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9节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补肺益气;麦冬、生地、熟地滋养肺阴;五味子益气敛肺;紫菀、百部、桑白皮化痰清热利肺。

肺阴虚甚,舌红少苔,口干咽燥,加沙参、玉竹、百合等。

(二)实证

1.风寒束肺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酸楚,鼻塞流涕,或咳嗽频频,气急喘促,咳痰稀白,痰黏量多。舌苔薄白,脉浮而紧。

治法:疏风宣肺散寒。

例方:三拗汤、麻黄汤加减。两方均有宣肺解表、止咳化痰功能,适用于风寒束表、肺气失宣的病证。前方作用较弱,用于风寒轻证;后方散寒作用强,用于风寒重证。

常用药:麻黄、桂枝、苏叶、生姜宣肺解表散寒;半夏、陈皮、桔梗、枳壳止咳平喘,化痰理气;前胡、杏仁、甘草宣肺止咳化痰。

如表寒重,恶寒无汗而不发热者,加重麻黄、桂枝用量;鼻塞流涕较著,加荆芥、防风、苍耳子;喉中痰鸣有声,喘哮发作,加苏子、莱菔子、五味子、细辛;咳声嘶哑或失音者,加蝉衣、胖大海等。

2.风热袭肺

恶风,发热汗出,鼻流浊涕,咳声洪亮,咳痰黄稠,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肃肺。

例方:桑菊饮、银翘散加减。两方共具辛凉解表、轻清宣肺的功能,适用于风热袭肺,肺失清肃之病证。前方善于疏散风热,宣肺止咳;后方则重在清热解毒。

常用药:桑叶、菊花疏散风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前胡、桔梗、象贝母、牛蒡子宣肺化痰;黄芩、石膏清泄肺热。

如表寒未解,入里化热,可加麻黄、石膏,清宣并用;热邪伤津,口干舌红,加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3.风燥伤肺

咳嗽痰少,或带血丝,咳时胸部隐痛,口干而渴,唇燥咽痛。舌质红,脉细数。多发于秋季。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

例方:清燥救肺汤加减。本方清燥润肺,生津止渴,适用于燥邪伤肺,肺津不足之病证。

常用药:桑叶、石膏轻宣肺热;阿胶、麻仁养阴润肺;太子参、甘草益气生津;杏仁、枇杷叶止咳化痰下气。

如津伤较甚者,配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

4.痰湿蕴肺

咳嗽反复发作,痰黏色白,稠厚量多,或胸闷气短。舌苔浊腻,脉濡缓或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

例方:二陈汤加减。本方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健脾,适用于痰湿蕴肺,肺气上逆之病证。

常用药:姜半夏、陈皮燥湿化痰,和胃止呕;川扑、苍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茯苓、甘草健脾利湿,和中化痰。

若咳嗽气喘,喉中痰鸣,脘痞苔腻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降气;伴见脾气虚弱者,伍以党参健脾,亦可用六君子汤加味。

5。痰热郁肺

咳嗽气粗,痰黄质稠量多,咯吐不爽,或有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痛著,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而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例方:清金化痰汤加减。本方功能清热生津,肃肺化痰,适用于痰热壅肺,肺失肃降之病证。

常用药:黄芩、山栀清泄肺热;麦冬、知母清热生津;桑皮、瓜蒌仁泻肺化痰;大贝母、橘红、桔梗、甘草化痰止咳。

若热伤血络,咳血者,可加丹皮、茜根、茅根以凉血止血;如阴伤口渴者,可配北沙参、天花粉以养阴生津。

6.气火犯肺

咳呛气逆,甚则咳血,面赤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胸胁胀痛,口干且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降火平肝。

例方:泻白散加减。本方功能泻肺清热,降火止咳,适用于肝火犯肺,肺失清肃之病证。

常用药:桑白皮润肺清热,下气止咳;地骨皮、黄芩、知母清肺中伏火;生甘草清热润肺止咳。

咳而气逆者,加金沸草、苏子、枇杷叶降气止咳;痰黏难咯,加瓜蒌皮、川贝母、~选~书~网~x~u~a~n~s~h~u~.c~o~m黛蛤散清金化痰;伴咳血者,加黛蛤散、丹皮炭、黑山栀清热止血;气火耗灼肺阴者,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7.寒饮伏肺

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咳痰稀薄多沫,胸闷气短,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沉弦或沉紧。

治法:温肺化饮。适用于寒饮停肺,肺气不利之病证。

例方:小青龙汤加减。本方功能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常用药:麻黄、桂枝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半夏、干姜、细辛温中化饮,散寒降逆;五味子敛肺止咳。

若喘息不得卧,配白芥子、葶苈子泻肺;饮邪化热,咳而烦躁,配生石膏清热化饮。
首节 上一节 9/15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中国道教

下一篇:陶行知文集

推荐阅读