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8节
肺
肺居胸中,其位最高,对其他脏腑有覆盖、保护作用,所谓“肺为五脏华盖”。肺叶娇嫩,其性清虚而喜煦润,喜润恶燥,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病,故又称“娇脏”。
【藏象与病能】
一、主气
肺主一身之气,为生气之源,与人体元气的生成密切相关。元气、真气是肺吸入的清气与谷气相并而成的“宗气”,再结合肾中之精气组成,其气贯血脉而充养全身。肺的病理生理具体表现如下:
1.司呼吸。开窍于鼻
肺为宗气出入之所,气机升降之枢,吸入清气,呼出浊气。肺气通于鼻,肺气不利,升降失司,则可出现咳嗽,气喘,鼻塞流涕,嗅觉不利等症。
2.司声音
肺为“声音之门”,与喉相连,声由气而发,病则声音失常,发为失音。
3.合皮毛而卫外
肺主一身之表,调节卫气,输布阳气于体表皮毛,煦泽肌肤以卫外。若肺卫调节失常,卫外功能减退,可出现自汗,易于感冒,或皮肤憔悴,干槁等。
二、通调水道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发、肃降则能布散津液,下输肾与膀胱。如通调失常,水液停滞,可发为痰饮、水肿等症。
三、主治节
肺气能辅佐心脏,治理调节血脉的营运,百脉皆朝会于肺。若肺气不利,治节失常,气病及血,心气虚弱,血脉不利,血瘀水停,可见咳血,紫绀,心悸,肢肿等症。
【辨证论治】
一、辨证原则
肺系疾病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证有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实证有风、寒、热、痰、饮、瘀等证。
二、辨主症
1.辨咳嗽
由于邪阻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作。据其病程的久暂,可分为暴咳与久咳两类。暴咳:病程短,外感所致,每多夹有表证。一般可分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证型。久咳:病程长,内伤所致,多伴它脏形证,常因感受外邪发作或加重。一般可分为痰湿、气火、阴虚、气虚等不同证型。
2.辨喘
以呼吸喘促,甚则张口抬肩为特征。主要病机为肺气升降出入失常。临床辨证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实喘:由外邪、痰浊壅肺,肺气失于宣降所致。多呈急性发作,呼吸深长有力,气粗声高,脉数有力。虚喘:由于久病体虚,精气亏损,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所致。病程迁延不已,病情时轻时重,呼吸短浅难续,气怯声低,脉来微弱。
3.辨痰
此指有形之痰液。由于肺气失于敷布,津液停聚而成。可从痰的色、质、量、气味等辨其病理性质。外感时邪所成之痰,病程短,多伴表证,有风寒、风热、痰热、风燥等不同。内伤之痰,多属久病,反复缠绵,有肝火、脾湿、寒饮、气虚、阴虚之别。4.辨咳血
多为火盛伤络,络损血溢,或阴虚火旺,灼伤肺络所致。常分虚实两类。属实热证者,咳痰带血,血色深红,或咳血量多。属于虚者,常为阴虚所致,症见干咳痰少,痰中带血,血色鲜红,时作时止。
5.辨失音
语声嘶哑,或喑而不能出声者为失音。临床失音可分可虚实两类。实证,属外感时邪阻遏肺气,会厌开合不利所致。多为猝发,亦称为“暴喑”。常伴有风寒、风热表证。虚证,属内伤,因阴精内耗,咽喉、声道失于滋润,以致发音不利。大多由渐而成,又称为“久喑”。
三、治疗原则
肺实者,宜疏邪祛痰利气。偏于寒者宜温宣,偏于热者宜清肃。肺虚者,应辨其阴虚、气虚而培补之。阴虚者,滋阴养肺;气虚者,补益肺气;气阴并虚者,治当兼顾。四、证治分类
(一)虚证1.肺气亏虚咳嗽气短,痰涎清稀,倦怠懒言,声低气怯,面色咣白,自汗畏风。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肺益气法。适用于肺虚气弱,升降无权之病证。
例方:补肺汤加减。本方功能益气敛肺,止咳平喘。
常用药:黄芪、党参补元气,益肺气;五味子收敛耗散之气;熟地黄滋阴养血;桑皮、紫菀止咳化痰平喘。
若肺气上逆,喘咳较著者,伍以沉香、苏子降气止咳;肾虚不能纳气,动则喘甚者,加补骨脂、胡桃肉、脐带补肾纳气;若寒痰内盛,咳痰稀薄量多,可加钟乳石、苏子、款冬、半夏温肺化痰。
2.肺阴亏耗
呛咳气逆,痰少质黏,痰中带血,口干咽痛,发音嘶哑,午后颧红,潮热盗汗,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滋养肺阴法。适用于肺阴不足,虚火内灼之病证。
例方: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两方功能清养肺阴,但前方以润肺养胃生津为主,后方侧重于养肺滋肾化痰。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百合润肺生津;天花粉、玉竹滋养肺胃,生津止渴;川贝母、桔梗清肺化痰。
若阴虚火旺,低热明显者,可配鳖甲、青蒿、地骨皮养阴清热;兼肾阴不足者,加生地、玄参滋养肾阴;阴血不足者,加当归、白芍养血和营。
3.气阴两虚
喘促短气,咳呛痰少,质黏,烦热口干。舌红苔剥,脉细兼数。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
例方:生脉饮加减。本方益气养阴,用于肺气阴亏耗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