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88节
情志抑郁,肝气不舒,脏腑失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日积月累,而成积聚。如清·尤怡《金匮翼·积聚统论》云:“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
2.饮食所伤
酒食不节,饥饱失宜,或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生冷,脾胃受损,运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湿浊凝聚成痰,或食滞、虫积与痰气交阻,气机壅结,则成聚证;病久入络,痰浊与气血相搏,结为积块,而成积证。如《景岳全书·痢疾论》云:“饮食之滞,留蓄于中,或结聚成块,或胀满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为之积。”
3.外邪侵袭
寒、湿、热等多种外邪及邪毒侵袭人体,稽留不去,均可导致受病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气滞血瘀痰凝,日久形成积聚。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云:“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4.他病续发
黄疸、胁痛病后,湿浊留恋,气血蕴结;或久疟不愈,湿痰凝滞,脉络痹阻;或感染虫毒(血吸虫等),阻滞脉道,气血不畅,脉络瘀阻;虚劳日久,或久泻、久痢之后,脾气虚弱,营血运行涩滞等,皆可导致积聚的形成。
此外,积聚的形成及演变均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积聚徽瘕痃癖痞源流》云:“壮盛之人,必无积聚。必其人正气不足,邪气留着,而后患此。”
二、病机
本病病理因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其间又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最终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并损伤人体正气,导致气滞血瘀结成积聚,故气滞、血瘀、痰结是形成积聚的主要病理变化,气机阻滞、瘀血内结是其主要病机。两者比较,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又有一定区别。
病位主要在于肝脾。肝主疏泄,司藏血;脾主运化,司统血。如肝气不畅,脾运失职,肝脾失调,气血涩滞,壅塞不通,形成腹内结块,导致积聚。
本病初起,气滞血瘀,邪气壅实,正气未虚,多属实;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正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赢弱,则往往转以正虚为主。以上所谓虚实,仅是相对而言,因积聚的形成,总与正气不强有关,故《素问·经脉别论》云:“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人血转化成积证。瘕积日久,瘀阻气滞,脾运失健,生化乏源,可导致气虚、血虚,甚或气阴并亏。若正气愈亏,气虚血涩,则癞积愈加不易消散,甚则逐渐增大,病势进一步发展,还可出现一些严重变证。如积久肝脾两伤,藏血与统血失职,或瘀热灼伤血络,而导致出血;湿热瘀结,肝脾失调,胆汁泛溢,可出现黄疸;气血瘀阻,水湿泛滥,亦可出现腹满肢肿等症。故积聚的病理演变,与血证、黄疸、鼓胀等病证有较密切的联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本病的主要症状。
2.聚证以腹中气聚,聚散无常,聚时结块,散则无形,攻窜胀痛,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作时止为临床特征。
3.积证以腹内积块,触之有形,固定不移,以痛为主,痛有定处为临床特征。
4.常有情志抑郁,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或黄疸、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虚劳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积聚与痞满:积聚与痞满均可因情志失调而致气滞痰阻,出现胀满之症,但痞满是指自觉脘腹部痞塞胀满,而外无形征可见,更无包块可及,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胃;而积聚除腹部胀满外,更有聚证发时有形可见,积证可扪及腹内积块,其病变部位重在肝脾。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积与聚
积聚虽常相兼为患,然病机、主症皆有不同。聚证病在气分,多属于腑,病机以气机逆乱为主,腹内结块望之有形,但按之无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程较短,病情一般较轻,治疗较易;积证则病在血分,多属于脏,病机以痰凝血瘀为主,腹内结块望之可无形,但触之有积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程较长,病情一般较重,治疗较难。
2.辨虚实
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以及伴随症状,辨其虚实之主次。聚证多实。积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积块增大,质地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久瘀结不去,正气大伤,则以正虚为主。
3.辨部位
积块的部位不同,标志着所病的脏腑不同,临床症状、治疗方药也不尽相同,故有必要加以鉴别。如右胁腹内积块,伴见胁肋刺痛、黄疸、纳差、腹胀等症状者,病在肝;左胁腹积块,伴见患处胀痛、疲乏无力、出血者,病在肝脾;胃脘部积块伴见反胃、呕吐、呕血、黑便等症状者,病在胃;腹部积块伴便秘或腹泻、消瘦乏力或便下脓血者,病在肠。
4.辨标本缓急
在积聚的病程中,由于病情的发展,常可出现一些危重急症。如出现血热妄行、气不摄血或瘀血内积而吐血、便血;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剧烈呕吐;因肝胆郁滞,胆汁外溢而出现黄疸等。这些证候对积聚本病而言,属于标,应按照急则治其标或标本兼顾的原则及时处理。
二、治疗原则
聚证病在气分,重在调气,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治则;积证病在血分,重在活血,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要注意依据病情发展、病机演变,区分不同阶段,适度调整攻补的策略。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攻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扶正消积。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曾指出:“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三、证治分类
(一)聚证
1.肝气郁结证
症状:腹中结块柔软,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胀闷不适,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舌淡苔薄,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气聚腹中。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代表方:逍遥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效,适用于肝气郁结,脾弱血虚之证。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薄荷疏肝解郁;香附、青皮、枳壳、郁金行气散结;白术、茯苓、生姜、甘草调理脾胃。
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术活血化瘀;兼有热象者,加左金丸泻肝清热;寒湿中阻,脘腹痞满、舌苔白腻者,可用木香顺气散以疏肝行气,温中化湿。
2.食滞痰阻证
症状: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脘闷不舒,舌苔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