四里宁台之下。”
注③索隐大吕,齐钟名。元英,燕宫殿名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历也。”索隐燕鼎前输于齐,今反入于-室-室亦宫名,战国策作“历室”也。正义括地志云:“历室,燕宫名也。”高诱云:“燕哙乱,齐伐燕,杀哙,得鼎,今反归燕故鼎。”
注⑤集解徐广曰:“竹田曰篁。谓燕之疆界移于齐之汶水。”索隐蓟丘,燕所都之地也。言燕之蓟丘所植,皆植齐王汶上之竹也。徐注非也。正义优州,蓟地西北隅有蓟丘。又汶水源出兖州博城县东北原山,西南入。
注⑥索隐按:慊音苦簟反。作“-”,-者,常慊然而不惬其志也。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着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至
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①
注①索隐言子胥怀恨,故虽投江而神不化,犹为波涛之神也。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①堕先王之名,②臣之
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③
注①索隐诽音方味反。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①小大甚-,不遇。而从唐举相,②曰:“吾闻先生相李兑,曰‘百日之内持国秉’,有之乎?”③曰:“有之。”曰:“若臣者何如?”唐举孰视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④-颜,蹙-,⑤膝挛。
⑥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泽知唐举戏之,乃曰:“富贵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寿也,愿闻之。”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吾持粱刺齿肥,⑦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去之赵,见逐。之⑧韩-魏,遇夺釜鬲⑨于涂。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于秦,应侯内-,蔡泽乃西入秦。
注①正义不待礼曰干。
注②集解荀卿曰:“梁有唐举。”索隐荀卿书作“唐莒”。
注③索隐按:左传“国子实执齐秉”,服虔曰:“秉,权柄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曷,一作‘偈’。偈,一作‘仰’。巨,一作‘渠’。”索隐曷鼻谓鼻如蝎虫也;巨肩谓肩巨于项也:盖项低而肩竖。偈音其例反。
注⑤索隐*(上)*-音徒回反-颜谓颜貌-回,若-梧然也-音乌曷反。
蹙-谓鼻蹙眉。
注⑥集解挛,两膝曲也。徐广曰:“一作‘率’。”索隐谓两膝又挛曲也。
注⑦集解持粱,作饭也。刺齿二字当作“啮”,又作“-”也。索隐持梁谓作梁米饭而持其器以食也。按:刺齿二字字误,当为“啮”字也。啮肥谓食肥肉也。
注⑧集解之,一作“入”。
注⑨集解尔雅曰:“款足者谓鬲。”郭璞曰:“鼎曲。”索隐父历二音。款者,空也。空足是曲足,云见尔雅,郭氏云“鼎曲-”也。按:以款训曲,故云“曲-”也。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应侯闻,曰:“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说,吾既知之,-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困我而夺我位乎?”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百体坚强,手足便利,耳目聪明而心圣智,岂非士之愿与?”应侯曰:“然。”
蔡泽曰:“质仁秉义,行道施德,得志于天下,天下怀乐敬爱而尊慕之,皆愿以为君王,岂不辩智之期与?”应侯曰:“然。”蔡泽复曰:“富贵显荣,成理万物,使各得其所;性命寿长,终其天年而不夭伤;天下继其统,守其业,传之无穷;名实纯粹,泽流千里,①世世称之而无绝,与天地终始:岂道德之符而圣人所谓吉祥善事者与?”应侯曰:“然。”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本无此字。”
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①复谬曰:“何为不可?夫公孙鞅之事孝公也,极身无贰虑,尽公而不顾私;设刀锯以禁坚邪,信赏罚以致治;披腹心,示情素,蒙怨咎,欺旧友,夺魏公子-,安秦社稷,利百姓,卒为秦禽将破敌,攘地千里。
吴起之事悼王也,使私不得害公,谗不得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不为危易行,行义不辟难,②然为霸主强国,不辞祸凶。大夫种之事越王也,主虽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绝亡,尽能而弗离,成功而弗矜,贵富而不骄怠。
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虽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注①集解式绌反。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云‘不困毁訾’。”
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直,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而不能存殷,子胥智而不能完吴,申生孝而晋国乱。
是皆有忠臣孝子,而国家灭乱者,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故天下以其君父为-辱而怜其臣子。①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待死而后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圣,管仲不足大也。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应侯称善。
注①索隐言以比干-子胥-申生皆以至忠孝而见诛放,故天下言为其君父之所-而怜其臣子也。
蔡泽少得闲,因曰:“夫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闳夭事文王,周公辅成王也,岂不亦忠圣乎?以君臣论之,商君-吴起-大夫种其可愿孰与闳夭-周公哉?”应侯曰:“商君-吴起-大夫种弗若也。”蔡泽曰:
“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厚旧故,其贤智与有道之士为胶漆,义不倍功臣,孰与
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泽曰:“今主亲忠臣,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君之设智,能为主安危修政,治乱强兵,批患折难,①广地殖谷,富国足家,强主,尊社稷,显宗庙,天下莫敢欺犯其主,主之威盖震海内,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于千世,君孰与商君-吴起-大夫种?”应侯曰:“不若。”蔡泽曰:“今主之亲忠臣不忘旧故不若孝公-悼王-句践,而君之功绩爱信亲幸又不若商君-吴起-大夫种,然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者,恐患之甚于三子,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故‘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圣人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今君之怨已雠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不取也。且夫翠-鹄-犀-象,其处势非不远死也,而所以死者,惑于饵也。
苏秦-智伯之智,非不足以辟辱远死也,而所以死者,惑于贪利不止也。是以圣人制礼节欲,取于民有度,使之以时,用之有止,故志不溢,行不骄,常与道俱而不失,故天下承而不绝。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至于葵丘之会,有骄矜之志,畔者九国。吴王夫差兵无敌于天下,勇强以轻诸侯,陵齐晋,故遂以杀身亡国。夏育-太史-②叱呼③骇三军,然而身死于庸夫。④此皆乘至盛而不返道理,不居卑退处俭约之患也。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坚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又越韩-魏而攻强赵,北坑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赖,遂入围邯郸,使秦有帝业。楚-赵天下之强国而秦之仇敌也,自是之后,楚-赵皆慑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身所服者七十余城,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津耕战之士,南收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禁朋党以励百姓,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免会稽之危,以亡为存,因辱为荣,垦草入邑,⑤辟地殖谷,率四方之士,专上下之力,辅句践之贤,报夫差之雠,卒擒劲
吴。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句践终负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于此。此所谓信而不能诎,⑥往而不能返者也。范蠡知之,超然辟世,长为陶朱公。君独不观夫博者乎?或欲大投,或欲分功,⑦此皆君之所明知也。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⑧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又斩范-中行之涂,六国不得合从,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极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时也。如是而不退,则商君-白公-⑨吴起-大夫种是也。吾闻之,‘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书曰‘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四子之祸,君何居焉?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观,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许由-延陵季子之让,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即君何居焉?忍不能自离,疑不能自决,必有四子之祸矣。易曰‘亢龙有悔’,此言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自返者也。
愿君孰计之!”应侯曰:“善。吾闻‘欲而不知*(止)[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止]*,失其所以有’。先生幸教,睢敬受命。’于是乃延入坐,为上客。
注①索隐批,白结反,又音丰鸡反。批患谓击而却之。折音之列反。
注②索隐二人勇者,夏育-贲育也-音皎。
注③集解徐广曰:“呼,一作‘喑’。”正义呼,火故反。
注④索隐按:高诱云“夏育为田搏所杀”。然太史-未知为谁所杀,恐非齐襄王时太史也。
注⑤索隐刘氏云:“入犹充也。谓招携离散,充满城邑也。”
注⑥索隐信音申。诎音屈。谓志已展而不退。
注⑦集解班固弈指曰:“博县于投,不必在行。”-谓投,投琼也。索隐言夫博弈,或欲大投其琼以致胜,或欲分功者,谓观其势弱,则投地而分功以远救也,事具小尔雅也。按:方言云“所以投博谓之枰”。音平,局也。
注⑧正义施犹展也,言伐得三川之地。以实宜阳,言展开三川,实宜阳。
注⑨集解徐广曰:“白起。”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其人辩士,明于三王之事,五伯之业,世俗之变,足以寄秦国之政。臣之见人甚-,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闻。”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范睢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睢-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恶能激乎?①
注①索隐二子,范睢-蔡泽也。睢厄于魏齐,折胁折齿;泽困于赵,被逐□鬲是也。恶音乌,激音击也。
【索隐述赞】应侯始困,托载而西,说行计立,贵平宠稽。倚秦市赵,卒报魏齐。纲成辩智,范睢招携。势利倾夺,一言成蹊。
卷八十 乐毅列传 第二十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①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②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③而乐氏后有乐毅。
注①正义今定州。
注②集解徐广曰:“属常山。”索隐地理志常山有灵寿县,中山桓公所都也。
正义今镇州灵寿。
注③索隐中山,魏虽灭之,尚不绝祀,故后更复国,至赵武灵王又灭之也。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①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②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注①集解徐广曰:“赵有沙丘宫,近钜鹿。”
注②正义说苑云:“燕昭王问于隗曰:‘寡人地狭民寡,齐人取蓟八城,匈奴驱驰楼烦之下。以孤之不肖,得承宗庙,恐社稷危,存之有道乎?’隗曰:‘帝者之臣,其名臣,其实师;王者之臣,其名臣,其实友;霸者之臣,其名臣,其实仆;危困国之臣,其名臣,其实虏。今王将自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役之才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理以求臣,则人臣之才至矣;北面等礼,不乘之以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才至矣;西面逡巡以求臣,则师傅之才至矣。诚欲与王霸同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于是常置隗为上客。”
当是时,齐愍王强,南败楚相唐-①于重丘,②西摧三晋于观津,③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愍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④以伐齐之利。诸侯
害齐愍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齐愍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⑥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注①索隐莫葛反。
注②索隐地理志县名,属平原。正义在冀州城武县界。
注③索隐地理志观津,县名,属信都,汉初属清河也。正义在冀州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
注④集解徐广曰:“-,进说之意。”索隐-音田滥反,字与“啖”字同也。
注⑤索隐护谓总领之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属齐。”索隐地理志县名,属齐郡。正义故昌城在淄州淄川县东北四十里也。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①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闲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闲,乃使骑劫②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③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注①正义即墨今莱州。
注②索隐燕将姓名也。
注③索隐望诸,泽名,在齐。盖赵有之,故号焉。战国策“望”作“蓝”也。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①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
注①正义沧德二州之北河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
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①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臣之上,不谋父兄,②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注①正义乐毅见燕昭王有自高尊世上人主之心,故假魏节使燕。
注②正义杜预云:“父兄,同姓-臣也。”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①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②大吕陈于元英,③故鼎反乎-室,④蓟丘之植植于汶篁,⑤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于志,⑥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注①正义济上在济水之上。
注②索隐燕台也。正义括地志云:“燕元英——室二宫,皆燕宫,在优州蓟县西四里宁台之下。”
注③索隐大吕,齐钟名。元英,燕宫殿名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历也。”索隐燕鼎前输于齐,今反入于-室-室亦宫名,战国策作“历室”也。正义括地志云:“历室,燕宫名也。”高诱云:“燕哙乱,齐伐燕,杀哙,得鼎,今反归燕故鼎。”
注⑤集解徐广曰:“竹田曰篁。谓燕之疆界移于齐之汶水。”索隐蓟丘,燕所都之地也。言燕之蓟丘所植,皆植齐王汶上之竹也。徐注非也。正义优州,蓟地西北隅有蓟丘。又汶水源出兖州博城县东北原山,西南入。
注⑥索隐按:慊音苦簟反。作“-”,-者,常慊然而不惬其志也。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着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至
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①
注①索隐言子胥怀恨,故虽投江而神不化,犹为波涛之神也。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①堕先王之名,②臣之
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③
注①索隐诽音方味反。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