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87节
【预后转归】
阳黄证,身体强壮,又能获得正确的治疗,黄疸能在短期消退;而素体虚弱、失治误治者,则易转为阴黄。阳黄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转为阴黄。急黄为阳黄的重症,常可危及生命,若年高体弱者患此,每致邪毒内陷心营而难以再现生机。阴黄证倘若湿浊瘀阻肝胆脉络,黄疸可能数月或经年不退,易转成积聚、鼓胀。
【预防调护】
预防方面,饮食要讲究卫生,勿过嗜辛热甘肥食物,应戒酒类饮料。避免滥用药物。避免血液制品的污染。黄疸流行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应注射肝炎疫苗以防感染。
调护方面,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和转为慢性久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保持心情愉快舒畅,使肝气条达。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以补益肝脾。
【临证备要】
1.黄疸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临证时,除根据黄疸的色泽、病史、症状,辨别其属阴属阳外,尚应进行有关理化检查,区分肝细胞性、阻塞性或溶血性黄疸等不同性质,明确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消化道肿瘤或蚕豆黄等疾病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必须注意病程的阶段性与病证的动态变化。在黄疸的治疗过程中,应区别病证偏表与偏里、湿重与热重、阳证与阴证。应及时掌握阴黄与阳黄之间的转化,以做相应的处理。
3.关于大黄的应用:吴又可谓“退黄以大黄为专功”,茵陈与大黄协同使用,退黄效果更好。如大便干结者,加玄明粉、枳实;若大便溏,可用制大黄,一般连续服用后,大便非但不稀,反而会正常。大黄除有清热解毒、通下退黄作用外,还有止血、消瘀、化徽之功,不仅在急性黄疸型肝炎时可用大黄,即使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出现黄疸,亦可配伍使用大黄。
4.关于淤胆型肝炎的治疗:淤胆型肝炎病机特点为痰湿瘀结,肝胆脉络阻滞。本病可出现于阳黄或阴黄之中,初期多属阳黄,系湿热与痰瘀蕴结,胆汁泛溢;后期多属阴黄,为寒湿痰瘀胶结,正气渐损。治疗在参照黄疸病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常加入活血行瘀、化痰散结、利胆通络之品。活血行瘀药物如赤芍、桃仁、莪术、丹参、虎杖、当归等;化痰散结药物如半夏、橘红、莱菔子、胆南星、苍术、硝石矾石散等;利胆通络药物如炮山甲、广郁金、金钱草、路路通、鸡内金、芒硝、山楂等。
【医案举隅】
焦某,男,28岁。初诊日期:1987年6月5日。
主诉及病史:皮肤黄染五月余。于1986年12月中旬发热,热退后出现尿黄,大便呈灰白色,厌油腻,但无纳差、恶心、呕吐,亦无明显疲乏感,后逐渐出现皮肤瘙痒,曾用联苯双酯、肾上腺皮质激素(短程应用两次),黄疸仍逐渐上升。至l987年3月初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血清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DBIL/TBIL)367.7/581μmol/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于1987年3月12日住本院。查体: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四肢皮肤多处抓痕及结痂,无肝掌、蜘蛛痣,心肺正常。肝肋下2.5cm,剑突下6.0cm,质地中等,无明显触、叩痛;脾肋下3.0cm,质地中等,无触、叩痛。查血:DBIIMTBIL393/660μmoVL,ALT正常,总蛋白/白蛋白7.2/3.2(g/dl),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12秒/100%,碱性磷酸酶439U(正常40~170U),γ-转肽酶14U(正常15~30U),总胆固醇3.3mmol/L。四次B超检查示肝内外胆管无扩张。
入院后第一次肝活检(1987年3月14日):可见完整小叶结构,部分肝细胞排列拥挤,部分肝细胞嗜酸性变,可见肝细胞淤胆及多个小胆栓,汇管区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及少量纤维组织增生。病理诊断:急性轻型肝炎。
给予凉血活血中药治疗65天,DBIL/TBIL仅降至374/609μmol/L。于1987年5月19日改服氢化可的松(简称激素)60mg/d,一周后DBIL/TBIL降至241/374μmol/L,遂将激素减量,至6月5日停用,但DBIL/TBIL又回升至287/446μmol/L,改服中药。
西医诊断:急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症。
中医症见:一般情况良好,纳可,不渴不欲饮,尿黄而自利,便调色黄,皮肤瘙
痒。舌质暗,苔白,脉细弦。
辨证:血瘀气滞,热郁营血。治法:破血行气,凉血解毒。处方:三棱15g,莪术15g,赤芍60g,茜草30g,秦艽30g,川芎15g,稀莶草30g,
葛根30g,大黄10g(后下)。
二诊:1987年7月9日。药后皮肤瘙痒消失,DBIL/TBIL99/181μmol/L,因DBIL/
TBIL<60%,故原方加桃仁15g,红花15g。
三诊:1987年8月25日。自述无不适。查血:DBIL/TBIL、ALT均正常,续服原方药巩固疗效。
第二次肝活检(1987年9月2日):小叶结构正常,肝束拥挤,肝窦闭锁,肝细胞退行性变较前明显减轻,部分区域可见轻度脂肪变性,肝细胞中可见灶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枯否氏细胞反应较明显。
按:本例初诊显系热邪人血导致严重肝气郁滞、气血不行,非破血行气之辈难以使瘀滞之血得行。故用三棱、莪术破血行气,川芎、赤芍、葛根、茜草、秦艽、大黄等凉血解毒,逐瘀热之血而退黄。二诊为提高DBIL/TBIL比例而加桃仁、红花,黄疸迅速消退。本例曾用凉血活血中药及激素未能奏效,而用本法后DBIL/TBIL进行性下降,揭示对病久黄深者,破血行气药物不失为治黄之一举。
(董建华,王永炎主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汪承柏医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古代文献精选】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El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黄家日晡所发潮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酒黄疸,心中懊侬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景岳全书·黄疸》:“阳黄证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水。火清则溺清,溺清则黄自退。”“阴黄证,多由内伤不足,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清利,但宜调补心脾肾之虚以培血气,血气复则黄必尽退。”“古有五疸之辨,日黄汗,曰黄疸,日谷疸,日酒疸,日女劳疸。总之,汗出染衣如柏汁者,日黄汗;身面眼目黄如金色,小便黄而无汗者,曰黄疸;因饮食伤脾而得者,日谷疸;因酒后伤湿而得者,曰酒疸;因色欲伤阴而得者,曰女劳疸。虽其名目如此,总不出阴阳二证,大多阳证多实,阴证多虚,虚实弗失,得其要矣。”
附萎黄
萎黄一证,与黄疸有所不同,其主要症状为两目不黄,周身肌肤呈淡黄色,干萎无光泽,小便通畅而色清,倦怠乏力,眩晕耳鸣,心悸少寐,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象濡细。
本病是由于虫积食滞、劳伤过度或饥饱失宜,导致脾土虚弱,水谷不能化精微而生气血,气血衰少,外不能滋润皮肤肌肉,内无以营养脏腑,以致肌肤萎黄,无光泽。此外,失血过多,或久病、大病之后,血亏气耗,肌肤失养而发本病,临床亦属常见。
在治疗上主要是调理脾胃,益气补血,方可选用黄芪建中汤或人参养荣汤之类。前方温中健脾,多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的轻证;后方益气养血,多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的重证。常用药如炙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阿胶滋养阴血;桂枝、砂仁温中和胃。
若兼阳虚,可加制附子;若兼阴虚者,方中桂枝、生姜等辛温之品宜酌减或不用;由钩虫病引起者,还应给予驱虫治疗,可酌情选用榧子、雷丸、槟榔、百部、鹤虱、贯众等药。
第三节积聚
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他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分别言之,积,触之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多为脏病;聚,触之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
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将积与聚区别开来,指出:“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所制鳖甲煎丸、大黄廑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常用方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认为积聚治疗“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日攻日消日散曰补四者而已”,并创制了化铁丹、理阴煎等方。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将攻补两法与积聚初、中、末三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临床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唐·孙思邈《千金方》、唐·’王焘《外台秘要》、明·李梃《医学入门》等医籍,在治疗上不但采用内服药物,而且还注意运用膏药外贴、药物外熨、针灸等综合疗法,使积聚的辨证施治内容益加丰富。
历代医籍中,积聚亦称为“徽瘕”,如《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将疟后形成的积块(疟母)称为“徽瘕”。清·丹波元坚《杂病广要·积聚》明确指出:“徽即积,瘕即聚。”此外,《难经·五十六难》记载的肥气、伏梁、痞气、息贲、奔豚,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治痃癖诸方》记载的痃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积聚痞块》记载的痞块等,按其性质和临床表现,亦均可归入积聚的范围。
现代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腹盆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病因病机】
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外邪侵袭,以及病后体虚,或黄疸、疟疾等经久不愈,且常交错夹杂,混合致病,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结,或兼痰湿凝滞,而成积聚。
一、病因
1.情志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