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149节
宰我为临-大夫,①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②
注①索隐按:谓仕齐。齐都临淄,故云“为临淄大夫”也。
注②索隐按:左氏传无宰我与田常作乱之文,然有阚止字子我,而因争宠,遂为陈恒所杀。恐字与宰予相涉,因误云然。
端沐①赐,-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
注①索隐家语作“木”。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愈犹胜也。”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①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②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言汝器用之人。”
注②集解包氏曰:“瑚琏,黍稷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簋,宗庙之贵器。”
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①而亦何常师之有!”②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③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④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文武之道未坠落于地,贤与不贤各有所识,夫子无所不从学。”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无所不从学,故无常师。”
注③集解郑玄曰:“怪孔子所至之邦必与闻国政,求而得之邪?抑人君自愿与之为治者?”
注④集解郑玄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与人求之异,明人君自与之。”
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①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②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未足多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也。”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①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注①索隐公孙龙也。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①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津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②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柰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注①索隐按:越绝书其“泄”字作“浅”。
注②集解王肃曰:“鲍-晏等帅师,若破国则臣尊矣。”
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
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①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注①索隐恶犹畏恶也。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句践顿首再拜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于会稽,痛入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遂问子贡。子贡曰:
“吴王为人猛暴,-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
子胥以谏死,①太宰-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
之徼②其志,③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
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送子贡金百镒,剑一,良矛二。子贡不受,遂行。
注①索隐王劭按:家语-越绝并无此五字。是时子胥未死。
注②集解结尧反。
注③集解王肃曰:“激射其志。”
报吴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抵罪于吴,军败身辱,栖于会稽,国为虚莽,①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谋之敢虑!’”后五日,越使大夫种顿首言于吴王曰:“东海役臣孤句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今窃闻大王将兴大义,诛强救弱,困暴齐而抚周室,请悉起境内士卒三千人,孤请自被坚执锐,以先受矢石。因越贱臣种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领,-屈卢之矛,②步光之剑,以贺军吏。”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乎?”
子贡曰:“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又从其君,不义。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吴王许诺,乃谢越王。于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
注①集解虚音墟。莽,莫朗反。索隐有本作“棘”,恐误也。
注②索隐-音肤,斧也。刘氏云一本无此字。屈卢,矛名。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①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战而不胜,越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柰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注①索隐按:卒谓急卒也。言计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有非常之事。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①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②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去晋而归,与越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
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③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注①索隐按:左传在哀十一年。
注②索隐左传黄池之会在哀十三年。越入吴,吴与越平也。
注③索隐按:左传越灭吴在哀二十二年,则事并悬隔数年。盖此文欲终说其事,故其辞相连。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①
注①索隐按:左传谓鲁-齐-晋-吴-越也,故云“子贡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①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注①集解废举谓停贮也。与时谓逐时也。夫物贱则买而停贮,值贵即逐时转易,货卖取资利也。索隐按:家语“货”作“化”。王肃云:“废举谓买贱卖贵也,转化谓随时转货以殖其资也。”刘氏云:“废谓物贵而卖之,举谓物贱而收买之,转货谓转贵收贱也。”
言偃,吴人,①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
注①索隐家语云鲁人。按:偃仕鲁为武城宰耳。今吴郡有言偃-,盖吴郡人为是也。
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①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②曰:“割鸡焉用牛刀?”③子游曰:“昔者偃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④孔子曰:“二三子,⑤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⑥孔子以为子游习于文学。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在兖州,□南城也。舆地志云南武城县,鲁武城邑,子游为宰者也,在泰山郡。”
注②集解何晏曰:“莞尔,小笑貌。”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言治小何须用大道。”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道谓礼乐也。乐以和人,人和则易使。”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从行者。”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戏以治小而用大。”
卜商①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
注①集解家语云-人。郑玄曰温国卜商。索隐按:家语云-人,郑玄云温国人,不同者,温国今河内温县,元属-故。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①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③孔子曰:“商始可与言诗已矣。”④
注①集解马融曰:“倩,笑貌。盼,动目貌。绚,文貌。此上二句在-风硕人之二章,其下一句逸诗。”
注②集解郑玄曰:“绘,画文也。凡昼绘先布-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闲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也。”
注③集解何晏曰:“孔言缋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后乎’。”
注④集解包氏曰:“能发明我意,可与言诗矣。”
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①“然则师愈与?”
曰:“过犹不及。”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言俱不得中。”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①
注①集解何晏曰:“君子之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①教授,为魏文侯师。②其子死,哭之失明。
注①索隐在河东郡之西界,盖近龙门。刘氏云:“今同州河西县有子夏石室学堂也。”正义西河郡,今汾州也。尔雅云:“两河闲曰冀州。”礼记云:“自东河至于西河。”河东故号龙门河为西河,汉因为西河郡,汾州也,子夏所教处。
括地志云:“谒泉山一名隐泉山,在汾州隰城县北四十里。注水经云‘其山崖壁五,崖半有一石室,去地五十丈,顶上平地十许顷。随国集记云此为子夏石室,退老西河居此’。有卜商神祠,今见在。”
注②索隐按:子夏文学着于四科,序诗,传易。又孔子以春秋属商。又传礼,着在礼志。而此史并不论,空记论语小事,亦其疏也。正义文侯都安邑。孔子卒后,子夏教于西河之上,文侯师事之,咨问国政焉。
颛孙师,陈人,①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
注①索隐郑玄目录阳城人。阳城,县名,属陈郡。
子张问干禄,①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②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③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④
注①集解郑玄曰:“干,求也。禄,禄位也。”
注②集解包氏曰:“尤,过也。疑则阙之;其余不疑,犹慎言之,则少过。”
注③集解包氏曰:“殆,危也。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则少悔。”
注④集解郑玄曰:“言行如此,虽不得禄,得禄之道。”
他日从在陈蔡闲,困,问行。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国行也;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①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夫然后行。”②子张书诸绅。③
注①集解郑玄曰:“二千五百家为州,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行乎哉,言不可行。”
注②集解包氏曰:“衡,-也。言思念忠信,立则常想见,参然在前;在舆则若倚于车。”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绅,大带也。”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孔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
注①索隐按:谓仕齐。齐都临淄,故云“为临淄大夫”也。
注②索隐按:左氏传无宰我与田常作乱之文,然有阚止字子我,而因争宠,遂为陈恒所杀。恐字与宰予相涉,因误云然。
端沐①赐,-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
注①索隐家语作“木”。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愈犹胜也。”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①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②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言汝器用之人。”
注②集解包氏曰:“瑚琏,黍稷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簋,宗庙之贵器。”
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①而亦何常师之有!”②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③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④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文武之道未坠落于地,贤与不贤各有所识,夫子无所不从学。”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无所不从学,故无常师。”
注③集解郑玄曰:“怪孔子所至之邦必与闻国政,求而得之邪?抑人君自愿与之为治者?”
注④集解郑玄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与人求之异,明人君自与之。”
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①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②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未足多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也。”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①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注①索隐公孙龙也。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①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津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②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柰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注①索隐按:越绝书其“泄”字作“浅”。
注②集解王肃曰:“鲍-晏等帅师,若破国则臣尊矣。”
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
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①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注①索隐恶犹畏恶也。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句践顿首再拜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于会稽,痛入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遂问子贡。子贡曰:
“吴王为人猛暴,-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
子胥以谏死,①太宰-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
之徼②其志,③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
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送子贡金百镒,剑一,良矛二。子贡不受,遂行。
注①索隐王劭按:家语-越绝并无此五字。是时子胥未死。
注②集解结尧反。
注③集解王肃曰:“激射其志。”
报吴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抵罪于吴,军败身辱,栖于会稽,国为虚莽,①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谋之敢虑!’”后五日,越使大夫种顿首言于吴王曰:“东海役臣孤句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今窃闻大王将兴大义,诛强救弱,困暴齐而抚周室,请悉起境内士卒三千人,孤请自被坚执锐,以先受矢石。因越贱臣种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领,-屈卢之矛,②步光之剑,以贺军吏。”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乎?”
子贡曰:“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又从其君,不义。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吴王许诺,乃谢越王。于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
注①集解虚音墟。莽,莫朗反。索隐有本作“棘”,恐误也。
注②索隐-音肤,斧也。刘氏云一本无此字。屈卢,矛名。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①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战而不胜,越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柰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注①索隐按:卒谓急卒也。言计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有非常之事。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①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②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去晋而归,与越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
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③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注①索隐按:左传在哀十一年。
注②索隐左传黄池之会在哀十三年。越入吴,吴与越平也。
注③索隐按:左传越灭吴在哀二十二年,则事并悬隔数年。盖此文欲终说其事,故其辞相连。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①
注①索隐按:左传谓鲁-齐-晋-吴-越也,故云“子贡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①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注①集解废举谓停贮也。与时谓逐时也。夫物贱则买而停贮,值贵即逐时转易,货卖取资利也。索隐按:家语“货”作“化”。王肃云:“废举谓买贱卖贵也,转化谓随时转货以殖其资也。”刘氏云:“废谓物贵而卖之,举谓物贱而收买之,转货谓转贵收贱也。”
言偃,吴人,①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
注①索隐家语云鲁人。按:偃仕鲁为武城宰耳。今吴郡有言偃-,盖吴郡人为是也。
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①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②曰:“割鸡焉用牛刀?”③子游曰:“昔者偃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④孔子曰:“二三子,⑤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⑥孔子以为子游习于文学。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在兖州,□南城也。舆地志云南武城县,鲁武城邑,子游为宰者也,在泰山郡。”
注②集解何晏曰:“莞尔,小笑貌。”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言治小何须用大道。”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道谓礼乐也。乐以和人,人和则易使。”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从行者。”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戏以治小而用大。”
卜商①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
注①集解家语云-人。郑玄曰温国卜商。索隐按:家语云-人,郑玄云温国人,不同者,温国今河内温县,元属-故。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①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③孔子曰:“商始可与言诗已矣。”④
注①集解马融曰:“倩,笑貌。盼,动目貌。绚,文貌。此上二句在-风硕人之二章,其下一句逸诗。”
注②集解郑玄曰:“绘,画文也。凡昼绘先布-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闲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也。”
注③集解何晏曰:“孔言缋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后乎’。”
注④集解包氏曰:“能发明我意,可与言诗矣。”
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①“然则师愈与?”
曰:“过犹不及。”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言俱不得中。”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①
注①集解何晏曰:“君子之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①教授,为魏文侯师。②其子死,哭之失明。
注①索隐在河东郡之西界,盖近龙门。刘氏云:“今同州河西县有子夏石室学堂也。”正义西河郡,今汾州也。尔雅云:“两河闲曰冀州。”礼记云:“自东河至于西河。”河东故号龙门河为西河,汉因为西河郡,汾州也,子夏所教处。
括地志云:“谒泉山一名隐泉山,在汾州隰城县北四十里。注水经云‘其山崖壁五,崖半有一石室,去地五十丈,顶上平地十许顷。随国集记云此为子夏石室,退老西河居此’。有卜商神祠,今见在。”
注②索隐按:子夏文学着于四科,序诗,传易。又孔子以春秋属商。又传礼,着在礼志。而此史并不论,空记论语小事,亦其疏也。正义文侯都安邑。孔子卒后,子夏教于西河之上,文侯师事之,咨问国政焉。
颛孙师,陈人,①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
注①索隐郑玄目录阳城人。阳城,县名,属陈郡。
子张问干禄,①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②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③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④
注①集解郑玄曰:“干,求也。禄,禄位也。”
注②集解包氏曰:“尤,过也。疑则阙之;其余不疑,犹慎言之,则少过。”
注③集解包氏曰:“殆,危也。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则少悔。”
注④集解郑玄曰:“言行如此,虽不得禄,得禄之道。”
他日从在陈蔡闲,困,问行。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国行也;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①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夫然后行。”②子张书诸绅。③
注①集解郑玄曰:“二千五百家为州,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行乎哉,言不可行。”
注②集解包氏曰:“衡,-也。言思念忠信,立则常想见,参然在前;在舆则若倚于车。”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绅,大带也。”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孔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